顏筋柳骨分別是指什麼和什麼(對於顏筋柳骨的再解讀)
2023-05-04 14:20:35 2
張道紅/文
對於顏真卿和柳公權的楷書,如今評價所用頻率最高的詞,莫過於「顏筋柳骨」,關於這個「顏筋柳骨」,不少人的理解也存在著本質的區別,大多數認為顏體多表現「筋道」,柳體呈現更多的「骨力」,說得更簡潔明了一些,就是顏真卿的字多「筋」,柳公權的字多「骨」,故有「顏筋柳骨」之說,當然,逐字的翻譯,有時候就顯得有些不妥,筆者以為,這裡簡單的四個字,需要藉助古漢語當中的一種特殊法翻譯法則,下文對此有論述。
顏柳兩家書法挺勁有力,但風格有所不同,後來「顏柳」二字也開始泛指書法極佳,有大家風韻。當然,做學問不能想當然地去認為,還需對其出處源流等進行考釋,以及流傳中的意思變遷,如此,才不失嚴謹,是為治學之道,方可逐步升堂入室。
「顏筋柳骨」這一詞語,出自範仲淹的《祭石學士文》,範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教育家,世稱「范文正公」。書中有「誄石曼卿文云:『延年之筆,顏筋柳骨』。」之句。石曼卿(992—1040),北宋文學家,名延年,字曼卿,一字安仁,別號葆老子。祖居幽州(今北京一帶),後其祖舉族南走,家遷居宋城(今商丘市睢陽區)南,曾屢試不中,真宗年間以右班殿直,改太常寺太祝,累遷大理寺丞,官至秘閣校理、太子中允。北宋的石介以曼卿之詩,歐陽修之文,杜默之歌稱為「三豪」。尤工詩,善書法,著有《石曼卿詩集》行世。「顏筋柳骨」是範仲淹記述的評價石曼卿的書法用語,範仲淹與石曼卿相差無幾,生活在同一年代,範也曾在宋城(今商丘)為官,且官居要職,想必此說也是非常中肯的。這句話的意思,當指石曼卿書法具有顏柳之風,且具筋骨之強,或者說墨寶遒勁有力,其本意應是指石曼卿的書法,非指顏柳。
這就出現問題了,這個詞,原本本不是用來形容顏真卿和柳公權的,當今人們提起「顏筋柳骨」,就會覺得的原本是形容二人的。其實,只是說北宋一朝,石曼卿書法頗具顏柳之風,被後人借用,原本意思逐漸演化,後來才以形容顏柳書法高超且書風迥異,從出處解讀,就會發現,原來,「顏筋柳骨」是引申其意義之後才被廣泛使用於顏柳身上的。
書論當中不乏「筋骨」之論,晉衛夫人《筆陣圖》云:「善力者多骨,不善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這算是有關「筋」和「骨」最早的論述,現代美學家宗白華對於「骨力」的解釋是「骨,就是筆墨落紙有力、突出,從內部發揮一種力量,雖不講透視卻可以有立體感,對我們產生一種感動力量美學與意境。」
「筋」字,說文的解釋為「肉之力也,從力從肉從竹,竹,物之多筋者謂筋。」段氏註解為「肉之力也,力下曰筋也。筋力同物。今人殊之耳。考工記故書筋或作薊。從肉力。從竹。竹,物之多筋者。說從竹之意。居銀切。十三部。凡筋之屬皆從筋。」《康熙字典》裡也有「筋,力也。肉中之力,氣之元也,靳固於身形。」的解釋,這個解釋是比較接近於我們所講的「筋」。關於「骨」,《康熙字典》有這樣的解釋:「《疏》謂似人之骨立肉中者。《列子·天瑞篇》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屬天,清而散。屬地,濁而聚。」這裡面提到了一個很關緊的因素「精神」,就是這個形象的比喻。
「筋骨」二字是個形象的比喻,並非指原來的本意就是「筋骨」,而是拿它作比喻,喻顏柳書法極具筋骨之強。顏真卿那堅實敦厚且具有廟堂之器的書風,重則愈重、輕則愈輕的強烈對比,以及嚴謹的結構,加上柳公權那轉折並用,柔中帶剛、剛勁有力的點畫,很容易使人聯想到「筋骨」之強的意思。
顏真卿(709-784,另一說709-785),字清臣,唐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祖籍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 唐代中期傑出書法家。其楷書自成一家,堅勁厚實雄壯的楷書風格,被世人稱為「顏體」,楷書與歐陽詢、柳公權、趙孟頫並稱「楷書四大家」。其楷書可謂開一代之先河,算是開宗立派的人物。因為之前的楷書,承襲隸書八分之勢,字均為內擫,而顏真卿的楷書,尤其中年以後的作品(如顏勤禮碑、自書告身帖等)受到當時審美風尚的影響,字勢開合,取篆書外拓之勢,前所未有,這就是顏真卿的開創,豐富了書法的面貌。
這裡得再說明一下字勢的內擫外拓,實際由篆書轉成隸書,也可以看做是外拓轉為內擫,篆書在發展中逐步規範而成小篆,進而外拓的筆勢通過反勢而成為內擫,內擫隸書使生,同時滋生出草書,又呈現出多條並進的方式出現了楷書與行書,篆書向隸書的轉變,是書體的一大變革,也是為了適應書寫的需要,外拓的字勢,寫在簡牘上,浪費材料,內擫的隸書則顯得節儉許多。「罄竹難書」原意事實之多,難以盡載,後指罪惡深重,《呂氏春秋·明理》曰:「盡荊越之竹猶不能書」,充分體現出在人力物資不甚豐富的年代,節儉顯得尤為重要,把篆書變扁,外拓而成內擫,可以節省一半以上的空間。
在顏真卿之前,從宏觀上來講楷書只是內擫這種書寫方法,因為個別地方也會有呈現外拓的方式,顏真卿中年以後的作品,則基本沿用外拓的筆勢來書寫,即便行草書也盡情地展現外拓的書風。
內擫外拓,說得更簡單一些,就是字朝內收和朝外鼓的差距,篆書的字,朝外鼓,隸書則朝內收,隸書之後的楷書也基本沿襲這些個寫法,顏真卿改變了楷書的單元而變得多元化,內擫外拓並存。
柳公權(公元778年-公元865年),字誠懸,楷書四大家之一。京兆華原(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官至太子少師,世稱「柳少師」。柳公權書法以楷書著稱,與顏真卿齊名,人稱「顏柳」。他的書法初學王羲之,後來遍觀唐代名家書法,認為顏真卿,歐陽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顏,歐之長,在晉人勁媚和顏書雍容雄渾之間加以綜合,形成了自己的柳體書法,並以骨力勁健見長,後世習慣性將顏真卿柳公權放在一起,有 「顏筋柳骨」的美譽。柳公權晚於顏真卿,我們能從其書法當中窺探得其學習顏真卿的影子,柳體字也很多外拓的筆勢,這個初唐,或者說唐以前的筆勢都大不相同,不能不說沒受顏真卿的影響。
字勢,或者說筆勢,都離不開一個「勢」字,這個「勢」,是一種書寫的「勢」,由於古人寫的字很小,靠手腕和手指的配合足夠完成,內擫就好比是字的左邊是兩點鐘向四點鐘方向的弧線,右邊是十點鐘向八點鐘方向過度的弧線,外拓則反之,「勢」的表現簡單來說就是這個樣子,內在的表現是靠鋒的中側相互間的轉換來實現。這是「勢」的不同。
然而,對於古文的理解翻譯,不能簡單的從表面上來,這其中牽涉到一種「互文」的翻譯技巧,互文,也叫互辭,是古漢語當中常用的一種修辭方法,「互文」有一個特點,即它的實際含義遠遠大於字面義。古文中對它的解釋是:「參互成文,含而見文。」「互文」常常不能簡單地從文字形式去理解,而要體察上下文義摸清意思脈絡。具體地說,它是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具有上下文義互相交錯,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來 表達一個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辭方法。
這麼看來,「顏筋柳骨」就不能逐字平白的翻譯,應當理解為顏真卿和柳公權的字具有筋骨之強,這就運用了「互文」的翻譯法則,像這樣的例子,古詩文中很常見,比如「秦時明月漢時關」當譯成秦漢時的明月依舊照在秦漢時的關口,沒有改變。「主人下馬客上船」應當譯成主人和客人一起下了馬上到船上,「直眉彎鬢」這個與「顏筋柳骨」很相似,千萬不能直接翻譯成直的眉毛和彎的鬢角,要譯成直或彎的眉毛和鬢角,等等諸如此類的翻譯句式,此處不再一一列舉。
上文對「顏筋柳骨」這一詞語的來源以及後來的引申意義作為一個簡要的梳理,簡短的文字並不能對其整體進行全面的分析,疏漏之處在所難免,如蒙各界方家指瑕,是所企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