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金川御碑今何在(岱頂玉皇閣有三塊刻石)
2023-04-23 23:03:05 3
岱頂玉皇閣有三塊大名鼎鼎的刻石。其中有一塊刻石只有簡簡單單兩個字,它卻是康熙甲午年所寫,出自康熙皇帝的手筆。這兩個字並不是康熙隨便寫下的,它是在康熙三登泰山後,才被鄭重書寫出來的。後人經過這裡時,總是會被這塊石碑吸引,仔細揣摩它的意思。您可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小編這就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泰嶽等,為五嶽之一。它位於山東省中部,總面積達到2.42萬公頃,主峰玉皇頂海拔1532.7米。雄偉壯觀的泰山一直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後有13代帝王依次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山體上更是留下了20餘處古建築群,2200餘處碑碣石刻。「登臨泰山」在古人眼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皇帝登泰山不僅會被百姓崇拜,古時還有帝王告祭的神山,「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
而位於岱頂玉皇閣的三塊石碑,也是泰山上最著名的遊覽地之一。只見第一塊石碑為天青石,碑身高1.98米,寬0.8米,厚0.24米。碑文共豎排6行,正文為「孔子小天下處」,楷書,字徑28釐米。這塊石碑的來歷很有意思,相傳,孔子當年就是在這裡俯瞰天下的。作為世界著名文化名人,孔子的傳說賦予了這塊石碑不一樣的色彩,眾人登臨此地俯瞰山下,總有一種借著孔聖人視角看世界的錯覺。其實,它的真實來歷是明朝山東御史顏繼祖,根據孟子的名言「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所刻之石,不過,這並不妨礙人們對它的崇拜。
第二塊是「雄峙天東碑」。碑在岱頂平頂峰北側,立於康熙三十八年。只見碑高244釐米,寬70釐米,碑陽題「雄峙天東」豎列4字,字徑57釐米,字跡清晰,令人側目。
第三塊石碑出自康熙的手筆,上面簡簡單單的兩個字——果然。看起來簡單隨意,仿佛是康熙無意間寫下的無聊話一般。不過查閱歷史仔細考證,這個「果然」,並非康熙第一次到泰山時所題寫。康熙在位時間久,足足有61年,期間,他曾三次登泰山。1684年,康熙第一次南巡登臨泰山,1684年,首次登山俯瞰蒼茫大地,康熙突然有感而發:「巖巖岱嶽高無極,攀陟遙登最上頭。路轉天門青靄合,峰迴日觀白雲浮。振衣截薛凌千仞,騁目蒼茫辨九州。欲與臣鄰崇實政,金泥玉檢不須留。」借波瀾壯闊的風景,表明自己對封禪之事的不屑。
康熙二次登臨泰山,是公元1703年。此時的康熙經歷過種種後,面對屹立不倒的山川,他又作《望代憶舊》詩一首:「青天竦峙翠雲濃,端立船頭眺售個宗。憶上崇隆最高頂,非探芝檢效東封。」此時的康熙內心複雜,卻也沒有寫下「果然」感悟。
直到1714年,康熙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登臨泰山。再次站立在高處,只見天空萬裡無雲,近處的蒼松翠柏,層巒疊嶂,一派美麗景色。遠處大大小小的山川,看不到盡頭的河流,讓人不禁想起「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轉而又想起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此時的康熙恐怕內心深處,已經思緒萬千,畢竟他已經在位五十三年,大清根基穩固,天下果然歸於一統,康熙作為歷史上有名的明君,他對人生、社會、整個世界,都有了新的感悟。隨之而來的,就是「果然」如此。
果然什麼呢?仿佛世界的一切道理都在「果然」二字裡,泰山果然名不虛傳,而在歷史洪流的裹挾下,每個人都是過客,只看你自己怎麼理解。所以想到這一點,再看康熙簡單的「果然」二字,就會有更深層次的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