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論語十二首(論語共讀何其多能)

2023-04-23 22:56:33 1

【共讀內容】

9.06 太宰問於子貢曰:「 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導讀學者】

董樹寶:北方工業大學副教授

郭小武: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所研究員

【共讀筆記】

丁躍偉:

【論語晨讀】第899天

董樹寶:

今天們來講講「聖」與「多能」,會有不太不確定的太宰、孔子著名弟子子貢和孔子本人的看法!

「太宰」,官名。。太宰有吳、陳、魯、宋四國之說,莫衷一是。

鄭玄認為太宰是吳太宰嚭,劉寶楠《論語正義》詳加考證,贊同這種看法。程樹德《論語集釋》認為太宰應是魯太宰。

關於這個問題,如果想深入了解,可參見《論語正義》。

崔聖:

《尚書》曰:「聖者,無所不通之謂也」。(《尚書·大禹謨》)《尚書·洪範》孔安國註:「於事無不通謂之聖」。

郭小武:

聖,甲骨文,從耳,從口,從挺之本形像壬者,既是聲符,也是形符。最早是人耳一體,篆字時候變為口人一體。

@董樹寶 董老師,圖片錯位了

郭小武:

您引用的是聖(ku,南陽人謂用力於土地者,印象說文中這樣說的)

@董樹寶(會通書院) 您先繼續,我查一下資料

董樹寶:

嗯嗯您提供一個準確的寫法啊![抱拳]

縱:《論語集注》:「縱,猶肆也,言不為限量也。」即放縱,任意行事。

樓一家:

董樹寶:

「將」字比較麻煩,我梳理了3種看法:一是把「將」訓為「殆」,《論語集注》:「將,殆也,謙若不敢知之辭。」斷句:「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黃氏後按:「」也持有這種觀點,並以《風俗通義·窮通卷》將其引作「固天縱之,莫盛於聖」以佐證。二是把「將」訓為「且」。《論衡·知實篇》:「」三是把「將」訓為「大」,漢儒孔安國訓為「大」,「天固縱大聖之德」,斷句是通行的斷句,「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皇侃《論語義疏》也持這一觀點,劉寶楠《論語正義》對這種解釋有過詳細的考證,程樹德《論語集釋》認為「《集注》訓將為殆、與《論衡》訓且相類,皆望文生義,非古訓也。郝氏將帥之訓,有穿鑿不可從。」

郭小武:

董樹寶:

最後一種看法比較通行!

郭小武:

@樓一家寧波晨讀轉播 [抱拳][抱拳][抱拳]

董樹寶:

還有一點提醒大家注意:「太宰知我乎」之後的標點符號問題。不少版本使用嘆號(!),《論語集注》、《論語集釋》、《論語譯註》、《新注新譯》等,而《論語正義》、《論語新解》等注本使用問號(?),這中間有差異,嘆號意味著孔子肯定太宰的看法,而問號意味著孔子對太宰的說法持懷疑態度,意在讓人深入思考「聖」。我傾向於這一句句末使用問號(?)。

白話試譯:太宰問子貢道:「夫子是位聖人嗎?為何這麼多才多藝呢?」子貢說:「本是上天縱使他成為聖人,又使他多才多藝。」孔子聽到了,便說道:「太宰了解我嗎?我小時候貧賤,所以學會了粗鄙的技藝。君子會多才多藝嗎?不多呀!」

最後我們談談這一章的義理問題。本章主要討論聖與「多能」問題,《論語註疏》概言之「此章論孔子多小藝也」,不確切。

本章圍繞聖與「多能」的關係來展開太宰與子貢的問答,孔子對之做出個人的評論。本章的基本脈絡:太宰:孔夫子多能,故孔夫子當為聖人(多能為聖)子貢:天使孔子為聖,又使他多能(未必多能為聖)孔子:我是君子,多能,但君子未必多能(君子不必多能)。

對於太宰而言,孔子以「多能」為聖,多能就是多才多藝,無事不通。

對於子貢而言,上天縱然使孔子天生成為聖人,又使他多能,兩者兼而有之。子貢強調的前者,即「固天縱之將聖」,「多能」正好體現在孔子身上,孔子是個特例。《論語集注》:「聖無不通,多能乃其餘事,故言又以兼之。」

孔子對此不認同兩者的聖人對答,不談聖人,而談君子,否定自己是聖人的說法,以示謙恭之意。孔子從不敢以聖人自居。《論語·述而》7.34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他也未見過聖人。《論語·述而》7.26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

在孔子看來,君子尚且不以多能為主,更何況聖人呢。聖人之所以為聖人,關鍵不在多能小藝,而在於大德之道。孔子強調「尚德而不尚藝之意」。「蓋聖主於德,固不在多能,然聖人未有不多能者。夫子以多能不可以律人,故言君子不多,尚德而不尚藝之意,其實聖人未嘗不多能也。」(《朱子語類》)

本章的關鍵是以德為聖,還是以能為聖。孔子做過委吏(管理倉庫)、「乘田吏」(管理畜牧)等粗鄙之事,完全出於生計需要,君子不必多才多藝,關鍵在於「君子謀道不謀食」。

最後我用《論語》的一句話結束本周的講讀:「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論語·述而》7.6),聖人關鍵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而「遊於藝」次之。

郭小武:

上章可謂——吉人自有天祐,孔子斯文不朽。本章可謂——天縱之才多能,聖教之言永恆。

《說文》裡有聖、聖二字,音義不同。大陸新的簡化字系統,以聖代聖,致使古今典籍用字,往往出現錯位。

崔聖:

還有您剛才說的這個字圖片有錯位:

郭小武:

同類情況,乾幹,後後,餘餘,鍾鐘鍾,一不小心,就容易出錯。為了補救,《通用規範漢字表》有一些些彌補,不是全部,又有新的麻煩。如錢鍾書,錢鍾書,錢鍾書……到底一人,還是幾人,數位化,小學生,出版界,頭都大了

@崔聖 這個圖片是聖,不是聖。@樓一家寧波晨讀轉播 她發的是聖

《說文》聖,通也。從耳呈聲。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通也。邶風。母氏聖善。傳雲。聖、叡也。小雅。或聖或不。傳雲。人有通聖者。有不能者。周禮。六德敎萬民。智仁聖義忠和。注云。聖通而先識。洪範曰。睿作聖。凡一事精通、亦得謂之聖。從耳。聖從耳者、謂其耳順。風俗通曰。聖者、聲也。言聞聲知情。按聲聖字古相叚借。呈聲。式正切。十一部。

甲骨文,聖,聲,磬,幾乎三位一體,郭沫若有專論(不是專篇,是有一段考釋)

董樹寶:

@郭小武請您好好講講聖,這是個大問題[抱拳]

郭小武:

《說文》及注家解說為「通」,是又一個聲訓名例,古音舌上歸舌頭,聲韻都相近。這個通字,是聖字理解的音義關鍵。

歷代聖字字形合之,形音義相對是很豐滿的。

說文「聖」字解釋:卷十三】【土部】 苦骨切汝潁之閒謂致力於地曰聖。從土從又。讀若兔窟。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汝潁之閒謂致力於地曰聖。此方俗殊語也。致力必以手。故其字從又土會意。從又土。讀若兔鹿窟。按許有窋無窟。此當作?。苦骨切。十五部。

樓一家

郭小武:

@樓一家寧波晨讀轉播 謝謝!這個是「聖」字形。上面是「又」表示手有所勞作,下面是「土」

古來也有從「廾」(共拱)的,與「又」同意。

關於「聖」的社會文化內涵,也是非常複雜。大致有王聖、德聖之分,大聖、小聖之別。

先秦多指王聖,孔子橫空出世,德聖逐漸壓倒王聖。大聖是通於全方位之聖,小聖是通於具體域之聖(茶聖,書聖,棋聖……)

崔聖:

謝謝@郭小武 老師一周以來的精彩解讀!小武老師讓我們對漢字有了深入的了解,以及在論語中對於重要「字」的解讀的重要性![強][強][抱拳][抱拳]

郭小武:具體太宰之言,可有兩種理解。何其多能也?他是說聖應該多能?(正面)還是說聖不應該多能?(負面)古今看法並不相同,但只是暗中爭議。按照子貢、孔子解釋、辯說情況看,是後者可能挺大。

@崔聖 我把準備的資料集中發一下

董老師說到語氣,感嘆與疑問,理解上有微妙之不同。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第二種內涵更豐富一些)

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第二種斷句較好,語氣不斷,層次分明。)

@董樹寶 @崔聖 [抱拳][抱拳][抱拳]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者)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第一種順暢。)

關於「縱」:《論語正義》:「縱」者,朱子《集注》云:「肆也,言不為限量也。」李氏光地《論語劄記》:「說聖固是天縱,多能亦是天縱,子貢此言,可謂智足知聖,故夫子舍子貢之言,而但言『太宰知我』,明知我多能也。多能是鄙事,君子且不貴,況聖人乎?蓋避聖之名而示人以學聖之方也。」《風俗通·窮通篇》引「固天縱之,莫盛於聖」,似以「縱之」為句。皇本「太宰知我」下有者字。

天縱,上天賦予。

將,董老師給出了三種註解,以第三種通行於本章解釋。第二種通行於全面,甚至古今,跟將來將要最切近。第一種,殆的解釋,實際上是第二種且的解釋的變體。

第三種解釋有個大問題,以將為大,其實是古來注家的一個誤解。詩經材料,將[表情]壯[表情]大。直接解釋是壯,有時候表達為壯大,後來注家舍壯,留大,以為將有大的意思,幾乎徹底偏離正常軌道,成了懸解,不應該的。

嘗試今譯:太宰問子貢說:「孔夫子是位聖人吧?他怎麼這樣多才多藝啊!」子貢說:「本來就是上天著意安排即將成就的聖人,而又賦予使他多才多藝啊。」孔子聽到後說:「太宰了解我嗎?我少年時地位低賤,所以才能懂得許多粗鄙的技藝。君子會懂這麼多的技藝嗎?嗯?不會多的。」

此章反映出,就身份認同來看,孔子更接近於貴族,具有貴族的「三觀」、習尚。就其以天下為己任、克己復禮、孜孜以求的志向、狀態看,則更像是一個具有保守傾向的時代精英。就其成就客觀來說,孔子已然超越君子、成為巨儒大聖了。

有一長必有一短,世界上沒有完人,聖人只是某一方面的大人物,不應該求全責備。孔學精華在於作為人和社會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在於修養系統,而確實不在於科學、技術,甚至不在於自由平等。

崔聖:

@郭小武 老師一周以來的「微言」妙處不斷,實在受益非淺!謝謝小武老師[強][強][抱拳][抱拳][抱拳]

董樹寶:

二是把「將」訓為「且」。《論衡·知實篇》引用本章,並進行解釋: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歟?何其多能也?」子貢曰:「故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將者,且也。不言已聖,言且聖者,以為孔子聖未就也。夫聖若為賢矣,治行厲操,操行未立,則謂且賢。今言且聖,聖可為之故也。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從知天命至耳順,學就知明,成聖之驗也。未五十、六十之時,未能知天命至耳順也,則謂之且矣。當子貢答太宰時,殆三十、四十之時也。

郭小武:

這章,可看看李零先生議論,強調孔子謙恭,後人拔高,成為社會常態,有啟發性。

我屬於深一些,通欠缺的。@董樹寶 董老師循循善誘,得夫子之道。我開頭有些忘了導讀,只是整些研究心得型的,可能多有理解錯位,請讀友諒解[抱拳][抱拳][抱拳]

崔聖:

對於@董樹寶 老師評價準確!您自己的解讀方式也是大家喜歡的@郭小武 [強][強]

謝謝@董樹寶 @郭小武 二位老師一周以來的精彩!辛苦了![抱拳][抱拳]

董樹寶:

@郭小武 謝謝小武老師一周來的謙讓!看您的講讀,深受教誨!尤其寧的「默經習注」的觀念,我深表贊同!謝謝@崔聖!謝謝各位辛苦工作的主持人和志願者![抱拳][抱拳][抱拳]

劉國慶:

本章對話貌似淺顯,但有很多微妙的信息。首先,太宰的話「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可以知道當時孔子已經以多能聞名。並且,太宰認為多能就是聖。子貢的回答,卻有三層意思。第一層承認孔子已經接近於聖人了「將聖」(我們不理解為「大聖」),其次,認為孔子的「將聖」,是「天縱之」,第三,通過一個「又」字,間接地表明自己認為「聖」和多能無關。這裡的天,究竟是孔子的稟賦還是孔子自身的生活遭遇呢?而孔子的回答,透露出的信息更為豐富。

首先,孔子認為自己小的時候「賤」,可見但是孔子自認為已經不再賤了。第二,孔子認為太宰所說的「多能」,是鄙事。是「君子」不必掌握的。換句話說,不僅僅「聖」和多能無關,甚至「君子」都和「多能」無關。第三,孔子認為「賤」需要做「鄙事」,才會「能」鄙事。在這段三方對話中,有一下重大的問題。第一,太宰對「聖」的看法,和孔子對聖的看法有什麼差別?第二,聖和「天」有什麼關係?達到聖人境界,是「天縱」還是「修德」?子貢的「天」指什麼?第三,子貢為什麼認為「聖」和能力無關?第四,孔子為什麼要以「貴賤」評價人?什麼是貴,什麼是「賤」?第五,孔子為什們認為多能是「鄙事」?「鄙事」是什麼意思?「賤」和「鄙事」是什麼關係?

這些問題都很重要,但如果在一章中回答清楚,就需要很長的篇幅了。受篇幅所限,我們僅僅談論一個與本章關聯度最高的問題吧,這就是儒門的聖人觀和漢語中聖人觀的差異。現在漢語中的「聖」,在簡化字出現以前是兩個字。「聖」和「聖」,這兩個字的意思,在古代是不同的。「聖」這個字,甲骨文有(共,供奉)和(土)組成,供土,表示所敬拜的土地神。在古人眼中,滋生萬物的土地奇而完美。有的甲骨文將「共」簡化成「又」。古人稱主天者為「神」,稱主地者為「聖」。許慎的《説文解字》:聖,汝潁之閒,謂致力於地曰聖。從土,從又,兔窟切。把「又」不理解為「供奉」而理解為「致力」,已經扭曲了對造字本義的理解。但從語音上,仍與"土"同音,可見為土的衍生字。三國時代吳國人徐整所著《三五曆紀》中說: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

中國古代就有奉土祭社的禮俗。社者,地方之最小交往單位。《禮記》之《祭法》篇注稱,「大夫以下包士庶,成群聚而居,滿百家以上,得立社」。《漢書》之《五行志》又稱「舊制,二十五家為一社」,古人尊天而親地,「土地廣博,不可遍敬,故封土為社而祀之,以報功也」。為報答大地之恩賜而奉土祭社,東漢時即稱社神為社公或土地,而稱土地者更甚。社神初無姓名。土地載萬物,又生養萬物,長五穀以養育百姓,此乃中國人所以親土地而奉祀土地的原因。《太平御覽》引《禮記外傳》稱「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故建國君民,先命立社,地廣谷多,不可遍祭,故於國城之內,立壇祀之」。相傳發明社的是共工的兒子句龍,共工氏族是世代的水正,發洪水的時候,句龍就讓人們到高地土丘上去住,沒有高地就挖土堆丘,土丘的規模是每丘住25戶,稱之為「社」,句龍死後,被奉為土神,也叫社神,為了紀念他就專門建造了房屋祭祀,稱之為「后土」。「社」字在甲骨文中與「土」本是一字,後來加上了「礻」旁,明確了「土」的神性。社祭的神壇也稱為「社」。從天子到諸侯,凡是有土地者都可以立社,甚至鄉民也可以立社祭祀土地神,社日成為睦鄰歡聚的日子,同時還有各種歡慶活動,「社戲」、「社火」就是很好的例子。現代生活中的「社會」一詞,也與社日活動有關。

「社」的發展是從地域宗教到國家,即在周以後由國家祭拜的「社稷壇」。稷原是周民族的始祖后稷,在西周始被尊為五穀之長,與社並祭,合稱「社稷」兩者,本來各不相干,自周以後,人祖與土地神開始混淆。土地神屬於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在民國(1949年)及其以前,凡有漢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現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現代多屬於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諸神中地位較低的神祇。東晉以後,民間以生前行善或廉正之官吏為土地神,遂有人格及姓氏。東晉的《搜神記》卷五稱廣陵人蔣子文因追賊而死。東吳孫權掌權後,蔣子文顯靈於道說:「我當為此土地神,以福爾下民」。這裡所指的福爾下民,就是指的保佑本鄉本土家宅平安,添丁進口,六畜興旺,並且為人公道。中國南方土地廟常有對聯稱:「公公做事公平,婆婆苦口婆心」。

道經《道要靈只神鬼品經》的《社神品》曾引用《老子天地鬼神目錄》稱,「京師社神,天之正臣,左陰右陽,姓黃名崇。本楊州九江歷陽人也。秩萬石,主天下名山大神,社皆臣從之」。明清以後民間又多以名人作為各方土地。例如:清代翰林院及吏部所祀之土地,傳為唐代大文人韓愈。杭州太學一帶,原是嶽飛的故鄉,於是太學就奉嶽飛為土地神。都市商人把土地公視為財神。除了每月初二和十六兩天的祭祀外,二月初二那天,商家都要為土地公舉行盛大祭典,這叫做「做牙」(吃犒勞)。因為二月初二是最初的「做牙」,所以稱為「頭牙」。這天晚上,店主照例要用祭拜土地公的牲醴,招待夥計、房東、親友和老主顧,這就叫「造福」。十二月十六日是一年最後的「做牙」,所以稱為「尾牙」。臺灣仍然保存者對土地神的信仰。除了以上祭日外,因為土地公掌管與人民生計息息相關的土地,而成為一方人家的保護神。為此,一般人都要不時地拜拜土地公:如家人生病、兒子參加高考、服兵役、親戚車禍……等等。農民收成好,固然歡喜一場;收成不好,也得祭拜,以求來年。現代社會天天大興土木,也得祭祀一番。因此,土地公是臺灣民間祭拜最勤的神祗。

「聖」這個字,在後來中國文化的泛神論發展中,由特定的土地神擴展為各宗教的神仙等。如:聖誕(泛指神、仙、佛、菩薩的生日);聖姑(傳說中稱得道成仙的女子)等。同時也指神靈的神通廣大,如鬥聖;顯聖等。

「聖」這個字,甲骨文像長著大耳的人,表示耳聰大慧者。中國遠古祖先認識到,善聽是內心寧靜敏感者的超凡能力,能在自然環境中辨音識相者,是大覺悟的成道者。有的甲骨文加「口」(說,預言),表示預言。造字本義:先知先覺、洞察真相併能預言者。金文將甲骨文字形中的「人」寫成「壬」(能力超群者),突出「聖」者的超凡「能力」。篆文明確「壬」的字形。《説文解字》:聖,通也。從耳,呈聲。聽信之謂聖。——《管子·四時》睿作聖。——《書·洪範》。傳:「於事無不通謂之聖。」母氏聖善。——《詩·邶風·凱風》而聖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聖人莫之。——《詩·小雅·巧言》是故聖愈聖,愚益愚。——韓愈《師說》

自后稷開始起,土地神開始人格化,人王開始獲得神性。"聖王"的傳統開始。在戰國時期,「聖人」已經指治天下的人王。「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繼天下之疑」,(《易繫辭下傳》)「帝德廣運,乃聖乃德,乃武乃文;皇天眷命,奄有四海,為天下君。」(《尚書大禹謨》)《呂氏春秋察今》中說,故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世易時移,變法宜矣。譬之若良醫,病萬變,藥亦萬變。病變而藥不變,向之壽民,今為殤子矣。故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變法者因時而化。是故有天下七十一聖,其法皆不同;非務相反也,時勢異也。故曰: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鏌鋣;良馬期乎千裡,不期乎驥驁。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裡也。

到了東漢的《白虎通》,聖人已經難分人神了:聖者,通也,道也,聲也。道無所不通,明無所不照,聞聲知情,與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時合序,鬼神合吉兇。「聖」字的神性開始消解,許慎《說文解字》把「聖」解為「致力於地」,就已經沒有神聖意味了。這樣,一者上升,一者下降,兩個字的含義開始相混。《漢字簡化方案》以「聖」合併「聖」,更造成了兩者完全混一了。

在孔子時代,聖人還是高高在上,難以企及的。孔子自己在追求「聖」的境界,但認為自己離聖人差得很遠:《論語·雍也》:「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但作為言語科高足的子貢,即使在孔子生前,卻已經開始了造聖的運動。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歟?何其多能也!」子貢曰:「故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貢在答話中說孔子「將聖」,「將」是將來時,說明孔子在生前並未稱聖。子貢沒有辦法明確地把孔子當成聖人,是因為孔子明確地否定自己是聖人,「若聖與仁,則吾豈敢。」在孔子死後,儒門失去了反對「造聖」的最大障礙,孔子就被推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於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宰我、子貢、有若,智足以知聖人,汙不至阿其所好。宰我曰:「以予觀於夫子,賢於堯、舜遠矣。」子貢曰:「見其禮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後,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有若曰:「豈惟民哉?麒麟之於走獸,鳳凰之於飛鳥,太山之於丘垤,河海之於行潦,類也。聖人之於民,亦類也。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孟子·公孫丑上》)昔者子貢問於孔子曰:「夫子聖矣乎?」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不厭而教不倦也。」子貢曰:「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矣。」(《孟子·公孫丑上》)但這還是儒門內部的事情。孔子由帝王封聖,從北魏開始。孝文帝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封孔子為「文聖尼父」,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封孔子為「先師尼父」,唐太宗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封孔子為「先聖」,孔子稱聖才成為帝王和儒門共同的認知,孔子的思想才變成不可懷疑了。

一ོ半痴:

@劉國慶 我是既嫌複雜瑣屑了,不利於傳播;又覺得挺有味道,類似滿漢全席[表情]

劉國慶:

本來事情就不簡單

一ོ半痴:

刪繁就簡

董樹寶:

先秦聖人觀是個大問題,今天我只是圍繞本章談了談,其實要複雜的多了!

郭小武:

@劉國慶 聖,聖,本是倆字,完全不同的倆字。聖,不是兔窟切,是說讀音像兔窟的窟字。不可將簡化的聖與聖作任何聯繫。聖,在古代,只是個方言用字。其他受教[抱拳][抱拳][抱拳]

陳圭寧:

@郭小武 有一長必有一短,世界上沒有完人,聖人只是某一方面的大人物,不應該求全責備。孔學精華在於作為人和社會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在於修養系統,而確實不在於科學、技術,甚至不在於自由平等。[強]

劉國慶:

@郭小武 許慎看法似乎未足為據。

郭小武:

@劉國慶 這個不可含糊的,不是了解,是一定定的共識。千萬。

@劉國慶 可不能夠的,相當於把博士後,開玩笑說成博士皇后

總不能說乾隆是幹事情幹得多,所以是幹隆。

@劉國慶 你查一下辭書,看看什麼讀音

董樹寶:

@郭小武聖,聖,本是倆字,完全不同的倆字。[握手]

@劉國慶 小武老師是古文字研究專家,你就從了吧[偷笑]

郭小武:

@董樹寶

嗯。聖觀念,是百家爭鳴時代的一大問題。

劉國慶:

@董樹寶 小武老師看法是從說文來的。問題是,從許慎那裡就錯了。

郭小武:

漢字簡化有一法,就是把複雜部分用「又」代替:鷄[表情]雞,雙[表情]雙,轟[表情]轟,聖[表情]聖。簡化的聖,碰巧遇上古來方言用字聖(窟音),於是才混淆的。

@劉國慶 不可以吧?許慎這裡只是客觀收入兩個字。方言用字,許慎只有記錄的份兒,很難說有自己看法的

董樹寶:

@郭小武 郭沫若:「聖」「從耳口會意」,顧頡剛「聞聲知情」,「聖」與耳口有關,有耳聰目明之義。「聲入於耳出於口」,是指聖人把耳朵聽到的上天旨意傳遞給人,因而「聖」是天與人的中介,起到溝通天人的作用,這是一個由「聰」而「聖」的演化過程。

郭小武:

當然,簡化漢字,有時候取自宋元俗字,道理還是一樣的。草書以來,就有用「又」作為泛化替代偏旁的

劉國慶:

@郭小武 在簡化以前很久,這兩個字就混用了。

郭小武:

@董樹寶 聖字中口偏旁,按照從具體到抽象來看,一、嘴巴對耳朵,就是聽字(甲骨文有這字)二、善傾聽,善語言。這個意義近於「聰」三、聖人善聽神諭,這是哲學化解釋。諸子階段,如韓非子解釋公私兩字,還有一貫三為王,等等,如此。

郭小武:

@劉國慶 也還是草書等影響,是字形末梢之混,不是本源之通。

劉國慶:

@郭小武 關鍵是,聖的本意是社神崇拜還是"致力於地"?

郭小武:

致力於地。按照讀音來比類(是大概率科學的),相當於刳木為舟的刳。廣義同源詞族是挖,摳,等等。

劉國慶:

@郭小武 這是我和您的區別

郭小武:

土[表情]社,才是文字之聯繫。

@劉國慶 需要古代的「聖」的支持證據。文獻足證才好。

劉國慶:

甲骨文的寫法就是自證啊。

郭小武:

@劉國慶 甲骨文學界,沒有把「又土」釋為「聖」的。

劉國慶:

@郭小武 我也沒有啊。您再看看我說的。

郭小武:

@劉國慶 我是一知充百用,剛好學這個。其他方面,國慶老師廣徵博引,我總是認真在拜讀。[抱拳][抱拳][抱拳]

劉國慶:

我解釋的是,對土地神的供奉。

郭小武:

@劉國慶 對土地神的供奉,就是「土社」,皇天后土,社稷之神。

董樹寶:

@劉國慶 在小武老師面前,您還是從了吧[偷笑]

劉國慶:

您在看看這個字,許慎是不是錯了。

郭小武:

這樣說吧,如果上出甲骨文表示的是土神供奉,那也是「土」,不是用力於地的「聖」。而學界共識,「聖」音窟,傳世先秦文獻,難見實例。

劉國慶:

@郭小武 那是因為您受限於許慎的看法,以為那是個方言字呢。

郭小武:

聖土,聖聽,拉兩者到一起,也是不需要啊。您還是受了簡化字合一的影響。才會溝通兩者的。

董樹寶:

補充一點:其實這一章隱含著從西周聖人觀念到春秋聖人觀念的變遷,太宰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西周聖人觀念(注重「多能」,多才多藝),而春秋時期有變化,子貢和孔子代表的是春秋時期的聖人觀(大德之聖、內聖外王,堯舜是也)!

《論語·憲問》14.42子路問君子。子曰:「作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論語·雍也》6.30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劉國慶:

@郭小武 您沒有注意到再簡化字之前,兩個已經混用很久了。

郭小武:

比如我的名字,上網一查,郭小武,還有不少,於是論證我們同一爹娘。聖聖字形,本不存在本源關係的。「聖」,傳世文獻罕見,從《說文》是首選。

劉國慶:

@郭小武 您有沒有漢的石經資料?我想找沒找到。

郭小武:

混用很久,是草書、俗寫,很久超不過宋唐吧?跟孔子時代還很遠。

劉國慶:

@郭小武 那比現在的簡化字早了很久了。

郭小武:

@劉國慶 本質還是兩個字,是說性質上,兩字有別。本形不同,本音不同,本義不同。

劉國慶:

@郭小武 當然是兩個字

郭小武:

@劉國慶 兩個意義範疇不同的字。

劉國慶:

問題是,這兩個字的混而為一的過程,體現了我們文化的重大變化。

@郭小武 您還是沒有仔細讀我的文字。這兩點上,您我看法一致。

郭小武:

混同於末梢。後後,幹乾,餘餘。

劉國慶:

@郭小武 我研究的是:他們怎麼混一的?

這個問題非常重要。

郭小武:

幹乾,怎樣統一的?

劉國慶:

您以為,那僅僅是個錯誤。不是的。這是個重大的文化結構轉向。

郭小武:

@劉國慶 幹乾,其實還有音和義模糊的聯繫。聖聖關係,偶然性太大。

劉國慶:

人神合一的過程,就是儒門造聖的過程。

@郭小武 您以為是偶然,就不會去問沒什麼了?

郭小武:

人神合一的過程,就是儒門造聖的過程。@劉國慶 挺好,可這跟「聖」說話,別跟「聖」勾連。

劉國慶:@郭小武 不是的。聖的神話化和聖的人化,兩者才合一了。

這是個雙向的過程

郭小武:@劉國慶 偶然也有偶然的基礎不是?唐國強演了皇帝,他祖上就是皇帝,還是他將來要做皇帝?這種偶然中找必然?

@劉國慶 窟音的「聖」,跟「聖」本不是一家人吶。你的反切,兔窟切,有這個音嗎?兔窟,兔的洞穴好不好?

您說兔窟切,於是當「土」來解釋「聖」,古來有這樣勾連的嗎?

劉國慶:

@郭小武 我覺得您說的這一點有道理,我需要再查一下

郭小武:

@劉國慶 [抱拳][抱拳][抱拳]我也在反省。甲骨文學界釋「又土」為說文「聖」,是不是習焉不察,弄擰了。

於省吾先生,以「聖」為「墾」。「墾田」,甲骨卜辭較常見。

劉國慶:

@郭小武 有功夫查了應該是從土從又。讀若兔窟。是我記成反切了,謝謝小武老師糾正[抱拳][抱拳][抱拳]

郭小武:

@劉國慶 國慶老師,剛好在讀若表示讀音的位置。按段注等,《說文》讀若多半有表達語源、語音雙重作用。[抱拳][抱拳][抱拳]

劉國慶:

語音的位置是啥意思?

郭小武:

《說文》有「讀若」例,讀若是比方的讀音,剛好這個讀若,還給的是雙音節能拼合。當時沒有反切出現。

@劉國慶 也謝謝您,提醒很多,思考很多。文獻複雜程度超乎想像。述而不作,其實不太可能了,二千多年前的文獻,還這樣要求,客觀上難以實行。

蔡氏車之:

君子之爭,真理愈明。但逼嫁不好。

劉國慶:

謝謝小武老師指出,找到一位古文字老師,往後這方面多和您請教[抱拳][抱拳][抱拳]

李偉東:

夫子之述而不作,就像佛陀弘法四十九年之後說:我從未說法。

————

預習資料:

【楊伯峻譯文】

太宰向子貢問道:「孔老先生是位聖人嗎?為什麼這樣多才多藝呢?」子貢道:「這本是上天讓他成為聖人,又使他多才多藝。」孔子聽到,便道:「太宰知道我呀!我小時候窮苦,所以學會了不少鄙賤的技藝。真正的君子會有這樣多的技巧嗎?是不會的。」【注釋】太宰——官名。這位太宰已經不知是哪一國人以及姓甚名誰了。

【論語正義】

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孔曰:「大宰,大夫官名,或吳或宋,未可分也。疑孔子多能於小藝。」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孔曰:「言天固縱大聖之德,又使多能也。」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包曰:「我少小貧賤,常自執事,故多能為鄙人之事。君子固不當多能。」正義曰:鄭注云:「太宰是吳太宰嚭。」偽孔兼存吳、宋。方氏《觀旭偶記》:「鄭以為吳太宰,蓋以夫子雖兩居宋,但一則年十九娶於升官氏之女,時子貢猶未生,一則年五十六去衛後,過曹適宋,於時有桓魋拔樹之難,宜無冢卿向子貢私論夫子之聖。惟吳太宰則《左氏傳哀七年》『公會吳於鄫』時與子貢語,十二年『公會吳於橐臯』時與子貢語,其秋『公會衛侯、宋皇瑗於鄖』時又與子貢語,故定為吳太宰。《史記孔子世家》吳客聞孔子『防風氏骨節專車』,及『僬僥氏三尺』之語,於是曰:『善哉聖人!』是前此固有以夫子之多能為聖者,亦吳人也。」案:《說苑善說篇》:「子貢見太宰嚭,太宰嚭問曰:『孔子何如?』對曰:『臣不足以知之。』太宰嚭曰:『子不知,何以事之?』對曰:『唯不知,故事之。春子其猶大山林也,百姓足其材焉。』太宰曰:『子增夫子乎?』對曰:『夫子不可增也,夫賜其猶一累壤,以增大山,不益其高,且為不知。』」此子貢與太宰嚭論述聖德之證,而太宰之為吳太宰嚭益信。「縱」者,朱子集注云:「肆也,言不為限量也。」李氏光地《論語劄記》:「說聖固是天縱,多能亦是天縱,子貢此言,可謂智足知聖,故夫子舍子貢之言,而但言『太宰知我』,明知我多能也。多能是鄙事,君子且不貴,況聖人乎?蓋避聖之名而示人以學聖之方也。」《風俗窮通篇》引「固天縱之,莫盛於聖」,似以「縱之」為句。皇本「太宰知我」下有者字。 註:「太宰」至「小藝」。 正義曰:鄭《周官目錄》云:「冢,大也。宰者,官也。」又太宰註:「變冢言大,進退異名也。」先考典簿君《秋槎雜記》說:「天子六卿,冢宰亦曰太宰。宋備六卿,同於天子,魯則羽父求太宰,鄭有太宰石錑,楚有太宰子商,蓋散位從卿,列國之僭制也。」謹案:散位從卿,夫是大夫,故此注以太宰為大夫官名也。《列子仲尼篇》:「商太宰見孔子曰『丘聖者與?』孔子曰:『聖則丘何敢?然則丘博學多識者也。』宋是商後,故亦稱商。此注兼存吳宋,或即暗據《列子》之文。今不從者,商太宰是與夫子語,非問子貢,不若吳太宰親問子貢為得實也。「疑孔子多以於小藝」者,正以禮樂是藝之大,不得為鄙事,惟書數射御皆是小藝,太宰所指稱也。《淮南子主術訓》:「孔子之通,智過於萇弘,勇服於孟賁,足躡郊莬,力招城關,能亦多矣。」此時傳夫子多能之事。太宰以多能為聖,但有美辭,無疑辭也。注亦微誤。 註:「言天固縱大聖之德,又使多能也。」 正義曰:注以「固天縱之將聖」為句,亦通。大聖,即將聖也。錢氏大昕《潛研堂文集》:「《詩》『有娀方將』、『我受命溥將』之將,並訓為大。然則將聖者,大聖也。」案:《荀子堯問篇》:「然則孫卿懷將聖之心。」亦謂大聖也。《論衡實知篇》子貢曰:「故天縱之將聖。」將者,且也。不言已聖,言且聖者,以為孔子聖未就也。孔子從知天命至耳順,學就知明成聖之驗也。墨水 五十六十之時,未能知天命至耳順也,則謂之且矣。當子貢答太宰時,殆三十四十之時也。案:故與固通,將聖,當從此注訓大聖。子貢初與太宰嚭語,在哀七年,夫子年六十五。至哀十二年,則已七十,而去在三十四十之時,誤矣。 註:「我少」至「多也」。 正義曰:居官則有府史或胥徒,用給徭役,不自執事也。夫子少小貧賤,始習為之,故多能為鄙人之事。《周官遂人》:「五酇為鄙。」《荀子非相注》:「鄙人,郊野之人也。」鄙即是賤。下篇「鄙夫」訓同。「君子」者,則有德堪在位者也。

,
同类文章
葬禮的夢想

葬禮的夢想

夢見葬禮,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個要素的五個要素,水火只好,主要名字在外面,職業生涯良好,一切都應該對待他人治療誠意,由於小,吉利的冬天夢想,秋天的夢是不吉利的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五次選舉的五個要素是兩名士兵的跡象。與他溝通很好。這是非常財富,它擅長運作,職業是仙人的標誌。單身男人有這個夢想,主要生活可以有人幫忙
我不怎麼想?

我不怎麼想?

我做了什麼意味著看到米飯烹飪?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線的主要土壤,但是Tu Ke水是錢的跡象,職業生涯更加真誠。他真誠地誠實。這是豐富的,這是夏瑞的巨星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你是什​​麼意思夢想的夢想?夢想,主要木材的五個要素,水的跡象,主營業務,主營業務,案子應該抓住魅力,不能疏忽,春天夢想的吉利夢想夏天的夢想不幸。詢問學者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什麼意思?你夢想著拯救人嗎?拯救人們的夢想有一個現實,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宮官方網站拯救人民夢想的詳細解釋。夢想著敵人被拯救出來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救生員]有人說,在出生88天之前,胎兒已經知道哪天的出生,如何有優質的個性,將走在什麼樣的愛情之旅,將與生活生活有什么生活。今天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什麼意思?你夢想切你的手是好的嗎?夢想切割手工切割手有一個真正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官方網站夢想的細節,以削減手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什麼意思?你夢想夢想你的親人死嗎?夢想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夢想世界夢想死亡的親屬的詳細解釋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什麼意思?你夢想搶劫嗎?夢想著搶劫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恭吉夢官方網站的詳細解釋。夢想搶劫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什麼意思?你夢想缺乏異常藥物嗎?夢想缺乏現實世界的影響和現實,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請看官方網站的夢想組織缺乏異常藥物。我覺得有些東西缺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