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傳最心疼的角色(如懿傳演的不是宮鬥)
2023-04-23 23:21:21
最近高曉松在《奇葩說》裡說了這樣一段話,頗讓人震動。他說,我問年輕人,你們失戀一般難過多久?我們年輕的時候要一兩年吧。
而年輕人的回答是:「一兩年,怎麼可能?一兩個星期吧。」
現代社會,不只是車快了、信息快了,人的感情也變快了。節奏緩慢的悲情故事,似乎已經很難吸引年輕人了。
有感於這段話,再來聊聊剛剛大結局的如懿傳。如懿一生的悲劇,皆是源於她對皇帝的愛。她的結局也如一壺烈酒,灼心。
將郎世寧的夫妻畫像一把扯掉,投入烈火中燃為灰燼——如懿用最決絕的方式結束了與皇帝三十餘年的夫妻關係,斷髮絕恩,從此蕭郎是路人;一身傲骨,直至生命的盡頭。既可憐,又可敬。
與君相知,結髮白首,這是她終其一生,沒有得到的最寶貴的東西,可憐。可直到死去,她從未低頭溫言軟語一句,只因哀莫大於心死,可敬。
如懿的「烈」,源於她對「婚姻」的信仰。當信仰崩塌,情愛名存實亡,她便「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不哭泣、不卑,不央求,不乞憐。你不愛我,所以,我也不必愛你了。
她沒有按照萬眾期待活成另一個甄嬛,卻在波譎雲詭的後宮中始終堅守自己。她不是沒有「宮鬥」的能力,妃嬪們那些齷齪齟齬的小心機,她不是鬥不過,而是不屑於去爭鬥。論心機和武力值,她完全不輸炩妃,但贏了她的不是炩妃,而是皇帝,是她最看中的「情分」。
自始至終,她在意的、和她對等的,從來只有皇帝一人。她盼望的,是「情深意重、兩心相許」。她在意的,是「人在影成雙」。這種極致的浪漫主義,最終在權力的糾纏與狹隘的猜忌中幻滅了。
在大女主戲泛濫的當下,我更欣賞如懿的人設。沒有開掛的升級打怪,沒有不擇手段的權柄上位,有的卻是婚姻中瑣碎的日常,平淡的消磨。正如導演汪俊所說:「《如懿傳》不是一部宮鬥劇,而是對封建帝王婚姻的控訴。」
在我看來,《如懿傳》不僅是一首輓歌,還是現實中普通人的「羅曼蒂克消亡史」。
後宮中的「中年危機」青櫻和弘曆,年幼時便青梅竹馬。情竇初開時,青櫻伶俐,弘曆純真,雖然互相喜歡,卻因長輩阻撓不能在一起。就像你人生的初戀,第一次體驗到愛情的甜美,又多半在老師家長的阻撓下無疾而終,這種偷偷摸摸的心動,彌足珍貴。
「牆頭馬上遙相顧,一見知君即斷腸」,白樸的《牆頭馬上》曾是他們最喜歡的戲。講的是,一對男女一見鍾情,不顧家人反對私定終身,瞞著家人生了兩個孩子,最終苦盡甘來一家團圓的故事。
青櫻和弘曆,也經歷了重重阻撓,克服了所有困難在一起。青櫻因與弘曆的情誼被多次誣陷、進冷宮,但她還是成為了最尊貴的皇后,皇帝正妻,兩人生同寢、死同穴,就像所有美好愛情故事的結局。
但《如懿傳》高級的地方,在於它不是結局圓滿的偶像劇。青櫻封后之後的故事,才是現實中婚姻的樣子。
有這樣幾場戲讓人印象深刻。一場,是如懿和海蘭說起皇帝為了寒香見,幾乎到了瘋魔的程度,感到不可思議。她先是道「皇上不是這樣的人呀?」一邊又懷疑「那我與皇上多年的情分,又算什麼呢?」
這一幕,像極了一位人到中年的女性,突然有一天,發現自己忠厚老實的丈夫居然與他人有染。不敢相信、不願相信這樣的事實,又不得不懷疑,自己曾經的付出是不是毫無意義?
另一場,是如懿聽到皇上請郎世寧為他和容貴人畫像,如懿輕輕地「哦」了一聲,內心卻翻江倒海。大雨中,如懿滿腹心事地回宮,一路上,她強忍淚水,走到宮門踟躕不前,最後凝重地抬起腳步,走了幾步,喚出一句輕輕的「呵」。
當事實擺在眼前,不得不承認的時候,所有的痛苦、失望、無奈、失敗和挫折感,都幻化成了一句輕飄飄的「呵」。不是聲淚俱下,也不是怒目而視,而是強烈的無力感。
現實中,中年人的婚姻,總是充滿了無力感。當激情已過,平淡期來臨,在中年「死亡焦慮」和現實衝擊下,曾經美好的婚姻,變成了冷漠的丈夫、愛抱怨的妻子,摩擦與矛盾日漸升級。害怕面對婚姻的失敗,卻又不敢輕言離婚,於是就有了開車回家,要在車裡靜坐一會兒的中年男性;也有了對丈夫不聞不問、心如死水的中年女性。
想像一下,如果現在的你,娶(嫁)了當年的初戀,如今的生活會一帆風順嗎?當初最熾烈的山盟海誓,能在油鹽醬醋中屹立不倒嗎?
青櫻和弘曆經歷的,正是每對夫妻經歷的。婚姻之初,人人都懷抱著最美好希冀。但是,中國式的婚姻,是在生孩子、走親戚、買房子、還房貸、養孩子、照顧父母、給孩子買房子、給孩子帶孩子中度過的。
這一連串家庭事務,考驗著一對夫妻,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共情的能力,是否能堅守初心相互理解、相互信任,若是不能,那麼一點瑣事,就足以耗光所有的熱情。
不是所有的夫妻,都有足夠的智慧,去面對這些人生難題。
於是最終,白玫瑰變成了飯粒子,翩翩少年郎變成了油膩大叔。
《如懿傳》中最令我震撼的一場戲,是如懿斷髮的那場。兩人積壓了很久的怨氣,終於在船上爆發出來,你一句我一句,越說越不能自已。怒火之下,皇帝說如懿不如孝賢皇后,也不如炩貴妃;而如懿則反駁說皇帝剛愎自用、薄情寡性、自私虛偽。
這一段,像極了夫妻吵架。話語如刀,甚至比刀更傷人。因為太了解對方最在意什麼,所以最傷人的話,總是出自愛你的人之口。多少痛苦因此而起,多少婚姻悲劇源於「怒極失言」,有時候一句話錯了,就是一生。
在如今的話語環境下,信仰純粹的愛情,似乎變成了一件很幼稚的事。對於成年人來說,金錢、權力、房子、車子,仿佛任何一件東西都比愛情重要。一個人如果過了青春期依舊「視愛如命」,那麼她一定是不現實、過時的。
「我現在哭,不是因為失去他。而是愛。是因為我不再相信愛情而哭。那樣熱烈的愛,竟然毫無痕跡的消逝了。認識到愛什麼都不是而無力的我,為這樣的一個我而哭。」
因此,如懿的悲劇也是註定的。不少人在彈幕裡氣急敗壞——「身在宮廷,你怎麼能相信愛情這種東西呢?」,他們盼望如懿早日看清現實,向規則妥協,期待她像甄嬛一樣,利用手段手刃對手,保護自己和身邊的人。似乎身為皇后,不愛皇帝才是正確的。
《如懿傳》成功的跳出了宮鬥的小圈子,進行了關於「人性」的拷問:感情不存在了,你是「湊合過」下去,還是毅然分手?在這樣的時代,真愛真的過時了嗎?
或許答案已經從扮演皇太后的鄔君梅嘴裡說出:「恩寵也好、權勢也好、後位也好,她都沒放在眼裡,唯有將情分盡到底,求一個善惡有報,生死無怨。哀家在這宮裡苦熬了一輩子,與如懿這般,保留一絲本心,哪個是真自在呢?「
宮鬥之外的執著與堅守「一縷執念鎖在情關,總是沉香流年。」這是片頭曲的最後一句。周迅在接受採訪時說,《如懿傳》演的是「我執」。
沒有一個細節是多餘的,沒有一個鋪墊是沒用的。整整八十七集,越看到後面,越覺得精彩,覺得不夠看。周迅的演技,讓人不覺得她是在演,而讓人覺得這就是如懿。她的倔強、她的隱忍、她的剛強、她的勇敢,透過那一雙眼睛,什麼都清楚明了。或許也只有周迅,與如懿惺惺相惜,才能演出這份對愛情的執著。
在我看來,導演亦是執著。他知道什麼樣的劇情是賣座的,他也知道爾虞我詐、升級打怪的設定,最能刺激觀眾眼球。但他不想迎合,「相比其他清宮劇,《如懿傳》的商業元素會少一些。」
他刻意弱化宮鬥,去儘可能貼近一個真實的宮廷生活。真實的宮廷到底什麼樣?
國寶檔案有一集介紹皇后之寶璽,說到過清朝後宮不太可能發生宮鬥。在乾隆時期,有《宮中現行則列》,作為管理後宮的制度,對妃嬪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都有明確的規定,所以歷史上清朝宮鬥是比較少的。
「真實的宮廷應該就是嬪妃們坐在一起喝喝下午茶,聊聊八卦吧。」汪俊說。所以,《如懿傳》中經常有嬪妃一起喝茶、繡花的場面。
這種生活化的場景,讓我想起童年時,祖母坐在祖屋內剪紙、做棉衣的情景。一縷陽光照在她有了皺紋的臉上,那麼祥和慈愛。偶爾,她會讓我幫忙穿一下針,再笑著誇我一句,就低下頭重新忙起來了。
午夜夢回,每每想起這個情景,心裡總是暖的。可能現實越是急功近利,就越是懷念過去緩慢流淌的舊時光,如同加了濾鏡一般讓人嚮往。
瑣碎的日常取代了激烈的宮鬥,堅守本心替代了攫取權力。不同於爽劇,《如懿傳》是那種,可以讓人反覆看的故事,眼裡心裡,全是舒服。
浮世之中,蠅營狗苟、追名逐利簡單,堅持本心、固守浪漫很難。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在今天已經難以打動人心,但這並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那些視被梁祝打動的人為傻瓜的人。
《如懿傳》沒有刻畫一個傳統的人生贏家,而是刻畫了一個普通愛情中的「失敗」者,一個在婚姻中心死了的女性,和一個殘酷無情的帝王。一個擁有至高權力、掌握所有人生死的人,是不可能有真心實意的。這種殘酷是真實的宮廷,也是真實的人性。
而《如懿傳》高級的地方,在於輸出了這樣的價值觀:如懿明知道討好皇帝可以得到好處,但她沒有這樣選擇,因為她心中有更美好的堅持。
從古至今,女性在遇到婚姻危機時,首先想到的,便是千方百計守住自己的家庭地位。因此,直到今天,我們依舊能看到,因丈夫出軌,明知感情不復存在,仍然「當街撕小三、帶人去捉姦」的原配們。
沒有體面、沒有信任,對著千瘡百孔的婚姻仍不肯捨棄,為了感情之外的東西隱忍一生,變成情淺緣深的一輩子怨偶,我倒覺得,這或許才是女性真正的悲哀。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