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榮暴露身份(楊子榮的過繼兒子)
2023-05-19 20:56:32 2
智取威虎山,惡鬥座山雕,東北剿匪英雄楊子榮,一直是中國人心中的大英雄,社會各界對他的評價,也一直都是正面的。
可2003年,新版《林海雪原》電視劇上映之後,劇中所刻畫的英雄形象,引起公眾不滿。
據青年時報的調查,百分之九十九的網友,希望重新拍攝這部電視劇,還原英雄的真實形象。
2004年,製片方被一紙訴狀告上法庭,原告是楊子榮的養子楊克武。
(楊克武)
楊克武以及楊子榮山東老家的群眾,認為製片人涉嫌侮辱英雄,要求公開道歉,並立刻停止侵權。於是乎,原告和被告,在法庭展開激烈爭辯。
而本期文章要帶來的內容,便是群眾對03版電視劇《林海雪原》不滿,楊克武告上公堂。
一,《林海雪原》的創作過程,真實的楊子榮《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是解放軍的一名軍官,他在戰爭結束之後,認為部隊訓練不能照搬國外的方式,對此發表意見。
曲波因此挨了批評,他在心情煩悶的時候,把犧牲的戰友名字,都一一寫到了紙上,進而創作了《林海雪原》,主角便是人盡皆知的大英雄楊子榮。
如果去掉藝術加工,還原真實的楊子榮,他原本名叫楊宗貴,1917年出生在山東牟平,父母都是普通的佃戶,靠種地為生。
到上世紀三十年代前後,楊子榮因為在牟平生活困苦,所以他這年紀輕輕的孩子,跟隨家裡的長輩去往東北闖蕩。
從四季如春的北方,到天寒地凍的東北,在兵荒馬亂的荒唐年代,人猶如是巨浪裡的浮萍。為生活拼盡全力,只為了活下去的機會,這是舊社會的眾生相。
可楊子榮萬萬沒想到,剛到東北一年多,就爆發了震驚世界的「九一八事變」,東北軍不戰而逃。
楊子榮年紀小,只能跟著老船工去鴨綠江討生活,後來又去往鞍山鋼鐵廠工作,也曾進過礦洞掏煤,甚至是去為地主看門護院。
總之,楊子榮飽嘗社會冷暖,因為遇到過不同階級的人,再加上他頭腦聰明,所以在各個行幫、學會了各個行幫的語子,也就是江湖黑話。
山河破碎,猙獰的日寇總是欺壓百姓,楊子榮帶著夢想來闖關東,卻遇上了「吃人的」時代,那些狐假虎威的日本監工,總是揮著鞭子欺負工人。
楊子榮在東北,因為遭受監工的欺壓,一怒之下便跟對方打了起來,工地當即亂成一團。
以當時的東北局勢來說,楊子榮因為憤怒打了日本人,等於是一樁「重罪」,他也知道會有嚴重後果,所以趁著混亂離開工地,回到了牟平故鄉。
對於楊子榮而言,這次闖關東是失敗的,而失敗主要的原因,便是慘遭日本人欺壓。
到1945年抗戰結束,楊子榮想要去部隊當兵,擺在他面前的,是國軍和共軍這兩個選擇,他毫不猶豫選了後者,因為八路軍是真正打鬼子的部隊。
也是在報名參軍的時候,他改了名字叫楊子榮,可家人並不知道他改名,部隊也不知道他以前的名字,此處也就埋下了伏筆。
其實,當時這樣做的人並不少,主要是擔心連累家人,畢竟是意識形態和階級鬥爭,敵我雙方在戰場上,拼的是你死我活。
楊子榮在山東部隊訓練,當時新兵並沒有適應軍旅的時間,只能在戰爭當中適應戰爭。
部隊很快就接到命令去趕赴東北,楊子榮開始了人生第二次闖關東,因為他熟悉東北的風土人情,所以在部隊剿匪的時候,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當時,牡丹江地區土匪橫行,嚴重威脅著當地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楊子榮所在的牡丹江軍區二團三營七連一排一班,開始在林海雪原圍剿土匪。
楊子榮膽子很大,再加上會說行幫黑話,他主動申請做特工,去匪穴當中勸降土匪,因為表現突出貢獻大,在部隊立過特等功,評上了戰鬥英雄稱號。
舉例來說,楊子榮在1946年3月,他在匪穴當中,講共產黨的寬大政策,勸四百多個土匪下山,接受社會改造。
電視劇演繹的智取威虎山,是發生在1947年,東北那些不肯投降的頑固土匪,跟國民黨串通一氣,幻想著「奪回江山」的美夢。
楊子榮帶著戰士們深入匪穴,本想著通過當地人,問出「座山雕」的巢穴,卻意外發現那幾個當地人,實際上是土匪的暗哨。
通過這幾個暗哨,楊子榮說想要投座山雕,雙方通過黑話交流,所以成功打入了土匪內部。
結果可想而知,順利打掉了座山雕一夥。
楊子榮遙想當初,乃是一名普通的新兵,還差點在炊事班燒火做飯,幸虧他主動申請去一線,才避免做火頭軍。
楊子榮自從參與剿匪之後,獲領導的器重,職位從班長做到了二團的偵查排長,成為剿匪部隊的頭號尖兵。
打下座山雕之後,二團的副政委也就是《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評價楊子榮是:鬥智鬥勇,大智大勇!
可悲劇的是,楊子榮1947年2月20日,卻遭遇了不幸。關於他的犧牲經過,在將近三十年的時間裡,一直都是一個謎。
直到電影傳遍大江南北之後,當年殺害楊子榮的兇手孟老三,被公安部門抓獲,這才還原了楊子榮的犧牲經過。
據孟老三所說,他跟著一幫土匪,躲避解放軍的圍剿,跑到了海林縣的森林當中,藏身於一座小小的木屋裡。
那天氣溫很低,凍得人打哆嗦,土匪想著解放軍也怕冷,估計追不到深山木屋。
可實際上,楊子榮帶著戰士們,爬山滾雪窮追不捨,一路追到了小木屋的外面,要求裡面的土匪放下武器。
雙方短兵相接,一言不合就開火射擊,而楊子榮手裡的那把槍,因為天氣太冷槍栓出故障,無法及時反擊,被對面窮兇極惡的土匪打中了胸口,鮮血如泉湧。
這場槍戰,多數土匪被當場擊斃,而那個孟老三一看局勢兇險,早就跑得沒影了。
之所以確定犧牲的解放軍當中有楊子榮,因為孟老三清楚聽到,有戰士喊過楊子榮的名字。
自從《林海雪原》出版之後,曲波一直在尋找楊子榮的家人,可卻遲遲一無所獲,僅僅查出楊子榮可能是山東膠東半島那邊的人。
直到1969年,有個外國客人訪問中國,觀看了當時火遍全國的《智取威虎山》,對楊子榮非常崇拜。
於是這位外國客人,詢問身邊的周恩來:「主角楊子榮的原型人物是誰?是不是藝術加工的虛擬人物?」
周恩來說:「楊子榮是真實的,他在中國家喻戶曉。」
而那外國客人,想要見一見楊子榮的家屬,希望拍張照片合影留念,等回國之後宣傳楊子榮的英雄事跡。
周恩來立刻安排會見,可卻找不到楊子榮的家屬,於是周總理讓相關部門,儘快辦妥這件事。
民政部門第一時間找到了曲波,詢問楊子榮的家人今何在?
曲波說他也在找,可卻一直沒有線索。
過了大概七八天,牟平那邊有了線索,說是有個老人家,總是問兒子當兵之後去了哪裡,已經問了很多年。
老人家說,兒子名叫楊宗貴,自從參軍入伍之後,至今沒有往家裡寫過一封信;雖然有人舉報說,楊宗貴在東北跟土匪在一起,但她絕不信兒子會做土匪。
民政局得到這一線索,立刻去山東牟平調查,查出同一時間參加八路軍的人,參軍的時大多沒有寫真名實姓。
民政局在牟平,找到了大量的線索,可卻缺少照片來證明楊宗貴就是楊子榮。
直到1974年,曲波從老戰友那裡,拿到了一張1946年的立功照片,戰友們合影的時候,楊子榮也在其中。
曲波自然認識楊子榮,他趕緊拿著照片去海林縣,又去找楊子榮的兄長楊宗福。
經過多方查證,確定了楊子榮就是楊宗貴,千真萬確,不會有錯。
只可惜,楊子榮的妻子,已經去世了二十二年;楊子榮的老母親,也已經去世了八年。
所以說,眼見不一定為實,楊子榮雖然跟土匪在一起,但他非但不是土匪,反而還是與狼共舞的大英雄。
二,官司糾紛,對鋪公堂2003年,電視劇新版《林海雪原》搬上銀幕,觀眾很期待這部電視劇,因為從小聽著楊子榮的故事長大。
可萬萬沒想到,劇中人的形象,跟心理預期差距較大,以至於老師無法向孩子們解釋。
可是楊子榮的養子楊克武,在2004年一紙訴狀,狀告《林海雪原》的製片方(下文簡稱製片方),認為電視劇演繹的內容,醜化了楊子榮的英雄形象。
楊克武跟製片方對簿公堂,拿出了以下證據。
第一,電視劇劇情演繹的時候,有一位外號叫坦克的戰友,談了一些不利於楊子榮的話,這讓楊子榮很不高興,於是在戰友坦克的飯菜當中下了瀉藥。
第二,電視劇的劇情當中,有個土匪叫「老北風」,編劇居然把老北風的妻子槐花,說成是楊子榮的「初戀」,這並不符合實際。
第三,電視劇在演繹楊子榮的時候,把一位頂天立地的大英雄,演繹成了喜歡飲酒、談酸段子「不顧軍紀」的人。
綜上所述,楊克武認為電視劇《林海雪原》的故事情節,並不符合楊子榮的真實形象,應當全國範圍內公開賠禮道歉。
楊克武提出賠償,向要求製片方賠償五十萬人民幣。
另外要說明的是,楊克武雖然收入微薄,但遊客去參觀楊子榮老屋的時候,他拒絕收取費用,堅持不做旅遊景點。由此可見,這筆五十萬的索賠,並不是真的為了錢。
北京海澱區法院,受理了這一訴訟,法官開庭之後雙方陳述證詞,隨後轉入調解。
雙方律師唇槍舌劍,在法庭上展開了激烈爭論。媒體曾去採訪製片方,製片方的回應則是拒絕一切採訪。
第一個焦點便是「確權」之爭,意思就是確定權利,他楊克武的身份,是否有資格代替楊子榮起訴製片方?
被告的律師認為:根據官方史料記載,楊子榮是在1947年2月23日,犧牲在了海林縣的梨樹溝,被山裡的土匪殺害。而楊克武的出生時間,是1947年2月26日。
也就是說,楊子榮在犧牲之後過了好多天,楊克武才呱呱墜地,所以楊克武起訴製片方的時候,並不具備訴訟主體資格。
作為原告的楊克武,按照他本人以及律師的說法,楊克武是楊子榮同宗的侄子,是有血緣關係的。
而楊子榮在山東牟平老家的妻子徐萬亮,非常喜歡侄子楊克武,於是在楊克武兩歲的時候,抱到家裡收為養子。
以1949年的山東傳統習俗來說,徐萬亮收養了楊克武,也就等於是家裡的子女,同時也等於是楊子榮的子女。
在法庭上,楊克武拿出了楊家的家譜,作為證據展示了出來,通過陳就到發黃的族譜便可證明,他乃是楊子榮的養子。
以上便是「確權」之爭,製片方身為被告,認為楊克武沒有資格代替楊子榮起訴。而楊克武則認為,自己有權利代替楊子榮起訴被告。
法庭上,雙方爭辯的第二個焦點,便是新版電視劇《林海雪原》的劇情,是否真的醜化了大英雄楊子榮。
被告的律師認為,電視劇《林海雪原》是文藝作品,並非歷史紀實性。既然是文藝作品,所以編導在創作的時候,是可以適當修改劇情的,是能夠虛構部分劇情的。
(王德忱:曾改編《林海雪原》《黨的女兒》)
所以被告律師認為,製片方對於楊子榮的演繹,並沒有故意醜化英雄的形象,也不會導致大家對楊子榮做出負面評價。
文章寫到這裡,咱們說個題外話,我國在2020年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倘若楊克武是在今天提起訴訟,結果可能就不一樣了。
言歸正傳,法院經過審理,認為楊克武的訴訟不成立,所以駁回了他的狀子。
楊克武不服,於是上訴到北京一中院,拿出了族譜講明了他跟楊子榮夫妻二人的關係。
而一中院經過審理,則認為楊克武出生的時候,楊子榮就已經犧牲了,所以楊子榮和楊克武的收養關係不成立。
結果可想而知,一中院駁回楊克武的起訴。
三,專家看法楊克武和製片方的訴訟核心,乃是「確權」之爭,前者認為自己有權利,後者認為對方沒訴訟資格。
法律專家張建田認為,這一起訴訟很複雜,要分清楚已經去世或犧牲的人,是否還擁有名譽權呢?
(張建田)
這在當時來說,法學界是有爭議的,不同的法律專家,可能會從不同的角度解釋。
以法學界來說,大部分的法律專家,認為公民即使已經去世了,他的名譽權依舊不能侵犯。
舉例來講,我國「說了最算」的最高法,早在1933年的時候,就已經有了《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五條規定,死者名譽受到損害時,其近親屬有權向法院起訴。其中近親屬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
既然名譽權不能侵犯,那接下來要確定的是,楊克武從村裡拿來的族譜,以及村委會開的證明,能否證明楊克武是楊子榮的養子呢?
按照我國的收養法規定,養子要獲得親生父母,和養父母的一致同意,才能夠獲得養子的身份,用法律語言來描述,便是收養者與被收養者的父母或監護人是否一致同意為準。
而楊克武是在收養法頒布之前,過繼到了徐萬亮家裡,再有就是楊子榮犧牲之後,楊克武才出生。
客觀來講楊子榮既然已經犧牲了,所以無法表示是否同意收養楊克武,這成了被告律師的主要論據。
綜上所述,楊克武無法以「子女」的身份,來起訴製片方,因為他連養子都算不上。
因而,楊克武的訴求不成立,所以才會被法院駁回。
即使拋開確權之爭,我們先假設確權之爭楊克武有資格起訴,假設楊克武獲得了法律上的認可,他起訴製片方的時候,在當時依舊無法勝訴。
因為製片方認為,楊子榮是從社會上的普通農民,參軍入伍之後,歷經大大小小的戰鬥,成為部隊裡的英雄。為了刻畫楊子榮的形象,所以做了一些藝術上的加工鋪墊,是為了突出楊子榮的性格。
法律專家張建田認為,製片方並沒有故意抹黑楊子榮,反而是對這部電視劇,有良好的願望。
張建田談起此案,說的非常委婉,他認為製片方雖然對此劇有美好的願望,藝術作品也允許合理構思,但出現歷史真實人物的真名實姓的時候,應該尊重歷史事實。
從群眾的反應來看,觀眾在看了新版《林海雪原》之後,認為楊子榮的形象,不太像是一位英雄。
尤其是學校裡的孩子,從小聽著楊子榮的故事長大,可看了電視劇之後,反問老師:「人們成天說楊子榮如何高大、機智勇敢,可是怎麼電視劇上的楊子榮和你們說的不一樣啊?」
尤其是楊子榮家鄉的人,在看了新版《林海雪原》之後,多數人都認為製片方並未拍出英雄該有的樣子,並對此非常憤怒。
網友認為,大家是看著《林海雪原》長大的,楊子榮是心目中的大英雄,可電視劇卻無情破壞了我心裡的信仰,而且在藝術改編行,有許多拙劣的地方。倘若英雄是為了家人和一些鄉親戰鬥,會捨生忘死嗎?所以這跟主旋律背道而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