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和宋之問的故事(因口臭被武則天拒絕的極品男寵)
2023-05-20 23:31:42 2
宋之問雖然與沈佺期齊名,但卻要比沈佺期有名氣的多,一是他的傳說出奇的多,被後世津津樂道,可惜壞事多好事少,甚至可以說是劣跡斑斑,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人品有問題,無論怎麼粉飾都不是個好人。二是他的小詩《渡漢江》不但被選入《唐詩三百首》還成為小學生語文課本的課文,且是必背古詩詞之一,因而宋之問的大名便隨著中小學十年義務教育而響徹中華大地。
宋之問,字延清,名少連,初唐著名詩人。才華橫溢,可惜人品卻與才華成反比,只有大家想不到的,沒有他做不到的,若說他文採一流,那人品就是九流,而且還是下九流。
第一,他以愛詩為藉口,經常抄襲別人的詩句,便如宋之問《渡漢江》的首句「嶺外音書斷」就明顯有抄襲沈佺期《獨不見》的頸聯「白狼河北音書斷」之嫌。《獨不見》寫於武則天當政時,《渡漢江》寫於武則天死後,因而時間上也成立。抄襲往好聽的說是借鑑,別的詩人也常有借鑑之句,所以我們不追究宋之問這個愛好。可恨的是他竟因霸佔自己親外甥劉希夷的詩句不成,而不惜將他的親外甥劉希夷殺死,可惜了一代才子劉希夷就這樣輕如鴻毛般的死去,否則不知道還能做出多少好詩句。據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傳》記載:詩人劉希夷是宋之問的親外甥,比宋之問大五歲。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25歲的劉希夷與20歲的宋之問共赴長安會考,雙雙考中進士。後來,劉希夷作了一首《代悲白頭翁》,其中有「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兩句,宋之問心愛至極,當他知道劉希夷這首詩還沒有給別人看過,就找到劉希夷,希望把這句詩送給他。劉希夷不好擋老舅的情面,答應給他,後來確又反悔了,弄的宋之問名聲狼藉。宋之問一怒之下,竟派家奴用土袋子將自己的親外甥劉希夷壓死。劉希夷死時還不到30歲,可謂是英年早逝,可惜之極。
第二,自薦枕席,阿諛奉承。宋之問人品雖然不好,但卻才華橫溢,而且姿容貌美,武則天很欣賞他,經常在朝會宴遊時讓他陪伴。宋之問便因此生出了歪心思,自覺儀表不凡,姿貌雄偉,便也想像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兄弟一樣,給武則天當男寵,並寫了「明河可望不可親,願得乘槎一問津」的詩句自薦枕席,期盼自己也能爬上武則天的龍床。誰知武則天嫌他口臭,這讓宋之問後悔莫及,羞愧難當,從此宋之問高價從藥鋪裡買來雞舌香天天含在嘴裡,也斷絕入宮的念頭。可是大家想想,要離的多近才能知道對方有無口臭,我們普通人對面說話的距離基本都聞不到,何況武則天是女皇,宋之問是臣子,兩人若沒什麼,一個在龍座上,一個在臺階下如何能知道對方口臭否?所以說武則天和宋之問就是沒有真怎樣,十之八九也是曖昧過。
而終究沒有爬上龍床的宋之問退而求其次,傾心媚附武則天的內寵張宗昌、張易之兄弟,為他們寫了一些歌功頌德的詩文。有一次,張易之內急撒尿,宋之問急忙手拿尿壺恭恭敬敬地侍候著,為當時朝野所恥笑。
第三,恩將仇報,賣友求榮。 武則天死後,宋之問因受張易之張宗昌兄弟謀逆案牽連而被謫貶瀧州。可他不但不知悔改,還偷偷逃回神都洛陽,藏在好友張仲之家裡。有一天,當他聽說到好友張仲之想去暗殺佞臣武三思,馬上置友情於不顧,偷跑去向武三思告密,張仲之因而被抄家問斬。宋之問卻因出賣朋友張仲之有功,被朝廷赦免,還晉升為鴻臚主薄。這件事,新舊唐書均有記載,可謂鐵證如山,不得不令後人感到恥辱與不齒。
我們說了這麼多宋之問的缺點,那他有無優點呢?有,最突出的就是與沈佺期一同定型了「律詩」的規格,
宋之問和沈佺期他們兩做考功員外郎之前(就相當於現在教育部下屬的招生辦主任,但他們招的是官員而不是學生。),根本就沒有「律詩」這一叫法。直到他們兩都做了「知貢[舉」即特命主掌貢舉考試的官員,為了統一「評分標準」,不得不在格式、聲韻方面制定一套嚴格的衡量尺度,才出現了「律詩」。
且宋之問的五言詩寫的極好,被讚譽為「其時無人能出其右」就是在當時五言詩沒有人能比他做得好了。
下面我們就選讀一首宋之問的五言詩,也是大家所熟知的《渡漢江》
《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 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賞析:
這首詩大約寫於公元705年。宋之問媚附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武則天死後,唐中宗將宋之問貶為瀧[shuāng]州參軍。瀧州在嶺南,唐時,屬於極為邊遠的地區,貶往那裡的官員因不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和生活習俗,往往不能生還。神龍元年(705年)十月宋之問過嶺,次年春即冒險逃回洛陽,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時寫下了此詩。
全詩意在寫思鄉情切,真實地刻畫了詩人久別還鄉,即將到家時的激動而又複雜的心情。言語淺顯易懂,意思卻深邃;描摹心理,熨貼入微;不矯揉造作,自然至美。 標題中的漢江:是指漢水。長江最大支流,源出陝西,經湖北流入長江。
前兩句「嶺外音書斷, 經冬復歷春。」追敘貶居嶺南的情況。(嶺外:五嶺以南的廣東省廣大地區,通常稱嶺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書:信。)宋之問被貶斥到蠻荒之地,本就夠悲苦的了,何況又和家人音訊隔絕,彼此未卜存亡,更何況又是在這種情況下經冬歷春,捱過漫長的時間。詩人沒有平列空間的懸隔、音書的斷絕、時間的久遠這三層意思,而是依次層遞,逐步加以展示,這就強化和加深了貶居蠻荒期間的孤獨、苦悶之情,和對家鄉、親人的思念。「斷」字「復」字,似不著力,卻很見作意。此詩人困居貶所時那種與世隔絕的處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難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歷歷可見,鮮明可觸。這兩句平平敘起,從容承接,沒有什麼驚人之筆,往往容易為讀者輕易放過。其實,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這個背景,下兩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第三、四兩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是描寫詩人逃歸途中的心理變化。「近鄉」交代詩人因長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離貶地,走近家鄉。所謂「情更怯」,即越接近故鄉,離家人越近,擔憂也越厲害,簡直變成了一種害怕,怕到「不敢問來人」。(這裡的來人:是指渡漢江時遇到的從家鄉來的人。)按照常情,這兩句似乎應該寫成「近鄉情更切,急欲問來人」,詩人筆下所寫的卻完全出乎常情:「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仔細尋味,又覺得只有這樣,才合乎前兩句所揭示的「規定情景」。因為詩人貶居嶺外,又長期沒有家人的任何音訊,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時刻擔心家人的命運,怕家人由於詩人的牽累而遭到不幸。「音書斷」「復歷春」這種思念隨著擔心同時的到來,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裡的矛盾心理狀態。這種矛盾心理,在逃歸的路上,特別是渡過漢江,接近家鄉之後,有了進一步的戲劇性發展:原先的擔心、憂慮和模糊的不祥預感,此刻似乎馬上就會被路上所遇到的某個熟人所證實,變成活生生的殘酷現實;而長期來夢寐以求的與家人團聚的願望則立即會被無情的現實所粉碎。因此,「情更切」變成了「情更怯」,「急欲問」變成了「不敢問」。這是在「嶺外音書斷」這種特殊情況下心理矛盾發展的必然。「情更怯」與「不敢問」更能體現詩人此際 強自抑制的急切願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愈接近重逢,詩人便會愈發憂慮,發展到極端,這種憂慮就會變成一種恐懼、戰慄,使之不敢面對現實。
詩人正是這樣逼真地再現了特殊境遇下,對家人的入骨關愛,吟詠出人類心靈的良善韻律,從而引起了千古的共鳴。只是這種境遇的造成,詩人難辭其咎。在這一點上,後來杜甫的「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述懷》)寫戰亂中擔憂家人,至於不敢面對吉兇未卜的「消息」。則更有時代感,更耐人尋味。
此詩不僅有巧妙的抒情藝術,而且有更深刻的體會。作者用逐層遞進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後,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傾訴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但是,讀者卻必需經過一番認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這種特殊的心理狀態,達到與作者的心靈溝通。這種高度簡潔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語言,獲取了極為深遠的藝術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