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學堂歷史文化(孔學堂傳統文化公益講座)
2023-05-20 20:21:39 1
11月21日上午,由貴陽孔學堂文化傳播中心主辦、貴州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承辦的孔學堂傳統文化公益講座(第859場)暨貴州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國慧」哲學之光系列講座(第十一講)在貴州大學人文樓成功開講。
本次講座由貴州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副院長梅其君教授主講,主題為:中國傳統工匠精神。貴州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方英敏教授主持講座。
梅其君教授從四個方面對中國傳統工匠精神進行了講解:1.緣起:為什麼討論中國傳統工匠精神;2.中國傳統工匠精神的內涵;3.中國傳統工匠精神的形成;4.中國傳統工匠精神的傳承和弘揚。
首先,梅其君教授指出,之所以探討中國傳統精神,是因為我們生活的時代需要工匠精神,而對工匠精神特別是中國傳統工匠精神的理解上存在偏差,以至於有人否認中國傳統工匠精神的存在。這種模糊乃至錯誤的認識有必要予以澄清。事實上,人們主要是通過產品的質量來推測工藝製作過程,進而判定工匠精神的存在的。既然工匠精神是通過產品質量回溯推定的,我們完全有理由斷定中國古代工匠精神的存在,否則,我們就很難理解中國古代為何會有眾多精湛的手工產品揚名於世。
其次,在中國傳統工匠精神的內涵問題上,梅教授認為,界定工匠精神實際上就是追問,為什麼是「工匠」精神,而不是別的什麼精神。這就需要從工匠勞作方式的特點去理解工匠精神。 「專一」「創造」「 精益求精」是工匠勞作方式的特徵,也是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雖然這些特徵也體現在其它勞作方式上,但無疑在工匠身上表現得最為典型。從工匠勞作方式的特點出發,中國傳統工匠精神的內涵主要體現在「專一堅守」「敬業誠信」「傳承創造」「精益求精」四個方面。
再次,在中國傳統工匠精神的形成問題上,梅教授認為,先秦手工業的發展,是中國傳統工匠精神形成的經濟前提;「工商食官」制度使得早期工匠生活較為安定,能專心專一從事手工業生產,並將技藝傳給子孫,為工匠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物勒工名」雖然是外在的強制手段,但客觀上有利於「敬業誠信」的工匠精神的形成與傳承; 「聖人創物」與「工執藝事以諫」表明中國古代也存在有利於傳統工匠精神形成的文化氛圍。
最後,梅教授簡要地分析中國傳統工匠精神當代式微的原因,指出中國傳統工匠精神在當代需要轉換和大力弘揚。
在提問環節,聽眾就傳統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反對「奇技淫巧」與工匠精神的形成及其當代的變化等提出了問題,梅教授進行了詳細的解答。
文字:陳雪琦
圖片:石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