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一統天下的過程(秦國一統天下的大戰略)
2023-05-25 12:34:09 2
戰國中期之後,隨著天下一統趨勢日漸明顯,不甘滅亡的列國迸發出了智慧的火花,各種戰略智謀層出不窮。作為當時最強大的秦國,也在見招拆招,不斷調整戰略,最終在秦昭襄王時代確立統一天下的大戰略,直至秦始皇滅亡六國時,還依然遵循這一戰略。
鮮為人知的是,秦國一統天下的大戰略,在1800年之後的歐洲三十年戰爭中,這一戰略大放異彩,竟成為法國崛起的關鍵戰略。使用這一戰略的是法國紅衣主教黎塞留,他是否受到這個秦國統一的戰略啟發無從得知,但兩者的確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戰國第一霸主是魏國,但在馬陵之戰中,孫臏與田忌一舉消滅十萬魏武卒,魏國淪為二流,齊國成為關東最強之國。與此同時,隨著商鞅變法的進行,秦國變得更加強大。因此,戰國中期是兩強並列,楚國稍次,其他四國瑟瑟發抖。
由於魏國地處齊秦之間,在淪為二流之後,存在被齊、秦夾擊瓜分的危險。魏國首先緩和了與齊國的關係,但西邊秦國咄咄逼人,西河、上郡相繼落入秦國之手,魏國無力依靠自己力量抗秦,於是「合眾弱以攻一強」的合縱戰略出現了。當時,公孫衍發動了「五國相王」之舉,首倡合縱,企圖聯合三晉與燕、中山國,來抵禦大國的進攻。
面對新形勢,秦齊採取連橫戰略破局,拉攏一些國家,共同進攻另外一些國家;同時,齊秦彼此之間也互相爭取盟國,以圖擊敗對方。連橫戰略中,最成功的是張儀,使秦惠王「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散六國之從(縱),使之西面事秦」,真正達到了通過連橫政策的推行而兼併土地的目的。
隨著齊國慢慢衰落,秦國逐漸一家獨強,於是合縱逐漸成為六國合力抵抗強秦,連橫則是六國分別與秦國聯盟,以求苟安。這一時期,秦國的連橫活動,目的就是破壞六國間的合縱,以便孤立各國,各個擊破。
不過,雖然連橫戰略讓秦國收穫巨大,但這個戰略有些粗糙,最典型的是穰侯魏冉事件。魏冉擔任秦昭襄王時相國時,先是組成秦、韓、趙、魏、燕五國聯軍破齊,奪取陶邑(今山東定陶西南),成為自己的封地,後來又準備聯合韓、魏攻打齊國,想要奪取齊國剛、壽兩城。問題在於,秦國無論將齊國打得有多慘,佔領多少地盤,都面臨一個難以管理的現實問題,因為秦齊中間還隔著其他國家,飛地對秦國有何益處?而且遠徵齊國,秦國出兵多國力受損,出兵少效果不明顯。所以,秦國這一戰略其實存在很多問題,需要更精細化的戰略,或者說需要對連橫戰略升級。
魏冉準備再次攻打齊國時,秦昭襄王迎來一位叫範雎的客人,他譏諷魏冉聯合韓魏攻齊戰略,對秦國沒有好處,反而讓韓國、魏國、魏冉個人等佔盡便宜,指出「穰侯為秦謀不忠,而大王之計有所失也」,因此「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釋此而遠攻,不亦繆乎!」也就是說,大王您還不如和遠方的國家結盟,而進攻近距離的國家,這樣得到一寸的土地是大王您的,得到一尺也是大王您的一尺,現在捨棄近的而進攻遠的,不是錯誤的麼?
遠交近攻四個字通俗易懂,但實際操作時並不簡單,秦國與楚國、趙國、魏國、韓國接壤,不可能與這四國同時開戰,也不可能不加選擇的攻打某國。範雎的具體戰略是首先擱置齊燕,其次楚國過於龐大,慢慢孤立、削弱,第三鬥爭重點瞄向韓趙魏三國,但魏國因與齊趙接壤,過於攻打魏國容易引起趙國與齊國激烈反應,因此對魏國是既親近又削弱,第四楚國強大就親近趙國,趙國強大就親近楚國,由此孤立趙國或楚國,同時一旦楚國、趙國都親附秦國,齊國必然恐懼,進而親近秦國,然後秦國即可謀算韓魏。
秦國首先攻打魏國,先後奪取懷邑、邢丘等地。之後,秦國攻打韓國,前264年至前259年,秦國向韓國出兵,先後攻佔了少曲、高平、陘城、南陽、緱氏、藺、野王等大小城邑幾十座,原本弱小的韓國更是雪上加霜,滅亡之前僅剩一郡之地。在攻打韓國時,還爆發了長平之戰,秦國在外交上孤立了趙國,以至趙國孤立無援,最終趙國慘敗淪為二流。
直至秦始皇一統中國時,戰略還是遠交近攻,滅亡六國的順序是韓、趙、魏、楚、燕、齊,首先攻打臨近弱國,再次攻打臨近強國,最後攻打偏遠的燕齊。
有人說,秦國這種各個擊破的戰略,六國難道無人看破嗎?自然有人看破,關鍵在於秦國一家獨大實力過於強大,而各國都有自己的小心思,都想讓其他國家頂在前面,都想以其他國家的領土滿足秦國的胃口,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尤其是齊燕兩國總是心存僥倖,最終只能坐等被秦國各個擊破。
在封建王朝時代,遠交近攻戰略在中國鮮有使用,但在1800年之後,歐洲三十年戰爭中,遠交近攻戰略大放異彩,成為法國近代崛起的關鍵因素。
17世紀之初,隨著荷蘭、瑞典、英國等開始強大,且新教與天主教矛盾激化,就組成新教聯盟向舊有秩序發起挑戰。面對新教聯盟的挑戰,歐洲最強的國家西班牙,與奧地利大公國、神聖羅馬帝國、匈牙利王國等組成了天主教同盟。於是,歐洲各國為了爭奪霸權、各自利益與宗教訴求,爆發了一場波及歐洲的戰爭,史稱「三十年戰爭」,又稱「宗教戰爭」。
在這場戰爭中,法國紅衣主教黎塞留將遠交近攻戰略發揮得淋漓盡致,成為法國崛起的關鍵因素,也為日後法國的歐陸霸主地位奠定基礎。
首先,法國信奉天主教,在宗教立場上與天主教聯盟一致,按理應與西班牙等站在一條戰線上,但如果天主教聯盟獲勝,法國只能繼續被西班牙等國壓制,很難崛起。於是,黎塞留偏偏與近在咫尺同樣信仰天主教的哈布斯堡同盟敵對,反而與信仰新教的國家結盟,包括英國、荷蘭、德意志北部諸邦等。也就是說,「遠」與「近」不再單純是地理上的概念,法國親近宗教層面的遠方國家,敵對近在咫尺的宗教信仰相同的哈布斯堡同盟。
其次,法國與瑞典、丹麥—挪威聯合王國、荷蘭、英國、蘇格蘭等,在地理上距離法國較遠的國家結成同盟,與接壤的西班牙等國敵對。法國同盟中,最強的是瑞典、荷蘭、英國,其他國家實力一般,而瑞典遠在北歐,荷蘭注重海上利益,英國遠離大陸,因此一旦新教聯盟獲勝,那麼法國至少將會成為區域霸主。
1635年之前,法國沒有實質上的加入新教聯盟,也沒有出兵,一直都是遠交新教國家,先後策動丹麥、瑞典等國出兵參戰,以削弱近在咫尺的天主教聯盟的實力,儘管新教國家屢戰屢敗,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天主教聯盟的實力。1635年之後,各國精疲力盡之後,法國出兵參戰,最終在海陸兩面都擊敗了西班牙,其中陸戰中擊潰西班牙主力,法國陸軍由此取代西班牙成為歐洲第一陸軍。
戰後,德意志地區碎裂成上千個獨立政治體,神聖羅馬帝國的虛假框架就此瓦解,西班牙衰落,荷蘭獨立,瑞典興起,法國開啟稱霸歐陸的時代,其主要競爭對手從哈布斯堡,轉變成了英國,英法爭霸由此開啟。
值得一談的是,英法爭霸期間,法國「近攻」做得不錯,不時攻打西班牙、義大利、德意志,尤其是對德意志,只要有機會就一定殺入德意志地區,削弱德意志的凝聚力,維持其分裂狀態,但法國在「遠交」方面卻一塌糊塗,在沒有成功遏制鄰居英國之前,甚至去遠徵俄羅斯,結果拿破崙遭遇一場慘敗,由此丟掉了與英國爭霸的資本。19世紀,法國連「近攻」戰略也實施得不好,隨著德意志的統一,法國身邊突然出現一個龐然大物之後,直到1945年法國戰略的核心已經不再是與英國爭霸,而是轉變為遏制德國,打造包圍德國的外交聯盟。
近代以來,列國紛爭不斷,爭霸戰爭頻發,作為中國古老智慧的結晶之一的遠交近攻戰略,已經成為西方列強常用的戰略,深度的改變了世界歷史。時至今日,雖然和平成為主流,但「遠交近攻」的戰略思想依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如果將「遠」與「近」不再視為單純地理上的概念,那麼縱觀如今國際風雲,依然還能看到中國古老智慧的身影。
參考資料:《史記》、歐洲三十年戰爭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