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登嶽陽樓望君山二首(登嶽陽樓二首)
2023-04-22 10:31:55 1
雨中登嶽陽樓望君山二首?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於雨中登嶽陽樓望君山二首?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雨中登嶽陽樓望君山二首
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
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
萬裡來遊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
白頭弔古風霜裡,老木滄波無限悲。
天入平湖晴不風,夕帆和雁正浮空。
樓頭客子杪秋後,日落君山元氣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遊聊得看丹楓。
翰林物色分留少,詩到巴陵還未工。
譯文
巍巍嶽陽樓矗立在洞庭湖以東長江以西,落日緩緩下沉,無風捲起,樓閣上的招牌一動不動。
登臨的地方是當年吳國和蜀國的分界之處,徘徊在湖光山色中一直到暮色。
跋涉萬裡來此還要登高望遠,三年輾轉歷盡危難還要獨登高樓。
登樓憑弔古人,我自己已是兩鬢如霜,看著遠山的古樹、青蒼中,隱含無限的傷悲。
晴空萬裡,湖面風平浪靜,天空倒映在平湖中,行駛的帆船和大雁好似都漂浮在空中。
晚秋後異鄉旅人登樓望景,落日緩緩落在君山之中。
向北看只見稀疏的白色枯草,向南望則看見楓葉紅豔似火。
一路只顧觀賞風景很少留神思考,結果到了巴陵還未作出好的詩篇。
賞析
其一
第一首是詩人寫嶽陽樓的開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鄭重其事。
首聯寫嶽陽樓的地理位置,先從大處著墨,以洞庭湖和長江為背景,在一個宏觀視野中隆重推出嶽陽樓。「洞庭之東江水西」,詩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運用了「東」「西」兩個方位詞,並以湖、江系之,則嶽陽樓之所在,如或可見。而後再寫舉目所見,為「簾旌不動夕陽遲」。這一句是全詩寫景濃墨重彩的一筆,看似平常,實則細膩。「簾旌」為近景,「夕陽」為遠景,近景遠景合而為一,詩人的視線由近及遠地掃描,逐漸放開,融入那蒼茫的暮色中。不動的簾旌,表明湖面風平浪靜;遲落的夕陽,提示著傍晚的安詳。這樣富有詩情畫意的情境,不禁引起詩人豐富的遐想。
詩的頷聯從靜態舒緩的景物描寫中振起,轉而為強烈的抒情。仿佛是音樂的變奏,這兩句詩似乎是在重複上面的主題,風格卻又迥然不同了。「登臨吳蜀橫分地」,也是在說登臨的地理位置,卻加入了厚重的歷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時」,也是在寫黃昏時分登樓觀景,卻融入了些許悵惘之情。這樣的漸變,是一種烘託,是一種過渡,是一種物我兼融的摹狀。在這裡,詩人的主體形象不經意地、自然而然地出現在詩中,他在思索,在徘徊,在融情入景,在借景抒懷。
經過前面的蓄勢,詩人終於在頸聯以近於直呼的方式,發出了最高亢最強烈的吶喊:「萬裡來遊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這兩句詩,道出了一個亡國之臣心中的憤懣。「萬裡」與「三年」對舉,分別從空間、時間的跨度上來敘述其事,收到了雙重疊加的藝術效果,讀之讓人感慨萬分。詩人的「萬裡來遊」不過是萬裡逃難的高雅說法,但是又無可奈何。心中的苦悶,只好在「遠望」中消解。「三年多難」,本來已經不勝觳觫,卻還要在這裡登高臨危,讓人不堪忍受。詩意至此,已經一波三折,千迴百轉,把感情推向了極致。
尾聯情景相生,「風霜」既指秋色濃重,又與自己的「白頭」相映襯,且暗示了當時政治局勢的嚴峻,「老木滄波」既指眼前實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飽經風霜的自我寫照。這樣的蒼涼氣韻,與杜詩中「無邊落木瀟瀟下」,「艱難苦恨繁霜鬢」相同。同樣的國破家亡,天涯淪落,此時此刻,杜甫成了詩人患難中的知己,因此,詩中自然有了杜詩中雄闊慷慨的風格。
其二
第一首寫登樓,而第二首轉寫景和歸途。詩人登上嶽陽樓,看到的是「天入平湖晴不風,夕帆和雁正浮空。」這就描繪了多種景物:天空、湖水、倒影、夕日、大雁,構成了洞庭湖獨有的美景。表面上「晴不風」三字略顯俗套,但這正和「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有相同韻味,不加修飾,只是寫的是湖水之壯美,這更顯手法獨特。第二聯寫人亦寫景,而且再次點明時間是傍晚時分。第三聯起,開始寫詩人的歸途了,而且又再一次將詩句引向了景物,向北看,見白草稀稀,向南望則見楓葉紅紅,這一聯的描寫將整首詩推向高潮,對仗工整,別有韻味。最後兩句就是寫詩人只顧觀景,寫著的詩到了江陵還未完,這就從側面襯託了長江洞庭之間風光之好。整首詩的感情同第一首一樣,是「憂」的,因為兩首詩記述的為同一系列的事,其感情也是相同的,只是被隱藏了,這首詩實際上表達了北宋國亡後,作者只能觀景排憂之情。
主旨
這首詩寫了詩人登樓的所見所感,雖是抒寫到嶽陽樓遊玩,但心繫國家政事,憂國憂民,借登樓來譜寫了一首愛國詩篇。
創作背景
公元1127年(北宋靖康二年)四月,金兵攻破開封,北宋滅亡。當時,陳與義被貶在陳留(在今河南開封東南)做監酒稅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難民行列中,南奔襄漢,顛沛湖湘,流離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幾次登上嶽陽樓,寫下了數首詩歌以記其事,這兩首就是其中之一。
作者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現在屬河南)。他生於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於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傑出詩人,同時也工於填詞。其詞存於今者雖僅十餘首,卻別具風格,尤近於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