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何須淺碧深紅色)
2023-04-22 03:20:25 1
她是婉約詞派代表,自號易安居士;她與蔡文姬、卓文君、上官婉兒並稱「中國古代四大才女」。作家梁衡評價她「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愛情之尊;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責,念國家大事。她情超脫於女人,義超脫於平民,是『亂世中的美神』」。
1084年3月13日(農曆元豐七年二月初五),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出生。今晚,讓我們品讀她的詩詞,感懷她的一生。
李清照,人生不過一場絢爛花事
少女時代
李清照
的父親李格非是進士出身,官至禮部員外郎,是當時極有名氣的作家,深受當時文壇宗匠蘇軾所賞識,常以文章相往來,母親王氏也系出名門。
李清照的少女時代基本上是在原籍度過的,十六歲前後被父親接往汴京。李格非把女兒從原籍接到京城的主要目的,當然是為了她的婚事,而此時李清照本人則幾乎全身心地投入了創作。她把「理琴」、「鬥草」等閨情閨事,也作為素材攝人其詞。
《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捲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怨王孫》
湖上風來波浩渺,
秋已暮,紅稀香少。
水光山色與人親,
說不盡,無窮好。
蓮子已成荷葉老,
清露洗,蘋花汀草。
眠沙鷗鷺不回頭,
似也恨,人歸早。
《點絳唇》
蹴罷鞦韆,
起來慵整纖縴手。
露濃花瘦,
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
襪剗金釵溜。
和羞走,
倚門回首,
卻把青梅嗅。
初為人婦
李清照
18歲時,與長她三歲的太學生趙明誠結婚。這時李清照的父親是禮部員外郎;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是吏部侍郎,都是朝廷高級官吏。
李清照夫婦雖系「貴家子弟」,生活方式卻相當自然淳樸而又瀟灑開放。每逢初一、十五,趙明誠便請假到相國寺去購買碑文拓本,還不忘給妻子買回一些她喜歡吃的新鮮果品。夫妻二人前期生活安定優裕,李清照詞作多寫閨閣之怨或是對出行丈夫的思念。
《漁家傲》
雪裡已知春信至,
寒梅點綴瓊枝膩。
香臉半開嬌旖旎,
當庭際,
玉人浴出新妝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
故教明月玲瓏地。
共賞金樽沉綠蟻,
莫辭醉,
此話不予群花比。
《減字木蘭花》
賣花擔上,
買得一枝春欲放。
淚染輕勻,
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
奴面不如花面好。
雲鬢斜簪,
徒要教郎比比看。
朝廷黨爭
李清照
出嫁後的第二年,父親李格非被列入元祐黨籍,不得在京城任職。而在同一年,趙挺之卻一路升遷,當上了尚書左丞。為救父親,李清照曾上詩趙挺之,但未奏效。被罷官後的李格非,只得攜著家眷回到原籍。
朝廷黨爭愈演愈烈,李格非「元祐黨人」的罪名竟株連到李清照身上。李清照與趙明誠這對原本恩愛的夫妻,面臨被拆散的危險。並且偌大的汴京,已經沒有了李清照的立錐之地,她不得不只身離京回到原籍,去投奔先行被遣歸的家人。回到家鄉的李清照寫了許多詩詞表達對丈夫的思念之情。
《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醉花陰》
薄霧濃雲愁永晝,
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
玉枕紗廚,
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
簾卷西風,
人比黃花瘦。
政治風雲變幻,世事翻覆莫測,趙挺之與蔡京權勢交替。不久朝廷毀《元祐黨人碑》,繼而大赦天下,解除一切黨人之禁,李清照也得以返歸汴京與趙明誠團聚。但是,蔡京恢復當丞相後,無情的政治災難又降到了趙氏一家頭上。趙挺之被罷免右僕射,五天後病卒。卒後三日,就被蔡京誣陷。趙挺之的贈官被追奪,他的兒子們也丟了官,趙家難以繼續留在京師。李清照只好隨趙氏一家回到在青州的私第,開始了屏居鄉裡的生活。
顛離漂泊
新舊
黨爭平息後,趙明誠復官,但是沒有攜李清照一同前往。李清照獨自居住在青州的「秦樓」,她為明誠送行時作了《鳳凰臺上憶吹蕭》,又相繼作了《念奴嬌》、《點絳唇》和《聲聲慢》等詞表達她被丈夫疏遠、無子嗣之苦。
《鳳凰臺上憶吹簫》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
起來慵自梳頭。
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
生怕離懷別苦,
多少事、欲說還休。
新來瘦,非幹病酒,
不是悲秋。
休休,這回去也,
千萬遍《陽關》,
也則難留。
念武陵人遠,
煙鎖秦樓。
惟有樓前流水,
應念我、終日凝眸。
凝眸處,
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點絳唇》
寂寞深閨,
柔腸一寸愁千縷。
惜春春去,
幾點催花雨。
倚遍闌幹,
只是無情緒。
人何處,
連天衰草,
望斷歸來路。
《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
悽悽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
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
怎敵它,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
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
憔悴損,
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
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
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
怎一個愁字了得!
後來,李清照前往趙明誠的萊州任所,但在萊州受到丈夫冷遇。在萊州期間,李清照繼續幫助趙明誠輯集整理《金石錄》。後來趙明誠改守淄州。不久京城失陷,趙明誠也因奔母喪南下金陵。時局越發緊張,李清照就著手整理、遴選文物收藏,準備南下。本來計劃來年再運送的書冊在隨後的青州兵變中被焚。在兵荒馬亂中,李清照還是成功將15車書籍器物押運至江寧府。
趙明誠罷守江寧後,夫妻二人輾轉於蕪湖、姑孰(今安徽當塗)等地。船經過烏江,是西楚霸王項羽自刎的地方,李清照有感而作《絕句》弔唁項羽。
《夏日絕句》
生當做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暮年飄零
趙明誠
離家獨自前往建康領命,準備赴任湖州。不幸的是,由於途中染病,趙明誠卒於建康。趙明誠卒後,李清照寫文祭之。趙明誠下葬完畢,李清照就大病了一場。
國家情勢越發危機,李清照四處投奔親朋好友。這時有謠言說趙明誠以玉壺投獻金人,李清照被迫把銅器文物進獻給朝廷。顛沛流離中,僅剩的文物又散失大半。等到李清照到達杭州時,圖書文物大部散失。
圖書文物散失殆盡造成的巨大痛苦,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活給予的無情折磨,使李清照陷入走投無路的絕境。孤獨無依之中,李清照再嫁張汝舟。張汝舟早就覬覦她的珍貴收藏。當婚後發現李清照家中並無多少財物時,便大失所望,隨即不斷口角,進而謾罵,甚至拳腳相加。張汝舟的野蠻行徑,使李清照難以容忍。後發現張汝舟還有營私舞弊、虛報舉數騙取官職的罪行。李清照便報官告發了張汝舟,並要求離婚。
雖然經歷了一場再嫁匪人、離異系獄的災難,但是李清照的意志並未消沉。她從個人的痛苦中解脫出來之後,把眼光投到對國家大事的關註上。紹興三年(1133年)五月,朝廷派韓肖胄和胡松年出使金朝。李清照滿懷激情地作古詩、律詩各一首為兩人送行。詩中有「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之句,表達了反擊侵略、收復失地的強烈願望,充滿了對故國的情懷。
紹興四年(1134年),李清照完成了《金石錄後序》的寫作。十月,避亂金華,寫成《打馬圖經》並《序》,又作《打馬賦》。雖為遊戲文字,卻語涉時事,暗諷南宋統治者不識良才、不思抗金的庸碌無能,寄寓對收復失地的願望,抒發了個人「烈士暮年」的感慨。
在金華期間,李清照還曾作《武陵春》詞,感嘆輾轉漂泊、無家可歸的悲慘身世,表達對國破家亡和嫠婦生活的愁苦。又作《題八詠樓》詩,悲宋室之不振,慨江山之難守。
《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
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
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
載不動許多愁。
《題八詠樓》
千古風流八詠樓,
江山留與後人愁。
水通南國三千裡,
氣壓江城十四州。
李清照懷著對趙明誠的綿綿思念和對故土難歸的無限失望,在極度孤苦、悽涼中,悄然辭世。
別是一家
李清照
對詩詞的分界看的很嚴格,她在《詞論》中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主張詞必須尚文雅,協音律,鋪敘,典重,故實。李清照將婉約詞派推向了新的高峰。同時通過描寫個人的苦難遭遇,反映出兩宋之交整個國家、民族的歷史悲劇,創造了「易安體」風格特點:以尋常語入詞;格調悽婉悲愴;倜儻有丈夫氣。
從待字閨中的少女,到夫妻恩愛的少婦,李清照曾擁有美滿的前半生。但是隨著金人南下的鐵蹄,李清照淹沒在了國破家亡的歷史中,她的後半生遭遇了數不清的劫難。「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轉化為悽清的悲劇之美,她和她的詞將永遠高懸在歷史的星空。
央視新聞綜合:陳祖美《李清照評傳》、百家講壇《解讀李清照》、梁衡《李清照——亂世中的美神》
點擊「寫留言」
談談你最喜歡李清照的詩詞是哪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