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吃年夜飯的地方(江門的年味兒)
2023-04-22 09:46:01 4
春節
是一場辭舊迎新的儀式
也是一捧溫暖的鄉土記憶
舞龍、舞獅、吹泥雞……
每一項節俗背後
無不流淌著心中的「年味兒」
凝聚著遊子對家鄉的深深眷念
這,是獨屬於江門街坊的春節記憶
年味漸濃,「老江門」愛去的騎樓老街紅紅火火
春節裡的非遺,新年裡的「老味道」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喚醒記憶
感受非遺魅力,品味濃濃年味
荷塘紗龍
荷塘紗龍,起源於蓬江區荷塘鎮篁灣村的民間藝術,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據史料記載,荷塘紗龍始於南北宋期間,至今已有800年歷史,舞龍技藝主要靠口耳相傳傳承至今,於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已成為荷塘海內外鄉親認祖歸宗的文化紐帶。
荷塘紗龍
荷塘紗龍既可以在廣場表演
也可以在舞臺表演
夜間舞起來時燭光閃耀
上下翻滾,時明時暗
宛如一條不斷滾動的彩虹
居高臨下觀看
大有「展翅欲凌三級浪
昂首直上九重天」的氣概
春節、元宵、秋後及各種神誕廟會
喜慶盛典
都有機會看到荷塘紗龍的精彩表演
開平泮村燈會
製作工藝精細考究的花燈
開平水口鎮泮村鄉有一個別具特色的
民間習俗——泮村燈會
每年農曆正月十三日
泮村鄉彩旗蔽日,炮竹聲聲
起燈
花燈、遊龍在泮村祠堂起舞
泮村燈會相傳始於明朝(1464年),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了,因而形成了相對固定的程序和儀式。泮村燈會的程序相當講究,包括扎燈、送燈、起燈、舞燈和打燈,於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泮村燈會」既是「傳統手工藝」,又頗具「民俗」風味,是珍貴的漢族文化瑰寶和歷史文化遺產。
東藝宮燈
江門東藝宮燈製作技藝於2012年入選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宮燈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傳統六角宮燈,它採用木料、玻璃等傳統的材料,使用可摺疊式的設計以方便攜帶。東藝宮燈用手工繪製的玻璃畫,圖案內容寓意多為龍鳳呈祥福壽延年、吉祥如意等,造型和結構是從南宋流傳下來加以改造的古典風格。
東藝宮燈承載著故鄉的祝願
漂洋過海,成為華人的手信
唐人餐館的標誌社團節日聚會的飾品
尤其在中華傳統節日的元宵、中秋
更是不可或缺
燈謎會的盛行更是推廣中華文化的紐帶
江門東藝宮燈
凝聚了華人的愛國愛鄉之心
新會魚燈
新會魚燈,是一種精美的鯉魚燈,至今已有近400年歷史,2007年入選江門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鯉魚形態豐滿,身上有金色魚鱗,很具美感和喜慶色彩。由於「魚」與「餘」二字諧音,魚燈便寓意年年有餘;而肥碩的鯉魚,金色的鱗片,更是豐收和吉祥的象徵。
鯉魚燈還與會城元宵節開燈的風俗有關。據說,過去會城的每條裡、巷都在入口處設「社公」(社壇,一方土地之神)。農曆正月十二晚「社公」開燈,小孩便提著用利市錢買來的鯉魚燈聚集遊玩,成群穿街過巷「遊燈」。正月十五為「大燈晚」,這一連幾個晚上都是小孩的快樂時光,至十六日就「完燈」,也有的延至十八日才「完燈」。
三江舞龍
每逢春節
三江鎮聯和、新江兩村民間
都有舞龍的傳統
這一傳統民間歡慶活動
已有悠久歷史
舞龍的傳統可追溯到清朝嘉慶、道光年代,經過長時間的演變,逐步成為村民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生活安康等祈福活動,並吸引到眾多的外地群眾前往駐足觀看。「三江龍鄉遊龍」已於2009年被列為江門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龍是吉祥的象徵
摸完龍頭摸龍尾寓意一年順到尾
舞龍時,每個豬仔籠燃點蠟燭四支
使全條金龍火把映照
光彩奪目,熠熠生輝
司前金龍
司前金龍源於江門新會區司前鎮石步村,於2009年被列為江門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每逢春節和元宵節,舞金龍都是石步村最盛大的傳統活動。舞龍人員身穿金黃色絲綢衣,腰扎紅綢帶,隨鑼鼓起舞,從村裡的李氏祠堂出發至每條村莊拜年。金龍所到之處,人潮湧動,爆竹聲聲,以祈求石步村風調雨順,人們安居樂業。
舞著金龍,鑼鼓聲聲響徹各個村莊
吸引村民們跟著金龍一起嬉戲
遊走於鄉間小道
其中更有不少父母抱著小朋友
爭相穿過金龍的肚臍位置
以祈求小朋友快高長大
鎮濠泥雞
鎮濠泥雞成品
大年初一日,泥雞啼聲起
鎮濠泥雞吹響美好年味
鎮濠泥雞的製作主要分布在開平市水口鎮聯竹村委會鎮濠村,故名鎮濠泥雞,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於2017年被列入江門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泥雞由泥土、竹子、牛皮紙等材料製作而成,形象為小公雞,內置竹管,開兩孔,用右手拇指按住尾部氣孔並來回推動雞頭、雞尾,便會發出「咯咯」聲響,用嘴對住氣孔也能吹出不同的雞叫聲。
過去,每到農曆年關,來自開平城區和珠三角其他地區的商販都會前來鎮濠村採購泥雞,以用作年貨銷售,一些返鄉探親的華僑更是對泥雞愛不釋手。
在大年初一吹響泥雞
既有保平安之意
又有「好世界」(即生活美好)的兆頭
因為開平話裡「雞」與「界」同音
鎮濠村裡還流傳一種說法
「泥雞一響,黃金萬兩」
因此,吹泥雞也寄託了
人們對富裕生活的美好祈願
鶴城花炮
鶴城花炮多在新春期間舉辦,主要有祭拜、接炮、還炮、搶炮等儀式,有祈福、年慶、聚會、聯誼等寓意。2021年,入選江門市第八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活動當天
全村海內外鄉親
男女老少歡聚一堂
共慶新春,共話鄉情
共同祈願風調雨順
五穀豐登、人興財旺
家庭幸福、福壽綿長
生恭鯉魚
生恭鯉魚屬於民間紙紮藝術,淵源於古代民間宗教祭祀活動,是把扎制、貼糊、剪紙、泥塑、彩繪等技藝融為一體的民間藝術,後來作為慶祝節日的一種裝飾藝術在農村地區普遍流行。外海生恭鯉魚是用竹片和紅紙按照鯉魚的形態扎制而成的一種工藝品,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現、形象生動而頗受歡迎。鯉魚象徵豐收、吉祥;「魚」與「餘」諧音,寓意年年有餘。2021年,入選江門市第八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春節期間
當地人尤其是少年兒童
手持生恭鯉魚走家串戶
向對方主人拜年、祝福
並得到新年紅包
是為外海鎮(街)本土的
特色民間風俗之一
棠下搶花炮
花炮擺放好後,醒獅繞花炮一周
蓬江區棠下鎮天河一帶及中心、良溪村等民間幾百年來盛行有「搶花炮頭」供奉「炮頭」的傳統習俗,2009年入選第一批蓬江區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一般在正月初一到十五(元宵節)或農曆二月十九觀音誕、天后誕等神誕,都有規模盛大的「搶炮」活動。
醒獅祭拜炮頭,準備去「炮主」家送炮頭
棠下搶花炮分為兩個環節
「擁炮」和供奉「炮頭」
在活動時
鑼鼓喧天,鞭炮齊鳴
八音鑼鼓
醒獅起舞場面熱鬧非凡
吸引眾多的觀眾
因此具有綜合性和群眾性的特徵
鶴城客家掛添丁燈
鶴城客家上燈習俗為區、縣級非遺項目,至今已有250多年歷史了。農曆正月初十,是鶴城禾穀田心村添丁上燈的日子,俗稱上燈。按照村裡的習俗,鍾姓村民每年農曆正月都要在村中鍾氏祠堂,為新添男丁舉行上燈儀式。
上燈就明顯帶有上丁、添丁的意思
因而在田心村客家宗族裡
凡是男孩出生都要舉行上燈儀式
也即上丁、添丁
祭祀祖先並報告祖先族中又添新丁了
祈求列祖列宗保佑孩子健康成長
「光標」慶燈
「慶燈」是恩平民間習俗之一
歷史悠久
是民間群眾性的一項民間文化活動
於2008年入選
恩平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農曆正月初九,於前一年出生的男丁每丁家主在燈寮掛上一盞花燈。農曆初十早上開燈(先前使用的是油、燭燈,後來使用煤油燈,1984年後使用的是電燈泡),正月十六早上關燈。正月十二日,場面更是熱鬧,前一年出生的男丁舉行「光標」,家主備足三牲(有的更備有「燒豬」),於是日下午二時許進行集體祭祀儀式,八音、舞獅到場助興,祭祀開始,家主抱「光標」男丁一同參拜,燃放鞭炮,以祈村寨風調雨順,家家平安,人丁興旺,孩子健康成長。
你還知道哪些有趣的春節風俗?
快來給廣仔報料吧
News
來源 | 江門文旅
編輯 | 張俊偉
校對 | 符如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