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年(從經濟特區到先行示範區)
2023-04-21 23:51:58 1
經過40年的發展歷程,深圳經濟特區從一個邊陲漁村迅速崛起為擁有千萬人口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成就:亮眼的經濟指標、傲人的科技實力、快速的城市發展……
深圳之所以得到快速發展,有著諸多因素,比如源於毗鄰香港的獨特地緣優勢,可以不斷學習香港的經濟模式和治理經驗;源於深圳的改革精神,通過不斷探索、試驗和突破,努力在各項改革領域走在全國前列;源於深圳特有的文化觀念,如「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敢為天下先」;等等。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深圳是改革開放後黨和人民一手締造的嶄新城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一張白紙上的精彩演繹」。因此,黨和國家持續賦權給予深圳政策先行的優勢,結合深圳的地緣優勢和創新精神,成為深圳特區快速創新發展的重要原因。
賦權探索新使命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標誌性城市,深圳在中國推進重大改革的各個重要歷史階段,均被寄予率先進行改革和作出示範的厚望。從深圳建市到被授予先行示範區,經歷了40年的時間。這40年間,深圳先後被納入經濟特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自由貿易區、粵港澳大灣區等改革特區和政策優惠區的行列。新時代,深圳又被委以重任,黨中央賦予其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新使命。
不同時期,深圳被賦予各類政策試驗區的頭銜,從對外開放、實行商品經濟,到更廣泛領域的政策試點,深圳率先進行政策改革的試驗範圍不斷拓展,重要性不斷加強。作為改革開放的肇始之地,特區建立初期的深圳擔當著對外開放的「窗口」、市場經濟的「試驗田」和改革的「排頭兵」角色,在堅持對外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及其他領域的改革率先探索突破。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讓深圳的探索進一步擴大,包括對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重大舉措先行先試,對符合國際慣例和通行規則的制度設計先行先試,對全國具有重大示範帶動作用的體制創新等領域先行先試等。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明確了深圳的前海蛇口片區要建設成為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試驗示範窗口、世界服務貿易重要基地和國際性樞紐港。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的《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更為明確地提出要將深圳打造成為高質量發展高地、法治城市示範、城市文明典範、民生幸福標杆、可持續發展先鋒,並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全球城市的標杆。
縱觀40年深圳經濟特區所取得的發展成就,依靠的不僅是地緣、文化、資本、技術等自身優勢,更在於深圳不斷獲得中央的持續賦權,使其得以在經濟、社會、文化、科技、對外開放等領域獲得政策支持,率先進行政策試驗進而獲得改革先發優勢。這些優勢驅動深圳在經濟指標、科技創新、城市發展等方面取得顯著績效。
補齊短板與全面先行
站在特區成立40年的新的歷史方位,深圳也迎來新的發展契機。指出,深圳需要「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幹』的作風,努力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蹟」。《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的出臺以及綜合授權改革的推出,讓深圳獲得了新一輪發展的動力。然而,在建設先行示範區的道路上,深圳仍然必須直面挑戰,解決若干重點領域的難題。
一是補齊民生短板,實現高質量均衡發展。補齊民生短板,償還民生欠帳,以體制機制創新在更高起點上構建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體系,建成全覆蓋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增強市民群眾有溫度、可感受、可擁抱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堅持優先發展教育,解決教育資源供需突出矛盾。要集中資源加大對高水平大學以及重點科研機構的培育,加大對頂尖人才的吸引,繼續努力營造人才創新創業的優渥環境,加快將深圳建設成為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的高端集聚區。要面向不斷融入的外來新深圳人,加大基礎教育資源、醫療、居住等公共服務資源供給,提升城市幸福指數。推動區域醫療中心與基層醫療集團、社康機構等組團運營,構建國際一流的整合型優質醫療服務體系。
二是提升戰略定位,對標國際標杆城市。要進一步擴大開放,包容更多的國際大公司、國際性組織和國際性會議選址深圳;面向世界提供更多國際化的便利條件,吸引更多高素質國際化人才到深圳工作和生活。用數位化工具,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的步伐,是趕超國際城市的重要路徑。充分利用產業基礎和企業優勢,進一步加強智慧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布局智能電網、智能交通、智慧管網、智慧水務、智慧燈杆、智慧井蓋等,構建城市部件物聯網感知體系,實現萬物互聯,提升城市數位化水平。同時,提升城市公共服務的智慧化供給能力,藉助於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移動終端等技術,建立跨部門跨地區跨業務、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務信息體系,實現城市教育、就業、社保、養老、醫療和文化的服務更為便捷化、人性化和主動性。
三是突出制度創新,從政策試驗田到制度試驗區。建設「全球標杆城市」,需要深圳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重拾特區初期「殺出一條血路」的改革精神,從單向性的政策試驗走向更具開放性和前沿性的制度創新,為國內同類城市提供榜樣和示範。比如,在國際經濟科技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深圳要解決如何通過科技制度創新突破國際封鎖,利用全球創新資源推動高科技產業發展的問題;地處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位置,深圳要解決如何運用創新和改革制度,以更好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成為連接港澳與內地城市的橋梁紐帶,在經濟融合、科技研發、教育合作等領域率先擔當作為的問題;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橋頭堡,深圳要解決如何創新對外開放制度,利用自身的地緣、科技、經貿、金融、產業、人文交流優勢,在推動「一帶一路」城市合作網絡中發揮更大作用的問題,等等。
四是加強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要進一步發揮好政府、企業、社會與公民等多元主體的力量,加快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發揮好政府的政策引導、資源供給和平衡協調作用,在驅動科技創新、產業集聚、城市發展和社會和諧中發揮積極作用;要淡化管治手段,更多地運用協商、自治、合作、購買等多種手段進行社會治理和城市治理。要提升城市治理的專業化水平,充分發掘社會組織、市場組織在城市治理中的獨特作用,吸納更多專業化社會組織和市場組織參與城市公共產品的供給,比如城市安全、城市綠化、基層執法等。要注重培養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參與社會服務,在社區服務、居家養老、社區關愛以及志願服務中發揮積極作用。要提升城市治理的法治化水平,加快推進城市治理的立法進程,完善社會組織、公民參與、社會保障、社會穩定等領域的立法行動,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城市治理,統籌社會力量、平衡各方利益、調節社會關係,以良法促進善治。
(作者系深圳大學城市治理研究院教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時代完善幹部擔當作為的激勵機制研究」首席專家)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陳家喜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