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個超冷門的古村鎮(太河鎮古村落之發現之旅)
2023-04-22 14:03:29 6
致獻第二屆中國古村鎮大會圓滿召開
編者按:第二屆中國古村鎮大會到來之際,魯中晨報黃河三角洲新聞重磅推出《秦皇河戀上獅子劉》、《那 一抹鄉愁》兩本書籍。
去年冬天開始,晨報小夥伴們又分散各地進行古村探訪,從平原上的古村落黃河鄉居,到淄博山區的石頭古 村,再到皖南古村落、滇西北、大別山古村等等,前前後後採訪了近百個古村落,所以才有了今天的這本《 那一抹鄉愁》。
《秦皇河戀上獅子劉》是一本媒體營銷實戰錄,則是側重實戰的純乾貨。
今選載部分與大家分享
古村落之發現之旅
城子村:齊國邊陲重鎮 「花椒小果」之鄉
圖/文 記者 李珊
初到城子,平原長大的記者就被這裡多姿多彩的奇山怪景、獨具特色的山居古宅所吸引,這些古宅鑲嵌在生機勃勃、茂密蔥綠的樹林之中,耳邊百鳥齊鳴、花香沁入心脾,象似步入仙景,叫人入醉入痴、迷入忘返。
城子村的村主任王衍軍熱情好客,他帶著記者走在村裡的石板路上,這裡的路有的築階,有的直接鑿在石崖上,有平,有陡,拐彎抹角,盤旋而上。村裡的古宅石板屋,清一色石板塊建造,各種石頭砌成的房屋不規則地出現在山體之間,依山就勢,高低錯落,或依傍於懸崖旁,或隱沒在叢林中,自然之景與人工建築融為一體,渾然天成,每套房屋就象坐落在每把威武的太師椅上,甚是壯觀。
當記者從山下望上去,房子就像掛在天上,想像當年上百戶人家住在這裡,每到夜晚,半山腰燈光點點,如同掛在天上的繁星,真有點郭老筆下《天上的街市》中描繪的感覺。白天站在最高處,縱觀全村,一目了然。家家戶戶用石頭建築的雞舍、豬圈、牛欄,石磨,石碾,應有盡有,樣樣齊全。
而村子周邊群山環形相繞,登高望遠,形似臥牛,給人以無限遐想。從地理特徵上看,城子村坐落一條山谷之間,谷長幽深,山林茂密,周邊也沒有其他村莊,是一處環境清幽的風水寶地。
【齊長城所經 戰國邊陲重鎮】
據王主任介紹,城子村原名古城村,位於淄博市淄川區太河鎮。(在土地入社以後才改為城子村)在戰國時是齊國的邊陲重鎮,依淄河為界,南邊便是魯國地界(現為博山區);淄河的北岸便是齊國的邊關(現為淄川區);城子村的北面兩村:南北鎮後村皆以城子為鎮而得名。
我國著名齊長城始建於春秋時期,完成於戰國時期,西起黃河河畔,東至黃海海濱,迤邐山東十三縣,長達千餘裡。而齊長城在淄川段是齊長城的主線,全長50公裡,主要齊長城遺蹟30公裡,主要位於淄河鎮城子村、劈山、馬鞍山一帶。
所經城子村段又是齊長城的重要邊關之一,也是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孟姜女哭長城」民間傳說的重要發源地。齊長城自博山區八陡鎮的蘇家溝與西河鎮薛家峪村交界的圍屏山進入淄川。齊長城是建在山脊上的,南面屬於博山區,北面屬於淄川區。齊長城還是魯國和齊國的分界線,南面屬於魯國,北面是齊國。
【群山環繞 清淨優美】
城子村古村落,位於國家魯山林場北鄰,村域面積12.3平方公裡,村落形成年代元代以前,村莊佔地面積538畝,常住人口928,主要產業林果種植、小雜糧,具有「花椒小果之鄉」之稱。城子村歷史悠久的古村落、文物古蹟以及群山環繞的清淨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對人們具有相當巨大的吸引力。
城子村古村落最具吸引力的就是歷史悠久的古村落形態和周邊群山環繞的清淨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城子村的古民居等傳統建築、優美的自然生態主要集中原來南部山區的城子村。村莊四周群山延綿,層巒疊嶂,山中大樹參天,樹藤纏繞,沿村口只有一條路蜿蜒而入。
春夏季節,山花爛漫,果木飄香,農家院落坐落其中,傍山傍河而建,形成了景色優美的、返璞歸真的原生態的山野環境。村莊就在幽靜的群眾懷抱中,仿佛灑脫的高人,超然世外,物我兩忘,清淨自然。
【石板屋群歷經百年風雨】
記者見到,村落的傳統建築,主材為當地的青石頁巖,砌築工藝採用當地傳統的幹砌石塊工藝,整體建築不採用砂漿,既經濟適用,又耐風化。房屋外露基礎一般因地制宜,做成幹砌石堰,最高額幹砌石堰高度達到三十多米,歷經上百年的風雨,仍然屹立在山崖上,堅固如磐。房屋主體採用塊石,塊石大致方正,上下大致平整,無尖角,石料的尖銳邊角鑿去。砌體的外露面平順、整齊,塊石大面朝外。
村莊之中保存了數量頗為豐富的傳統石板屋鄉土建築群,依山就勢,高低錯落,或依傍於懸崖旁,或坐落於巨石之上,穿插分布於全村範圍內,數量佔比超過村莊建築總量的75%,人工與自然融為一體。石板屋群歷經歲月洗禮,部分房屋出現一定破損,但近期經過修復,重現清代時期的世外桃源般幹砌石屋的傳統風貌。
【黑磚圍牆幾丈高】
城子由於是齊國的邊陲重鎮,古城周圍都有幾丈高的圍牆,牆體地基因靠淄河灘,故地基下皆沙石不牢固,故地下五米餘深,六十米寬,皆用粘土夯實築成(原因在生產隊挖地瓜窖時發現的),在牆體地面以上,中間是用土沙夯實築成,西邊底下是1.5米餘,用料石護砌,以上是用古建築用的黑磚砌成,牢固的很。東西南北四門都留有用料石砌成的拱形大門,上面建有樓閣,由駐兵把守(現東門的底座痕跡尚在)。所有的城牆自五八年大躍進成立高級社後,在六十年代初,因村民人均土地少,但由社員在冬天農閒時,將城牆毀掉變為良田耕種。
【齊國屯兵樓基尚存】
城內西北邊是用每塊大約噸重的大料石蓋的三層大樓,當時有可能是齊國邊關屯兵駐地,十分壯觀,是在日本飛機的狂轟濫炸時炸毀的,現樓基還在。樓的西南面是用重梁掛柱及古廟宇用的黑磚砌成的,上面全是廟宇用的黑瓦蓋頂,村民叫庭房。據說可能是當時審判犯人,像現在的法院的審判庭一樣的作用,也是在六十年代初,由於當時宅基地需審批,不準佔用耕地,便由大隊劃歸個人做宅基地拆除重新蓋的新房居住。
【清代詩人趙執信 紅葉山樓根基尚在】
庭房的旁邊是由清代著名詩人趙執信(字仲符,號秋谷,別號無想道人,晚號炲山,與王漁陽是好友)所建的紅葉樓。據說當時趙執信因錯罷官後到處遊山玩水、訪友,有一年秋天,在走到淄河岸邊城子村時,看到西邊封山上,漫山遍野的紅葉,顏色似火極為壯觀,就在此買地十餘畝,建起了豪華住宅(紅葉山樓)。
紅葉山樓,分前中後三個庭院和花園,現因年久失修,加之文革毀壞,樓建築已無存,只有根基還在,依稀可循。現查看當時用的建築材料,與現在截然不同,所用的黑磚,皆同北京故宮、泰山岱廟、曲阜孔廟等古建築所用的一樣,可見當時耗資不菲。
城子村原居住此處的趙增才據說是趙執信的後裔,當時他曾講祖上傳下來的有趙執信畫像,據說是用布料畫的,後被人盜去,用紫檀木雕刻的「魚籃菩薩」等文物,是在文化大革命時,因他家是富農,被紅衛兵炒家,有的毀了,有的被人盜去,唯有趙增才傳下來的清朝宰相張廷玉題寫的匾額,及其祖先趙執信親筆寫的兩幅木質扁聯,高1.2米,寬0.3米,雕刻的上聯是:高天雅韻松千尺,下聯是:暗養清音竹數抖。落款是乙巳、雪後、無想道人漫筆,並蓋有三方印章。
趙執信所用的香爐、磬等物,由於當時藏的比較嚴密,故未被紅衛兵搜去,後因趙增才夫婦兩位老人年邁,皆以低價變賣為生。
【趙家大院】
趙家大院,是地處村口的一座四合院,具有「當地建築一絕」之稱。整個房子,從地基全是用石塊料壘砌而成,屋頂大部是用草覆蓋。宅院的建築,布局奇特、建造牢固、房房相通、方便安全。宅院建有正堂、下堂、左、右廂房。整個宅院,糧食加工、廚房做飯、製作飼料、餵飲牲畜,以及墊欄出糞、拿柴打水等,都布局的井井有條,快捷方便,真不愧為前輩的獨居匠心。
【古廟】
城子有一處依山而建的古廟,裡面供奉著觀音菩薩等神像,老人們挨家挨戶湊錢,城子人一代一代把廟越建越大、佛教文化也越來越濃,先後建起了五聖廟、三義廟。廟宇建起後,成了當地四面八方百姓拜佛求神的場所,廟宇裡天天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總是青煙嫋嫋、香火不斷。
【古圍牆】
清末時代,城子一代社會戰亂,城子人為了躲避戰火、保證全村百姓的生命安全,在村南的一座山頂上修築了一座石圍牆。當地老百姓叫圍子,此山較高、山頂又較平,四面都是山坡,無接連山,在上面易守難攻,是當時老百姓避難的好地方。
【奇景古橋】
城子村莊村口有一通往幸福的拱形古石橋。橋面寬四米,長八米,距離河底約五米高。
【古村落石板路】
城子村落的石板路面,主要在建村定居後逐步修建起來的。是有大小不等的青石板人工鋪設而成。由於年代久遠,走的人比較多,這種青石板路的路面已經變得非常光滑。主要的作用是擺脫道路泥濘,行走方便,也防止洪水對路的破壞。
城子村可以說是石頭村。牆是大石塊築壘起來的;在城子街上、道上,甚至在野外上坡的大路小路也是青石板鋪成。雨天,沒有泥濘難走的路;晴天,沒有飛揚的泥沙鋪面。古老房屋,全部是用石頭砌成,道路是石板路,到處還可以看到石板地、石臺階、石涼臺、石門坎、石欄杆、石牆基、石花壇、石柱、石窗、石桌、石凳、石槽、石臼、石磨等等。
【聖水泉】
古代村落選址與建造,為滿足人民正常的生活需求,在保證風水良好的情況下,往往選擇有山有水的地方居住,逐漸形成村落。
在城子的北峪口的方便,有一口山泉,泉水從山崖石縫中淅瀝流出,叮咚作響,常年流水不斷,毫無汙染,水質清澈甘甜,絲絲潤喉,村民稱之為「北峪泉」。皆被視為山谷的神靈所在。
【聖水寺】
城子村西懸崖下的聖水山半山腰,有聖水寺遺址,原稱聖水觀,相傳在很早以前,人們發現此處有銀子,便保護挖掘,當挖到兩米深後,發現有一塊銀子,被人挖出這日半夜,向從南嶺一白布老婦痛哭流涕,向挖井處走來,並哭訴,小兒子的腳趾被人挖掉,當挖井人從睡夢中驚醒時,穿白衣老婦已到跟前,便縱身跳入井中,頓時井水上漲,師人便無法挖掘,後佛教傳入中國,便成了寺院。
聖水寺,元延祐(1314-1320年)初建。今有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立碑兩通。據臨淄候選兵馬司副指揮王紹宗鎖撰碑文記載:「博山在青州西南,東鄙嶽陽、馬鞍兩山,久為名勝。聖水觀適當嶽陽南麓,俯臨淄水,平揖馬鞍,樹林陰翳,中傍西巖,而甘泉出焉,澄澈幽深,大旱不竭,聖水之名良有以也。池北有玉皇閣,於道光壬寅業已重經修茸,穿閣而北有地藏菩薩殿,觀音白衣配之。」碑文中提到的甘泉名「聖水泉」,《續修博山縣誌》中有記載:「聖水泉,在(博山)城東五十五裡,古城西山,聖水寺內。有池二,一甘一苦。苦者今塞,甘者亦停而不流。」
看過紀錄片《鄉村裡的中國》的人們,難以忘記電影一開始,在雞犬相聞中,果農杜深忠用毛筆蘸著清水,蹲在一片陽光裡,在自家大門口的地上揮動手臂,寧靜的鄉村畫面裡透著詩意。電影完完整整展現了杓峪村一年紛繁瑣碎卻又極其細膩的生活,在這裡看到了所有中國農村的縮影。
5月5日,槐花飄香時節。山綠水清,惠風和暢。記者來到這裡,踏著這裡特有的紅褐色土地,聽著樸實濃重的鄉音,感受這裡的山,這裡的水,這裡的人。
這裡是杓峪,是翰林,是雙馬山鄉村片區,是中國的鄉村,是鄉村裡的中國。
【古村落】有份大山裡的邀約,你來嗎?
記者走進《鄉村裡的中國》雙馬山鄉村片區
圖/文 記者 王曉明 張貴英 齊國利
【杓峪,「明星」村期待新發展】
車子行駛在趕往沂源杓峪村的山路上,滿山的果樹青綠槐花如雪,路邊紅褐色的巖土壁像是一層層「煎餅」被壓了個緊實。看著此山此景,腦海中似乎還在回放著一句句紀錄片裡的臺詞:
「人要吃飯,精神也要吃飯。」
「我們付出的很多很多很多,但得到的很少很少很少。」
「出去打工,就是拿人肉換豬肉。」
每句道理都攜卷著時間和土地的厚重……
沂源縣是山東省平均海拔最高的縣,杓峪村是沂源縣海拔最高的村,它座落於沂源縣南部的中莊鎮,距離沂源縣城有36公裡左右的車程。一如杓峪村的村名,這是一個坐落於深山環抱中的小村莊,四周延綿的青山如同勺沿,將這個古老的小村莊包圍在山谷中央。如果不是焦波老師的紀錄片,這個深藏於大山的普通的村子,能有幾人知曉?
2013年之前,這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村莊。杓峪村黨支部書記張自恩告訴記者,紀錄片使該村的名聲大振。目前村內道路已硬化施工1900多米,讓村民的出行更加方便。同時也為該村帶來了人氣,很多遊客慕名而來,在遊玩的同時也品嘗了村裡的「沂源紅」蘋果。
張自恩告訴記者,村裡共有167戶人家,497口人,大多數村民都以種蘋果為生,全村的經濟收入也是主要靠蘋果銷售來帶動。但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蘋果的整體銷售行情持續走低,現在村裡還有滯銷的「沂源紅」蘋果,愁壞了村民,他也寢食難安。「農民老百姓是最不容易的,只希望能夠通過片子的影響真正對村民生活有所改變。」
記者沿著「《鄉村裡的中國》拍攝地杓峪村」旅遊標誌指示牌,很順利地找到了村子。村頭文化廣場邊上樹立了一塊引導地圖,上面清晰地標有記錄片裡人物的家。沿路上坡,曲曲拐拐,看到一石堰上的大槐樹,就到了杜深忠的家了。
出門熱情迎接的是老杜媳婦張兆珍,她告訴記者,片子播出後村裡修了路,來得人多了,老杜現在也去村西頭的雙馬山上班了。「老杜現在很忙,幾天回來一次,家裡的蘋果也都承包出去了!現在就期盼著村裡的自來水能通上,老百姓的生活能更好一些。」
老杜去上班了?記者腦海裡還在想著紀錄片裡的老杜形象:每天看報紙,看新聞聯播,從25歲退伍到34歲結婚,一直在家裡看書寫作,結婚第二天就到北京上魯迅文學院去了......
看過紀錄片的都會記得「雙馬山」,如今老杜就在此工作。片中提到的「王老闆」王永寶從去年春季開始聘請杜深忠,給他一間屋子做工作室兼宿舍。
老杜工作的雙馬山到底是個什麼山?記者要去看一看。
【雙馬山,沐心慢時光】
有些地方,你或許天天與它相見,卻不一定能夠記得住;有些地方,或許你只與它悄然相逢,見過一面,心裡便有了它永駐的位置和影子,成為生命中一種鮮活立體和不會忘卻的記憶。
雙馬山就屬於後一種。
它位於沂源縣燕崖鎮,是個六村交界的地方,獨特難得,得天獨厚。這裡山高氣爽,四周懸崖峭壁,山頂平坦開闊,水源充足,冬暖夏涼,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無任何環境汙染。交界的六個村有前面說的中莊鎮的杓峪村,有燕崖鎮的翰林村,蒲峪,馮家峪,鞏家峪,劉莊。杓峪村座落在雙馬山以東,翰林在北,劉莊在南,蒲峪、馮家峪在西北方向。
車行群山之間,密密小小的銀杏葉片,以心的形狀在山風中群舞。山水成溪,山羊點綴,如織如畫。車到燕崖鎮雙馬山,先是在半山腰上見到山東省海拔最高的水庫——紅旗水庫,這是毛主席年代留下來的水庫,它鑲嵌在山中明鏡一般波光閃閃。
而雙馬山的得名也非尋常,只因這座山連接著著名的沂蒙72崮之馬頭崮、尹家崮,兩座山頭形似兩匹馬而得名。「你看,那像不像馬頭?」一路指引的老杜媳婦指著一崮頭說道。
慢慢地在雙馬山繼續行走,呈現在眼前的是百年老村錯落有致地鑲嵌於山間水邊,歷經滄桑而生機勃發,散發著被時光浸潤過的溫暖,盡享這自然的慢時光。一條條自然的碎石小道,縈繞「懸掛」在天際間的雙馬山的「馬頭」上。
【翰林村,老故事新機遇】
到了山上,雙馬山的生態農業旅遊開發正如火如荼。一下車見到的王永寶,就是在紀錄片《鄉村裡的中國》中出現的那個「老闆」。
出現在影片中的「老闆」王永寶,話語不多,憨厚實在。他說,翻過雙馬山,就是杓峪村,《鄉村裡的中國》不僅讓杓峪村成了旅遊景點,而且他們正在打造的雙馬山生態農業旅遊區,輻射周邊的很多村子,特別是就近的杓峪村、翰林村等。
王永寶指的翰林村,也頗有故事。古代,村裡出過翰林,故稱翰林村,後來也訛為「漢林」一說。傳說,村裡的程翰林原是大清河邊的高苑人。康熙年間大清河發大水,他的爹娘和一個16歲的姐姐,在睡夢中叫大水衝到了渤海裡。那年他12歲,在懵懵懂懂裡抓住了一個木盆,在大清河裡飄蕩了一夜,掛到了一棵柳樹杈子上。傍明天,爬上岸來,一路要飯往南走。後來就到了現在的這個村子,並且考取了翰林。
高昂的山頭、綿延的山脊、壁立千仞山體的雙馬山,似乎在講述著古老的故事......
而如今,它對接現代城市遊客的消費需求,建立「觀生態、悟自然、享生活、沐心靈」的生態園區。計劃用5至10年時間,以「沐心」為主打,為身處鋼筋水泥建築之中、無奈與霧霾尾氣相伴、生活工作壓力倍增的城市人「洗心」減壓。
已經建成或基本建成的花海、跑馬場、越野車道、生態果園、親子樂園、原始村落、小木屋等,令我對這個土生土長的沂蒙農民——山東雙馬山現代農業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永寶肅然起敬。
【櫻桃節,一份大山邀約】
「在山水雲田間,做你最想做的自己,抽身離開繁雜擁擠的生活,享受短暫的隱居、休憩,當你重回都市,會帶著嶄新的姿態和勇氣。」
看過雙馬山,記者才理解了雙馬山開發者王永寶深深的故鄉情懷,尋根情結,開出萬畝荒山,做起這「耐得住寂寞」的鄉村旅遊。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孔子的弟子曾皙有一次如是描述自己的「夢想畫面」。
閉上眼睛想一想,曾皙描述的場景的確令人神往:暮春時節,山綠水清,惠風和暢,一家人踏青於林,興致而吟,真真神仙般的生活。如此愜意如詩的體驗,於現在的都市人而言,顯得奢侈難得。
如今,雙馬山片區鄉村裡的櫻桃熟了,12日將迎來她的饋贈禮儀式。王永寶介紹,雙馬山的大櫻桃與眾不同的地方,一是土壤好,全新開發的處女地從沒汙染過,經過無害化處理加上專家指導,釆用了有機肥料,用沼氣渣液和豆餅等,再加上雙馬山的自然優勢遠離城市二十公裡,方圓二十公裡內沒有一家工廠汙染,還有紅旗水庫海撥最高,水質最好,沒有一點客水進入的水源地,可直接喝,所以雙馬山的櫻桃口味是最甜最有機的。
櫻桃紅,槐花白,果樹綠,連山間的風兒都飄香了。大鍋全羊、手工煎餅、大鍋饅頭、石磨豆腐、高山甜瓜,村裡樸實的老農笑臉相迎。
這份來自大山裡的邀約,你來嗎?
淄川西島坪:踏步青石階 覓得美景來
圖/文 記者 張笑
「孝」、「仁」、「誠」、「愛」,大概每一個去過西島坪村的人,都會對村頭橢圓形石碑上的四個大字深深吸引。古色古香的村落,石子鋪就的小路,灰色磚房的人家,無不讓人感受到一股濃濃的夾雜著歷史與文化的氣息。
石臺階是一大特色
走進西島坪村,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層層石階。
記者跟隨村書記段俊家的腳步,踩著潮溼柔滑的石階,小心翼翼,拾級而上。「一定得慢點兒,注意腳下。我們住在山裡的人,走起這樣的路很輕車熟路。你們走這樣的路肯定不是很習慣,一定得當心。」說完,段俊家又繼續朝前走去。在段俊家看來,山裡人走路就是在進行身體鍛鍊,很是考驗體能,因此所謂的「三高」等「富貴病」自然也就躲得他們遠遠的。
越往上走,道路越有些崎嶇。遠遠望去,房屋錯落有致,石階排列整齊又不失美感,與遠處的山體互相應和,儼然一幅美麗的風景畫。站在石階上,記者注意到就連腳下盤旋曲折的石徑,也印有苔痕,點點鮮綠,讓人好不心曠神怡。
「我們村啊,是由明代外鄉人遷入而形成的傳統村落。村內傳統建築佔整個村莊的80%。」段俊家介紹道,民居依山而建,用材均為石材,道路均為石板路、石臺階或石砌路面是他們村的一大特色。
城裡人流連忘返
在這裡,不管腳踩哪一塊石頭,手撫哪一塊破壁的磚牆,哪怕隨便走入一條小路,都能感受到一種濃濃的夾雜著歷史與文化的氣息,厚重的歷史篇章緩緩展開……清幽靜謐、人少景美、空氣清新,座座房屋屹立於石階兩旁,深邃的石道將人帶入這座古村,讓人真正遠離城市的喧囂,發現生活的真諦。
採訪間,有一農婦正在院子中洗衣服,見聞記者與段俊家路過,趕忙湊上前來打起招呼。閒聊中,對生活的滿足溢於言表。「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古院村道間透露出小村的悠久歷史,生活在此彷如世外桃源,不問人間世故卻享人間樂土。還有不少曬太陽的老人,聚在一起,閒聊家常,稚童們一起追逐打鬧,「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讓人不禁想到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老人們和藹淳樸、孩童們開心快樂,讓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流連忘返。
「別看現在我們村現在很安靜,每到夏季,不少城裡人過來避暑休假呢!」說到這,段俊家滿是自豪。段俊家介紹,西島坪村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旅遊資源,玄武廟、吊河山寨等,吸引了很多人前來度假遊玩。
發展採摘招徠遊客
「山頂叫吊河頂,上面有座古山寨,村民稱它為北寨,南山也有,叫南寨,但是很小,這就是吊河山寨。北寨現在已基本淹沒在柏樹林中,但石牆、寨門、堡壘,大體還都保留著。」段俊家介紹說,這幾年,周邊的山地沒人耕種了,上去的人很少了,偶爾還有採山貨的村民及來寫生的學生上去。值得一提的是,北寨原來生活著一群「山雞」,當地人叫「呱雞子」,和家雞一般大,草灰色,極會偽裝,叫聲「呱咕嚕、呱咕嚕」很響亮。「大約九零年以後吧,就絕跡了,其它地方也沒見有,上網查也沒查到那是什麼品種。它們就這樣滅絕,一想起來就感到很痛心。」段俊家說。
峨莊幾乎每個村子都有廟觀,西島坪也不例外。段俊家介紹,平常家裡有病有災時,人們會去玄武廟燒香拜佛,祈求神靈保佑,更加謹慎自己的行為。「我覺得與其說這是迷信,倒不如說是對大自然的一種敬畏吧!」段俊家解釋道。
沒錯,因為敬畏,所以謙恭;因為敬畏,所以神聖;因為敬畏,所以能感恩惜福,順應自然之理,與世無爭。
臨近採訪結束,段俊家把記者帶進了他位於村頭的櫻桃園中。「承包了鄉親們三四十畝地,僱傭了幾個鄉親幫忙打理。今年等櫻桃成熟後,我準備發展採摘。希望能吸引更多的遊客來俺們村……」擔任該村書記十餘年的段俊家為招徠更多的遊客不斷努力著。
以上為部分內容節選,更多內容詳見書籍
《秦皇河戀上獅子劉》、《那一抹鄉愁》
讓我們一起留住青山綠水,第二屆中國古村鎮大會濱州見
精彩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