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易聽懂的四川方言(四川方言是真正的古漢語)
2023-04-22 01:59:52 2
不容易聽懂的四川方言?為什麼四川僻處西南,卻屬北方語系?為什麼「四川人,生得憨,認字認半邊」,與古漢語「認字認半邊」的特徵完全吻合?為什麼四川方言保留著許多漢字的古音古義,而普通話中的它們已是面目全非?先試舉幾例,看看四川方言與古漢語之間存在著一種什麼樣的關係,進而深入分析,找出形成這種關係的原因所在(註:凡未註明出處者,皆出自《說文解字》):,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於不容易聽懂的四川方言?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不容易聽懂的四川方言
為什麼四川僻處西南,卻屬北方語系?為什麼「四川人,生得憨,認字認半邊」,與古漢語「認字認半邊」的特徵完全吻合?為什麼四川方言保留著許多漢字的古音古義,而普通話中的它們已是面目全非?先試舉幾例,看看四川方言與古漢語之間存在著一種什麼樣的關係,進而深入分析,找出形成這種關係的原因所在(註:凡未註明出處者,皆出自《說文解字》):
吸:從口,及聲。及,巨立切,因此吸的古音當為「局」。四川人說吸奶就叫做「『局』奶奶」。此外,局在四川話中還有個讀音,「腳(四川話jio,非普通話jiǎo)」,如局長讀作「腳長」,所以我們也常常聽到四川人說「腳奶奶」。
居:蹲也。段玉裁注曰:從屍,古聲。又,姑:從女,古聲,因此「居」當讀如「姑」。段玉裁還解釋道,「居」的古字本為「凥」,因為後人「不懂音樂」,把「凥」寫成「居(姑)」,把「居(姑)」寫成「踞」,所以才會有此誤解。因此,四川人常說的「腳杆都居(姑)麻了」的「居(姑)」,才是正宗的古音古義。
校:從木交聲,古孝切(音告)。古時,人們製作的衣褲鞋帽在定型之前,都要穿戴在身上,試試是否合身,以便校正,叫做「校」,因此,四川人常說的「校(告)」一下的「校」,使用的正是古音古義。
嘮:敕交切(音嘲、潮)。嘮,從口從勞,會意,指食物匱乏的古人在勞累之後因為飢餓而出現的一種普遍現象-——「流清口水(口水來潮)」,因此,吃素食的時間長了,「寡油」,我們就會說「嘮(潮)到了」,此時吃青菜,就會感到「有點嘮(潮)人」,不吃點「油大」就會不住的「流清口水」 ;回蟲吸收掉食物中的營養,讓人飢餓,因此叫做「嘮(潮)蟲(讀若蔥)」;管不住嘴巴、愛說話,因而「口水四濺」,叫做「嘮(嘲)」,這樣的女人,叫做「嘮(嘲)婆」;豬的「腮幫子」是「流清口水」的地方,所以腮幫子下面的肉叫做「嘮(潮)頭肉」。
成都地處省會,受「官話」影響較多,相對「洋氣」一些,所以多數時候讀「嘮(潮)」為「勞」,比如「嘮(勞)到了」、「嘮(勞)腸寡肚」、「窮嘮(勞)餓蝦」等等,但仍然保留著「嘮(潮)蟲」、「嘮(潮)頭」的讀音,因此成都話裡的「勞」,應是「嘮(潮)」的變音。
叨:《康熙字典》:《唐韻》土刀切,《集韻》、《韻會》、《正韻》他刀切,??音滔,同饕;《說文解字》亦言饕同叨。會意,與口誅筆伐之「誅」義同,意為「口若刀」,因此,四川人常說的「挨叨(挨罵)」、「叨人(罵人)」才是正音正義,而普通話裡的「嘮叨」只是北方人對漢字的誤解,雖然普通話也保留了一點「叨(tāo)」的古音古義:叨教、叨擾。這裡的「叨」是客氣、謙虛的話,表示該「挨罵」的意思。
黃:不管四川話還是普通話,「黃」都有色情、下流的意思。但「黃」在四川話中還有一些普通話所沒有的意思,比如「(事情)黃了」、「攪黃」、「說黃話」、「不認黃」等等。為什麼四川人對「黃」有如此之多的說法呢?因為「黃」是「橫」的古音:從木,黃聲。「橫(行霸道的)人」,行為下流,常常調戲良家婦女,因此他們很「橫(黃)」;「橫人」缺乏道德觀念,不守信用,因此約定好的事情常常「橫(黃)」了;「橫人」說話,蠻不講理,因此就叫做「說橫(黃)話」;「橫人」行事,蠻橫無比,因此「不認橫(黃)」,最終結果只取決於哪個更「橫」。
夾:古狎切,音「嘎」。雖然字典中也有「夾(gā)肢窩」條,但北方人卻讀作「胳肢窩」。而四川話中「腋夾(yěgā,普通話作『腋胳』)」這個土得不能再土的讀音,才是正宗的古音古義。四川話中還有個讀音,「夾夾車」,音義也與古相同。
最後說說覺。覺,醒也,先看看醒字的意思:醒本作「星」——古人日沒而息,不管星光是如何的燦爛,一旦睡著就啥子都看不見了,因此,「(看到星)星」表示睡夢中一種朦朦朧朧的非沉睡狀態。後來,「星」的這層意思被寫成了「醒」,本義為:(朦朧之中)看到星星。
回過頭來再看「覺」,就一目了然了:小篆字形,上面是銀河、星星的象形,中間是洞穴的象形,下面是個「見」,表示在洞穴之中看到了星星。古人穴居,蹲在窖(普通話jiào)中過夜,因此「覺」讀如「窖」。但是,窖(從穴告聲,古孝切)的古音可不讀作jiào,而是四川話的讀音,告。因此,四川人常說的「睡告告」才是「覺」字的正音。
事實上,「告」是「覺」的後起字,是從「覺」中剝離出來的字,猶如「醒」這個後起字從「星」中剝離出來了一樣。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因為「覺」是一種半夢半醒的狀態,這個時候,正是神靈「託夢」告知兇吉禍福的時候,因此「覺」就有了「託夢」、「告知」的意思。後來,人們把這層意思寫成了「告」:會意,從牛從口,表示牛在說話。牛在說什麼話呢?這就只有用牛骨來佔卜的古人才能知曉了。
限於篇幅,我們只列舉了四川方言中保留著古音古義的漢字的一小部份,目的只在於打破幾千年來封建統治者唯我獨尊因而肆意篡改歷史所形成的一系列的「傳統觀念」,還原一個真實的歷史。那麼,四川方言與古漢語之間,何以有著如此緊密的聯繫呢?
我們知道,漢人之所以叫做漢人,是因為漢人是起源於漢水的族群;而漢水一共有兩條:一條叫做西漢水(現稱嘉陵江),一條叫做東漢水(現稱漢江),且全程位於巴蜀境內!因此,古漢語是古代巴蜀的語言,與四川方言之間的關係自然就不言而喻了。
起源於陝西寧強的漢江,流經漢中、湖北後注入長江,怎麼會與巴蜀相關呢?這是因為,寧強以及整個漢中盆地,夏屬梁州(四川),商屬巴方(巴國);周滅商後,又從巴人手中奪取了漢中,併入雍州(因為除漢中之外,整個梁州都不在周人的控制之下);之後歷經變革,於唐高祖武德元年改為梁州郡,宋初才轄於陝西路。因此,歷史上的漢中本是屬於巴蜀的領地。
至於湖北,周初為巴人所轄,與周室屢有征伐,春秋之初,被楚國逐步佔領。即便是今天,將近三千年之後,湖北話與四川話也差異不大——這說明,巴國對湖北民風民俗的影響之大,至今尚存。史料也多有記載,江夏諸郡,「頗與巴渝同俗」,印證了湖北曾經是巴人領地這個史實。更何況,現今的湖北,還有許多春秋戰國時期的巴人墓葬;湖北的巴陵,也是上世紀初期才改稱為嶽陽。
以上的事實證明,古代漢人是起源於巴蜀大地的族群,因此,四川方言其實是古代漢人的母語。這也正是四川方言何以屬於「北方語系」的原因所在:北方語系是在四川方言的基礎上形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