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2首絕句(杜甫的絕句詩二)
2023-05-14 02:08:05 3
杜甫的絕句詩,除常調以外;更多的是拗體,也就是打破絕句詩的格律常規,避免常調的平板,使絕句詩在音調方面更加豐富。如《絕句漫興九首》《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夔州歌十絕句》《三絕句》等,多半是拗體的,其中拗的方式又各有不同,有一句拗的,有兩句拗的,有兩句拗而句中拗的字序不同,因而在兩句互拗中相救,多所變化的。現在舉《絕句漫興九首》中的某些詩句,以見一斑:
眼見客愁愁不醒,無賴春色到江亭。即遣花開深造次,便教鶯語太丁寧。
這首詩是仄起,第一句的第五字應該是仄聲,但是用了平聲,和第四字一樣,這就拗了起來。而第二句第二字應該是平聲,又用了仄聲字。
又如:
手種桃李非無主,野老牆低還是花。恰似春風相(音悉,仄聲)欺得,夜來吹折數枝花。(其二)
這首詩,從二三兩句看,應該是平起絕句,但第一句第二字應是平聲,而用了仄聲,於是第二句在第五字應仄而平,第三句第六字也就應仄而平,構成了三句皆拗,不同常調。又如:
熟知茅齋絕低小,江上燕子故來頻。銜泥點汙琴書內,更接飛蟲打著人。(其三)
這首詩,起句二四兩字皆平,第二句二四兩字又都用仄,兩句都拗,因拗而協。
又如:
瀼東瀼西一萬家,江北江南春冬花。背飛鶴子遺瓊蕊,相趁鳧雛入蔣牙。(《夔州歌十絕句》其五)。
這裡的第一句第六字應平而仄,第二句除第二字外,餘六字皆平。把平聲字迭用起來,顯出它的不平。
在《夔州歌十絕句》中,更有奇峭之處,如其中的第一首:
中巴之車巴東山。江水開闢流其間。白帝高為三峽鎮,瞿唐險過百牢關。
這裡的第一句全用平聲,第二句二四兩字皆仄。這就不但是體拗,而且第一句讀來幾乎每句都要停頓一下,真是頓挫峭拔。
至於末三字平聲到底的例子,所謂「三平調」的,就不再多舉了。總之,杜甫絕句裡這種拗的特色,也如他的拗律一樣,有獨創之處,幾乎成為一種新的格式。
李重華的《貞一齋詩說》說:
七絕乃唐人樂章,工者最多。朱竹垞云:七絕至境,須要詩中有魂。入神二字,未足形容其妙。李白、王昌齡後,當以劉夢得為最,緣落筆朦朧縹緲,其來無端,其去無際故也。杜老七絕,欲與諸子分道揚鑣,故爾別徑。獨其情懷,最得詩人雅趣。黃山谷專學此種,遂獨成一家,此正得杜之一體。
再次,杜甫絕句詩的特色,是直切和蘊藉兩種手法都包括的。大體說來,他的聯篇絕句,是直切的多,鋪陳其事,直接陳述,類似於「賦」。譬如前面所舉的一些描寫時事和刻劃景物的聯篇絕句。這裡再著重談一談那些單篇絕句。我們認為杜甫的單篇絕句,在寫作手法方面,和他的聯篇絕句是不盡相同的。杜甫的單篇絕句蘊藉得很,婉而多諷,富有韻味,賦比興兼用。例如《贈花卿》云: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這本是記事詩,表面看來,是讚美歌曲之美,然而有本事在,有寓意在。這也使得一向輕視杜絕的人,改變看法,而指出這詩的妙處。楊慎在他的《升庵詩話》(卷一)裡,就說:
花卿名敬定,丹稜人,蜀之勇將也。恃功驕恣。杜公此詩,譏其僭用天子禮樂也,而含蓄不露,有風人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之旨。公之絕句百餘首,此為之冠。
又說這首詩是「子美作此諷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詩人之旨。」(《升庵詩話》卷十三)
至於《江南逢李龜年》詩云: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這是杜甫晚年漂泊湖南時期的作品,是前詩風格的繼續,含蓄無窮,感慨萬千。今昔對照,盛衰不同。全篇無一字抒情,而又無往而非情。真是達到寓情於景的絕妙境界。我們現在拿它和李白的《越中覽古》和王昌齡的《浣紗女》,兩詩相比較:
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李白:《越中覽古》)
錢塘江畔是誰家?江上女兒全勝花。吳王在時不得出,今日公然來浣紗。(王昌齡:《浣紗女》)
三詩各臻妙境,而寫作手法又多麼相似!杜絕和李、王絕句,異中有同。杜絕有和李、王分道揚鑣處,也有並駕齊驅處。杜絕方面之廣,風格之多,也構成他絕句的藝術特色。最後,杜絕的特色,還表現在造句遣辭著色這些方面。
我們知道杜甫的絕句是對句多。楊慎曾說他是「拘於對偶」有不好的一面。但我認為對偶而不害於詩的流暢,也未始不可。例如這樣兩首詩:
懶慢無堪不出村,呼兒日在掩柴門。蒼苔濁酒林中靜,碧水春風野外昏。(《絕句漫興九首》之六)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之六)
這些詩篇,末後兩句都是對仗,但仍流利自然,讀來音調鏗鏘,正表現杜絕的另一特色。同時,杜絕不但在末尾兩對仗,也有開始兩句就對的。譬如:
藹藹花蕊動,飛飛蜂蝶多。幽棲身懶動,客至欲如何?(《絕句六首》之二)
巢燕引雛渾去盡,江花結子也無多。黃衫少年來宜數,不見堂前東逝波。(《少年行二首》之二)
至於四句皆對,一氣呵成,音節跳動,色彩鮮明的,則有:
急雨捎溪足,斜暉轉樹腰。隔巢黃鳥並,翻藻白魚跳。(《絕句六首》之四)
兩個黃麗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絕句四首》之三)
而後者,寫來尤為自然。顏色配合得好,正如曾季狸在他的《艇齋詩話》裡所云:
韓子蒼云:老杜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古人用顏色字,亦須匹配得當方用。翠上方見得黃,青上方見得白。此說有理。
杜絕除此以外,尤有四句之中一句一意,幾乎可以各自獨立的。關於這,謝榛在他的《四溟詩話》中說:
杜子美詩:「日出籬東水,雲生舍北泥。竹高鳴翡翠,沙僻舞鵾雞。」此一句一意,摘一句亦成詩也。蓋嘉運詩:「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此一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詩矣。
謝榛的這一段話,我們認為是道出杜絕中的又一特色的。
綜上所述,我們知道杜絕的藝術特色,是既有單篇的詩章,又有聯篇的歌唱;既有常調的凡響,又有拗體的獨特;既有直切的陳述,又有蘊藉的韻味;既有一氣呵成的吟詠,又有兩兩相對的音響。而在這些相對中,後者又是他顯著的特色。至於杜絕為什麼有這些特色,他為什麼在入蜀以後絕句多了起來,我們認為他除掉學習古人,學習同時代的詩人創作以外,一個主要問題,就是學習了當地的民歌,而又有所變化和創造。蜀地的民歌,所謂「巴渝曲」竹枝詞,對杜甫絕句影響是比較大的。(當然,古代的別地的民歌,如四時歌等,對杜甫不是沒有影響,但這裡是談主要的。)杜甫自己就曾說道:「萬裡巴渝曲,三年實飽聞。」(《暮春題瀼西新賃草屋五首》之二)所謂飽聞,當然是聽之既久,聞之又多,因而寫作詩篇,自受其影響。另外,杜甫又曾說:「竹枝歌未好,畫船莫遲回。」(《奉寄李十五丈疑二首》之一)這說明杜甫在蜀中,尤其是後來在雲安、夔府一帶,對民歌是多麼注意。從民歌中吸取營養來豐富自己的創作。
較之後來中唐時期的劉禹錫、白居易的學習竹枝詞,寫竹枝詞,是早得多了。劉禹錫、白居易的學習竹枝詞,有時只模彷其音調、字面,在變化方面,在繼承與革新方面,是不及杜甫的。杜甫是劉、白學習民歌的示範者;他在學習民歌的基礎上,成就了自己創作的特色。這正是杜甫之所以能超越同時代詩人的因素之一。所以李東陽在他的《麓堂詩話》裡說:
杜子美《漫興》諸絕句,有古竹枝意,跌巖奇古,超出詩人蹊徑。
這是道出杜絕的妙處和出處的。而吳可在他的《藏海詩話》裡,更舉出杜絕之與竹枝詞相似的詩篇,來作為例證評述,並點出杜絕的長處。他說:
老杜詩云:「一夜水高二尺強,數日不可更禁當。南市津頭有船賣,無錢即買系籬傍」。與竹枝相似,蓋即以俗為雅。
從這裡,我們不但可以看出杜甫在篇章結構上學習民歌,而用語遣辭,多用口語俗話,詩風又幽默、樂觀、風趣,也是受竹枝詞影響的。杜甫絕句詩的特色,真是淵源有自,而又影響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