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一戶一片田(為了糧食夢種子夢)
2023-05-13 22:31:58
新春走基層一戶一片田?冬日裡,海南省三亞市崖州區南濱農場,農田裡的大片玉米長勢正旺,綠油油的一眼望不到邊向日葵地裡,朵朵葵花在陽光下仿佛露出了燦爛的笑臉,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於新春走基層一戶一片田?我們一起去了解並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新春走基層一戶一片田
冬日裡,海南省三亞市崖州區南濱農場,農田裡的大片玉米長勢正旺,綠油油的一眼望不到邊。向日葵地裡,朵朵葵花在陽光下仿佛露出了燦爛的笑臉。
「力爭培育高產優質新品種」
從腰間抽出紙袋,揉開袋口輕輕地將未吐絲玉米雌穗套住……1月13日下午,在一片高矮不一的玉米地中,身穿藍色工作服、頭戴大簷帽的孫凱熟練地給玉米雌穗套袋。看到記者,孫凱抬頭笑了笑,「這片地種的玉米有七八百份材料,育種材料高低、形狀都不一樣,為了防止串粉,所以要在吐花絲前套好袋」。
出生於豫北農村的孫凱,從小就對農業生產有著特殊的情懷。上世紀90年代,他就來到三亞從事棉花南繁加代育種工作,現已是一家種業公司科研部玉米項目負責人。他每到11月份便會南下三亞,每年要配五六千個組合,然後進行篩選鑑定,選擇出豐產、優質、抗逆好的新品種。
由於春節正是授粉時期,這些年孫凱大都獨自在三亞過年。十幾年來,孫凱和團隊的大部分時間花在玉米育種田裡。「我最早來三亞才三十來歲,時光荏苒,一晃20多年了!」孫凱感慨,「響應國家號召,我們力爭培育出高產、廣適、優質的玉米新品種。」
「科企合作有很大發展空間」
三亞地處熱帶地區,氣候條件得天獨厚。近年來全國近30個省份800多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科技型企業約6000多名農業科技專家,前來從事南繁育種工作。
1月14日10點多,三亞豔陽高照,在太陽直射下皮膚甚至有些灼熱感。中國農業大學國家玉米改良中心海南南繁基地裡,作物遺傳育種專業博士生孫茜和師妹張越冉戴著帽子穿著防曬衣「全副武裝」來到研究組的玉米地。孫茜說:「10點左右太陽最好,也是花粉活力最強的時候,我們每天這個時候來授粉。」
在中國農大南繁基地,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潛心農業,推出了一大批農業科研成果。如今,已過退休年齡七八年的李建生教授,仍然工作在第一線,幾乎每年冬天都在基地度過。他說:「國家對種業越來越重視,科企合作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要大力推動科企合作機制創新。」
採訪時,李建生特意囑咐記者,要去楊小紅教授的基地看看。曾是李建生的博士生,如今也是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的楊小紅,接過了農業科研的接力棒。1月14日中午,正是太陽火辣的時候,記者在三亞市崖州區崖城鎮保平村見到楊小紅時,她正帶著兩名學生在玉米地裡忙碌。「希望通過不間斷的研究,為玉米種業多做一點貢獻。」楊小紅語氣堅定地告訴記者。
「南繁育種研究越來越熱,三亞的田地『一地難求』,這塊試驗田還是找了很多農戶才租到。」楊小紅已畢業的博士生、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南繁基地科研人員付修義說,「我也要做楊老師一樣的科技工作者,為中國的育種事業貢獻力量。」
「創立優質品牌,研究全產業鏈」
在三亞,除了水稻玉米,瓜菜也是南繁育種研究的重要方向。上世紀70年代,首批瓜菜專家登陸海南,此後海南冬季瓜菜迅速發展,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來源。
在崖城鎮坡田洋的西瓜大棚,農戶們忙著採摘打包。去年,崖城村牽手崖州瓊崖農業公司和中國農業科學院三亞國家南繁院,村集體與公司出地、出人、出設施,中國農科院通過南繁選育的彩虹類西瓜的代表品種——美顏,在海南「落地生根」。
「別看西瓜小,很受市場歡迎。我們要創立優質品牌,研究全產業鏈,轉化高效益農產品。」採訪時,正值海南海鋼農旅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柏培來考察洽談,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研究員徐志紅熱情接待考察人員。經過考察,雙方很快達成在海南昌江推廣種植100畝的合作意向。
南繁,這個全國各地農業科技工作者心中糧食夢、種子夢的試驗田,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農業科研成果。春節期間,南繁育種基地仍然一派忙碌景象,到處都是火熱的勞動場景,來自天南海北的農業科技工作者為了糧食夢、種子夢,在田間地頭以特殊的方式歡度新春。「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須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裡。」大家牢記的殷切囑託,在南繁育種之路上默默耕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