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猶太人是怎麼產生的(俄羅斯猶太自治州)
2023-05-13 21:36:11 33
按照某些史書和神話故事的描述,猶太人在公元前一世紀被滅國,從此流落世界各國,即使是遠離巴勒斯坦的歐亞大陸邊緣——俄羅斯遠東地區都有猶太人居住。
80多年前,蘇聯時期在遠東地區設立了猶太自治州,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猶太人民族行政區,也是如今俄羅斯聯邦89個聯邦主體中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
令人疑惑的是,雖然是少數民族自治區,如今的俄羅斯猶太自治州卻幾乎沒有幾個猶太人,蘇聯為什麼要建立這麼一個徒有其名的自治州呢?
一、大國沙文主義者:我們要移民實邊沙皇俄國對土地的執念非常強,18、19世紀的時候沙俄在亞洲地區的擴張速度非常快,即使是苦寒的西伯利亞也不放過。
中國和沙俄在東北地區的邊界劃分,早在康熙年間就通過《尼布楚條約》確定了,不過沙俄一直謀求撕毀這個條約。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候,清政府被英法聯軍和太平天國運動搞得焦頭爛額,沙俄趁機派軍隊侵入黑龍江以北地區。
沙俄通過忽悠和強迫的方式逼迫清政府的黑龍江將軍奕山籤訂《璦琿條約》,把黑龍江以北六十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割走,《尼布楚條約》就這麼被廢了。
這事兒不僅要譴責侵略者的貪婪,還得怪罪清政府的短視,沙俄的侵略方式也簡單,派遣大量移民滲透居住在中國的土地上,等人口足夠多時就組建軍隊入侵。
清政府一向把東北視為「龍興之地」,禁止漢人移民東北,而滿人又因貪圖關內的富庶生活移民關內,這導致東北沒有開發,一直人丁稀少。
本土居民減少、外來移民增加的後果必然是鳩佔鵲巢,奕山就算想抵抗沙俄入侵,他也沒有人可用。
至於關內出兵援助奕山更不可能了,因為腐敗,八旗軍早就名存實亡,綠營不堪使用,清政府打太平天國還是靠曾國藩訓練私軍。
即使沒有英法入侵和太平天國運動,清政府也已經失去了派大軍勞師遠徵黑龍江的能力了。
沙俄由於擴張太快,人口增長速率跟不上領土增加的速率,遠東地區同樣人丁稀少。
雖然沙俄利用清朝的愚蠢和衰弱完成了擴張,但它也怕重蹈清朝的覆轍——中國有4億人口,要是大量移民滲透,不要說廢了《璦琿條約》,就是整個西伯利亞也保不住。
為了守衛邊境,沙俄至後來的蘇聯一共辦了兩件事,第一是修建舉世聞名的西伯利亞大鐵路,加強對遠東地區的控制。
第二件事就是向遠東地區移民,而西伯利亞鐵路的建成,更加速了這一過程,鐵路沿線出現了「比羅比詹」等居民點。
大概是寒冷的自然環境讓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降溫,抑或是大量飲用的伏特加傷害了俄羅斯人的種子,俄羅斯人的生育率有點悲劇,居民增長速率一直不理想。
進入20世紀,俄羅斯人面對黑龍江南岸的發展,越來越不淡定了。日俄戰爭後清政府意識到東北人少難以防守,於是開放關內向關外移民。
關內漢人太多了,即使東北再苦也能有千萬人口移民,東北因此被迅速開發起來。
1929年,中國東北軍閥張學良的部隊和蘇聯發生衝突,也就是「中東路」事件,讓蘇聯政府非常擔心遠東的安全。
雖然中國現在孱弱,誰能保證日後強大了不會跨過黑龍江向北擴張呢?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強佔中國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更讓蘇聯人如坐針氈。
日本人對外擴張的欲望難以掩飾,直到蘇德戰爭之前,蘇聯都不得不在遠東部屬大量精銳部隊防範日本進攻。
而日本為了擴張,制定了著名的「河豚魚計劃」,打算把5萬德國猶太人安置在東北,依靠這些猶太人的金錢和支持加強統治。
猶太人有錢,河豚魚計劃一旦成功實施,一個強大的「滿洲國」對蘇聯遠東的威脅不僅無法忽視,而且必然對蘇聯境內的猶太人產生吸引力,這讓缺少人力資源的蘇聯感到不可接受。
糾結之下,蘇聯決定加大移民實邊的力度,對抗來自中國和日本的威脅。俄羅斯族人不夠就動員少數民族定居邊境,而比較能生孩子的猶太人,也成為動員的對象之一。
目前廣為流傳的說法,歷史上的猶太人幾乎走到哪都不受人待見,但實事求是地說,相比西歐國家,沙俄對猶太人還算比較寬容。
猶太人在沙俄時期的增長速率比較快,根據統計,1795年時猶太人口不足80萬人,在各少數民族中排名第八。
一百年後的1897年再統計時,猶太人口已經增長到521萬多人。
這個數字意味著猶太人是俄羅斯第五大民族(前四個為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和波蘭人),意味著全世界三分之二的猶太人都在俄羅斯。
不過沙俄對猶太人還有一些歧視性政策,1914年時列寧說:俄國沒有哪一個民族受到過猶太民族的那種壓迫和迫害,必須廢除對猶太人權利的一切限制性法律,保障猶太人同其他民族平等的權利。
為此俄國十月革命後,布爾什維克黨和新生的蘇維埃政權著力改善猶太人的待遇,還專門設立一個猶太民族事務委員會,負責援助和安置猶太人。
由於蘇聯的友好政策,猶太人群體決定趁勢要求建立一個猶太人的聚居區,最好可以獨立建國。
猶太自治州州徽
他們看中了土地肥沃、自然環境優越的烏克蘭南部地區和克裡米亞半島。由於克裡米亞半島也叫克裡木半島,所以這個安置猶太人的提議被稱為「克裡木」方案。
為了讓蘇聯政府同意「克裡木」方案,美國的猶太組織「猶太戰爭難民援助基金分配委員會」說願意為此提供大量貸款。
蘇聯政府內的部分猶太人高官大力支持「克裡木」方案,但遭到了以史達林為代表的政治人物的強烈反對。
首先,蘇聯政府不僅要劃出一塊土地安置猶太人,還要從猶太人那裡借錢、以後要給猶太人付利息。
其次,克裡木半島還居住有大量的俄羅斯人、烏克蘭人、韃靼人,信奉東正教和伊斯蘭教,反對猶太人遷入。
雖然因為波蘭、立陶宛獨立,導致蘇聯境內的猶太人大量減少,但也有兩三百萬。如果強行把猶太人安置在克裡木半島,恐怕要因為土地緊缺和宗教矛盾爆發衝突。
再者,關注俄烏衝突的讀者們應該很清楚,克裡米亞半島對俄羅斯有多重要,不會輕易交給一個可能獨立的少數民族控制。
巧合的是,由於蘇聯高層內部的政治鬥爭,一些支持「克裡木」方案的高官靠邊站,「克裡木」方案就沒了下文。
到了1930年,隨著蘇聯政府對遠東防禦的危機感越來越強,遂決定徹底廢止「克裡木」方案,鼓勵猶太人移民到黑龍江以北的比羅比詹附近。
蘇聯領土橫跨歐洲和亞洲,境內的猶太人大多生活在條件較好的歐洲部分,苦寒的亞洲部分只有大約4萬猶太人。
為了吸引猶太人、加強地區管理,1934年蘇聯政府以比羅比詹為中心建立了猶太自治州,雖然當地氣候比較寒冷,但在蘇聯政府看來這裡也是個好地方。
猶太自治州領土的60%覆蓋著森林,木材蓄積量高達1.67億立方米。
除木材外,還有藥用植物近300種、蜜源植物200多種,光是這些木材和植物就能帶來不少財富。
猶太自治州的地下還蘊藏著20多種礦產資源,比如鐵、錳、錫、鎂、鈹、鋰、石墨等,還有大理石、陶土和泥炭資源。
有的礦區距離西伯利亞大鐵路只有幾公裡,如此優越的資源稟賦,如果開發將是很大一筆財富。
事實卻和蘇聯政府的設想相差深遠,比羅比詹最終並沒有成為猶太人的嚮往的家園。
蘇聯政府負責猶太人工作的部分高官說:比羅比詹地區太荒涼,猶太人的熱情很快就會冷卻下來!
三、不爽的史達林:猶太人不可信!猶太人在歐洲各國都被歧視,多個國家發生反猶排猶運動,即使蘇聯因為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對猶太人比較友好,也沒能免俗。
相比於歐洲國家把猶太人塑造成貪婪、吝嗇、狡詐的形象,蘇聯更加擔心猶太人的復國主義運動。
猶太人因為被壓迫所以希望獨立建國,但他們獨立建國的願望越強烈就越受到猜忌,畢竟沒有哪個國家願意把領土交出去。
十月革命前夕,沙俄境內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成員多達30萬人,不管是沙俄還是蘇維埃政權,都很警惕這個組織。
尤其是蘇維埃政權,以充當「帝國主義代理人」的罪名取締猶太復國主義運動。
蘇聯剛成立,實行的社會制度與其他國家不同,如何治國理政有許多需要探索的地方,這就導致蘇維埃政府犯了很多錯。
列寧建立蘇維埃政權後,評價飽受戰亂的國家比歐洲最落後的地方還要落後。為了儘快恢復經濟、推動發展,列寧施行了「新經濟政策」。
新經濟政策中包括停止收走農民的餘糧,改為徵收糧食稅;允許外國資本投資,推動商品經濟,有效促進了蘇聯在社會動蕩後的經濟恢復。
但相當部分的蘇聯領導人和老布爾什維克黨員並不認同這個政策,他們認為這有違社會主義制度的初衷。
1928年史達林上臺後完全廢止了新經濟政策,開啟了集體農莊、全面實施計劃經濟,這讓喜歡經商和放貸的猶太人損失很大,進而產生不滿。
這種情況下猶太復國主義開始復甦,有的猶太人希望分一塊蘇聯領土建國,有的希望移民西歐,總之都打算脫離蘇聯管理。
蘇聯經濟在史達林時期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國內未開發的地區還是太多了,遠沒有達到歐美的富裕程度。
相比西歐壓榨猶太人的錢財,蘇聯作為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家,更希望猶太人貢獻知識。
猶太人中有不少工程師、醫生等高學歷人才,要發展工業可不能任由他們外流。
史達林把比羅比詹宣傳成猶太人的「民族家園」,希望猶太人能老老實實地去西伯利亞建設社會主義,別再想著復國、出國或者去克裡米亞了。
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如果想要走向富強,就必然得有人犧牲美好的生活,投入到艱苦的建設中,而猶太人為蘇聯獻身的熱情並不高,大多不理會史達林的號召。
1928年第一批猶太人到達比羅比詹,一年後60%以上的移民回流原住地或移居至遠東其他地區。
1928年—1933年,累計約2.15萬名猶太人遷移到比羅比詹地區,但其中1.15萬人最終選擇離開。
猶太自治州剛建立時猶太人的比例為20%,此後猶太人比例再也沒有超過這個數值。
比羅比詹建立伊始
二戰結束後,蘇聯在比羅比詹地區加大投入,建設大量的工廠,猶太文化也興盛起來,但猶太人還是沒有在這裡紮根。
蘇聯全境的猶太人口大約200萬,其中120萬居住在俄羅斯,然而猶太自治州的猶太人口最多時有4萬人,只佔蘇聯猶太人的2%。
1956年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批評道:蘇聯投入大量資金建起了比羅比詹,但猶太人只在那裡留下了一些猶太語標語。
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像中國人一樣願意加入生產建設兵團,紮根邊疆屯田戍邊。
不願意待在苦地方可以理解,但權利和義務是相統一的,當一個群體都被打上某種標籤的時候,就容易發生問題了。
史達林和以後的蘇聯領導人可不是什麼慈善家,猶太人這麼幹,顯然不會再得到蘇聯政府的信任。
四、猶太人:難逃宿命的結局在蘇聯的視角來看,猶太人有點不知好歹,但在猶太人看來,蘇聯辦事也忒不地道。
起初猶太人覺得比羅比詹是個好地方,但去了之後才發現氣候寒冷,有的猶太人更是被強制送去遠東,所以猶太人覺得被騙了,史達林的民族遷移政策是對他們的壓迫。
猶太自治州成立三年後,猶太人又給史達林安上屠夫的罪名。
為了鞏固統治和打擊所謂的「敵人」,1937年—1938年間,史達林在蘇聯黨政軍內部發起了「大清洗」運動。
這場運動十分殘酷,所謂的「清洗」其實就是殺人。當初為了安置猶太人而專設的政府部門被指控為「特務巢穴」,支持猶太人的高官接連遇害。
猶太自治州的高官也成為被「清洗」的對象,州主席、黨委書記被指支持猶太復國主義而被殺害和流放。
因為仰慕比羅比詹這個傳說中的猶太家園,部分猶太人不遠萬裡從美國、西歐趕來,卻被當作美國日本間諜和參加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內奸而被逮捕。
其實,「大清洗」運動並非專門針對猶太人,蘇聯黨政軍的高層幾乎都被殺了個遍。
但作為一個有著深刻被迫害記憶的民族來說,史達林的行為給猶太人和蘇聯之間造成了巨大隔閡。
1941年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前線的蘇軍損失慘重,蘇聯全國都動員起來向前線輸送兵員和物資。
猶太自治州作為一個偏遠落後地區,在戰爭中也承擔了繁重的任務。
4年中,自治州共向前線送去48列運送重型武器和糧草、被服的火車,1500車的彈藥、38車的醫療用品和食品。
人口增長緩慢地猶太自治州共有1.2萬人應徵入伍,其中7000人戰死沙場或失蹤。
二戰期間蘇聯傷亡高達2700萬,其中軍人就犧牲了800萬,幾乎窮盡了人力資源。
但在一些別有用心宣傳下,猶太自治州為戰爭做貢獻被描述為壓迫猶太人的鐵證。
1953年後,由於錯綜複雜的國際政治鬥爭,蘇聯和以色列的關係急轉直下,導致蘇聯境內的猶太人受到懷疑和冷落,蘇聯政府對猶太自治州的投入大幅減少。
在赫魯雪夫時期,猶太人不能在外交、外貿、安全等重要部門擔任領導職務,而且在教育、旅行等方面依然面臨歧視性政策。
猶太自治州的文化宣傳工作逐步趨於平靜,此後30多年中蘇聯官方媒體和俄語報導中很少見到猶太自治州的影子。
赫魯雪夫在法國媒體的採訪中直言不諱:建立民族自治州安置猶太人的做法是不成功的。
1969年中蘇邊境局勢緊張,珍寶島上兩國邊防軍發生激烈衝突,和中國黑龍江省一水之隔的猶太自治州進駐大量蘇聯軍隊,被打造成一座堡壘。
軍事壓力之下,猶太自治州幾乎與世隔絕,這時候猶太人把自治州稱為猶太人的流放之地。
就這樣,在蘇聯政府和猶太人的相互嫌棄之中,猶太自治州走向名存實亡的境地。
猶太民族自治州建立後的80年間,腦子活絡的猶太人來了又走,最終大部分去了歐美國家和巴勒斯坦。
1989年蘇聯政府統計,猶太自治州人口總數為20萬,猶太人僅佔4.2%。
1991年蘇聯解體後,社會經濟十分糟糕,又有6000多名猶太人移民國外,目前自治州內的猶太人大約只有一千餘人。
古今中外,民族問題一直都是一個敏感且難以處理的問題。
蘇聯建立後在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下曾經做出很多有益的嘗試,但最終在列寧去世、二戰爆發等多重因素影響下走向失敗。
後世在對待猶太人、處理各類少數民族問題的時候,應當吸取蘇聯的教訓。
參考文獻:1、《俄羅斯聯邦猶太自治州》;趙海燕;《西伯利亞研究》2003年03期
2、《俄羅斯遠東的「猶太民族家園」》;王曉菊;《世界歷史》2007年0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