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書法三大要素(甲骨文書法的基本技法)
2023-05-16 02:59:42 1
一、鋒法
筆的中心稱為筆鋒,其在筆畫中運行的方式、方法稱為鋒法。
1. 中鋒
行筆時絕大部分筆畫均以中鋒為主。在行筆進程中,令筆鋒常在筆畫中運行叫中鋒運筆,中鋒運筆是中國書法藝術的基本筆法。中鋒寫出的字,吃墨均勻,筆畫豐滿,端莊嚴正。書寫時,筆管與紙面大致垂直,保持鋒尖在筆畫中心。所謂筆筆中鋒,是指書者憑感覺控制手中之筆,令其基本上保持中鋒行筆
(見圖22)。
2. 偏鋒
偏鋒即側鋒,指行筆時筆鋒在筆畫一側(見圖23)。實際筆鋒不可能永遠保持在筆畫正中間運行。古人云:正以立骨,偏以取姿。側鋒筆畫一邊齊整,一邊毛糙。一邊實,一邊略虛。由於側鋒力薄,筆弱,缺乏渾厚,故常與中鋒並用,這樣虛實相生,跌宕多姿,在筆法變化中,增添了書法美感。
3. 藏鋒
寫字時,將筆鋒藏於筆畫之中,即在筆畫的開頭和結尾處鋒不露出來。具體方法是起筆逆鋒入紙,收筆用回鋒。藏鋒筆畫,力包含在筆畫之中,含蓄運力,堅實持重(見圖24)。
4. 鋪鋒
鋪鋒亦稱「萬毫齊鋪」。在行筆時,將整個筆毫平鋪在紙上,如此筆畫雄渾、厚重。具奮發,大氣磅礴之美感(見圖25)。
5. 裹鋒
筆毛向左旋呈絞扭狀書寫與鋪鋒相反,在起筆時絞鋒入紙(逆入),接著提筆運行,筆在運行中自然地隨意轉動,旋絞行,寫出的筆畫沉凝、古樸(見圖26)。
6. 露鋒
筆鋒暴露。筆畫之間的呼應或行筆之間的起承關係,多用露鋒來顯示。露鋒能強化筆勢,使作品氣韻生動。左右呼應,顧盼有情的意境更令人難忘(見圖27)。
7. 逆鋒
逆鋒的含意有兩個:其一,筆往下運行為順鋒,而由下往上起筆為逆鋒;筆往左運行為順鋒,而往右起筆為逆鋒。所謂「欲左先右,欲下先上」,「先上」「先右」即為逆鋒。換言之,入筆的「逆入」即逆鋒。其二,筆向左運行,筆桿往右傾,猶似將毛筆推著運行,為逆鋒運筆(見圖28)。逆鋒寫出的線條古拙、澀辣感特別強烈,甲骨文書法各體勢的某些線條都可以逆鋒用筆。
二、筆法
1. 方筆
凡成方形的筆畫稱為方筆。方筆在運筆時逆鋒落筆,即「橫畫豎下、豎畫橫下」,與其他筆畫方向呈90° 先行切下,然後折鋒靠頂挫調鋒。頓筆、提筆復原後再行筆,收筆要折鋒,頓筆收住。方筆筆畫筆力開拓,神態峻利爽快。「多」字幾乎所有的起筆皆用方筆;「丙」字的上橫方起方收;「王」字的三橫全用方筆(見圖29)。
這裡須重申一點:現在所見方圓之筆,有些很可能是長期在地下被腐蝕浸剝所致,字口、線條的質感與原刻有所差距,加之在拓印時對原刻又一次減真,與漢代的大量隸書碑刻,遭到風化腐蝕而字口漫漶一樣,所以在學習時,要臨好的甲骨碑帖。
2. 圓筆
起筆和收筆處呈圓筆。圓筆都不出稜角。起筆時用裹鋒、藏鋒,後提筆運行,收筆時稍停轉鋒收住。宜急不宜緩,須保持力度,「子、王、引、往」等字(見圖30),為典型的圓筆筆畫結體。
3. 方圓相參
即方中寓圓,圓中寓方,兩者兼有。「其、茲、辰、牢」字(見圖31),為典型的方圓相參的筆畫結體。
4. 尖筆
就是露鋒成尖狀,楷書中有懸針筆,隸書中有燕尾尖,而甲骨文亦有這樣的用筆。「未、不、亡、癸」等字(見圖32),為典型的尖筆結體。「未、不」字收筆、起筆幾乎皆用尖筆,「亡、癸」兩字亦然。
5. 提按
僅僅知道各種鋒法還是不夠的,甲骨文書法藝術的神採、韻味還需用提按、頓挫、轉折、輕重、緩急、疾澀等方法來表現。提,能使線條變細,趨於流暢;按,能使筆畫變粗,顯得凝重。提筆要瘦硬挺健,富有彈性;按筆要雄厚古樸而不呆 板。「康、牢、商、鹿」等字(見圖33),提按用筆十分明顯,線條產生了豐富的節律、古樸、拙澀之感。
6. 頓挫
頓,就是要求在運行時毛筆在某一部位停留一下;挫,是指毛筆在運行時不斷地提按,增減與紙面的摩擦力。兩者的目的是使線條的力量凝聚起來,消除用筆輕、飄、滑等現象。頓與挫的區別在於前者動作比較突然與利落,後者動作比較緩和與延續。無論是頓還是挫,不能出現臃腫與「墨豬」的毛病,從「得、冊、單、雲」等字(見圖34),能看到線條頓挫抑揚的變化與韻味。
7. 轉折
轉筆、折筆指筆鋒橫向運動,轉為圓的拐彎,再折向運行,寫出圓轉、曲旋,沒有方折、稜角。折筆,為直的拐彎,在表現技巧上,與轉相反,用筆寫出方的筆畫,沒有圓意,稜角分明。轉要有情趣,折要有意境。「齒、西、龜」等字(見圖35),轉折有方、有圓。有呈尖角、有呈鈍角、有呈圓角。
8. 輕重
用筆輕重關係到作品風格特點與藝術效果。用筆輕,使人感到輕鬆秀麗、和雅、愉快;用筆重,給人以拙厚和凝重的感受。用筆重表現在用筆的力度上,並不在於筆的大小與長短,也不在於開鋒多少。用筆太輕則浮,太重則滯,貴在恰到好處,在於輕重之間,古人十分強調對運筆輕重分寸的把握。「車、馬、卯、燎」等字(見圖36),輕、重之筆十分明顯,由於用力不同,結體線條有粗有細,筆畫有大有小。「卯」字,中間兩豎力度輕,刻寫得較細,兩邊曲筆施力重,故粗壯渾厚。整個文字結體對稱、平衡,有節律感,給人以美的享受。
9. 疾澀
即運筆有急有緩,使筆畫產生不同的風格與節奏。在實際運用中,必須有機配合,兩者不可偏廢。若一味追求遲緩,則易失神氣,而一味急速則缺乏變化韻味。一般來說,初學者習書運筆宜緩,待熟練後,再加快運筆速度。所謂疾澀,即運筆時要急遽有力,以沉勁之筆寫出。澀指在筆運行處要留得住墨,而又不是停滯不前。前人「如撐上水船,用盡力氣,仍在原處」的比喻非常貼切。疾澀是用筆的重要法則,行筆既急,又勁,且沉。勁是疾的核心,沉是澀的根本,而筆畫的遒勁之美正是疾與澀結合的產物。「其、若、好、舞」等字(見圖37),線條的疾與澀的對比非常明顯,一眼就能看出。
三、筆順
筆順是指漢字筆畫書寫的先後順序。甲骨文書法的書寫筆順,可以參考此原則。但甲骨文的間架結體有自身的特點,所以書寫筆順有所不同。在這裡,我歸納為九種類型:
1. 從左到右
不僅筆畫要從左到右,而且包括甲骨文字的偏旁部首。筆畫從左到右的卜文「八、廿、竹、聿、糾、月、拱、從、止、州」等字(見圖38)。部首從左到右的卜文如「即、此、臤」等字。
甲骨文字從左到右的落筆法,是漢字的常規書寫筆順,在卜辭中常用常見。
2. 從右到左
指起筆的筆畫從右開始,然後往寫,如「司、色、墜、卜、片、戶、詢」等字(見圖39)。甲骨文字從右到左的偏旁部首,如「穆、杜、妿、喙、鳴、膠、敘、疾、婤」等字。我們可以從這些卜文中看到,只有寫好右邊部分,才能進而寫好左邊部分。
3. 從上到下
指從上到下的書寫筆順,是甲骨文書寫主要的筆順,無論是筆畫書寫順序,還是部首書寫順序,相當一部分卜文是這種書寫順序,如「呈、處、百、缶、涕、正、命、寧、柳、奠」等字(見圖40)。但有些卜文並不是單純是從上到下一種筆順,同時還包含其他多種筆順,如上述字例中的「呈」與「處」字。
4. 由下而上
「稠、甫、鑊、基、曾、遣、拪、悤、燼、直」等字(見圖41),應先寫最下邊的筆畫或部首,然後再寫上方的筆畫或部首。這種甲骨文字,一般下邊的筆畫或部首佔文字的主導地位,它們筆畫多、整體性強,而上方的部首比較分散、細碎、對稱,書寫時應該配合、協調、對應下邊的主體部位。例如「婪」字,只有先寫好下邊的「女」字部,才能把兩個「木」字更好地「裝」在女字部上方。「遣」字也是先寫下邊的「 」字部,然後再對應書寫上方左右之「爪」字部。再看「益」字,如若不先寫下方的「皿」部,上方那麼多的「水點」就無法落筆寫上去。
四、筆勢
筆朝一定的方向運行,就產生一種勢態,就是所謂筆勢。筆勢是指線條動勢的形態與方向感。人們常說筆畫之間要顧盼呼應,筆斷勢連,就是說要有筆勢。文字有筆法有筆力,而無筆勢,就缺乏靈性。「阱」字(見圖47),無論哪一筆,書寫起來都朝向右下方,故都有筆勢存在。鹿頭角、鹿目、鹿身、鹿腳、包括濺起的水滴之筆畫,都保持著一定的筆勢。最下部的曲筆,其勢直指鹿目的出鋒之筆,兩者遙相呼應。濺起的水滴筆畫,大小、形態無一雷同,筆勢回顧。「阱」字的筆畫多斷而勢未斷,相互呼應,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書法有九勢之說:
1. 上覆下,使成壓勢;
2. 下以承上,使成穩勢;
3. 轉筆連貫成回顧勢;
4. 逆入回出,且藏鋒勢;
5. 筆畫中行,有藏頭勢;
6. 回鋒收筆,有護尾勢;
7. 疾澀勢。筆疾如啄,如人踢腳;筆澀如行中有留,或言且戰且行;
8. 撇有捺勢;
9. 橫鱗豎勒勢。橫為平筆,加一鱗字,實則不平;豎為直筆,加一勒字,實為不直,即勒與弩之法。九勢在前人總結用筆之法的基礎上略有改動。要從實際出發,在實踐中加以驗證。
五、筆意
筆意,主要是指筆畫表現感情與意趣。筆勢重在氣勢跌宕,筆意則重在風神韻致,具體表現在渾厚、力度、節奏、生氣。渾厚:指線條圓潤、厚重。力度:指線條蘊藏腕力,有力量感,不飄浮。節奏:指線條一波三折,具有快慢、疾澀,遲速等變化。
生氣:指線條不呆板、不僵化,有勃勃生機和張力,好比春枝,雖未生葉,卻充滿生機。
節選自《甲骨文書法學》 王本興 著
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17年1月 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