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孔子論語中說三人行(論語共學1438子路宿於石門)

2023-05-18 04:44:44

孔子論語中說三人行?【共學內容】14·38 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於孔子論語中說三人行?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孔子論語中說三人行

【共學內容】

14·38 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導讀老師:

於閩梅:中國青年政治 學院中文系教授

馮國棟:浙江大學人文 學院教授

白彤東:復旦大學 哲學院教授

【共學筆記】(內容來源:【論語彙】)

於閩梅:

昨天一篇講的是古代有七個賢者和隱士。今天的晨門也算是個隱士。

是個看守晨門的小吏

馮國棟:

也算隱於市的高人

於閩梅:

馮老師好[愉快]

是的,大隱隱於世

馮國棟:

這裡關鍵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知其不可為是智,而為之是義。雖然智力足以知天下之不可為,但在道義、責任上去要為之。

於閩梅:

隱士,是知其不可而」避」之而孔門,是「知其不可而為之」,這節強調的還是孔子的悲劇色彩

張輝玲:

初聽這句話像貶義。實則讚嘆孔子。

馮國棟:

所以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既有智又有義的。不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無智也無義,是愚人;知其不可為而不為,是有智而無義,是賢人;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有智有義,是聖人。

崔聖:

賢人、聖人之區別。

孫福萬:

儒家當然是主張入世的,但其入世或出仕,又是有一定底線的,這在孔子和孟子的出仕經歷中都有生動的體現。一言以蔽之,就是他們都主張尊德性、行善政,所以孔孟在統治者面前絕不卑躬屈膝,話不投機則寧願離開,夫子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也。既堅持道德理想主義,又抱用世救世之悲憫情懷,儒家之兩難和偉大就在這裡,故說"知其不可而為之"。

崔聖:

歡迎@孫福萬 老師!

馮國棟:

於老師、孫老師說的對,儒家自由意志與現實之間的矛盾與衝突,形成孔子式的悲劇。這個悲劇不是我們一般理解的悲劇,而是一種壯烈的色彩

是一種崇高

孫福萬:

從司門者看,此話或有貶義;但從儒者自身看,此實為對夫子一生作為的褒揚!

於閩梅:

是的。

孫福萬:

@馮國棟 對!康德曾區分優美與崇高美,儒者恰恰因其自由意志和現實之間的巨大衝突,外人或以為其人生為悲劇,孰不知此正為其成就,從而形成了其人格的崇高之美!

於閩梅:

從晨門的角度,是嘲諷的,道德重於天命,像伯夷、叔齊這樣的賢者,曾經擋在武王周公遵循天命、討伐紂王的戰國前,並在商朝滅亡後唱著「以暴易暴兮,不知其可也」去隱居,不知其可,就是知其不可。在隱士賢人這裡,甚至可以質問天命的道德性。

所以孔子稱七人為「賢者」,並說武王的音樂盡美但沒有盡善,在內心深處是認同賢者的純粹道德的

但孔子仍然不想到山林與鳥獸為伍,不追求獨善其身,想對時代有所作為,所以比賢者更具悲壯色彩。

孫福萬:

周易困卦講"君子以致命遂志",即在某些特殊的場合,君子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甚至可以放棄生命。知"道之不行",而依然熱心救世,又有什麼呢?

崔聖:

@於閩梅  「從晨門的角度,是嘲諷的,道德重於天命,像伯夷、叔齊這樣的賢者,曾經擋在武王周公遵循天命、討伐紂王的戰車前,並在商朝滅亡後唱著「以暴易暴兮,不知其可也」去隱居,不知其可,就是知其不可。在隱士賢人這裡,甚至可以質問天命的道德性。」說的好[強][強]

於閩梅:

孫老師說的「夫子既堅持道德理想主義,又抱用世救世之悲憫情懷,儒家之兩難和偉大」,說的就是孔子既同意賢者的道德理想主義,但是又選擇了儒家的濟世「為之」

孫福萬:

@於閩梅  是的~[握手]

崔茂新:

夫子為什麼一再讚揚伯夷叔齊?,就在於他們代表了一種不妥協的道義精神,一種不向權力屈服的人格力量。夫子「知其不可而為之」,有似於二位仁者。

所不同者,伯夷叔齊因世無道而避之,夫子則道不行而行之。

孫福萬:

@崔茂新 是的。但我感覺,伯夷叔齊似和司門者丶長沮丶桀溺等人不同?

白彤東:

對,伯夷是堅持道義而避,後二者是棄世。

並且,即使是伯夷,孔子也有保留。在誇獎了伯夷叔齊「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以及其他幾個人之後,孔子說,「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孟子也是,在讚美伯夷之餘,還是覺得他比孔子差一點。

「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

崔聖:

當採藥的老婦人勸他門只要吃一點糧食,就不會死的,他們還是選擇了「不食周粟」;夫子如果聽人勸稍微降低一點「理想高度」,也許也是個春秋名臣。

白彤東:

我覺得孔子已經做出一定的權變,但生不逢時。

孫福萬:

@白彤東 這個「無可無不可」,就是易經講的「時止則止,時行則行,故孟子稱讚孔子為「聖之時者」。

白彤東:

是,不是沒有原則的意思,而是經下面的權。

於閩梅:

孟子說孔子「聖之時者也」,其實也是重視到孔子的權變,因為他本人的權變更多

孫福萬:

孟子對這幾種人的對比分析,包括柳下惠,記得不止一處~

李 莉:

盡力而為盡了幾分力?夫子盡了十二分

張弛弘弢:

@孫福萬   康德,住在克尼滋堡的中國人。孫教授引康先生進論語匯[強]

崔聖:

@於閩梅 北京 老師,夫子的悲劇色彩,可否認為是悲劇人生?像尼採「人生就是悲劇美」。

孫福萬:

@李莉 昆明 問得好!每個人都應捫心自問!

崔茂新:

在伯夷、叔齊之前,中國歷史上似乎沒有這種文化人格類型,僅此一點,就是值得重視的。夫子一再讚揚引述夷、齊,一生「知其不可而為之」,體現的是一種民間的非暴力的抗暴力量,一種貧賤平民當中崛起的中國文化精神的創造性發揚,一種基於性與天道、仁義禮樂的對社會和心靈秩序的信仰性建構。

孫福萬:

@崔茂新  [強][強][強]

白彤東:

伯夷叔齊不是民間的非暴力抗暴力量,不是貧賤平民,是商的遺民。

張弛弘弢:

@崔聖 夫子,怎麼能說悲劇呢!? 14.38章 若拍成影視,應是一很故事性,很幽默很抓眼的一組鏡頭。 本章「知其不可而為之」句是核心。 這是道家為鍥而不捨的夫子貼的最重要標籤之一。其實質是道家」隱士思想」與儒家「知命之學」 的又一次碰撞。 此標籤,看起來貼的很符合實際,也很很恰巧。說明道家是比較了解儒家的,故拿此來開涮。 這種不可為而為也是夫子一生的重心,同時也導致其思想最難理解,其人最難學,以至於晚年仍發出「莫我知也夫」的慨歎。 隱者知世之不可為,這是」天命」,所以也就不為了; 儒者呢,不但知此,還知道依道而行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亦是」天命」。 如此,儒道之高下,立分矣。

白彤東:

貴族。

崔聖:

有人把伯夷、叔齊比於太伯、仲雍,這又是伯夷、叔齊之一大人格魅力!

張弛弘弢:

崔老師的一個「悲劇」,憋出了我一大段,別著急,還沒完呢。

一個問題: 夫子不可為而為,有啥作用?

崔茂新:

雅斯貝尓斯稱孔子、耶穌、佛陀、蘇格拉底是人類思想範式的創造者,給我的啟發是,夫子是哲學和信仰合一的思想範式。

張弛弘弢:

答: 儒家鮮花的種子灑遍了當時的中華大地。其辦學規模,相當於現在一個人既辦清華又辦北大。(易中天老師算的。) 培養了革命的種子,傳播了正確的價值觀。 滄桑大中華,歷經2500個春夏秋冬,儒門盛開的花朵,綿綿延延,未曾斷絕。如今,鮮花的種子又在論語匯培育…… 相信,將來的環球,必是《論語》的世界!

一句話: 晨門一語,明了了夫子之心;豐人一言,使天心不爽。(錢穆先生)

馮國棟:

@張弛弘弢 這裡的悲劇不是價值判斷,而是一種美學或戲劇的類型

崔聖:

@馮國棟 老師,是的,我想到了「人生之悲劇美」。

孫福萬:

@崔聖  悲劇美實為壯美!

張弛弘弢:

@馮國棟  馮教授, 您太實在。我知道的。 因為就是跟崔老師熟,拿崔師說事兒而已。[呲牙]

馮國棟:

@張弛弘弢 哈哈,我太實誠了[呲牙]

崔茂新:

@白彤東 若從出身說,夷、齊固然曾經是貴族,但他們抗拒武王伐紂,憑藉的不是財力和武力,不是社會輿論和人心向背的支持,完全是一己的精神和道義的堅守,因此,我說他們是民間的力量。

崔聖:

@馮國棟 老師,@張弛弘弢  兄老「涮」我。

張弛弘弢:

@崔聖  晨門涮夫子 我涮崔老師 正好[調皮]

崔聖:

同意@崔茂新老師「民間力量」說!從社會層面看,他們放棄了「繼位」,出走意味著也放棄了「官二代「的政治地位與待遇,已經是平民(貧民)。

張弛弘弢:

@崔茂新 歷史軸心時代的聖學 [強] 期待後代來打通吧!

更正: (儀)封人

白彤東:

封建貴族時代,民間力量是不太輪得上的。因為於商有君臣關係,他們的做法才有道義。一般民眾,則用不著不食周粟,畢竟周不是暴虐政權,而是去暴的政權。

崔茂新:

夫子對我們而言,其文化存在也是雙重的,是先哲(哲學的獨立人格和自由理性),更是先聖(精神信仰的人格維度)。

@白彤東 夫子不是從政治是非的角度看夷齊的,是從非暴力精神的堅守,從一己道義人格的堅守角度來看的。夫子對《武》「盡美矣,未盡善也」的評論,表達了他對以暴制暴的態度保留。

白彤東:

對,周武不是最理想的聖王,這沒有問題,但也不是暴君(並且伯夷叔齊還讚美周政)。伯夷叔齊不是平民。所以,伯夷叔齊之事不應該被當成民間抗暴的典範。他們只是在盡前朝遺民的責任而已。

崔茂新:

當然,夷齊不是一般平民,而是平民中有精神和道義力量的仁者。

張弛弘弢:

意猶未盡,舉一例: 王通,隨朝時其道不得行,退而講學傳道。至唐,房玄齡、杜如晦皆出其門。(王通,《滕王閣序》作者王勃之父。)

崔茂新:

@白彤東 前朝遺民多了去了,我寧願理解為是他們個人的精神和道義堅守,夫子讚揚他們也是從這一角度看的。「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顯然是對其道義人格的讚揚。

崔聖:

同意@白彤東 老師「封建貴族時代,民間力量是不太輪得上的。因為於商有君臣關係,他們的做法才有道義。一般民眾,則用不著不食周粟,畢竟周不是暴虐政權,而是去暴的政權」。更多的是道義的堅守與人格魅力。

白彤東:

他們有道義人格這沒問題。我只是說他們不是民間力量,也不是反對暴虐統治。

張弛弘弢:

伯 叔留給後世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一種氣節。總有一種不正確的感覺:死心眼兒。 青山不在,何以砍柴呀。

結廬授學,寄理想於後世,不錯。 違規了。[調皮]

於閩梅:

雖然白老師糾正得對,二人確是商朝貴族,但我更傾向於崔老師的意見,在歷史發展中他們成為平民非暴力的偶像,因為孔子這時代的平民隱士,都是以伯夷叔齊為偶像,晨門、楚狂等都是平民,但繼承的精神是伯夷叔齊的。

白彤東:

那是儒家打著保守旗號,幹革命的事業的結果。不過晨門和伯夷還是不同。前者棄亂世,後者避不義。

崔茂新:

@張弛弘弢  從個體生命的角度說,是有點兒死心眼。從夫子「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的角度看,他以不屈服地死去最大限度地實現了他生命存在的價值,一個人苟且地多活一些年,從歷史的角度看,有什麼意義呢?

夷、齊不接受以暴制暴,並不意味著他們不願接受的周朝是暴虐統治。所以,夫子讚揚夷、齊之仁,也仰慕文、武之道。

張弛弘弢:

@崔茂新 嗯。「求仁而得仁」,應該是無怨的吧。說「死心眼」我心中也無惡意,只是太 心疼 他們了。歷史中的現實,如此的簡單,又是這樣的複雜。生命的價值,不以生死論。 感歎啊! 感恩崔老師的回應。

崔茂新:

@張弛弘弢  您的心疼,正是他們在文化精神上依然活著的明證。

崔聖:

我記得舜好像在首陽山種過地,如果這樣,意義就更深刻了!

鄭靜:

@白彤東 老師,為我們多講講。等您導讀有辛苦

於閩梅:

但伯、叔二人也有問題,孔門中最傾向於暴力變革(我們講過子路鼓瑟時因其中有殺伐之音)的子路就在與隱士對答中,影射過伯夷叔齊的非暴力的純粹道德的問題:「欲潔其身,而亂大倫」。

我們講過子路鼓瑟時因其中有殺伐之音差點被孔子逐出孔門

崔茂新:

@於閩梅 子路評價「荷蓧丈人」是「欲潔其身而亂大倫」,而非孔子說夷、齊也。

於閩梅:

是啊,所以我說子卟其實影射的是丈人們的偶像夷、齊。

(【論語彙】@2014-今版權所有,轉載或引用請mazhyu)

,
同类文章
葬禮的夢想

葬禮的夢想

夢見葬禮,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個要素的五個要素,水火只好,主要名字在外面,職業生涯良好,一切都應該對待他人治療誠意,由於小,吉利的冬天夢想,秋天的夢是不吉利的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五次選舉的五個要素是兩名士兵的跡象。與他溝通很好。這是非常財富,它擅長運作,職業是仙人的標誌。單身男人有這個夢想,主要生活可以有人幫忙
我不怎麼想?

我不怎麼想?

我做了什麼意味著看到米飯烹飪?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線的主要土壤,但是Tu Ke水是錢的跡象,職業生涯更加真誠。他真誠地誠實。這是豐富的,這是夏瑞的巨星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你是什​​麼意思夢想的夢想?夢想,主要木材的五個要素,水的跡象,主營業務,主營業務,案子應該抓住魅力,不能疏忽,春天夢想的吉利夢想夏天的夢想不幸。詢問學者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什麼意思?你夢想著拯救人嗎?拯救人們的夢想有一個現實,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宮官方網站拯救人民夢想的詳細解釋。夢想著敵人被拯救出來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救生員]有人說,在出生88天之前,胎兒已經知道哪天的出生,如何有優質的個性,將走在什麼樣的愛情之旅,將與生活生活有什么生活。今天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什麼意思?你夢想切你的手是好的嗎?夢想切割手工切割手有一個真正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官方網站夢想的細節,以削減手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什麼意思?你夢想夢想你的親人死嗎?夢想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夢想世界夢想死亡的親屬的詳細解釋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什麼意思?你夢想搶劫嗎?夢想著搶劫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恭吉夢官方網站的詳細解釋。夢想搶劫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什麼意思?你夢想缺乏異常藥物嗎?夢想缺乏現實世界的影響和現實,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請看官方網站的夢想組織缺乏異常藥物。我覺得有些東西缺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