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徵文稿(俐姐寫作本周時評)
2023-05-18 03:05:22 2
Hello everybody
中文寫作難不難?難~~
論說文怕不怕?怕~~
最怕寫跑題!最怕沒觀點!
最怕沒素材!最怕沒話說!
沒關係,放輕鬆,俐姐幫你來解決。
素材從何而來?—— 積累
觀點從何而來?—— 思考
近年出題口味?—— 社會熱點,民生關注
從熱點下手,看最強時評!
每個熱點,由俐姐精選時評文章,全部出自主流權威媒體,並將要點語句加注,供大家快速閱讀與吸收。
日積月累,必有成效。
熱點話題:垃圾分類背景新聞
近年來,我國加速推行垃圾分類制度,全國垃圾分類工作由點到面、逐步啟動、成效初顯,46個重點城市先行先試,推進垃圾分類取得積極進展。2019年起,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到2020年底46個重點城市將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2025年底前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將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
【俐姐說】:
了解分類知識,培養生活習慣
垃圾分類,也該成為一種時尚
精選評論 → 1
隨著綠色環保理念深入人心,垃圾分類早已不是陌生概念,但在實際生活中,不少垃圾分類點形同虛設。如何讓垃圾分類成為全民行動?不少地方提供了有益探索。
江蘇揚州推出「網際網路 垃圾分類」數據平臺,市民可以利用垃圾分類積分兌換生活用品;廣東東莞將回收的廚餘垃圾轉化為有機肥,向居民免費派發;上海閔行開展行動,基層黨組織安排志願者輪流值班,指導垃圾投放。
推廣垃圾分類,一方面要加強宣傳教育,另一方面也要通過人員投入、經濟補償等舉措來撬動行為模式的改變,從而深化認識、培養自覺。
網絡支付、健身塑形、旅遊休閒等固然是生活方式改變的縮影,垃圾分類、節約用水、低碳出行等又何嘗不應成為時尚?
小習慣透視大文明,舉手投足、點滴之間最能看出綠色生活的水準、公民意識的高低和社會文明的成色。有決心也有知識,有態度更有行動,文明才能成為生活的主基調。
摘自:《人民日報》2019年05月12日。
作者:石羚。原文有所刪選。
精選評論 → 2伴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進行,會有更多的人口進入城市,解決好垃圾分類問題刻不容緩。
政府不僅要擔負起自身責任,更為重要的是促進民眾形成垃圾分類的意識,養成不亂扔垃圾的良好生活習慣。因此,應該來一場垃圾分類的全民教育,培養民眾垃圾分類的意識。
培養垃圾分類的意識,首先應該讓民眾學會辨別垃圾。在最為基礎的可回收與不可回收的垃圾分類上,不能分清的人依然不在少數;更別說更加細緻的分類。應按照國家制定的垃圾分類標準,向民眾宣傳普及各類垃圾知識,讓民眾在家中就可以對產生的垃圾進行分類,最終方便回收。
培養垃圾分類的意識,應該讓民眾認識並享受到垃圾分類的好處。垃圾分類對於環保有著重要意義,而普通民眾不一定明白其中的利害關係,所以要大力宣傳垃圾分類對於環保的好處。
廣東東莞某社區將廚餘垃圾與其他垃圾分開回收,廚餘垃圾經過處理之後成為有機肥,社區就每個月向居民派發一次有機肥,供大家在栽花種草時使用;有更多需要的居民可以直接向社區提出,隨時領取。由於在處理垃圾的同時也得到相應的回報,這個社區的居民更有動力參與垃圾分類。
培養垃圾分類的意識,應該鼓勵民眾積極參與到垃圾分類實踐中。這個參與,不僅僅是讓民眾成為垃圾分類的執行者,也要吸引民眾成為垃圾分類的傳播者。比如可以邀請民眾參觀垃圾回收廠,邀請民眾對垃圾分類建言獻策……讓民眾培養主人翁意識,真正把垃圾分類當成自己的事,這樣垃圾分類才能長期堅持下去。
進行一場垃圾分類的全民教育,目的是在全社會取得支持垃圾分類的共識。有了共識才有共同行動的基礎,才有推動行動的合力。有了人們的共同行動,才能把垃圾無序投放所造成的環境破壞降到最低。
摘自《人民日報海外版》2018年8月27日。
作者張一琪。原文有所刪選。
精選評論 → 3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每一代人都是後代人地球權益的託管人,必須以負責任的心態更加積極地推進垃圾分類工作。
一段時間以來,類似垃圾偷倒入江、跨地區偷倒等事件不時見諸報端,某種程度反映了一些地方在垃圾處理問題上面臨的窘境。事實上,垃圾處理已經不單單是環境問題,更是治理問題,措施不當會引發「鄰避困境」。在提高垃圾無害化處理水平的同時,做好垃圾分類已經成為必然要求。
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關係13億多人生活環境改善,保護好人民群眾賴以生存的環境既是「暖心工程」,更關乎人類的生命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提升人們的垃圾分類意識,需要進課堂、進校園,從娃娃抓起,這對習慣養成十分重要;在社區,也有必要讓環保志願者等群體參與進來,督導人們垃圾分類。
垃圾分類還需要環境行政管理體制的改善。擺放分類垃圾桶僅僅是最表層的工作,還要根據人們日常的行為習慣設計可行的政策制度。
比如,臺北市在世紀之初實施「垃圾費隨袋徵收」政策,就是考慮到人們承擔垃圾處理費時的「節約心理」,制定了詳細的垃圾分類標準,清潔隊每天下午5點或者晚上9點到固定地點運輸垃圾。同時,亂丟垃圾者往往會被處以重罰,遍布街頭的攝像頭以及鼓勵市民舉報的政策,讓亂丟垃圾者無所遁形。
浙江省金華市把垃圾分為「會爛的」和「不會爛的」,把會爛的垃圾丟進去轉化為有機肥,不會爛的則由保潔員分揀後集中處理。一些城市小區,居民們還可以將可回收的垃圾用來抵繳物業費,這也有效提高了垃圾分類的積極性。
要基於人們的行為動機和現有的社會環境,構建全過程、多環節的垃圾分類工作體制,形成政府、社會與市場合作互動的工作機制。
摘自:《人民日報》2017年1月9日。
作者:吳曉林。原文有所刪選。
精選評論 → 4按地域分,垃圾有城市和村鎮兩個系統;按類型分,有工業固體廢物、醫療垃圾、生活垃圾等。
在城市化進程中「垃圾處理」茲事體大。更重要的是,作為生產、消費鏈條的最後一環,垃圾處理與人群基數和消費指數休戚相關,在短期內只可能有增無減。
如數據統計,北京兩年生活垃圾產生量增長了118.6萬噸。而與之相應的是,當前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捉襟見肘,如此則更容易產生二次汙染問題。因此,「垃圾圍城」亟鬚髮力破局。
城市垃圾處理的主要原則是無害化、資源化、減量化。
無害化環節,涉及垃圾處理的基本技術手段。當前,全世界通用的處理技術主要有三類:
一是就地填埋,雖然適用於所有垃圾類型,但佔地面積和滲液問題廣受詬病;
二是焚燒處理,但近年屢屢發生的「鄰避運動」,也使得選址問題往往難以解決;
三是堆肥技術,利用自然降解的方式進行處理,此方法效率堪憂。當前城市垃圾處理多採用綜合技術手段,這也將是未來主要的工業處理方向。
第二個是資源化原則。「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因此資源化處理的一個途徑是垃圾分類。迄今為止,也沒多少人弄得清分類標準。依靠城市居民主動分類,效率還不如廢品收購、沿街拾荒。「資源化」不解決,一些處理工作不僅是做無用功,而且極易損耗社會資源,有鑑於此,必須下決心推進分類工作。
減量化是第三個處理原則,集中於收運一端。從經濟體量和消費趨勢上看,「減量」的確困難重重,不一定急於推行,但於城市的長遠未來講,還是要有足夠的減量意識、做好減量準備。從世界經驗來看,「多扔垃圾多付費,少扔垃圾少付費」是有效的激勵機制。
未來學家託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曾如此預言:「繼農業革命、工業革命、計算機革命之後,影響人類生存發展的又一次浪潮,將是世紀之交要出現的垃圾革命。」
垃圾圍城已經大敵當前,垃圾處理壓力前所未有地嚴峻,要不斷研發新的處理技術,適當運用市場化來參與處理。然而垃圾圍城不僅跟消化有關,與排放也有關係,在這一方面,推行垃圾分類、培育環保觀念,確實勢在必行。
摘自:《南方日報》2016年11月24日。
作者:王慶峰。原文有所刪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