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城市和永濟市(運城二市河津和永濟)
2023-05-06 19:14:28
河津市位於山西省的西南部,運城市的西北隅,東西寬27.5公裡,南北長35公裡,面積為593平方公裡。截至2018年末,河津市常住人口為413858人,轄2個街道、3個鎮、4個鄉:城區街道、清澗街道、樊村鎮、僧樓鎮、柴家鎮、趙家莊鄉、下化鄉、陽村鄉、小梁鄉;共14個社區、143個行政村。
宋宣和二年(1120年),改龍門縣為河津縣,因境內有黃河渡口而得名。1994年設立河津市(縣級市)。2000年撤運城行政公署,設運城地級市,隸屬運城市。
河津市由呂梁山區、南北坡高垣階地及黃河汾河河谷等地貌單元組成,境內有一山(呂梁山)、二河(黃河、汾河)、三峪(遮馬峪、瓜峪、神峪)。因汾河橫穿轄區中部而過形成平坦而肥沃的河谷盆地,地形自北向南呈兩端高中向低的馬鞍狀。屬暖溫帶大陸性黃土高原氣候,由於受季風和內蒙沙漠氣候的影響,年四季分明。春季溫和,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冬季寒冷多風。春季略長於秋季,冬季略長於夏季。特點是:光照長,熱量足,降水少。
河津市區位優越,地處晉陝峽谷南端,209國道縱貫南北,108國道橫穿東西,侯(馬)西(安)鐵路、侯禹高速公路貫穿全境,公路、鐵路、高速公路的「三縱三橫」交通網絡基本形成。薛仁貴故裡位於市城區東6公裡處的修村,緊臨候西鐵路、108國道。村東的土崗名曰白虎崗,崗上有薛仁貴及其妻柳氏居住過的土窯一孔,亦稱寒窯,高寬均為1.7米,清末民初灶,炕猶存。窯側有白袍洞一所,內塑薛仁貴及其妻坐像。「薛仁貴寒窯」與「諸葛亮茅廬」、「杜甫草堂」並稱中華「三寒」歷史文化。
永濟市位於山西省西南部,西臨黃河與陝西省大荔縣、合陽縣隔河相望,以黃河中心為界,邊界線長50.27公裡;南依中條山與芮城縣接壤,邊界線長73公裡;東鄰鹽湖區,邊界線長36.2公裡;北接臨猗縣,邊界線長64公裡。市域東西長49公裡,南北寬43.5公裡,總面積1207.99平方公裡。市轄3個街道、7個鎮,共計253個行政村、22個社區,常住人口458920人。
清雍正六年(1728年)升蒲州為府,置永濟縣,屬蒲州府。1994年永濟撤縣設市,屬運城地區。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境內南同蒲鐵路貫穿東西,過黃河與隴海線接軌,大西高鐵在永濟建有車站,運風高速公路貫穿全境。永濟市有鸛雀樓、五老峰、普救寺等風景名勝。
五老峰風景名勝區,位於永濟市東南16公裡的中條山上。五老峰原名五老山,因古代五老在此為帝王授《河圖》、《洛書》而名。《周易》成書之前,這裡是河洛文化早期傳播的聖地。唐宋以來,宗教的興盛進一步繁榮了五老山的道教文化,山中觀庵簇擁,寺院林立,香火繚繞,仙人飛升,朝客雲集。大明萬曆19年,明神宗亦慕名而至,朝山進香,於農曆七月初一至十五朝山廟會,所以,有「道家天下第五十二福地」之稱,被譽為中國北方道教文化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