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族音樂是什麼(瑤族音樂走向新世紀)
2023-05-01 15:52:13 1
瑤族音樂是什麼?世紀之交的1999年,在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這塊神奇土地上盛開的一朵奇葩——瑤族音樂,象一顆拭盡塵土的珍珠,終於在世人面前展露出它璀璨奪目的光彩:繼年初出版的以江華瑤族音樂為素材的《盤王之女》聲樂組曲引起國內外音樂界的轟動之後,6月底,具有濃鬱瑤歌風格的江華本土音樂創作作品《「木龍」歌》又獲湖南省文化廳金獎,並被選送北京,角逐第九屆全國「群星獎」,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於瑤族音樂是什麼?以下內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瑤族音樂是什麼
世紀之交的1999年,在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這塊神奇土地上盛開的一朵奇葩——瑤族音樂,象一顆拭盡塵土的珍珠,終於在世人面前展露出它璀璨奪目的光彩:繼年初出版的以江華瑤族音樂為素材的《盤王之女》聲樂組曲引起國內外音樂界的轟動之後,6月底,具有濃鬱瑤歌風格的江華本土音樂創作作品《「木龍」歌》又獲湖南省文化廳金獎,並被選送北京,角逐第九屆全國「群星獎」。
瑤族音樂從南嶺深處走向世界,引起音樂界和新聞界的廣泛關注。瑤族音樂為什麼具有超越時間與空間的藝術魅力?它是如何從幾乎被人遺忘的角落走上世界樂壇的?面向新世紀的瑤族音樂將走向何方?當瑤族音樂撩開它神秘的面紗,我們仿佛進入了一個巨大的寶庫……
江華瑤山——歌的海洋
「江華瑤山山歌多,出門三步歌絆腳。」
江華瑤族文化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尤其是瑤族民歌,因其旋律優美,貼近生活,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魅力,深受群眾喜愛。江華瑤族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常常借歌抒情,以歌言志,無論是祭祀、遷徙、記事還是戀愛、婚喪、喜慶、迎賓、送客,上自天文地理,下至凡人瑣事,遠自盤古開天,近至眉毛眼前,都可用歌謠的形式來表達。
瑤人無事不成歌,瑤山無處不有歌。每年十月十六盤王節,一族男女歡聚一堂,歌舞祭祀,歡度節日,鼎盛時可達六、七日不散。二月初一瑤族趕鳥節,在大路鋪黑山口、白芒營白頭山,附近的男女青年聚集於此對唱瑤歌,最多時可達一兩萬人,山頭、平地、坡上,處處歌聲悠悠,情意綿綿,傳達著美好的情感。在濤圩、河路口一帶,每逢圩日,日落之後,數以千計的青年男女成群遊蕩在公路兩旁,草坪、石坡,處處是對歌的場所,形成獨特别致的「瑤歌夜市」。由於瑤歌欣賞跟參與較好地結合在一起,具有很強的自娛性,群眾喜聞樂見,在大瑤山無論男女老少人人都能唱上幾首。有「歌王」之稱的湘江鄉瑤族老人盤財佑,擅長即興創作歌曲,會用木葉伴奏,能見什麼唱什麼,做什麼唱什麼,問什麼唱什麼,還能把洋洋數萬言的《盤王大歌》流利地唱下來。
江華瑤山山高林密,瑤胞居住分散,瑤族支系較多,形成形態各異的習俗,因此瑤歌種類繁多,曲調豐富,有祭祀歌、情歌、習俗歌、儀式歌等,江華縣曾於1963年和1986年進行過兩次大規模的民歌搜集活動,共收錄民歌五千六百多首。江華被人們譽為「歌謠之鄉」,人稱「瑤山是歌的海洋」。
相對封閉的生存空間,使瑤族音樂能夠較完整地以原始狀態保存下來,但也使這一優秀文化遺產無法被更多的世人所認識。在音樂界,瑤族音樂象蒙塵的珍珠、天然的璞玉,期待著慧眼識寶人。
古老音樂充沛的生命力
1996年9月,武漢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劉健來南嶺採風,在江華瑤山結識了瑤族歌手盤琴,從此結下了他與瑤族音樂的不解之緣。
盤琴今年30歲,現為江華縣文化館音樂專幹。她在瑤山深處的湘江鄉坪衝口長大,與外公——「瑤族歌王」盤財佑一起生活,從小受到瑤歌的薰陶和瑤山風俗的洗禮,培養出了良好的音樂感覺。
當劉健來到瑤山的時候,盤琴按瑤家習俗為客人獻上一曲《迎客歌》。劉教授驚喜地發現:在這僻遠的大山區竟然還有這種曲調原始古樸、旋律優美動人的音樂!劉教授馬上意識到了它所具有的民族與歷史的特定藝術價值。這位長期從事民族音樂的學者所苦苦追尋的,正是瑤歌這種原始保真的質感。
在國內率先提出「保護文化環境」觀點的劉健對瑤族文化環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決定與盤琴合作發掘整理瑤歌,並籌資送她到武漢、北京、上海等地接受聲樂專門訓練。盤琴還到瑤山深處進一步學唱瑤歌,體驗瑤家生活。1996年至1997年,劉教授先後十多次深入江華瑤山,搜集整理音樂素材,幾經提煉,精心編配,史詩般的聲樂組曲《盤王之女》終於問世。
《盤王之女》收錄了《過山謠》、《趕歌堂》、《禮曲》等九首曲目,多為江華嶺東瑤歌,由盤琴用瑤語演唱,詞曲未作任何修改,真正做到原汁原味。劉健運用現代多重音樂表現手法,為古老的音樂營造一個現代的氛圍,展示了瑤族音樂的特有魅力,以全新的音樂理念,詮釋了一種「活的民族音樂」。音樂如雲如霧如潮如浪,似天地山水人的共鳴,以原始厚重沉積的瑤族文化,以史詩般的磅礴氣勢,以巨大的隔世感和漂泊感,以「真民族」和「大世界」的視角,以平實而多樣的音樂語言,向人們敘述著這個古老民族傳奇般的遷徙經歷和豐富、奇特、神秘的文化與生活。
瑤族音樂的魅力徵服了世界。1998年,在江華拍攝的音樂電視《盤王之女》榮獲第五屆中國廣播電視協會一等獎。同年11月,以之為藍本的音樂特寫《劉健和他的瑤歌》榮獲第35屆亞洲太平洋國家廣播電視聯盟娛樂節目金獎。評委認為,《盤王之女》「給一個正在消失的少數民族音樂帶來了新的生命」,「展示了古老音樂充沛的生命力和保存傳統文化遺產——這一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目標——的成功努力!」1999年1月,《盤王之女》CD大碟出版發行,引起國內外音樂界的轟動,稱之為「屬於世界的音樂」,「新民族根源音樂」。
瑤族音樂,正在走向世界。
一條「木龍」出大江
瑤族音樂讓世人矚目的,不僅僅是一部《盤王之女》。
1999年6月24日,由湖南省文化廳主辦的慶國慶、迎回歸「明天世紀花園杯」音樂大獎賽在省政府禮堂舉行頒獎儀式,由胡鐵冰作曲、趙登厚作詞、盤琴演唱的具有典型瑤歌風格的《「木龍」歌》榮獲創作和演唱兩項金獎,讓人們關注的目光再次聚焦瑤族音樂。
在江華本土,也有一群藝術工作者,為振興瑤族音樂默默地耕耘著,胡鐵冰就是其中的一個。
胡鐵冰今年51歲,系縣文化館副館長,省音樂家協會理事。他從12歲開始接觸音樂,先後幹過器樂演奏、樂隊指揮、音樂教師、音樂專幹,一直沒有中止他熱愛的音樂事業。他近40年來紮根瑤山,致力於發掘整理和推廣瑤族音樂,從70年代起,他創作、整理編曲的《山鷹展翅》、《繡彩帶》、《瑤家心中的歌》、《江華長行》等瑤族音樂作品先後參加省裡調演,在省電臺播放,在省裡和全國比賽中獲獎,為瑤族音樂在音樂界贏得一席之地作出努力。
1995年,在慶祝自治縣成立40周年暨南嶺瑤族盤王節文藝匯演中,有一個民歌聯唱節目,由胡鐵冰編曲,趙登厚填詞。其中一段描述瑤家漢子放排生活的歌謠,觀眾反響極好,胡鐵冰便把它單獨提出來,多次進行加工整理,逐步豐富完善,形成了今天的《「木龍」歌》。
《「木龍」歌》是一首女聲二重唱歌曲,旋律以江華嶺西平地瑤流行的《蝴蝶歌》和《留西拉哩》為基礎,表現了江華瑤山特有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瑤家對美好生活的讚美。1998年,在永州市音樂家協會舉辦的音樂作品徵集評獎活動中,《「木龍」歌》被評為一等獎。今年該曲確定選送省文化廳參賽後,胡鐵冰對作品再次進行潤色,於5月12日定稿。結果該曲以其優美的旋律和鮮明的民族特色打動了評委,在80多首參賽歌曲中脫穎而出,榮登金榜。有關專家聽了這首歌曲之後,感慨地說:沒想到在江華瑤山還有這麼好聽的歌,瑤族音樂並不遜色於藏族、蒙古族音樂,只是發掘、整理、推介太少了。
這次比賽同時又是湖南省參加全國音樂最高獎——「群星獎」的選拔賽。《「木龍」歌》取得了角逐「群星獎」的資格,是瑤族音樂走出瑤山的重要一步。
世紀之交的思考
由於音樂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瑤族音樂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輝煌成就:去年,由胡鐵冰作曲,鄧啟玲編舞的瑤族風情歌舞《油尖謠》獲永州市文藝調演一等獎;今年,由何湘保作曲,蔣丙蓮編舞的《招郎崽》將參加全國計劃生育文藝調演;由胡鐵冰搜集整理的江華瑤族說唱音樂《理曲》、《帶詩》正式被收入權威經典《中國曲藝音樂集成/湖南卷》……可以說,江華的瑤族音樂已經在曲藝界取得了一定的地位。
當瑤族音樂在中外樂壇一次又一次引起轟動的時候,一些有識之士清醒地指出:隨著歲月的流逝和文化的變遷,現代文明或多或少衝擊著瑤族的歷史文化,瑤歌的保存率和傳唱率越來越低。再過若干年,那些曾生動記錄著瑤族人民歷史、文化、生活、情感的風格各異的瑤族音樂,也許將會悄悄地消失於世。
這絕非危言聳聽。
我們注意到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近年來,在瑤族群眾中影響很大的「趕夜鬧子」(即「瑤歌夜市」)和「趕鳥節」對歌活動,已日漸萎縮。今年二月初一記者下鄉採訪,路過往昔歌會的聚集地白頭山,只見零落的人群,不聞動人的歌聲,讓人頓生許多感慨。這一方面與大量的青年男女外出打工有關,另一方面,在改革開放時代成長起來的新一代瑤族人中間,會唱瑤歌的已經很少,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缺乏廣泛的群眾參與,瑤歌還能走多遠?
資金短缺是制約瑤族音樂發展的一大「瓶頸」。記者在採訪中得知,江華瑤山豐富的音樂遺產自然流失嚴重,嶺西音樂傳承下來較好,而嶺東的保留不多了,形勢十分嚴峻。因經費不夠,近十年來縣文化館極少下鄉尤其是到嶺東瑤山採風,缺乏創作積累。《盤王之女》的巨大成功,與百萬巨資的大投入大製作是分不開的。而我們的音樂工作者,還在為如何找到足夠的資金,製作出符合「群星獎」參賽基本要求的錄音磁帶而焦慮。在這種狀態下談論創作具有強烈藝術震撼力的精品力作,多少有些底氣不足。
站在新世紀的門檻上,我們有理由為瑤族音樂的輝煌成就而驕傲,更有責任讓它薪火相傳,生生不息而作出自己的努力。我們期待走向新世紀的瑤族音樂有一個更燦爛的明天。
畢竟,民族的情感是一脈相承的。
(來源:南嶺瑤風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