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好茶需要懂它的人細細品味(做好一杯好茶背後的)
2023-05-02 09:09:01
茶是一種挑剔的植物。
「天然環境之優越,於培植之能得法,採制之能合理,三者不可一缺。」
——茶學專家林馥泉
好茶,是人與自然共同的傑作。
一杯好茶所蘊含的山水之美、勞動的驕傲、收穫的喜悅,又豈是一飲之間?
做好一杯巖茶的背後,地利、天時、人和,值得探究。
山場、種植的土壤及生長環境
所謂巖巖有茶,非巖不茶。
提巖茶就不得不提到其變化萬千的山場因素,所謂的山場,主要表現在土壤結構和小氣候兩個方面。
武夷山的丹霞地貌和生物多樣性使得這裡擁有眾多各異山場,而無論是「三坑兩澗」核心山場還是其他山場,皆是武夷巖茶的孕育之地。
種植的土壤及生長環境。
孕育優質巖茶生長的土壤必須是風化巖,陸羽的《茶經》中對茶生長的環境進行了評級:「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
茶葉生長喜歡漫射光,武夷山的巖茶大部分是依山臨樹而種,加之植物物種豐富,對茶園環境起到很好的溫溼度調控作用,讓茶園環境長期處於一個生態平衡的狀態。
當我們將茶苗種下後,人為無法改變土壤性質。
就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古諺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樣,種什麼茶,就應順應「地利」,得什麼茶。
其中,人為可控的是充分了解土壤的性質與茶樹營養供給,根據時節合理地給其科學施肥,改善土壤張力。
除了地形表土外,經緯度、海拔、氣候也是重要因素。
武夷山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溼潤,雨量充沛,無霜期長,適合茶樹生長。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武夷山晝夜溫差大,有利於茶葉的芳香物質及糖分的轉化。
同類比,就像說起哈密瓜,第一感覺就是產自晝夜溫差極大的新疆產地的,為極品。
另外,判斷茶青葉的好壞,需從上一年至當年春茶採摘季期間,這一年來茶葉生長期間的氣候、降雨、陽光等條件,是否風調雨順,這是當年原料的"天時"。
「第二個天時」指的是採摘青葉當天的天氣:
「雨天不採,露水不採,烈日不採」,「上午青不如下午青,雨青不如幹青,露水青不如雨青」
其中一天中12:00~15:00為採摘青葉的最佳時段。
所以茶人們,會在青葉開面恰到之時,盡力選擇最合適的天氣及時段進行採摘。
採摘:
青葉的採摘標準是否達標,是做好茶的第一步關鍵點。
每年春茶季大採之時,怎麼樣用好有經驗的採茶工,是一大問題,需講究用工方法和管理方法。
要求採茶工嚴格按照開面三葉的標準採摘,將青葉質量放在第一要位,求質為本。
青葉的運輸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青葉在採摘下來後需儘快運達茶廠,如果不及時,青葉便會失去活性。
生產
茶葉作為食品飲料,第一要義應注意生產過程中的衛生環境,生產環境的日常管理,需乾淨整潔。
即使遇到大採大做時,也需隨時整理生產環境,保持乾淨,時刻準備投入次日的生產。
以小見微,處理細節,才能保證生產出來的茶葉產品是健康的。
對待生產環境是否整潔乾淨的細節,這其實是對茶的認知度的問題,以對待「食品」的苛刻態度,生產健康安全的茶葉。
做茶師傅:
一個好的茶廠,不能只關注「做青師傅」,而是重視每個環節師傅間相互無間的協作。
做茶,除了「大師傅」的技藝,「二師傅」(熟練工人的統稱)也需是有經驗的茶工人。
「看青做青」是巖茶製作的標準之一,四個字,卻需要大量的經驗,審時度勢地進行每一步,並對茶青非常細心的照顧。
此時,制茶師傅們的經驗與技藝以及彼此間能否默契配合等都至關重要。
茶從一片青葉到茶索,在廠區就要經歷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初烘等五個環節。
伴隨著優良的山場、神奇的技藝,在變幻莫測的環境中升華為一種工藝的傳承。
好山好水產好茶,好茶也需要有心人順應「地利、天時、人和」去製作。
帶著心血和熱愛去制茶,這茶就有了個人的印記,有了獨一無二的風味。
#茶生活##茶##你對我的家鄉一無所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