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對手成情侶電視劇(姐弟戀劇左右為難)
2023-05-23 18:52:43
作者|顧 韓
編輯|李春暉
如果說這兩年CP界有什麼堪稱流量密碼的存在,「姐狗」絕對要算一個。
要不說中文博大精深呢,「姐狗」僅兩個字,便將雙方的人設特質與相處模式盡皆涵蓋,精準打擊多重爽點,且回味無窮。時至今日,「姐狗」的使用場景不斷擴大。「狗」有狼狗、野狗、小奶狗。「姐」也有美豔姐姐、知性姐姐甚至男姐姐。其起源與原義已很難考證,而且也不再重要。
然而,與「姐狗」CP百試百靈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今年姐弟戀劇集整體受關注、個體不如意的尷尬局面。
2020年,《下一站是幸福》《怪你過分美麗》《乘風破浪的姐姐》等劇綜集體證明了「姐姐」與姐弟戀元素的潛力。兩年後,大批姐弟戀項目終於開花結果,集中端到觀眾面前,卻屢遭 「油膩」「不好嗑」的批評。
懸疑刑偵也好、女性群像也罷,一般熱點題材從異軍突起到階段性過氣,往往都有四五部爆款的空間,姐弟戀劇卻至今沒有出現另一部《下一站是幸福》。日前楊冪許凱的《愛的二八定律》終於開播,招商之成功,令人不得不服「還得是85花」。目前看播放熱度也相當可觀,能否為姐弟戀劇一雪前恥且不談,其引發的討論乃至辯論,就夠我們再一次審視姐弟戀。
姐姐美不美、弟弟呆不呆、要現實還是要造夢、怎麼才算有「性張力」、誰是雙向救贖誰是單方面扶貧……事實上,面對姐弟戀,群眾內部也尚未吵出個邏輯自洽的需求來。觀眾對姐弟戀是葉公好龍嗎?如何在「女性意識覺醒」的政治正確下談好戀愛?仍是一個尚需揣摩甲方意圖,而不止是乙方執行層面的問題。
怎麼都賣起了姐弟戀姐弟戀在國劇中並非稀罕物,只是過去鮮少被單拎出來做賣點。比方說,《神鵰俠侶》的最大標籤是武俠,而大把女大男小的民國苦情劇的標籤,嗯,是民國苦情劇。
直到2014年,才出現了憑姐弟戀話題大受熱議的《生活啟示錄》——畢竟主演閆妮、胡歌都是觀眾極為熟悉的演員,而且畫風大相逕庭。
該劇收視強勁,不過並未能令姐弟戀成為潮流。
一來,那一年的都市生活劇集體啟用「另類」配對。除了姐弟戀,《大丈夫》《一僕二主》中的老少配也甚是搶眼。《大丈夫》中的姐弟戀配角火到又開了一部《小丈夫》,但熱度口碑均不如前作,似乎也證明了姐弟戀還是作為配角更好嗑?
二來,2014-2015年,網絡IP潮來襲,新鮮元素層出不窮,都市生活劇開始坐上冷板凳,影響力不足。
而如今這股姐弟戀潮流,首先離不開網紅韓劇《經常請吃飯的漂亮姐姐》(2018)、衛視熱劇《下一站是幸福》(2020)等爆款的帶動。更重要的是,姐弟戀兼具純愛與話題屬性,因而成為了愛情劇與現實題材在發展中的共同選擇。
愛情劇無疑是內卷最嚴重的賽道之一,需要不斷下猛料來挽留閾值不斷提升的觀眾。比如更新的創意、更極致的人設與情感關係,更養眼的視覺體驗與更猛烈的感官刺激。
從設定上來說,姐弟戀挑戰傳統婚戀觀念,並且容易與倫理話題產生交集(如果雙方年齡差過大,或者有輩分差、有師生關係),也能夠提供那種「不為身份限制的靈魂吸引」、「兩人攜手對抗世俗」的背德感與純愛感。
從視覺上來說,姐弟戀的組合能夠將御姐與鮮肉這兩種流行審美一網打盡,可謂養眼又帶貨。
更實際一點,姐弟戀的搭配也符合貴圈女星續航久、男星崛起快、平臺推新人的現狀與需求。讓滯留偶像劇的85、90花與需要卡位的95生各取所需的同時也各得其所,演適齡的角色,展現適齡的魅力。可以說,姐弟戀劇的大行其道,不僅是影視產業對下遊需求的揣摩,在上遊自身也有極大的組盤合理性。
現實題材中姐弟戀抬頭,則是因為女大男小、女強男弱的搭配正在變成一種更加身邊可見的現實,或者一種需要頻繁面對的話題。如此,姐弟戀自然也成為現實題材的反映對象。
此外,被年下追逐、能夠接受另一方低於自己、或者不介意與年輕的肉體春風一度,正在成為話題劇、職場劇、群像劇中快速勾勒某一類女性角色的慣用方式。姐弟戀元素成為一種豐富支線、填充話題的存在。
2022年可謂小熒幕的姐弟戀大年,以此為主線、支線的劇集十部起跳。然而,像《熾道》《女士的法則》這樣被嘲出圈已經算「成功」,還有許多項目根本沒能留下姓名。原因何在?
從愛情劇內卷的角度,姐弟戀元素並沒能轉化為項目需要的猛料,而是被厚厚的工業糖精所包裹侵蝕。
比如,在創作中迴避現實衝突,將可能遇到的阻力與爭議處理得不痛不癢。但這也不能全怪創作端,因為這也是一部分觀眾的「下頭」點。就想看點逃遁現實的「童話」,誰讓你又把真相戳破?
又比如,在呈現上注重強調主演色相,或者急於推進發糖的流程,急色而不走心。
如此種種,大大抵消了姐弟戀的禁忌感與特殊性。人設與CP的探索空間也被無限擠壓,過早出現了刻板化的角色與相應的姐弟戀專業戶(AKA秦嵐、金晨和王姓弟弟的排列組合),多樣性、新鮮感根本無從談起。
那麼,姐弟戀有沒有可能突破工業糖精、到現實題材中求發展呢?硬糖君認為,也很難。
一方面,現實題材劇的創作同樣會被流行綁架、被價值觀束縛。另一方面,縱覽相關討論,觀眾似乎也不打算為不夠唯美、不夠「進步」的姐弟戀故事買單:顏值身材不對等、有明顯年齡差的不可;姐姐不夠成熟、還要靠男人拯救的不可;弟弟不夠懂事、讓姐姐「養兒子」的也不可。
正午的《歡迎光臨》就出現了這種CP與現實不能兼得的情況,評價兩極分化
這可能是一種不自覺的規訓,也可能是一種很自覺的自我保護。正是因為身邊或媒介中女大男小、女強男弱的例子多了,觀眾對熒幕姐弟戀的要求才會精準地抬高與收緊、幾乎到了兩兩矛盾的程度,以免聯想到現實中的糟心事,觸發無盡的焦慮。
戲外同樣如此。近幾年的影視RPS裡,「姐狗」組合非常多,如景甜張彬彬、吳露可逃、棣欣引力等。俊男美女的好氛圍,配上一句「年下不叫姐,心思有點野」予以引導,就可能是一個熱門CP的開端。
但遇上真的戀情瓜,大家又普遍沒那麼看好女明星向下兼容,甚至有缺德網友提出了「贅婿元年」的說法。
歸根結底,嗑CP與成為劇集的觀眾,可以是一件事,但本質是兩件事。
二者的標準不同、成本不同。嗑CP無需劇情支撐,一個同框、一個互動也能嗑,單純看臉拉郎也能嗑。劇集卻對故事的完整性、可信性有要求。這也造就了兩者與現實不同的距離。嗑CP是在虛空中進行各種萌屬性的排列組合,不必管合理與正確。劇集卻必然要觸及現實,換言之,也觸及焦慮。
而網友對於「姐狗」CP的喜愛,很可能就只停留在二次元,勉強能夠來到2.5次元(偶像劇、RPS),卻不足以支持姐弟戀劇進行更現實、更尖銳的探索,以至於它並沒有看起來那麼前景廣闊、紅利充裕。經常有網友嫌姐弟戀劇拍得不夠真實,硬糖君只能說,那正是創作者的聰明之處。
反戀愛腦時代,愛情劇如何自處應該說,許多問題不是姐弟戀劇獨有,而是愛情劇在這個反戀愛腦時代面臨的普遍困境。
愛情故事無非是看兩個人怎麼衝破內外阻礙走到一起,起點越是天差地別,過程越是千難萬險,越能論證愛情的力量。然而,這樣的故事已經越來越經不起現代眼光的考量。顧裡那句「沒有物質的愛情就像一盤散沙」被奉為名人名言,苦守寒窯的王寶釧成為新一代戀愛腦icon。
哲學家韓炳哲在《愛欲之死》裡談到,「愛欲的對象實際上是『他者』,是個體在『自我』的王國裡無法徵服的疆土」。換句話說,愛情的到來就算不意味著失去、讓步,至少也意味著改變,意味著打破現有世界,進入未知領域。
這樣的激越莫測是人生一眼就能望到底的前人所嚮往的,但如今年輕人面臨的最大問題恰恰是變數太大、變化太快,水很深把握不住。愛情不是不美,但普通人沒有試錯的成本。所以比起看灰姑娘或窮小子追愛追得頭破血流,不如看高富帥與白富美談一場體面順遂的戀愛來得輕鬆愉快。
劇本創作中有一個「弧光」的概念,意思是人物在整個故事中要有轉變、有成長。過去成長型主角較多,轉變就是從弱變強。但如今流行以強開局,再轉變就只能從強變弱,讓強者展現傷痛、暴露弱點,處理不好是很難令觀眾接受的。
在傳統男強女弱的模式中,男方走下神壇尚有「追妻火葬場」這一爽點作緩衝。而大女主劇、姐弟戀劇無疑會放大這種矛盾。因為對於很多人來說,有顏有錢、單身自由,已經是一種比較理想的、需要努力才能達成的狀態,姐弟戀卻要打破它,就更容易讓人聚焦在損失而不是收穫上。
畢竟,親密關係的收穫往往比較私人,非當事人無法完全理解;損失(財產、名譽的損失,生育、家暴的傷痕,等等)卻往往是實際的、可見的,天然容易令觀者代入自身來計算得失。
但與之一體兩面的是,在當下成為流行的「姐狗CP」「小狗文學」,指向的正是一種不算計、不功利、堅定直球、義無反顧的愛。
所以說,劇集市場究竟該如何掘金姐狗CP熱?
並非姐弟戀的《點燃我,溫暖你》其實給出了一種答案。該劇單聽劇情簡介足以令人血壓飆升,男渣女賤,完全不符合這個時代的政治正確。但真誠的創作和演繹總歸能讓接受這種設定的觀眾沉浸到故事當中,看到兩個具體的人之間具體的感情。
其實在巨變的社會中,何為成功、何為失敗,何為強大、何為弱小並無標準答案,如今滿屏光鮮亮麗的女強人未必比十幾年前的金三順更強大、更高貴。創作者也好,觀眾也好,都應放下擔子、給價值觀松鬆綁,接納更多元的角色與關係,能夠進行真誠的交流,也敢於去談真誠的戀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