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十大古寺(朝聖緬甸卻好像修了個)
2023-05-23 22:15:44
這裡就像自由散漫的大學。很快意識到這一點之後,我頗感失望,反問自己,對緬甸我到底期待什麼
本文首發於南方人物周刊2019年第20期
文、圖 | 特約撰稿 丁子凌
編輯 | 周建平 [email protected]
全文約6322,細讀大約需要13分鐘
每天都有許多遊客慕名前來馬哈伽納揚僧院圍觀僧人排隊就餐
上午10點,被包車司機和旅行指南引來的人群陸續聚集到齋堂前,一道圍欄把端著相機的各國遊客和參與布施的緬甸百姓分隔開來。
路邊的電子屏似乎是專為不耐煩的遊客報時用的,屏幕上的時間跳到10點半,幾隊僧眾不疾不徐地穿過人高馬大的歐美遊客,赤足,眉眼低垂,穩穩地託著缽,謙卑專注地邁出每一步,兩旁交錯投射的目光與鏡頭似乎都被屏蔽掉了。
在馬哈伽納揚僧院圍觀僧人排隊就餐,已經成為曼德勒周邊一日遊套餐的必選項目,中文遊記中它被賦予一個霸氣的名字——「千僧飯」。
幾天之後,在仰光的馬哈希禪修中心,我濫竽充數地走進了被圍觀的隊伍裡。
也許是參觀收費的緣故,馬哈希禪修中心的遊客並不多,只是隔三差五會來幾大巴韓國中老年旅行團。平日主要是專程來布施的緬甸人,他們站在路邊虔誠地雙手合十,有時會往我們懷裡塞些食物和紙筆,有時則以我們為背景拍照留念,看起來像是剛剛結婚的新人。
外國女眾禪堂
一
廣義的禪修概念這幾年在國內越來越火熱,魚龍混雜中,全球統一的葛印卡十日課程推動了內觀禪修法的流行。我在國內參加過一次,有收穫,但很多地方似懂非懂,回到現實中疏於實修,很快便被生活的一地雞毛卷回原形。
我仍心懷僥倖,渴望一場蛻變、一次頓悟,哪怕是一個契機,於是把目光投向特產禪修的佛國緬甸。
緬甸的禪修中心像佛塔一樣多,快速搜索之後,鎖定位於仰光的兩座名氣較大的,分別以馬哈希和班迪達兩位長老命名,二人為師徒關係。立即發了郵件諮詢報名,前者五分鐘後回復,後者至今杳無音訊。一個月後,我趕到馬哈希禪修中心報到。
接待我的是一個妝容精緻的緬甸中年婦女,舉手投足間儘是公務員氣質。登記完信息,鎖起我的護照,她把我帶到外國女眾的禪堂,卻怎麼也找不到管理員。當時禪堂裡只有一個正在走禪的比丘尼,我就被交給了她。
自覺打擾了她的靜修,正猶豫是開口講話還是以眼神和手勢示意,她迎面走過來,用流利的英文問我來自哪裡,要呆多久。我瞥見她拖鞋上的韓文,再打量一番,這樣的韓國女生還是頭一回見——素顏,溜圓的光頭,一襲袈裟裹著胖乎乎的身材,憨態可掬的樣子讓我不合時宜地想起機器貓。
從禪堂走到外國女眾的宿舍只要三五分鐘,在小路的拐角處望出去,禪修中心的低矮寮房、富人區的豪華別墅、遠處兩座突兀的摩天高樓,摺疊在東南亞的濃密樹冠與淡淡霧霾之間。此後十日,每次經過這裡我都會駐足片刻,不同時辰,不同天氣,這幅畫面無常變幻著濾鏡,多重曝光後成為我對仰光最濃烈的記憶。
韓國人帶我上到宿舍二樓,公共空間裡貼著許多韓文的便籤說明。
「你隨便選吧,」她指指兩邊的走廊。沒想到宿舍這麼冷清。我就近推開兩間,都是樸素的標間,兩張床,一張書桌,一個可以晾衣服的小陽臺。條件比我預想的好,只是沒有熱水,光禿的床板有點硬。
她住在靠近樓梯的一間,我選在她隔壁,把背包一放,問她接下來該做什麼,像個等著學長招呼的大學新生,生怕做錯什麼。
「等著吃午飯啊,我來叫你。」
早就知道南傳佛教不講究吃素,但這頓午飯的豐盛程度還是大大超出我的預期。每張圓桌圍坐四到六人,擺滿十幾碗不重樣的菜式,味道比我整個緬甸行程中吃過的大部分餐館都要好。
服務員彎著腰穿梭於幾十張餐桌之間,殷勤地添加飯菜、水果、咖啡、茶水,餐後他們給每人遞上一大杯蓋著冰激凌球的冷飲時,我差點笑出聲來。已經吃了半年的韓國人對我的驚喜見怪不怪,畢竟在飯桌上掏出手機拍照的大有人在。
後來才知道 ,每天兩頓飯都有明碼標價的供養價格,而且以緬甸的物價水平來看,餐標相當高。
禪修中心的低矮寮房,富人區的豪華別墅,遠處兩座突兀的摩天高樓,摺疊在東南亞的濃密樹冠與淡淡霧霾之間
二
下午終於等到了管理員,一個面容和善的中年婦女,她從倉庫間翻出三套白襯衣和棕紅色籠基(緬甸特色服裝),不容我比一下是否合身,就匆忙幫我把籠基套在褲子外面,拉著我去小會堂聽錄音。
與葛印卡體系的完全去宗教化不同,緬甸本土的禪修中心到處都供著佛像,這間小會堂也不例外。我學著管理員的樣子,先向佛像和法師行禮,再把兩腿歪向同一側,笨拙地跪坐在地毯上。
錄音是中文的,簡單介紹了內觀禪修這一法門,以及坐禪和走禪的基本要領。內觀就是用心觀照一切現象的無常本質,從而避免執著與貪嗔的萌生。在馬哈希長老的方法中,打坐時觀照腹部的上下起伏,行走時觀照左步、右步,或者提起、推前、踩下的動作,其餘時間的一舉一動,包括吃飯、如廁等等細微環節,都應時刻保持正念,不讓任何雜念得以入侵。
「內觀禪修的初學者,所需的最低資格是他必須曾聽聞或學習名色法(精神與物質)的無常、苦、無我性,對於緬甸的佛教徒,這些是自小就知道的東西。」而對於不精佛法的我來說,不到一個小時的錄音,離入門還很遠。
前兩日禪堂裡只有我和韓國人,作息表上的共修時段,她只有一半時間會出現。獨佔禪堂的時候,我慢慢找回之前參加葛印卡課程時驚現的專注狀態,好像從體內生出一個旁觀者,呼吸隨著每一次觀照越來越沉,身體的細微感受也被一點點放大,甚至完整地觀察了一隻蚊子從徘徊、進攻到撤離而皮膚從瘙癢發生、停留到滅去的全過程。
晚上9點多,管理員打斷了我的喜悅,勸我早點回宿舍休息,然後匆匆熄滅了禪堂的燈。
一個人走在昏暗的小路上,步伐輕快,在老地方看一眼遠處的城市燈火,妄以為自己終於為不安的心找到一處棲所。就在我漸入佳境準備好好精進一番時,外界的寧靜被打破了,內心世界剛剛建立起的祥和假象也隨之幻滅了。
先是三位中國比丘尼帶著一個俗家弟子來了,因為不太會講英文,登記時遇到了麻煩,我被工作人員拉去做翻譯。同天抵達的還有一位中國大姐,帶著在飛機上忽悠來的小妹,倆人臉上塗著特納卡(緬甸特色天然美容粉末),頭上插著雞蛋花,興奮地問這問那。隨後幾天,來自德國、加拿大、墨西哥的三個背包客和兩個精進的泰國人、一個嚴肅的日本人……一下子把禪堂和宿舍都填滿了。
長方形的禪堂一面供著佛像,一面堆滿坐墊、沙袋、蚊帳和電扇,供禪修者自取。坐禪和走禪都在這個不算寬敞的空間裡,人多起來就顯得擁擠而無序,衝突也在所難免。
溽熱的午後讓人昏昏欲睡,韓國人習慣打開天花板上的大風扇,西方人則喜歡立一臺小風扇對著自己吹,中國比丘尼似乎一點都不怕熱,用被子把腿和腰捂得嚴嚴實實,還讓我警告外國人,打坐時通體毛孔張開,絕對不能見風。可外國人難以理解這樣的邏輯,該怎麼吹還怎麼吹,結果中國人集體搬到了禪堂最裡面,離風最遠的地方。
禪堂外的小路
三
《禪修者守則》裡明確寫著不得閒談、不得外出、過午不食,然而一切都無人監督,全憑自覺。單從管理模式來講,如果把強制切斷所有幹擾源、嚴格執行作息時間表的葛印卡內觀中心比作軍營,這裡就像自由散漫的大學,不用上交手機電腦,超市裡買得到薯片餅乾,沒有人闖進宿舍把你從床上抓到禪堂,甚至跟管理員打聲招呼就能進城放風……
很快意識到這一點之後,我頗感失望,反問自己,對緬甸我到底期待什麼?是清幽殊勝的氛圍,醍醐灌頂的大師,還是相互促進的同修?轉念一想,萬事皆非偶然,有果必有因,既然來了,就先從培養自律和定力開始吧。前幾天我一直要求自己儘量止語,可是因為翻譯被迫頻繁地開口說話,這口一開,就再也封不住了。
中國比丘尼中有一位被同行者稱為「師父」,她就是在這座禪修中心剃度的,據說曾在醫院被判了死刑,來緬甸出家後不治而愈,後來回國辦了一個道場。當年跟著修行的法師已經圓寂,對如今的新管理者她頗有微詞:只知道講課,不重視實修,每天下午給當地禪修者講法的聲音吵得人根本無法靜修,對外國人的管理也越來越鬆散,過去絕不允許像我們這樣聊天……
於是她主動當起老師來,最初的學生只是中國大姐和小妹,我沒有參與,外國人她也想教,便要拉著我翻譯。日常生活翻譯一下就罷了,這佛法與修行的事,中文尚且不能準確達意,更別說用英文去解釋前世今生、覺悟涅槃了。
小妹在飛機上聽大姐講了這個禪修中心,便完全放棄原定行程來到這裡,跟著師父打坐幾日,說看見自己前世是出家人,師父連連誇她資質好。
加拿大人是個正在臺灣學中文的華裔,師父說她前世是中國人。德國人馬上追問:「那我是嗎?我是嗎?」師父撇撇嘴。德國人猜自己前世是韓國人,因為她去聽錄音時,老法師看著金髮碧眼的她,認真地問:「你是韓國人嗎?」
有一次,德國人問師父:「人為什麼要修行?」師父答道:「為了得到真正的快樂。」「那什麼才是真正的快樂?」師父拾起她的手,按壓了一下她的手指尖,「這是苦」,又輕輕摩挲著指肚,「這就是樂。」德國人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從那以後再也沒有問過她問題。
韓國人不常露面,泰國人和日本人則總是在禪堂用功,對我們時常製造的噪音不聞不問。她們像一面鏡子,照出我的六根不淨。我也時常反省自己,翻譯只是為了助人,不應由耳根和意根產生執念。聞聲即觀,則聲自聲也,執著不起,聲亦隨之消失。話非說不可時,對要說話的動機和內容也應一一觀照,不離正念。可惜修行尚淺,話從耳入,再從口出,免不了要在腦子裡過一遍,咂巴出點兒味道來。
一次飯後,中外禪修團在宿舍樓門前迎面相遇,我走在外國人中間,隨便聊了幾句,師父在對面呵斥道:「你們不要在這裡講話。」德國人聽我翻譯之後,滿臉不服氣,「她還在禪堂裡講話呢,打坐時要麼看手機,要麼打瞌睡,有一次直接仰著倒到地上去了,紅著臉出去好一會兒才回來。」
四
除了第一天聽的錄音,外國人在禪修中心得到指導的機會只有每周兩次的interview(面談),中國人稱之為「小參」。指導我們的法師看起來很年輕,據說是佛學博士,還有一位年紀較大的長者在沙發上坐鎮旁聽。對於新來的禪修者,法師先重申一遍坐禪和走禪的基本方法,再挨個詢問各自的情況,最後答疑。
中文和英文的小參在不同的日子,第一次我去了中文版,請到一位在這裡出家的緬甸華僑做翻譯,老人家應該很多年沒回國了,講的中文比緬甸法師的英文還難懂,於是後來我就換成了英文版,和幾個外國姑娘一起。
本來很嚴肅的場合,卻差點變成墨西哥人的小劇場。她是個非常典型的拉美姑娘,職業舞蹈演員,身材火辣,性格奔放,這次去澳門試鏡順便在東南亞玩一圈。白色的襯衣下明顯能看出沒穿內衣,本該平整斜搭在肩上的帶子也被她隨意地系成了圍巾。平時在禪堂打坐的姿勢更是千奇百怪,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在練瑜伽。
為了形象地表達對觀察腹部起伏這件事的困惑,她在小會堂裡當眾掀起上衣露出小肚腩,展示著用不同方法呼吸時腹部的不同變化,還不時踮起腳尖,配上誇張的舞步。
「你看我可以這樣呼吸,還可以這樣……這樣……」
她一本正經,似乎並沒有無理取鬧的意思,我們都埋頭強忍著笑。眼看法師的臉漲得越來越紅,終於連喊幾聲「夠了」,叫停了她的演出。
每周日下午是外國禪修者必須參加的Dhamma Talk(佛法開示),並沒有人講法,只是大家一起讀一本開示集。男女眾聚集到一起,小小的會堂坐了好幾層,人手一本英文或韓文版的小冊子。先是一位緬甸僧人朗讀英文,他的發音連加拿大人都不知道讀到哪裡了。接著韓國比丘尼朗讀韓文,就更沒有幾個人能聽懂了。
讀畢,法師問大家有什麼問題,一位韓國比丘饒有興致地與法師探討起文中的佛教故事。隨後,一直沉默的中國師父請求中心儘快翻譯中文版,大姐緊跟著主動請纓,讓法師發一份電子版給她,「電子版」的英文她不會講,憋了半天最後向我求助,搞得法師對她半信半疑。
五
「你要不要出家啊?」某天午飯時,中國大姐神秘兮兮地湊過來問我。
我嚇了一跳,脫口而出:「我愛我媽。」
「只要七天就行,短期的。」
我還是笑著搖搖頭。
結果第二天,她真的剃度了,像是臨時起意的決定。緬甸一直有短期出家的傳統,認為出家是莫大的福報,短則七天,長則數月,對外國的短期出家者也沒有太多限制。
那天中午,管理員請大家到禪堂二層一起見證了剃度的過程,我還幫著扯了一角接頭髮的布。看著三千煩惱絲在眼前飄落,聽著年邁比丘尼悠揚的唱誦,確有一種說不出的神聖感。
大姐換上淺粉色的袈裟,撓著腦袋羞澀地再次走出來時,真像是換了個人。短期出家的女眾不算比丘尼,只是「八戒女」。她們除了在列隊吃飯時排在前面之外,在修行上與普通禪修者無異。
事後師父說應該找個地方把頭髮埋掉,加拿大人疑惑地問:「為什麼要把頭髮賣掉?有人買嗎?」她用GoPro(美國的一款運動相機)記錄下整個過程,卻略帶不屑地評價道:「這樣的短期出家不過是做做樣子罷了。」
大姐吃素,自稱研究佛學經典多年,對各派系都有所涉獵,但一直囿於理論,始終未能體驗到離苦得樂。經泰國佛學大師指點來到這裡禪修,即使被北京龍泉寺的師兄鄙視為「墮落到小乘」,也還是想試一試。「這輩子怎麼也要證得初果吧,」帶著這樣的目標,她一直在四處尋找能指引她的高人。
談及在這裡的收穫,她說能遇見這位中國師父很幸運,但是內心還是一直無法靜下來。「止語吧,」我慎重地吐出三個字,送給她,也送給自己。剃度之後,她確實少了很多話,但總是緊鎖著的眉頭裡,好像藏著永遠思考不完的困惑。
我想起一位禪修老師的話:「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往往想蘊太強。」想蘊是五蘊之一,按照佛法,人由色、受、想、行、識這五蘊組成,作為一個整體的「我」是不存在的,如果緊抓著這個「我」不放,認為那是一個真實、獨立、恆常的存在,便是「我見」,也就是執著的根源。
六
十天很快就過去了,這是當時馬哈希禪修中心對外國禪修者的最短時間要求。不久之後,我在網上查到這裡已經接收五小時的冥想體驗私人小團,由英文導遊陪同,往返酒店專車接送,售價兩百多元人民幣。
我是這群人中最先離開的,趕著回家過年。中國比丘尼要在禪修中心過春節,召集所有同胞(包括前世是中國人的加拿大華裔)一起供養了除夕那天的早餐。
幾個背包客將繼續東南亞的旅行,她們聚在一間宿舍裡討論接下來的行程,相約大年夜一起去仰光唐人街狂歡,再到蒲甘爬佛塔看日出,那場景仿佛發生在緬甸的任意一家青年旅舍。大家都是看了Lonely Planet(《孤獨星球》)旅行指南的推薦而來,相信十日的禪修體驗要比單純去看看「千僧飯」神秘得多。
墨西哥人偷偷跑去我的房間,問我最後該捐多少錢,「你知道我來自墨西哥,德國和加拿大都太發達了,所以我才來問你,咱倆的標準應該差不多。」禪修中心的膳宿免費,對外國人也一樣,歡迎在禪修結束後自願布施。我沒有給她具體數字,而是試著用英文解釋了一下「隨喜」的意思。
對於隔壁的韓國人,我一直充滿好奇。我們很少閒談,只是有一次在會堂外等著interview(面談)的時候,她先問我:「為什麼來這裡禪修的中國人大多數都很年輕?」我反問她:「為什麼韓國的中老年人喜歡來看我們排隊吃午飯?」兩人都笑了。
她看起來也就二十多歲的樣子,一說話還會臉紅。不僅英文完全沒有口音,集體掃除時還用標準的中文發音冒出一句「大家辛苦了」。究竟是怎樣的經歷,讓她選擇了出家,並在異國的禪修中心一呆就是半年?她不常出現在禪堂,開始我以為是躲在宿舍偷賴,直到有一天看到她午飯後挎著布袋大搖大擺地走出了中心的大門。晚上熄燈後,偶爾也會聽見隔壁傳來疑似韓國綜藝節目的說笑聲。她說還要繼續呆下去,也許一個月,也許更久。
從她口中得知,沒有去成的班迪達森林禪修中心管理非常嚴格,環境也很好。那是我本來要找的地方嗎?
這十天與預期相去甚遠,但也讓我明白,修行從來就沒有捷徑,無論朝聖到哪裡,如果不能消除我見與懷疑、克服昏沉與懶惰,都不可能獲得真正的智慧。每時每刻,行住坐臥,我們的身體就是修行的地方,近在眼前。
裝好背包,理好床鋪,房間沒有一點我來過的痕跡。人生一世,大概也不過如此吧。
中國人物類媒體的領導者
提供有格調、有智力的人物讀本
記錄我們的命運 ·為歷史留存一份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