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2023-05-23 18:36:05 2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本是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原文,而且在這句話的後面還有一句,那就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對於這兩句話,歷來都存在著很多曲解和誤解,甚至有人將其理解為帶有蔑視意味的言語。但是這句話真正想要體現的含義實際上並非如此,而是在傳達一種極為冷靜客觀的思想境界。
而之所以會對這兩句話產生誤解,其實與其自身接觸的途徑和方式有著很大關係。因為同樣一句話,如果放在不同的環境和氛圍之下,就很有可能產生不一樣的效果。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兩大傳播途徑在這裡按照這兩條不同的傳播途徑,大概可以把受眾分為兩撥人,其中一波是古代傳統文化和思想的愛好者,他們喜歡研究各種古時候的典籍,如《道德經》、《論語》、《莊子》之類。而這句話又正好出自於《道德經》之中,所以自然就會有所了解。
然而另一類人則有所不同,這一類人是現代網絡文學的受眾,他們雖然也愛好古典元素,但是看的作品卻出自現代網絡作家之手。尤其是前些年的網絡小說讀者,對於這《誅仙》一本書應該不會陌生,而此書中恰好就有這一主旨——「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誅仙》一書中對於這句話的理解和闡述,的確和《道德經》中的原意有所區別,兩者之間的境界也不可同日言語。如此一來,也就使得兩波讀者在內心中產生了不一樣的觀點。
畢竟網絡小說是以情節和故事為主,其最終目的在於吸引讀者,而且書中營造的虛擬世界和背景,也不可能像老子闡述的世界觀那樣公正和純粹。再加上讀者閱讀這些情節之時,也往往是抱著一種想要獲得精神滿足和快感的心態,而不是為了深度體會某種思想境界。
所以在這樣的大氛圍之下,往往只會對這句話進行片面的解讀,也就是字面上的理解。天地不仁,意思就是天地沒有仁慈之心,是非常無情的存在。以萬物為芻狗,所謂芻狗就是以稻草紮成的狗,屬於古時的候祭祀用品,但是祭祀完後就會被丟棄在一旁,無人問津,那麼就可以理解為,天地對世界上的一切都沒有仁慈之心,全都當成沒用的廢物垃圾一樣看待。
如此一來,一種帶有強烈蔑視意味的情緒油然而生,仿佛天和地並非以自然形象存在,反倒擁有清晰的人格和意識,以高高在上的姿態藐視世間的一切。如果基於這種方式,那麼後面的這一句「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是不是也可以這樣理解?
聖人對天下沒有仁慈之心,所以把百姓當成螻蟻來對待,而他本人則一直高高在上,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放在心上。
其實這樣的理解方式,相對於網絡玄幻小說中的世界背景而言,確實非常吻合,畢竟網絡小說都要遵循一個統一路線,打怪升級主角無敵。在主角的無敵境界之下,一切皆為螻蟻。
但是這種觀點顯然非常淺薄,很難涉及到思想上的高度和深度,也正因如此,很多網絡小說都被人們稱為爽文或者小白文。所以要想真正理解這句話的深度含義,以及其真正想要向世人傳遞的思想境界,還是要基於《道德經》來深入體會。
可是只要是從《道德經》中體會出來的意思就一定正確嗎?其實這也未必,比如老子也曾在書中寫道: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由此可見,並不是每一個讀《道德經》的人都會有相同的感受和理解,這其中也存在著千差萬別,要不然哪來的誤解和曲解?
其中最常見的一種誤解,就是把這句話當成一種厚黑之術,認為上位者不必對其他人心存仁慈,正如俗話所說,那樣無毒不丈夫。甚至還有人拿先秦時期的商鞅變法為例,覺得要想做一個合格的執政者,就必須狠下心來,不能把人當人看。
然而,如果真的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上來看,這樣的理解屬實過於偏激。首先,商鞅變法並不是不講仁慈,人家是為了富國強兵,是為了統一天下結束戰亂之苦,而根據當時的情況,也只能用這種雷厲風行的手段,才能實現這一目的。所以說商鞅變法不是不仁,而是大仁。
更何況古往今來有哪一位治世明君是完全依靠厚黑之術,心裡始終存在著不把人當人看的想法?所以說這種觀點看似有理,但實則是不成立的,甚至可以說完全違背了老子的本意,只能說是斷章取義。
那麼究竟如何才能以最正確的方式,來理解這一句話,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結合老子的核心思想。
結合「無為而治」的思想,才能真正體會這句話中的思想境界在闡述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了解一下無為而治的核心內容是什麼?簡單概括就四個字,道法自然。其主要含義就是讓人們向天地和自然學習,用自然規律來貫穿人生規律社會法則。
換句話說,在老子看來人類其實和其他動物沒什麼兩樣,別的生物需要遵循天地四時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生長,同時還要遵循生老病死的規律,一代又一代的往復循環,而人類同樣逃不開這個規律。從這個角度上來分析,世間萬物的確都是平等的,在天地自然的面前,人和芻狗還有什麼分別,同為天地萬物中的一個元素,只不過是形態不同罷了。
人們不會在意一隻被丟棄在地上的芻狗,這片天地也同樣不會在意渺小的人類。這種想法是老子無為而治這一理念的基石,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發展規律,以及最合理的存在狀態。
就比如人們祭祀完後丟棄的芻狗,其本質其實就是一堆雜草,迎接他的命運就是腐朽,然後轉化成其他物質,回歸於土壤之中。如果說有人覺得它可憐,把它撿起來帶回家裡,可是這樣做有什麼用呢?到最後還不是一樣要塵歸塵,土歸土。
因為這是一種不可違逆的自然規律,非人為因素能夠改變,與其人為倒不如無為。這個道理放在人類的社會上也是一樣,之所以說聖人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因為聖人的任務,並不是對某個人彰顯自己的仁慈,而是要替人們梳理好應該遵循的規則,讓人類社會能夠像天地自然一樣,以良性循環的方式發展下去。
而在這個過程當中,任何帶有強烈主觀意識的人為因素,都會對這種規則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破壞,這就是聖人不仁的原因,也是天地不仁的原因。因為對於這個世界和人類的社會而言,天地與聖人的不仁,反而是最大的仁慈。
正所謂:「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與此同理,大仁不仁。
這種理念可以理解為哲學上的相對論,就像古人提出的太極概念一樣,陰之極盡便是陽,陽之極盡便是陰。天地看似不仁,但卻把最大的仁慈給了世間萬物,讓它們得以繁衍生息,生而不有,養而不持。聖人看似不仁,但卻把無私的博愛奉獻給了世人,效法天地自然,以大道養育萬民,自己則無欲無求,亦無為,不循私情,不動私慾,看起來好不無情。
但是聖人也只有以這樣的狀態,才能被稱之為聖人,他不僅視百姓為芻狗,而且將自身也同樣視為芻狗。或者說以他的思想境界而言,儼然已經升華到了與天地同存,與大道同在之境。這種思想境界,就是人類精神世界中的天和地,絕對的客觀和平等,而且極具包容性,無人能夠超越。
結語「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既沒有任何高高在上的凌駕之意,也不存在對世人,對萬物不屑一顧的意思。其中所傳遞的只是一種非常冷靜客觀,而且公正的思想境界。
天地以萬物為芻狗,然而自身亦是萬物之一,故同為芻狗。聖人以百姓為芻狗,而自身亦是萬民之一,故亦為芻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