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城夏夜有燈光之海嗎(有一簇火光11月1日)
2023-04-20 05:25:12 2
曾經,火對人類來說,是可怖的存在。
你看那輕煙繚繞的香燭之上,跳動著的小小火苗,似乎一副馴化了的乖巧模樣,然而從吞人的猙獰火舌,到如今人類可以隨意操縱的溫暖火光,這看似簡單的幾步跨越,花費的心力卻貫穿了人類的發展歷史。
自燧人氏發明鑽木取火,人類就與獸類走上了兩條截然不同的生存道路。然而當時的人們僅僅只會用尖石鑽圓木,費時費力不說,能否點燃也是聽天由命,攜帶、保存火種更是痴人說夢。
就像西方有盜火者的傳說,這個時候的中國,同樣有火神祝融,把光明與溫暖帶來人間。
傳說祝融原名為黎。他發明了以石擊取火的方法,更可隨意操縱火焰。火在他的手裡,不但能進行長途傳遞,還能夠恆久地保存。他除了用火來燒飯燒菜,還用火來取暖、照明,遣散野獸和驅趕蚊蠅,把火的用途大大拓寬。
黃帝知道祝融這樣智慧能幹,就把他請了去,封他為專門保管火的火正官,命他掌管衡山,並為他取名「祝融」。祝在古語中為持久永遠,融為光明之意。《國語·鄭語》記載:「夫黎為高辛氏火正,以淳燿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
祝融死後,葬于衡山。南宋羅泌編撰的《路氏》說:「祝誦氏,一曰祝和,是為祝融氏。……以火施化,號赤帝,故後世火官以為號。其治百年,葬衡山之陽,是以謂祝融峰也」。
萬丈祝融拔地起,欲見不見輕煙裡。
如今,火神祝融的傳說已然久遠。然而衡陽這片深深打上火神烙印的土地,依然保持著對火神的祭祀習慣。火文化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文化心理。由祭祀火神衍生而來的禮樂制度,演變成衡陽地區節日與婚喪儀程的範式,遺風猶存。
古鎮界牌的「火燈節」、高塘的「火龍節」流傳至今;衡陽喬遷叫「搬火」,分家叫「分火」。「搬火」擇吉日良辰,送火、接火要焚香燒紙禱告。注重保持火種亮堂,燒過的紙堆嚴禁踩踏跨越。
可以說,火,是衡陽的圖騰。
從古至今,衡山祭祀對象一直是祝融,即南嶽聖帝,這是衡山所有祭祀活動的源頭與肇始。從最原始的祭祀天地,到後來祭祀人格化的神靈,也是從祭祀祝融開始。
古代南嶽的管理規格相當高,如朱熹曾做過南嶽的廟監。帝王或遙祭或親臨,都為表達對火神的崇敬。衡山佛道場所因祭祀火神而逐漸出現,然後才有南嶽古鎮,才有周圍數百裡範圍的古道古亭驛站,才有古衡州的繁榮。正因歷代官方祭祀提高了衡山的知名度,才有文人名士慕名而來,帶來一系列文化教化,帶來衡陽的人文興盛。
火神崇拜,是衡陽歷史文化的主要源頭,後世總結的大雁文化、宗教文化,以及書院文化、山嶽文化、抗戰文化等等,都可以在火文化中尋覓到蹤跡。
湖湘文化中,火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秦漢「罷黜百家」之後,到宋代出現了儒學地域化。衡山的宗教活動興盛以後,中原及其他文化發達地區學人大家紛紛來此交流、講學。
衡陽為楚蠻文化腹地,以宋代胡安國來衡山開創湖湘學派為節點,以周敦頤在西湖讀書悟理為驕傲,以明末清初王夫子開創樸素唯物主義新局面為高峰,再經清同治曾國藩來衡興辦湘軍廣延人才,宣傳王夫之思想,一批衡陽人才開始露頭。又經王闓運、曾熙先後主持石鼓書院、船山書院,培養人才,豐富楚蠻文化為表現形式的火文化,逐步促進湖湘文化的形成。
王船山、李芾、彭玉麟、常大淳、曾熙、夏明翰、羅榮桓,都是這一精神品質的體現者;著名歷史事件如湘軍從衡陽成型出發、抗戰中四十七天保衛戰、衡陽教案等等,都反映衡陽人楚蠻血性、船山風骨的精神特質;文化繁榮如書院匯聚、名士輩出現象,證明衡陽是湖湘學派重鎮;明清兩代衡陽手工業發展,抗戰後期以來衡陽工業的興盛,內陸交通樞紐優勢,促進衡陽成為南北文化經濟交融發展的重地,是湖湘學派中實學主張的生動實踐。
衡嶽韞玉,蒸湘藏珠。衡陽的文化底蘊,在山嶽、在書院,更在家家戶戶爐灶間跳動的火焰。
雁城之上,有一簇火光。
文/劉定安 雁丘
特約專家解讀文章:劉定安:火文化,衡陽得天獨厚的名片
【三湘要聞,全新呈現。論道湖南頻道每日下午推出《品讀湖南》,每期以湖南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教育等各領域新聞或現象為選題,進行人文解讀,一起打撈新聞背後的湖湘密碼。本文為2016年第3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