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縣有哪些鎮(沁水縣介紹)
2023-04-20 15:42:52 2
沁水縣有哪些鎮?沁水縣,隸屬於山西省晉城市,位於山西省東南部,隸屬於晉城市,位於中條山東北,沁河中遊太行、太嶽、中條三大山系銜接處地理坐標為北緯35°24′-36°04′,東經112°47′-115°55′縣境四周環山、東至老馬嶺、嶽神山與高平市、澤州縣為鄰;西至東塢嶺與翼城縣搭界;南至仙翁山、舜王坪與陽城、垣曲縣接壤;北至香山嶺、關帝嶺、宇峻山與浮山、安澤、長子縣毗鄰,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於沁水縣有哪些鎮?下面內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沁水縣有哪些鎮
沁水縣,隸屬於山西省晉城市,位於山西省東南部,隸屬於晉城市,位於中條山東北,沁河中遊。太行、太嶽、中條三大山系銜接處。地理坐標為北緯35°24′-36°04′,東經112°47′-115°55′。縣境四周環山、東至老馬嶺、嶽神山與高平市、澤州縣為鄰;西至東塢嶺與翼城縣搭界;南至仙翁山、舜王坪與陽城、垣曲縣接壤;北至香山嶺、關帝嶺、宇峻山與浮山、安澤、長子縣毗鄰。
沁水縣下轄7鎮、7鄉,共有239個建制村,9個居民委員會,1378個村民小組,全縣總面積2676.6平方公裡,2013年,沁水縣生產總值達到167.1億元,增長11.7%。
沁水歷史悠久,自古就有女媧補天,舜耕歷山的傳說。70年代發掘的"下川遺址",證明早在2.3萬年到1.6萬年前,沁水人的先祖們就創造了燦爛的"下川文化"。現存的河頭村漢墓群、武安村戰國古寨等,映證了沁水歷史的遺蹟。
地名由來
《水經·沁水注》:"沁水又逕沁水縣故城北,蓋藉水以名縣矣。"是沁水縣以沁水而得名。
歷史沿革
沁水歷史悠久,沁水古稱端氏。夏為帝都畿內,屬冀州。殷商為郤國,屬畿內地。春秋屬晉,春秋末年趙魏韓三家分晉,徙晉君於端氏。戰國屬韓。西漢為河東郡端氏邑。東漢置端氏侯國,屬司隸校尉部。三國復為端氏縣,隸司州平陽郡。東晉隸建興郡,北魏屬建州,端氏時廢又復置,隸建州安平郡。並在今城西另設東永安,西河、高延三縣,隸屬建州泰寧郡。北齊仍屬建州,西河、高延併入東永安縣,東永安改為永寧縣,和端氏縣同屬建州安平郡。隋開皇三年屬澤州,隋大業三年(607),澤州改稱長平郡,改永寧縣為沁水縣,和端氏同隸長平郡。隋末、唐宋,端氏、沁水隸澤州(或稱高平郡)。金代端氏、沁水屬南澤州、忠昌軍節度。元至元三年(1266),端氏縣併入沁水縣,屬澤州司侯司,隸中書省晉寧路。明代屬澤州直隸州,隸山西布政使司,清代屬澤州府,民國三年改屬冀寧道。
1938年3月3日,沁水縣城第一次淪陷於侵華日軍。 1941年中條戰役後,中共太嶽區組建太嶽南進支隊挺進中條地區,先後在境內開闢出沁西、士敏、沁南三塊抗日根據地,分別隸屬太嶽第四、第二專署。 1943年7月沁水(西)縣撤銷。1944年4月沁水全境解放。1946年5月沁南縣改名為沁水縣。1947年7月士敏、沁水兩縣合併,恢復原沁水縣建 制。1949年4月山西全境解放,沁水縣改屬翼城臨時專署。新中國成立後,沁水縣先後隸屬於晉東南地區。1958年10月,沁水縣併入陽城縣,沁水縣城改為沁水城關鎮。1959年10月與陽城分治,恢復沁水縣建制。1985年5月,晉東南地區撤銷,沁水縣直隸於晉城市。
旅遊
沁水縣有河頭村漢墓群、武安村戰國古寨、東峪村北齊石刻造像、玉溪村唐代古塔、竇莊村宋代竇將軍墓、郭南村元代崔府君廟以及明清建築柳氏民居、湘峪古城、上閣古民居、竇莊夫人城等名勝古蹟。
柳氏民居
柳氏民居,位於沁水縣城西南25公裡處歷山腳下的土沃鄉西文興村,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要保護對象為明清建築及唐末至清代以來的古建築群、木雕石刻、名人碑文、書畫工藝、壁畫、皇賜金匾、石器雕物等。
柳氏民居,原為河東解州鎮(今運城永濟縣解州鎮)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史稱"永州司馬"的柳宗元後裔的宅第。1942年,在沁南抗日縣政府領導下,西文興村的世襲柳府始變為民宅至今,故稱為柳氏民居。
歷山自然風景區
歷山,位於山西省南端沁水、垣曲、翼城三縣交界處,面積 150平方公裡,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歷山是華北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森林風景區,素有"五絕、十勝、百景"之稱,被譽為"天然大公園"。
舜王坪是歷山主峰,傳說為舜帝躬耕之處,山頂有四千餘畝的高山草甸,主要景點有南天門、斬龍臺、龍翻訕、舜王廟、犁溝、石猴觀海等景點。
西峽景區距下川村1公裡。全長5公裡,最窄處3米許。舜王"刀劈一線天,高山湖泊變桑田"的傳說即源於此。此外還有天石、樓坎、試刀石等景觀。
三都古城
"湘峪古堡"位於沁水縣東南58公裡處的鄭村鎮境內的湘峪村。南距皇城相府6公裡,西距趙樹理故居5公裡,背山臨河。湘峪村因明朝戶部尚書孫居湘(萬曆20年進士)、御史都堂孫可湘、四部首司孫鼎湘三兄弟同朝為官而聞名.其古堡歷史上民間俗稱"三都堂"。
"湘峪古堡"建成於崇禎七年(1634),至今已有374年的歷史,是一座典型的防禦性城堡,佔地面積3.25萬平方米。
郭壁古鎮
郭壁古鎮距山西省沁水縣東部的沁河西岸,西距沁水縣城50餘公裡,東距晉城40餘公裡,隸屬嘉峰鎮。古代,這裡曾是沁河渡口之一。由於村子地處灘涂戈壁,故名郭壁。
趙樹理故居
趙樹理故居,位於山西省沁水縣加豐鎮尉遲村。故居內存有趙樹理生前書籍、柳制箱、皮箱和生活用品等遺物。
著名人物
劉東星,明隆慶進士,累升湖廣左布政使,與明朝著名思想家李贄私交甚厚。
孫居相(?-1634),萬曆二十年(1592)進士,累升兵部右侍郎。
孫鼎相,歷官吏部郎中、副都御史、湖廣巡撫,亦有名於東林中。
張銓(?-1621),萬曆三十二年(1604)進士。歷御史、江西巡按。死後被贈大理卿,再贈兵部尚書,諡忠烈。
張鳳儀,明末著名抗清女英雄。
張五典,歷官南京大理卿。卒,贈太子太保。
賈景德(1880-1960),清朝進士。曾任山西都督府秘書監、山西省政務廳廳長、正太鐵路局局長、山西綏靖公署秘書長。1942年後任國民黨政府銓敘部部長、考試院副院長、行政院副院長、行政院秘書長。到臺灣後,任臺灣"考試院"院長"總統府"資政。
趙樹理(1906-1970),作家。著有長篇小說《李家莊變遷》、《三裡灣》,中篇小說《李有才板話》,短篇小說《小二黑結婚》、《鍛鍊鍛鍊》。趙樹理創立中國著名文學流派"山藥蛋派"。
荊浩(約850-?),五代後梁畫家。字浩然,號洪谷子。山西沁水人。因避戰亂,常年隱居太行山。擅畫山水,師從張璪,吸取北方山水雄峻氣格,作畫"有筆有墨,水暈墨章",勾皴之筆堅凝挺峭,表現出一種高深迴環、大山堂堂的氣勢,為北方山水畫派之祖。所著《筆法記》為古代山水畫理論的經典之作,提出氣、韻、景、思、筆、墨的繪景"六要"。現存作品有《匡廬圖》《雪景山水圖》等。(獅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