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子的聯想(小太陽的聯想)
2023-04-20 06:08:38
老同事鄭老師發來1963年上海科影廠攝製的科教片《小太陽》視頻。也許因為有過在青少年科技指導站工作的經歷,加上鄭老師的愛人小朱在其中參演,於是,我饒有興趣地看完這部科幻電影。
《小太陽》講述的是四個生活在冰天雪地裡的北方孩子渴望春天早早到來,在科學家幫助下把「人造小太陽」送上天的科幻故事。電影中出現了飛行汽車、機器人門衛、模擬核聚變、載人火箭、太空梭等場景,有一定前瞻性和可看性。特別是結尾「小太陽」放上天了,冰融了、雪化了、花開了……旁白說,小朋友,難道這永遠是個幻想嗎?這給觀眾們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
一晃五十多年過去了。我欣喜地看到我們國家自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的核聚變研究,成績喜人。1999年,國家正式立項建造超導託卡馬克裝置,也就是「人造太陽」,並在合肥、成都兩地開展了研製。最近看到報導說「中國人造太陽」已取得重大突破,等離子體中體電子溫度首次達到一億攝氏度。「人造太陽」工程正朝著預期目標邁出了關鍵一步。
看到這裡我突發奇想,參與「人造太陽」這項造福人類環境和能源偉大工程的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中,看過《小太陽》電影唱過《種太陽》童謠的少年兒童應該有不少吧?當今的中小學生又對哪些科學技術和知識感興趣?取得了哪些成績…… 帶著這些問題,我來到中國福利會少年宮,與少年宮副主任、上海青少年科學教育協會副秘書長鄭思晨老師及少年宮計算機中心原主任、特級教師王頌讚進行了交談。
鄭思晨老師說,現在從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視科技教育和創新。每年5月全國中小學都會開展「科技活動周」,舉辦豐富多彩的科普宣傳和科技創新活動,培養科技人才。當年小平同志看了王頌讚老師的學生李勁的計算機操作表演後,說了「計算機的普及要從娃娃做起」。如今,李勁已是信息技術前沿的一名計算機專家。今年1月,他已回國投身於「之江實驗室」,致力於「錢江源」人工智慧平臺的建設。此外,微軟「最年輕的經理」李萬鈞、小米科技聯合創始人洪鋒、世界著名遊戲設計師陳星漢、中國少年科學院士鬱寅棟、入選清華大學「姚班」的施天麟等都出自中福會少年宮計算機活動中心。
鄭老師又介紹了今年開展的「第三屆全國青少年人工智慧STEM創造發明活動」。她說,我們的「人工智慧」活動開展已有三年,編寫了人工智慧的小學版、中學版教材,融課程活動與科研活動於一體的新科技活動模式,讓更多的學生了解人工智慧已經進入到學習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培養了中小學創新人才。
王老師接著補充說,人工智慧教材很受中小學生歡迎。有的小朋友原來沉迷於電腦遊戲,在老師和家長的啟發和引導下,發現人工智慧還可以控制電器,實用又有趣,就在家長和老師的幫助下搭建了一個智能家居的作業系統,給家裡的電燈、洗衣機、冰箱、電飯煲乃至百葉窗光照系統都進行了自動調節,提早實現了智慧家居。
我問鄭老師,STEM怎麼理解?鄭老師說STEM是英文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第一個大寫字母,核心是跨學科教育。在推進過程中,又增加了藝術、網際網路等領域,倡導跨學科、跨領域的學習,培養學生整合知識和技能去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從而培養面向未來的全面發展的創新人才。
王頌讚老師說,全國創新大賽英才獎獲得者朱曉偉現在清華大學就讀,他就是複合型創新人才。他在少年宮學習時,提出通過電腦程式「混搭」手機與家用電器實現遠程控制的想法,但一直難有突破。一次新年聚會,朱曉偉請大家出主意,一位師兄提到剛時興的雲計算技術。朱曉偉吸收了這個創意,完善了項目,參加了有「少年科學奧運會」之稱的「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 取得了大獎及7項專項獎等優異成績。
我相信,我們的新一代,這顆噴薄而出的「太陽」,將在新時代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和熱量。(潘與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