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伶仃島福田自然保護區什麼級別(植物被薇甘菊絞殺)
2023-04-20 17:59:14
在入侵中國的植物當中,最讓人恐怖的要屬薇甘菊了,「薇甘菊」聽起來是個挺美的名字,在對生、三角卵狀的葉片基部,開出的是一堆細碎的小白花,一點也看不出菊科植物那典型的頭狀花序,原來薇甘菊的頭狀花序,已經簡化到只由4朵管狀小花構成;而這樣「簡陋」的頭狀花序,卻能夠上百個一起構成一個大型的圓錐狀花序。
薇甘菊原產於南美洲和中美洲,在原生地,有多達160種昆蟲和菌類作為天敵控制薇甘菊的生長,使其難以形成危害。一旦侵入新的地區,薇甘菊沒有了天敵,失去了生態制約,就給它的瘋狂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機。
它們最先入侵到東南亞、南太平洋的多個國家,大約在1919年薇甘菊作為雜草在中國香港出現,1984年在深圳發現,如今已經在珠江三角洲地區泛濫,
薇甘菊對於生態的破壞,就要屬深圳內伶仃島事件了,內伶仃島,是珠江三角洲當中的一座島嶼,原名伶仃山。內伶仃島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年平均氣溫約 22 ℃, 月均溫 10 ℃以上,主要植被 類型有: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分布在環島中部、東部, 海拔 約 50 ~ 250 m ;南亞熱帶針闊葉混交林, 分布在西部的牛利 角、東背坳及交界處的山梁, 海拔約 40 ~ 100 m ;灌木林及草 叢, 全島分布, 海拔 50 m 以下及 200 m 以上;人工林與園地, 分布在北部 、西部及環島低地。
當薇甘菊進入內伶仃島島之後,因為島嶼氣候與群落類型及結構和薇甘菊生長條件相適應,開始大量繁殖,薇甘菊同時擁有強大的有性和無性繁殖能力,是它能夠成為入侵植物的「基本屬性」。
薇甘菊的一個頭狀花序雖小,但在極大總數的加成下,能夠產生的種子量也是十分可觀的。單單一條莖上就能開出約十萬個頭狀花序,意味著能夠產生約40萬枚種子。薇甘菊種子微小, 頂端具冠毛, 可借風遠距離傳播,,落下後又開闢出新的「領地」。儘管發芽率只有約10%,但駭人的種子數早已彌補發育率低的缺憾。每年10、11月份,薇甘菊花季,每1/4平米的薇甘菊花朵就有8萬到20萬朵,還可以通過經過的人獸進行傳播。
它的無性繁殖能力極為恐怖,甘菊每個莖節處都易長出根而發育成新的個體,且每個莖節處都可以長出二個枝條,每個枝條上又有多個節,每個節又重新分生出枝條,蔓延和擴展的速度很快。在溫暖潮溼的氣候條件下,繁衍速度更快,防除極為困難。
依靠強大的繁殖能力,縱向從海拔6米至160米的範圍內都有它的蹤跡,橫向40%至60%的地區幾乎都被它覆蓋。
薇甘菊被稱為「植物殺手」,其殺手鐧便是「死亡纏繞」。它十分善於攀爬,一旦攀附上其他植物,它那快速的蔓延速度,便能很快覆蓋住附主,將其層層包裹,阻礙其進行光合作用,同時它還會排放毒素抑制附主生長,繼而導致附主死亡。即便是高達十餘米的喬木,也難逃其死亡的魔爪,所以薇甘菊覆蓋之下就會變成荒地。對生態系統的破壞性非常大。使森林退化為灌草叢,使生物多樣性減少,對農業和種植業直接影響是造成減產或成本增加。
考察內伶仃島的專家們發現,薇甘菊幾乎破壞了整個內伶仃島的生態,整個島嶼幾乎成了植物的「墳墓」,六七米高的大樹也被它覆蓋絞殺而死。因野生芭蕉等果樹被薇甘菊「屠殺」,島上600多隻獼猴的生活成了問題,餓得到處亂竄,最後只好靠人工餵食。
由於薇甘菊善於攀爬的特性,對付一般入侵植物的剷除法也失去了用武之地,一來是一旦清理不乾淨就會死灰復燃,二來對薇甘菊清除時也容易傷害被其覆蓋的植物,在經濟樹木林中尤甚。而化學法和生物法也存在汙染和低效等問題。
深圳曾經多次組織清除薇甘菊,達400多公頃。由於對薇甘菊的生物學特性還不十分了解,也沒有找到徹底的根除辦法,人工清除後薇甘菊又不斷生長,不少地方的樹木因薇甘菊覆蓋而枯死。而且由於薇甘菊種量大,在人工清除時,種子也很容易附在人身上,帶至遠處重新滋生。
目前,薇甘菊依然存在於內伶仃島,沒有得到有效的祛除,不僅是內伶仃島,在整個深圳,薇甘菊依然是頭號入侵植物,目前整個深圳的薇甘菊已經達到了10多萬畝,深圳林區70%以上都有薇甘菊的分布,主要危害天然次生林、風景林、水源保護林、經濟林等。可以說薇甘菊成為了深圳人民的噩夢。
可以說,對付入侵的薇甘菊的戰爭,依然遙遙無期,而這場戰爭的始作俑者,並非薇甘菊本身,卻是將它擴散到異鄉的人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