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菜十大名菜菜單大全(湘菜十大傳統名菜)
2023-04-20 09:06:17 1
一說起湘菜,很多人都說過我吃過湖南經典名菜剁椒魚頭,然而很多人卻沒有吃過如東安子雞、腊味合蒸這樣的湘菜傳統名菜,那麼,傳統湘菜代表菜有哪些呢?湖南傳統名菜有哪些?
1、東安子雞
東安子雞是湖南的傳統名菜,又叫東安雞,因用新母雞烹製而成,故名東安子雞,國宴菜譜之一、八大湘菜之首;相傳唐玄宗開元年間,湖南東安縣城裡,有一家小飯館,某晚來了幾位經商客官,當時店裡菜已賣完,店主提來兩隻活雞,馬上宰殺洗淨,切成小塊,加上蔥、姜、辣椒等佐料,經旺火,熱油略炒,加入鹽、酒、醋燜燒後,澆上麻油出鍋,雞的香味撲鼻,吃口鮮嫩,客官吃後非常滿意,事後到處宣揚,小店聲名遠播,各路食客都慕名到這家小店吃雞,於是此菜逐漸出名,東守縣縣太爺,風聞此事,也親臨該店品嘗,為之取名為「東安雞」流傳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成為湖南名菜。
2、腊味合蒸
腊味合蒸是湖南的一道漢族傳統名菜,屬於湘菜,是取臘肉、臘雞、臘魚於一缽,加入雞湯和調料,下鍋清蒸而成;將三種腊味一同蒸熟即為「腊味合蒸」,湖南流行最早的一種特色風味菜。湖南臘肉歷史悠久,在2000多年前已開始製作臘肉。早在漢朝時,湖南人就用臘肉製作佳餚,到清代此類菜餚已很出名。名菜典故由來:腊味合蒸的成名相傳與一位乞丐有關。從前在湖南一小鎮上,曾是飯館老闆的劉七因被人追債而流落他鄉乞討,有一天,一戶人家把家裡醃製的魚肉雞拿點給他,劉七見天色已晚便將所有腊味一同蒸熟。不巧被一大戶人家循著香味找到,品嘗過後大為讚賞,帶他回去在自家酒樓掌勺,掛出「腊味合蒸」菜牌。從此「腊味合蒸」作為湘菜留傳下來。
3、麻辣子雞
麻辣子雞始創於清朝同治年間,是具有濃厚地方風味的正宗湘菜名餚之一。取出內臟,有「有吃麻辣子雞就有吃湘菜」之說,麻辣子雞以長沙百年老店玉樓東酒家最負盛名。名菜典故由來:清末曾國藩之孫、湘鄉翰林曾廣鉤登樓用膳,曾留下膾炙人口的「麻辣子雞湯泡肚,令人常憶玉樓東」的詩句。後經長沙市滯湘酒家的廚師精工細作,味道更佳,民間又流傳有這樣一首打油詩:「外焦內嫩麻辣雞,色澤金黃味道新,若問酒家何處好,滯湘勝過玉樓東。
4、組庵魚翅
組庵魚翅又叫紅煨魚翅,湘菜官府菜代表名菜,是湖南省漢族傳統名菜。色澤明亮,香味醇厚,營養豐富,實為菜中珍品。名菜典故由來:相傳此菜是清末湖南督軍譚延闓家宴名菜,譚延闓字組庵,是一位有名的美食家,他的家廚曹敬臣,跟隨譚先生多年,摸透了譚的食好,經常花樣翻新,做成的組庵魚翅成菜風味獨特,備受譚延闓讚賞。
5、剁椒魚頭
剁椒魚頭是湖南湘潭以及湘贛交界地方的一道漢族傳統名菜。以魚頭的「味鮮」和剁辣椒的「辣」為一體,風味獨具一格。剁椒魚頭也被稱作「鴻運當頭」、「開門紅」。名菜典故由來:據說清朝雍正年間,黃宗憲為避難逃到湖南一個小村子,借住農戶家。農戶的兒子撈了一條河魚回家,女主人就在魚肉裡面放鹽煮湯,再將辣椒剁碎後與魚頭同蒸。黃宗憲覺得非常鮮美,避難結束後,他讓家裡廚師加以改良,就成了今天的湖南名菜剁椒魚頭。
6、永州血鴨
永州血鴨是湘菜中的家常菜,也是湖南永州的一款傳統名菜,具有美味、開胃涼血的特點,在永州幾乎家家戶戶都會製作此菜。名菜典故由來:此菜來源與太平天國起義有關,洪秀全率眾將士攻打永州城,犒勞三軍,廚師長在煮鴨時發現鴨毛沒有拔乾淨,急中生智,把殺鴨時的鴨血全倒進了鍋裡。結果大家胃口大開,個個吃得肚如戰鼓,自然拂曉就大獲全勝。慶功宴,有人問廚師長昨晚做的什麼菜,老廚子結結巴巴答不上來。最後還是洪秀全之妹洪宣嬌說了句:就叫它「永州血鴨」吧。於是「永州血鴨」便由此而得名,並一直流傳至今。經過歷代永州廚界精英潛心鑽研、精心烹製,「永州血鴨」以其獨特的口味聞名於世。
7、邵陽豬血丸子
邵陽豬血丸子是湖南邵陽傳統名菜,屬於湘菜系列;名菜典故由來:傳說宋朝年間,在邵陽這塊土地上住著一對孤兒寡母,母親為了讓兒子擁有一個強健的體魄,便把兒子送到雲山廟裡面與和尚一起習武。由於寺廟吃素,母親看著孩子一天天瘦下去,很心疼。有心做一點葷菜去改善一下兒子的生活,又怕和尚不準。有一天,她急中生智想到把豬血加在水豆腐裡面,再把豆腐捏成球狀,薰幹後成黑糊糊的東西。後來母親的兒子習武下山後,去參加了朝庭的武藝招考,一舉奪得武狀元。這時,這位善良的母親才告訴大家,她那種黑糊糊的東西不僅僅是用水豆腐做的,裡面還加有豬血的。事情傳開後,邵陽人各家各戶做這種黑糊糊的東西了,並給它取個名字叫「血粑」,並一直流傳下來了。
8、長沙霸王別姬
霸王別姬是傳統湘菜,問世於清代末年。20世紀,長沙的玉樓東、曲園、瀟湘、老怡園酒家常有供應。霸王別姬用甲魚和雞為主要原料,輔以香菇、火腿、料酒、蔥、姜、蒜等佐料,採取先煮後蒸的烹調方法精製而成。製法精巧,吃法獨特,鮮香味美,營養豐富,一經品嘗,留齒猶香,是酒席筵上的佳品。據說,湘菜的霸王別姬與西楚霸王項羽和虞姬的故事有關。
9、湘西酸肉
湘西酸肉是湘西苗族和土家族傳統風味佳餚,以湘西自治州所做最佳,故名湘西酸肉。來歷:酸肉是湘西土家和苗家獨具風味的傳統佳餚。每當貴客臨門,土家、苗家人便從壇中取出醃製好的酸肉,下入油鍋爆炒,粘附在酸肉上的玉米粉經油炸變成金黃色,散發出陣陣芳香,聞之生津。酸肉起源於隋朝,定型於明朝。關於湘西酸肉的來歷還有一個很棒的說法,就是在很早之前大家都忙於農活,為了生活而早起貪黑的勞作,勞動是非常消耗體力的需要補充足夠的營養才可以,而大多數的營養品只能起到補充營養的作用卻不能填飽我們的肚子,所以聰明的主婦們想到了用大塊的肉下飯進行營養補充。
10、傳統全家福菜
傳統全家福菜是湘菜特色傳統名菜之一,在中、高檔筵席上,常作為頭菜上桌。據傳,在公元前200多年,秦始皇聽信了丞相李斯的讒言,大舉焚書坑儒。儒生方財被迫與妻兒離別,流落他鄉。數年後,秦二世登基,誰知兩年前家鄉發了一場罕見的洪水,妻子、兒女不知流落何方。欲輕身自殺,被漁夫所救。漁夫告訴他也曾救起一面方姓少年,招為女婿。漁人將方財領到自己家,方財見了漁夫的女婿,一下子就認出他正是到處尋找的親生兒子,父子倆抱頭痛哭了一場。在漁夫幫助下,方財又找到了流落街頭的妻子和女兒。為了慶賀他們一家死裡逃生,幸福團圓,方家製作豐盛家宴,廚師煞費苦心地為他們做了一道菜,名曰「全家福」,鄉親們吃後讚不絕口,一傳十,十傳百,後來傳入了宮廷,成為宮廷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