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涼還冒涼風是氣血不足還是風溼(秋季轉涼請收好)
2023-04-20 02:43:57 1
有不少中老年人對天氣變化敏感,稍一降溫,就腿疼腿麻,兩腿發涼甚至走不動路,今天分享一方,幫助大家化解這些寒痺。
方劑其實不難,原方我也專門講過:即黃芪桂枝五物湯,是在夏季時用以調治氣血虧虛、骨節酸痛的【氣血虧虛型類風溼】的,忘記的朋友可以點擊下面的連結回顧一下,應該能記起一二。
身體睏倦、肢節麻木,關節變形,氣血虧虛型類風溼中醫這麼治
黃芪桂枝五物湯原方是以益氣溫經、和血通痺為主要作用,由黃芪、桂枝、白芍、大棗和生薑組成的。今天是針對怕涼,腰痛、腿麻和走路困難的患者,所以要稍微改變一下思路,加減化裁原方。
為了方便諸君理解,我還拿此方在臨床的病例來講:是在去年的這時候,也是夏秋交接之際,患者駱先生因為在勞動後汗出,出門又趕上下雨,一場秋雨一場寒,就打那時候起,他開始腰痛,起初沒在意,因為人在壯年,還50不到。
但隨著病情發展,腰痛症狀加劇,開始牽連下肢了,起初是一條腿麻,後來兩腿麻木,再到後來整個腰下部分,都覺得疼痛難忍,還常常覺得從腿涼到腳,走路也因為疼痛開始變得不正常。
咱們說這症狀加重寥寥幾字,其實這已有2.3月時間了,找到我時印象很深刻,所以今天來講他,為什麼呢?還未入冬就穿了秋褲。正值壯年,50歲不到,早早穿了秋褲,問起原因:實在痛得難受!
具體辨證看診後見:駱舌淡紅苔白膩,舌體胖大,眠可,二便常。就是說他睡眠和飲食,大小便都無異常;問起身上哪兒不舒服,言腰痛,腿痛腿麻,下腰幾乎沒熱過。再問有無晨僵,答到早起後腰部僵硬持續約半小時,有時候手指和腿也會有,但是較少出現。又問遇見變天、寒冷症狀有無加重,患者激動,言「一變天就痛的走不動路......」
問診罷,該患者證型明了,屬於一個典型的氣血不足,寒溼阻滯證;但若是有強直患者在看此文的話,肯定會直呼「這不是強直性脊柱炎的症狀嗎?」這也是中醫辨證治療疾病的巧妙之處,不看病名病種,從病機出發調治,異病亦能同治。
病機明了,我在開篇也提到了,黃芪桂枝五物湯主治益氣溫經,和血通痺,這不是剛好對上?為什麼不直接用呢?這也是辨證的關鍵了,患者寒象明顯,又有腰腿痛的症狀,再有麻木,單用黃芪桂枝五物湯是不足夠的。
故用到以下對症方藥:【黃芪】本次依舊主調營衛,駱汗出又受寒,自身衛氣不足,感受風寒溼才出現的肢體麻木、疼痛,故以黃芪益氣固表,補氣昇陽。
【當歸】與黃芪共用,主活血補血之用,同時當歸又可止痛,在補益的同時兼顧散寒通痺。
【桂枝】在此大發散風寒,通寒凝,解寒痛之威,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直接點擊下方連結觀看:
一散風寒二通寒凝三解寒痛!這味中藥,平常寒邪見它都得退三分
【附子】我也講過,同樣是專門骨科和中老疾病的常用藥,主驅寒止痛,溫補腎陽之用,同樣可點擊下方連結翻閱:
一味藥祛風、寒、溼痺、各類關節炎症,堪稱諸藥中的「小太陽」
上面四味起益氣活血,補陽散寒之用,用以解駱先生受寒所致的腰痛、腿痛、下肢發涼和畏寒怕冷的症狀,寒解了,那還有溼和風呢?方中帶有
【薏苡仁】利水滲溼,在我的臨床和文章裡,是極為常見的,有時我能重用到50甚至60g,就是因其對於溼痺拘攣的佳效,再者能健脾、利溼、除痺之用,十分合適。
【炒白朮】一味薏苡仁怕用不到力,用白朮加持,二者組成祛溼「拍檔」,加上之前溫陽活血,患者身上的溼證可以無憂。
患者還有下肢發涼、怕冷、發麻,疼痛等情況,嚴重時還有走路不能,怎麼辦?大家可以在評論區留言,遇見下肢問題,首先想到的是哪味藥材?
【牛膝】還用的是【川牛膝】,懷牛膝側重補肝腎,強筋骨,而川牛膝有活血化瘀、強筋骨之用。
中醫講因為有瘀滯,氣血不通暢才會麻木、疼痛,川牛膝強筋骨,活血化瘀的同時還能帶領諸藥下行,故用之。
【杜仲】同樣強筋骨,補肝腎,另外還對腰膝酸痛有益,治病不能只看表面,我也提到很多次中醫認為有腰痛等腰痺,從【肝腎】入手就基本無錯,兩味藥一治病症,二調病機,從肝腎入手解腰痺腰痛,防止復發。
接著以祛風溼、利關節的【桑枝】,祛風通絡、主治腰膝酸痛的【絡石藤】、活血止痛,祛寒痺的【川芎】結尾,把疼痛、下肢風寒溼邪打掃清除;最後再加上【大棗】【生薑】。
至此,根據駱病症開出的一張活血益氣,祛風散寒除溼,止痛治痛的方劑算完成,到後來叮囑注意好保暖,自己穿衣要注意(因為時值冬日),初用不久就找我複診,說自己腰腿痛減輕不少,從原有手腳偶麻,到手腳麻木幾乎不見。
再根據症狀稍微調整藥方,前後在我處複診四次,整體恢復如常,用他的話說:「這又和之前一樣了」,到今年天再轉涼,也沒見說有不適。這就是整個病例及對應的方劑了。
另提醒:上述所用中藥切不可擅自亂用,請在醫師指導下辨證用藥,如此才有良效。不然亂用耽誤了病情不說,還可能危及生命。另外有些話想對大家說:不少老年人甚至中年人,青壯年年紀不大就患上了腰腿痛的疾病,影響到了正常生活、工作,比如腰腿疼痛,四肢不溫等,不敢見變天,一變天身體更是直線下降。
對此,常規的止痛藥或西藥可能見效不明顯或是往來反覆,不妨嘗試中醫藥辨證調理一番,或湯劑衝服,或艾灸推拿,或外用貼敷,作為造福我大中華多年的瑰寶,你可能會收到意外的驚喜。
我是@中醫王振亮教授,從事中醫臨床、教學近四十年,希望我的分享能夠幫助到您!若有健康方面的疑慮或問題,都可在評論區留言,看到後均會逐一回復!
祝君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