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論文的三大要點(關於我國SCI論文的相關介紹)
2023-05-15 18:31:57 3
本文是易智編譯對SCI論文的相關介紹,分析了我國SCI論文的總體狀況及所有SCI學科的佔比情況。目前,易智編譯(EaseEdting)已協助超過3萬科研工作者在國際知名期刊發表科研成果,好評率高達98.6%。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是由美國科學技術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創辦出版的引文資料庫。目前它隸屬於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公司,在線查詢平臺有Web of Science(WoS, 之前被稱為Web of Knowledge)和SciSearch等。它和EI(工程索引 )及ISTP(科技會議錄索引) 並稱世界三大科技文獻檢索系統,是國際公認的進行科學統計與科學評價的主要檢索工具,其中以SCI最受關注。SCI所收錄期刊的內容主要涉及數、理、化、農、林、醫、生物等150個基礎科學研究領域,主要適用於評價基礎研究的成果。
科學論文發表後會被以後的研究者引用,只有被研究者引用,才能起到對科學真正的貢獻。衡量科學論文的價值和質量的重要指標就是論文被引用的數量。一般來講,被引頻次越高,說明該論文在它所研究的領域裡影響越大,越被國際同行重視。不同科學期刊發表的論文質量差異很大,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 IF)是SCI系統通過大量的引文統計,某期刊上一定時期內發表論文平均被引用的次數對該期刊的評價指標。但由於存在作者自引、反引、 「友情互引」、一般意義上的「羅列式引用」,以及不同領域研究人員數量及經費投入差異等情況,僅僅根據文獻引用情況討論個體研究者或期刊的學術質量可能不夠科學和全面。在我國將SCI論文及所發布期刊影響因子作為科研考核主要或重要指標的做法也廣受爭議。但應用實踐表明,SCI的引文統計數據用於宏觀層次(如國家或研究機構)的整體科研評價更具有統計和指導意義。
對於我國科學論文的發表、引用等情況進行分析,可以從宏觀上了解我國科學研究的狀況,為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參考。
從SCI論文產出總數來看,我國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可以說是SCI論文大國;但如果按單位人口來計算,我國SCI論文產出數量處於較低水平,還達不到世界的平均水平。在世界論文總數前20名國家中,我國單位人口SCI論文產出僅高於同為發展中國家的印度,比巴西略低。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單位人口發表SCI論文更是處於很低的水平,只有表現最好的瑞士的約二十五分之一,是美國的約十分之一。
從SCI論文總數來講,我國各學科發展很不均衡:化學和材料科學兩個領域中已經成為世界第一;生物與生化學、計算機、工程、環境/生態、地球科學、數學、藥學與毒物學及物理學等9個領域排名第二;農業科學排名第三;臨床醫學和微生物學名列第五;經濟與商業、多領域交叉及神經科學與行為學排名稍後,為第六名;而神經科學與行為學和精神學與心理學兩個領域最差,排名第十;排名較差的還有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社會科學及空間科學。
從論文引用情況看,各領域論文的引用情況較論文總數的排名偏後。總數排名第一的化學和材料學的引用數排名第二;總數排名第二的計算機和工程在引用數也是排名第二。值得一提的是,論文總數排名第三的農業科學的引用總數排名第二,是所有領域中引用排名高於論文總數排名的唯一學科,說明農業科學的SCI論文整體質量高於其它學科,也說明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國家對農業的重視。相反,生物與生化、臨床醫學、地球科學、免疫、神經科學與行為學、精神病學/心理學和空間科學等學科的引用數排名大大落後與論文總數排名,是論文質量相對差的學科領域。其它學科的引用排名與論文總數排名差別不大。
衡量一個國家科學研究水平的另一個重要指標就是頂級論文(Highly Cited Top Paper)的數量。頂級論文是在某領域具有重要引領作用的文獻,也是對前沿學科的重要貢獻。
從頂級論文數量來看,排名趨勢與論文總引用次數相似。農業科學同樣表現優秀,與化學、計算機、工程、材料科學和數學均排名第二;環境/生態和物理學的頂級論文排名與引用總數排名都是第三,是我國SCI論文質量水平較高的領域;地球科學雖然總引用數排名偏後,但頂級論文數排名比較靠前,名列第三,說明地球科學領域論文質量分化現象明顯;臨床醫學、免疫、神經科學與行為學、精神病學/心理學和空間科學的共同點是頂級論文數排名比引用總數排名更差,屬於論文質量差、頂尖論文更少的學科,需要這些領域的研究者共同努力提高;其它領域的頂級論文數量排名與論文引用數排名相似,也屬於論文質量有待提高的領域。
易智編譯的專家團隊由臨床醫學、生物、化學、物理、農林、工程學 、天文學、地球與環境科學、人文社會學、商學等1200個細分學科領域,具有十年以上SCI論文編輯經驗的近千名歐美教授、副教授組成。
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和省份由於人文教育、經濟發展、地理位置及生態環境存在較大差異,科學技術發展也存在著一定的不均衡性。作為中國政治和文化中心,北京不出意料地高居榜首,達到55.7篇;香港、上海、臺灣遙遙領先於其它省份;天津和澳門緊隨其後;最後一個直轄市重慶也明顯高於其它省份。經濟發達的省份SCI論文產出明顯高於經濟欠發達地區,如江蘇和浙江的人均SCI水平明顯高於其它省份;黑龍江、山西、雲南、青海、內蒙古和西藏人均產出很低,產出最高的北京是產出最低的貴州的140多倍。值得注意的是,經濟並不發達的吉林省SCI論文人均高於大部分省份;而陝西作為擁有較多高校,一直被認為是文化大省,其SCI論文的人均產出水平雖然高於多數地區,但與北京和上海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SCI論文的數量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一個地區科研活動的結果。北京、上海、天津和重慶4個直轄市的產出效率明顯高於其它省份。山東省屬於我國經濟比較發達地區,但其單位GDP產出的SCI論文並不高,甚至低於人均GDP不足其一半的甘肅。廣東也屬於人均GDP較高,但單位GDP產生SCI論文數量較少。內蒙古雖屬於邊遠地區,但人均GDP為7.19萬元,接近江浙一帶的經濟水平,而每億元產出的SCI論文水平大大低於經濟水平接近的地區,不足北京的五十分之一,在全國墊底。科學的發展離不開研發經費的投入,假設相同的研發費用形成的科研成果相近,這些數據可能說明,我國各省市區的科研費用投入在GDP中所佔的份額有較大差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