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隨園詩話地位(袁枚提到的這兩幅對聯)
2023-04-16 12:46:21
有人問:隨園詩話中,袁枚提到的於耐圃相公和鄂西林相公的的兩幅對聯,到底是誰寫得更好一些呢?
前言
《隨園詩話》的作者清朝詩人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這是一本關於詩歌美學和詩歌理論的著作,題主的問題出現在卷一:
於耐圃相公,構蔬香閣,種菜數畦,題一聯云:「今日正宜知此味;當年曾自咬其根。」鄂西林相公,亦有菜圃對聯云:「此味易知,但須綠野秋來種;對他有愧,只恐蒼生面色多。」兩人都用真西山語;而胸襟氣象,卻迥不侔。
這兩幅對聯在清朝人梁章鉅(1775-1849)的《楹聯叢話全編》中也能見到:
於文襄公敏中嘗治蔬圃,自題圃門聯云:「今日正宜知此味;當年曾自咬其根。」鄂文端公鄂爾泰亦有菜圃長聯云:「此味易知,但須綠野親身種;對他有愧,只恐蒼生面色多。」用意各別,皆格言也。
袁枚認為於耐圃相公和鄂西林相公「胸襟氣象,卻迥不侔」,而梁章鉅卻說「用意各別,皆格言也」,一個有高下之分,一個說他們平分秋色。
到底隨園老人評價中,於耐圃相公的好呢,還是鄂西林相公的好呢?這樣分有沒有道理?
一、三個人物
這裡提到了兩個相公,相公是舊時對於宰相的尊稱
於耐圃相公,清朝乾隆時期的重臣于敏中(1714年—1780年),字叔子,一字重棠,號耐圃,江蘇金壇人。于敏中出身簪纓世家,他在乾隆時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軍機大臣,曾作為漢臣首揆執政,因此被稱為於耐圃相公。
鄂西林相公,指康乾兩朝的重臣鄂爾泰(1677—1745年),西林覺羅氏。雍正帝駕崩時與張廷玉等同受遺命輔政,擔任總理事務大臣,歷任軍機大臣、領侍衛內大臣、議政大臣等等。
袁枚說「兩人都用真西山語」,真西山,指南宋的真德秀(1178年—1235年),號西山。他是南宋後期著名的理學家,繼朱熹後的理學傳人,創「西山真氏學派」人稱「西山先生」。
二、很多人認為鄂爾泰更勝一籌
不少人評價鄂爾泰這副對聯的胸襟氣象更勝一籌:
此味易知,但須綠野親身種;對他有愧,只恐蒼生面色多。
原因很明顯,下聯有悲天憫人、同情蒼生的意思。
不過,也有人認為,下聯「對他有愧,只恐蒼生面色多」有點高高在上、俯視百姓的優越感。
而于敏中的對聯,似乎境界、氣象窄小:
今日正宜知此味;當年曾自咬其根。
今日正宜知此味,上聯與鄂爾泰的上聯相仿,下聯也只從自身說起,沒有顯示出更廣的胸懷與志向。于敏中姿態放得比較低,沒有鄂爾泰的氣魄。
因此被認為與鄂爾泰的氣象「迥」不侔。大多數讀者都比較認可袁枚的這種判斷。
是這樣嗎?
三、于敏中的氣象
梁章鉅認為二人「用意各別,皆格言也」,是對二人給予同等的評價。
為什麼呢?我們可以看看于敏中對聯裡面暗藏的機關,不過,首先要知道真西山說了什麼?
在南宋羅大經 的 《鶴林玉露》中有這麼一段:
真西山論菜云:「百姓不可一日有此色,士大夫不可一日不知此味。」餘謂百姓之有此色,正緣士大夫不知此味。若自一命以上至於公卿,皆是咬得菜根之人,則當必知其職分之所在矣,百姓何愁無飯吃。
可知,袁枚說他們二人引用「真西山語」,是這兩句話:
百姓不可一日有此色,士大夫不可一日不知此味。
老百姓不能面有菜色,但是當官的人,不能不知道這種事情,即避免讓老百姓餓肚子。這不是就是鄂爾泰的「對他有愧,只恐蒼生面色多」嗎?
再來品味一下于敏中的上聯:今日正宜知此味。也就是「士大夫不可一日不知此味」的意思,和鄂爾泰的下聯,完全是一回事。
于敏中下聯裡,咬其根即咬菜根,原本出自北宋汪革的名言 :
人能咬得菜根斷,則百事可做。
意思是,只要堅強地適應貧苦,什麼事做不成呢?
羅大經對於這句話的解讀:
若自一命以上至於公卿,皆是咬得【菜根】之人,則當必知其職分之所在矣,百姓何愁無飯吃。《鶴林玉露》
可見于敏中這副對聯的下聯也不簡單:
當年曾自咬其根。
我當年曾經吃過苦中苦,所以今天更要注意百姓的甘苦:今日正宜知此味。上下聯是倒裝之法。
儒家的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只要咬得菜根斷,那麼齊家治國的理想自然也能夠去追求和實現。
四、兩幅對聯 哪個更好一些?
兩幅對聯,有兩個評價,無論是梁章鉅的「用意各別,皆格言也。」,還是袁枚的「胸襟氣象,卻迥不侔。」其實說的都對。
于敏中的對聯表面上似乎「氣象不侔」,但是其內在含義,和鄂爾泰其實沒有區別。如此看來,于敏中的對聯,含而不露、意境深遠,比起鄂爾泰的淺白直露似乎更符合詩騷之旨,是詩人的高明之處。
用王國維的理論來說,于敏中有點「隔」,深意不太好理解。鄂爾泰的對聯「不隔」更容易理解。
這也很可能是漢臣與滿族大臣的在政壇氣質上的不同,漢人要收斂得多。
清朝詩壇大家王士禎主張「神韻說」,他認為杜牧"至竟息亡緣底事?可憐金谷墜樓人",不如王維的"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
因為杜牧自己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而王維不直接表達出來,而是讓讀者去領會和感受。因此王士禎認為:更不著判斷一語,此盛唐所以為高"。
梁章鉅認為兩人不分高下,應該也有此意。
不過,袁枚卻很看不上王士禎,袁枚主張性靈說,認為有真感情就要表達出來。所以他認為鄂爾泰的好。
結束語
欣賞對聯也好,欣賞詩詞也好,同一首作品或者同一作者的作品,有人喜歡,有人就不喜歡。
例如杜甫雖為詩聖,但是宋朝人陳善在《捫蝨新話》記載,楊億和歐陽修」皆不喜杜詩,二公豈為不知文者,而好惡如此。「
從我個人的觀點來看,于敏中這副對聯含蓄蘊藉而意味深遠,更得詩家真味。鄂爾泰的對聯明白直觀,更容易引起讀者共鳴,這種風格的作品更容易流傳。
我個人更喜歡于敏中的對聯,但是這種風格的作品,可能曲高和寡。
@老街味道
西湖歌舞幾時休,作詩易收復中原太難,詩人冤枉了南宋皇帝嗎?
宋詞的《木蘭花》與《玉樓春》是一個詞牌嗎?答案為是也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