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在的什麼(說說秀才舉人貢士)
2023-04-16 08:16:34 1
第一,秀才。
秀才不能當官。而且不會去當官,因為秀才必須努力去考舉人,才能有士的身份。
以科舉定型的明清時期為例。
蒙生(讀過書的人,有地方村,裡長做保)通過縣級考試為童生。參加縣府院三級11次考試的童生,通常被稱為秀才。每兩年產生2.5萬左右的秀才,而全國讀過書的人大約有300萬或400萬,說明秀才不容易考。
中了秀才,也叫讀書人(不是讀過書),見地方官不跪,口稱學生。可以推薦做富貴人家的幕僚,師爺,掌柜。當地有一些話語權。
而且國家政權每年都會支持秀才部分錢糧,相當於資助你繼續學習。但是秀才需要每年參加縣考,通過者才能參加舉人考試。
第二,舉人。
每三年秋天,國家都會在各省首府舉行鄉試,秀才、縣學、國子監學生都可以參加,中者就是舉人。
舉人是士,享受免稅待遇。因此中舉後許多小農小商會獻上財產,請求託庇。
因為秀才基本上都會拼命考舉人,而且每三年只產生約3000名舉人,錄取率一般在千分之五以下,遠低於進士錄取率的百分之一,所以明清時期就有金舉人、銀進士的說法,特別是江南地區,中舉很難。
因此,舉人一般考兩三次就不再去京城禮部考試,而是轉而發展家族業務。或為高級官員擔任幕僚,為以後出仕積累人脈。
舉人已能出仕,得到推薦,經各省布政史、按察使審核,擔任本省從稅目、司庫、巡檢等九品以上官員。若名氣大,背景強,則可獲得縣教喻等八品職務。但舉人晉升緩慢。到了老運氣好也就六品,能因功晉升五品都是祖墳冒煙。說到底,像左宗棠這樣得到軍功的舉人並不多。
第三,貢士。
唐宋時期貢士相當於明清時期的舉人。明清時期的貢士是指300名通過考試的人,但他們會立即參加殿試。殿試通常不會驅逐貢士,所以99.99%的貢士是進士,這就不單獨說了。
第四,進士。
第一年鄉試結束,舉人第二年二月進京城參加禮部考試,稱為會試。參加殿試的人有300人。前十名以外的順序一般不變,統稱為進士。但是唐代進士很嚴格,每科多不過二三十人,少則可能三五人甚至一兩人,甚至一個不中。宋代推崇文治,每科進士一般百人,宋仁宗甚至創造了800科進士的超級記錄。到明清時期,每科有300名進士。特殊情況下,比如會試者家中突發喪事,允許直接參加下一屆殿試,本科不再補缺。
不同時期的進士授官。唐宋進士初授官多為八九品。明清時期進士前三甲稱為一甲進士和第一。狀元初授官為從六品翰林院修編,榜眼探花均為正七品翰林院編修,三年期滿後再授職。但從整個明清來看,前三甲官運都不太好,最後出將相者,很少。
四至六十名為二甲進士,六十一至三百名為三甲同進士。不管是二甲三甲,都可以參加庶吉士考試,通過者授從七品,到中央各部學習三年,三年後重新分配。實際上,明清宰相尚書基本上都是庶吉士出身。因此庶吉士是積累官場人脈,學習行政過程,結識中央政權高級官員的重要通道,也就是說非庶吉士不得入閣。
對未考上庶吉士的進士,將分配到當地各省擔任七品官職,通常是各州府司法副手等職務。三年後可以晉升正七品。但是之後就有了很大的不同,三甲和進士晉升緩慢,到老能在地方晉升四品知府都很難。二甲進士會比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