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與屈氏關係(屈氏家族兵敗是屈原被流放的重要因素)
2023-04-16 22:13:29 2
屈原是歷史上著名的詩人,大家都不陌生,甚至都背誦過他的《離騷》,「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這樣的名言更是耳熟能詳。因為屈原為人正直,在官場上被排擠,得不到君王的重用,後來被放逐,最後以死明志,投江自盡。大多數人都知道屈原是個詩人,那麼屈原在政治上又有什麼主張,為何最後會被放逐呢?
屈原是楚國人,他經歷了楚懷王和楚頃襄王兩代朝政,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屈原,名平,與楚王同姓(羋姓,屈氏),屈氏家族是楚國的貴族,有王室血脈。
楚懷王時期,屈原憑藉家族地位和自己的才能在楚國擔任左徒,地位和三閭大夫相同。他對內負責楚國的法政改革,主張修明法度、舉賢授能。他看到了人才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因此提出了「舉賢才而授能」的用人原則,推舉具有能力和品德的人。同時,屈原認為應該依法治國,在屈原擔任楚國左徒的時候,便奉命起草楚國的新法,為楚國的法制改革做準備。
屈原除了楚國的內政還負責部分外交。對外,屈原主張「聯齊抗秦」,他認為楚國、秦國和齊國是當時的三大霸主,秦國商鞅變法後發展迅猛,對楚國形成了很大的威脅,因此他認為與齊國交好,兩大強國聯手就能有效遏制秦國的發展。
屈原對內起草新法,對外聯齊抗秦,可見當時在楚國有著很大的權力。屈原起草的新法令損害了楚國不少貴族的利益,他的才能也引起了其他人的嫉妒,當時楚國的上官大夫向楚懷王詆毀屈原說到,「屈原每制定一條新的法令就會炫耀自己的功勞,認為楚國只有他能制定法令。」楚王很生氣,就疏遠了屈原。屈原心痛楚懷王不能分辨是非,聽信讒言,就創作了《離騷》。
當時楚國和齊國交好,讓秦國非常忌憚,秦惠王派張儀來到楚國向楚懷王進獻厚禮,並向楚懷王說,「秦國與齊國有深仇大恨,如果楚國能與齊國斷交,秦國願意奉上商、於之地的六百裡土地。」商、於之地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楚懷王起了貪心相信了張儀,和齊國斷交。
當時屈原已經被排擠出了楚國的核心權力圈,被外派到齊國,但屈氏家族還有屈匄在楚國身居要職(相當於大將軍),屈匄和屈原具體什麼關係不明確(有學者認為是屈原的父親)。楚國與齊國斷交後,秦國並沒有履行承諾讓給楚國商、於之地,楚懷王怒髮衝冠,不顧一切後果,派屈匄率領十萬楚軍攻打秦國,引發了丹陽之戰。雖然當時楚國軍隊兵強馬壯,但最後還是一敗塗地,十萬軍隊陣亡八萬,包括主將屈匄在內的七十餘名將領被俘。
兵敗後不久,楚懷王再次發動全國的兵力,舉國攻打秦國,發動藍田之戰,楚國國內空虛遭到魏國襲擊,楚軍從秦國撤退。秦昭王以與楚國和好為由,提出與楚國通婚,並邀請和楚懷王會面。屈原此時剛好從齊國回來,又上諫楚懷王,他認為秦國不值得信任,不能去。但楚懷王執意前去,結果被秦國強行扣留,最後在秦國鬱鬱而終。
楚懷王去世後,楚頃襄王繼位。屈氏家族因為兵敗被遷怒,在楚國已經徹底失勢。因楚懷王去秦國是因其幼子子蘭多次慫恿,屈原對子蘭多有不滿。但子蘭受到楚頃襄王重用,他多次構陷屈原,公元前296年,屈原被楚頃襄王放逐於江南。原本屈原一直盼望著能有一天回到楚國都城,然而秦國派白起兵伐楚國,引發鄢郢之戰,楚國大敗,秦軍水淹鄢城後,又攻破了都城郢城,屈原對楚王徹底失望,認為此生回郢都無望,最後在絕望中投江自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