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墨評金庸系列修訂版(金庸故去一周年)
2023-04-16 21:45:51 1
金庸先生曾說,他只是個講故事的人。這話謙遜,卻也真實。人類需要故事,如同需要米麵。每個人從小就習慣於聽故事或看故事,只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明白,故事滋養我們的靈魂,甚至能決定我們將成為什麼樣的人。
故事聽得多了,看得多了,自然就會知道,好故事有多麼難得。好故事如開放公園,有多種解讀的可能性,不同的路徑可見不同的風景,正如魯迅先生說《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公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在金庸先生去世一周年之際,讓我們一起來探討,為什麼金庸和他的作品如此迷人。
金庸的故事很迷人。證據之一,是金庸小說暢銷多年,流播廣遠。證據之二,是根據金庸小說改編的電影、電視劇作品層出不窮。改編金庸的投資者趨之若鶩,是因為金庸故事向來不愁沒有觀眾和市場。市場檢驗故事的品質成色,勝於任何個人的權威獨斷。金庸小說改編幾年一翻新,從另一個角度看,亦可解釋為,迄今為止,還沒有任何一部改編作品形神兼備至不可逾越。
金庸全集封面,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年版。
金庸的故事很迷人,在於它說不盡,甚至說不清。說它是通俗類型小說,固然不錯,它本就是武俠傳奇故事;但嚴家炎先生說,金庸小說是精英文學對通俗文學改編的全能冠軍,這話似乎更有道理。因為金庸的小說,既是武俠之書,也是情感之書,也是成長故事之書,也是歷史演繹之書,也是文化思想之書。
說金庸小說有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主題,當然很對,《書劍恩仇錄》的紅花會群雄及《射鵰英雄傳》的主人公郭靖的奮鬥目標,就是保衛民族利益,彰顯國家情懷。但是,說金庸小說超越了民族主義、愛國主義,卻也不錯,因為《天龍八部》的思想主題,就是超越狹隘民族立場的國際主義與和平主義。說金庸小說是傳統文化的美麗結晶,當然很對,因為金庸小說中的琴棋書畫、詩詞歌賦、典章文物構成的古典文化風貌,可慰藉現代讀者的潛在鄉愁;若說金庸小說有對文化傳統的批判鋒芒,卻也不錯,《神鵰俠侶》中楊過的反抗,《笑傲江湖》中令狐衝的追求,全都是針對禮教傳統及其權力體系;《鹿鼎記》中韋小寶頑皮狡黠的大笑,更足以震裂農耕文明的琉璃屋,並徹底打亂專制傳統的夢幻牧歌。
2018 年10 月31 日,新京報的金庸逝世專題封面。
要對金庸小說做全面價值評估,需具備足夠的認知複雜度。
金庸本人的故事,也很迷人。在他逝世後,李以建發表了《金庸的功夫,世人只識得一半》,該文重點是,金庸不僅是作家,也是時事評論家,作品包括30多年的《明報》社評,將近8000篇;以及署名徐慧之的「明窗小札」將近2000篇;以及發表於《明報》「自由談」專欄的「論祖國問題」系列文章(後結集為《論祖國問題》出版,作者署名黃愛華)。金庸時事評論文章,接近1萬篇,論題包括中國大陸、香港地區、臺灣地區、海外華僑,以及有關蘇聯及共產主義、有關當時國際熱點問題,內容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民生、意識形態和國際關係。
金庸還是譯者。他曾在譯文雜誌《時與潮》兼職,發表過大量譯作。1950年後,他陸續翻譯出版的作品包括:美國記者傑克·貝爾登有關中國解放戰爭的長篇紀實報導《中國震撼著世界》,英國記者R·湯珊遜寫的長篇紀實報導《朝鮮血戰內幕》等。
金庸曾是影人。作為影評人,他曾以蕭子嘉、姚嘉衣、嘉衣、嘉等筆名,在香港《大公報》開設「 每日影壇」專欄,發表650 篇以上影評;又以姚馥蘭、林子暢等筆名,在《新晚報》開設「馥蘭影話」、「子暢影話」專欄,發表影評140餘篇;進而,還以林歡、姚馥蘭、林子暢、鏞等筆名,在《長城畫報》上發表70餘篇關於電影的討論文章。作為電影編劇,創作過20多個電影劇本,其中7個劇本被拍成電影。作為電影導演,他曾與老導演程步高聯合導演過《有女懷春》,又與胡小峰聯合導演了越劇影片《王老虎搶親》。作為電影歌詞作家,他創作並發表過《門邊一樹碧桃花》等十多首電影歌曲的詞作。
金庸的故事所以迷人,簡單說,是因為他有講故事的天賦,有坎坷而豐富的人生經歷,以及對人性的敏感與深刻洞察力。此外還有些不可忽視的因素,即,因為書寫時事評論,從而有深度的人世現實關切;因為他翻譯外文作品,從而有廣闊的全球文化視野;因為他研究戲劇和電影,從而有精湛的故事敘事技藝。
由陳墨老師主講的《陳墨說金庸》正在蜻蜓FM熱播中,帶你一同回望金庸九十四載傳奇生平,暢遊博大精深的金庸武俠宇宙……更多精彩內容請訪問蜻蜓FM 搜索「陳墨說金庸」。
□陳墨(中國武俠文學學會副會長)
新京報編輯 吳龍珍 校對 翟永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