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背單詞的好方法和技巧(整天這樣背單詞)
2023-04-16 08:49:35 1
霸霸這幾天看後臺的留言,發現很多家長都有類似的疑問:孩子每天都背單詞,詞彙量沒多幾個,成績也沒上去,是哪裡出問題了麼?
關於這個問題,霸霸其實蠻有感觸的。我剛讀高中時,英語成績特別差(你可能不信,作為英語課代表的我考試經常不及格)。
被老師叫去談話後,我反思了一下,換了種學習方法,成績突飛猛進,無論大考小考,英語基本都能排在年級前十,高考英語考了145,幾年後的考研,也有85分,算是挺高的分數。
所以看到家長們的疑惑,我就想著今天暫時把「固定搭配」的整理分享停一停,簡單聊聊背單詞和英語學習的那些事。
在整個英語學習中,最重要的就是詞彙,因為單詞不認識,其他都是白搭。聽力、閱讀不曉得在講些什麼,寫作更是無從下筆。
但提升詞彙量靠背單詞有用麼?
還真有,不過只適合年紀小的孩子。因為他們的考試對單詞的需求並不大,背一背也能勉強記住。
對於高年級特別是即將面對中考、高考的中學生來說,死記硬背真沒太大的效果。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說到底還是要學以致用。有些單詞你背個10遍8遍照樣記不住,但有時候在某些場合出現過一次,可能就終身難忘。
舉個例子,有個單詞叫naive(天真的)。它既沒有很明顯的前後綴,也不符合英語發音規則(因為它採用法語的發音規則)。真要用背誦來記這個單詞,很難。
但事實卻是,即便naive不在中考考綱範圍內不少初中生都認識它,為什麼?
因為那句很經典的too young to naive(圖樣圖拿衣服),讓大家記住了它。
反之亦然,一個單詞孩子背過幾次,默寫也沒問題,但一直不用,時間一久也就忘得差不多了。
網上有教師總結過背單詞的五個誤區,這裡貼一下:
01
背單詞依然是機械抄寫
機械抄寫的效果只能維持幾天,並不能形成長久記憶,考前臨時抱佛腳也就算了,平時整這套就是浪費時間。
02
會寫不會讀,依賴「標中文」
很多啟蒙英語老師並沒有系統地教孩子怎麼讀音標,導致看到一個單詞,孩子不會讀,就靠用中文去進行標記。
比如前面那個圖樣圖拿衣服,雖然只是玩笑,但要真按中文去讀,那得被人笑話。
03
懶於查清單詞的音標
同樣,不會讀造成的最大問題就是聽力,明明關鍵詞背過、認識,但因為自己發音不準確,使得聽到了這個詞也反應不過來。
04
遇到生詞都記下來
英語單詞近100萬,真要全背下來,恐怕不現實,但很多單詞是「重複」的啊。比如weak和weaken不過是詞性的轉化,實際上背了一個就會另一個。
和漢字有偏旁部首類似,英語單詞也有詞根詞綴,能做到舉一反三就ok了,何必再去死記呢?
05
沒有聯繫語境理解單詞
孤立地背單詞效果真的不強,畢竟單詞太多背不完。
很多時候還是靠著「猜」才能理解詞義,也就是聯繫上下文分析。英語閱讀中有一類考點,就是文章中有一個超綱詞,隨後給出四個選項問該超綱詞是什麼意思,這實際上就是考查聯繫語境理解單詞的能力。
那麼,知道了問題所在,對症下藥就方便許多。其實提升詞彙量並進而提高英語成績就四步:
01
買本詞彙類書籍
不管是牛津詞典還是市面上的考綱詞彙大全甚至是網上PDF版的列印都可以,當然有針對性地購買如中考詞彙大全、高考詞彙大全等最佳。
沒事就翻一翻,把常見的高頻詞混個眼熟,不至於做題時碰到一點印象都沒。
02
了解英語的基本構詞法
前面說了,英語也是有「偏旁部首」即詞根詞綴的,比如a-表示否定,hemi-表示半,-ly一般是副詞結尾,-ive一般是形容詞結尾等。
這樣真遇到了不認識的單詞,也能憑藉對詞根詞綴的理解推測詞義,不少英語單詞的構詞還是遵循基本法的。
03
了解單詞的基本發音規則
和漢字這類表意文字不同,英文是表音文字。
一個漢字你不認識,讀都讀不出(告訴我,「㽏」咋讀),但單詞不認識,多多少少能讀出來,即便沒那麼準確(「antidisestablishmentarianism」這詞有28個字母,別管啥意思,慢慢讀總還是能讀出來的)。
當然現實中不會碰到這麼長的單詞,就中學英語而言,environment, restaurant, congratulation等已經很長,但只要了解發音規則,基本都能讀出來。
一個單詞孩子會讀了,恐懼感就消失大半,更何況準確地發音對拼寫也有幫助。
04
反覆刷題
雖說題海戰術經常為人詬病,但不得不承認這就是有效。
學有餘力的可以買些課外輔導資料,比如咱們高考英語必刷題,上面內容很豐富。孩子精力不夠只做學校發的卷子、習題冊也可以。
關鍵是,刷題時碰到不認識的單詞要記得標註,拿本子記下也行,乾脆在卷子上畫條線也行,目的是提醒自己這個詞不熟悉。
下次再碰到時,腦中其實已經有了印象「哦,這詞我雖然不認識,但我以前見過」,自然而然加深對它的重視,多碰到幾次也就記住了。
當然更進一步的做法是,在標記的同時使用前面提到的詞彙書去查釋義,有些詞會有一詞多義的情況,如果能一次解決多個義項,就最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