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騎行去哪裡(探秘佛山騎行圈)
2023-04-16 12:19:15 6
「咻!咻!咻!」一輛輛自行車疾馳而過,劃破夜空的聲音清晰可感。
每周二晚上八點,電影《破風》中騎行競速的場景,都會在佛山西郊一條公路上演。一幫身著騎行服的騎手,腳踩競速單車,陸續抵達,準備開啟每周一次的「單車團練」。
騎行,曾是佛山街頭巷尾最流行的出行方式。雖然城市發展帶來交通方式的改變,但騎行生活從未遠離佛山這座城市。有調查顯示,以自行車或電動車為主的騎行,仍是佛山市民僅次於小汽車的第二選擇。
但與以往不同的是,佛山騎行族有了更多元的變化:既有參與城市競速的專業騎手,也有傾向休閒娛樂的騎遊玩家,還有一批作為新興生活方式的年輕人。
9月17日是世界騎行日,筆者走進佛山的騎行圈子,探尋佛山的騎行世界。
城市競速
放空腦袋,與風同行
「今晚周二團練正常開展,請車友們準時集合出發。」銀色動力自行車俱樂部的負責人鮑永彬,在一個四百多人的微信群裡發布公告。
「收到」「今天不用值班,天氣好,能來」群裡的成員紛紛回復。
在佛山,有一幫專門玩城市競速騎行的人。白天,他們是公司職員、外賣員、學生……晚上,他們穿上騎行服,戴好頭盔和防風鏡,腳踏競速單車,化身為「專業」騎手。
所謂團練,就是團隊拉練,是由一群騎行愛好者組織的繞圈騎行活動,總路程大約48公裡。
來參加團練的人主要來自佛山,但也有從廣州、珠海過來的。參加團練的有兩類人,一類的「大神」車手,為了拼技術、拼速度。另一類是「業餘」選手,主要為了鍛鍊身體和感受騎行氛圍。
騎手鄧滿堅參加團練已有四年,只要不下雨,他都會騎著他那臺捷安特adv pro公路車,準時來到團練地點。他說,很享受與一群志同道合的車友一起騎車,體驗速度與激情。
團練總共要騎滿18圈,每圈3公裡左右,對騎手的體能要求很高。鄧滿堅介紹,前十圈所有人一起騎,以兩列縱隊的陣型推進。
每到轉彎處,前方騎手會用手勢或者叫喊提醒後方騎手:擔心來車,注意減速靠邊,表現得像一支訓練有素的專業車隊。
到後八圈,很多騎友體力跟不上,會選擇退出。此時的車隊就會變成一列,騎在前面的往往是「大神」級別的車手。他們會在最後兩圈,用不同的策略去追趕、超越對手。
比如採用「突圍戰術」,在上坡時突然加速突圍,超越前方對手。還有的採用「防守戰術」,先選定一個目標對手,緊跟其車,以保存體力,等待時機合適,立即搖車進攻,將其超越。
率先衝線的鄧滿堅,速度超過50公裡每小時。他舉起雙手,振臂高呼,隨著一聲劃破夜空的吶喊,白天的壓力早已煙消雲散。
團練的包容性很高,幾乎是零門檻,這也使得大量的業餘選手也加入到其中。
賴源軍在佛山做家居設計師,這是他第三次來參加團練。在一群裝備齊全的騎手當中,他顯得比較「另類」。身材微胖的他,身著白色休閒T恤,一條黑色短褲和一雙普通的運動跑鞋,騎的是一臺略顯笨重的山地車。山地車的輪胎齒紋更大,車身更重,適合山地越野騎行。
不夠專業的裝備,沒有影響到賴源軍體驗團練騎行的樂趣。他說:「我不用爭第一,也爭不了第一。一群人騎車的樂趣就在於,我可以跟在別人身後騎,借著風勢,省力又能提高速度,特別爽」。
騎累了,賴源軍就會從隊伍中退出來。此時,路邊已聚集一批退下來的騎手,趁著歇息時間,他們相互攀談起來,話題離不開自行車。
在佛山的「競速騎行圈」,每周一次的團練是騎友釋放壓力的窗口。鮑永彬作為圈子內的「元老級」人物,見證了圈子的變化,「這裡團練其實已經有十二年的歷史,這幾年,多了很多年輕人加入進來」。
騎友們在競速騎行。白樺 攝
99年的河北人祥兵來佛山不久,和女友阿晴新開了一家自行車店。自行車競賽經驗豐富的他表示,疫情之後,各地很多比賽都停辦了,車手們少了許多同場競技的機會,而團練重新燃起了車手們的激情。
「在高速騎行之下,腦袋是放空的,只感受到風打在臉上,這是騎行最讓人著迷的地方。」祥兵說。
團練完後,騎友們會相約去吃宵夜,回到家已是深夜。意猶未盡的騎友,又開始期待起下一周的團練了。
騎遊玩家
與河堤為伴,休閒鍛鍊並舉
與城市競速不同,佛山騎行圈裡還有另一類人:他們騎行不追求速度,更在意騎行的休閒和舒適。他們會在城市中騎車穿梭,無論是街頭巷尾,還是河堤山林,都有他們的身影,被稱為「騎遊玩家」。
在社交媒體上,不少騎遊玩家們分享在佛山騎遊的經歷。有人從廣州市區騎行到裡水賢魯島,寫道:在賢魯島騎行,我終於可以不用左閃右避城市裡的汽車,在騎行時可以放輕鬆去欣賞大自然的風景。
也有不少騎遊玩家,曬出他們的騎行探店經歷。咖啡店、街頭小吃、特色涼茶鋪……周末,Dr.Ross和朋友騎著Brompton牌摺疊自行車,穿梭在佛山街頭,打卡各種網紅小店。
不過,在佛山騎遊,最有特色的還是河堤。佛山水系發達,河堤遍布五區。近年佛山全面推行河長制,並推進「萬裡碧道」的建設,讓許多河堤成為了騎行熱門地。
近年佛山全面推行河長制,並推進「萬裡碧道」的建設。資料圖片
比如經過五年改造,平洲水道旁的半月島成功蛻變成景色優美的生態公園。騎行在半月島1.5公裡的環形綠道上,不僅能看到水草蕩漾,還能看到成群白鷺在水中嬉戲。沿途還有幾個大草坪,可供遊人停車歇息。
在佛山的河堤騎行,收穫的不僅是美景,還能讓人感受到城市的活力。
每到周末,騎行愛好者莊健喜歡和家人一起在佛山的河堤上騎行,既能放鬆,又能鍛鍊。他說,騎行在河堤綠道上,會感到更安全,還能看到人們在進行各種戶外運動,跑步、釣魚、露營……還有小孩子騎著兒童版腳踏車,跟人比快,「看到他們兩隻小短腿在使勁蹬,感覺很好玩」。
佛山歷來有濃厚的騎行氛圍,曾連續六年舉辦「環佛山騎行活動」。2020年的活動,設置了100公裡的騎行路線,沿途匯集了河堤風光、古村景色、A 級景區、城市美景等,吸引了不少廣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區的騎友參與。
正是看重了佛山良好的騎行環境和濃厚的騎行氛圍,祥兵和阿晴決定把自行車店開在了佛山的金融高新區。「佛山騎行氛圍不比廣州差,而且租金合適,靠近廣州,還能吸引不少廣佛兩地的騎友。」阿晴說。
下班騎行
享受獨處,讓晚風吹散煩惱
實際上,對於騎行,佛山人並不陌生。它曾是佛山街頭巷尾最流行的出行方式。時至今日,在佛山中心城區,依然可以經常看到市民騎行的場景。近年,隨著共享單車的普及,自行車更是進一步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
工作日上午八點,千燈湖地鐵站口,一輛拉著十幾輛共享單車的三輪車,準備在劃線處擺放單車。三輪車旁,已經有好幾個上班族在等著,他們緊盯三輪車上的共享單車。師傅每放下一輛,馬上就會有人上前掃碼。
在打通目的地的最後一公裡上,隨騎隨停的共享單車有著巨大的優勢。
來佛山兩年的俄羅斯人宋泰利,家住在桂城。他一周有三天以上,會和女兒一起騎共享單車上學,然後自己再騎去上班。他直言:「太喜歡共享單車了,真的很方便」。宋泰利在佛山騎行的距離,已經累計達到1200公裡。
騎行下班,看見千燈湖的晚霞。受訪者供圖。
共享單車的普及,不僅方便了人們的出行,還促進了低碳、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的養成。
根據2020年佛山一項交通綜合調查,在全方式出行中,佛山自行車及電動自行車出行比例佔26.6%,位居各種交通出行方式的第二位,僅次於小汽車。
在金融高新區上班的陳穎,已經堅持了一年騎行下班。從公司回家這段四十分鐘的騎行路程,成了她一天最快樂的時光。
「吹著晚風,迎著夕陽,耳機裡隨機切換到喜歡的歌曲時,不僅衝淡了工作上的雞飛狗跳,還能享受難得的獨處時光。」初衷只是為了鍛鍊身體的她,覺得騎行已經成為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佛山也正通過升級自行車道,提升城市慢行系統的安全性和舒適度,以鼓勵更多市民選擇騎行等環保、低碳的出行方式。
去年5月,佛山對全市重點區域內3300公裡道路進行實地核查,針對標誌不清晰、佔道等問題,發布了《佛山市自行車及電動自行車專用道建設提升實施方案》,全面升級市內自行車道。
今年,禪城區繼續改造升級慢行系統,提升136公裡的市政道路,採用路權分離、功能明確的方式在慢行道上設置設施綠化帶、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增加人們舒適、安全的慢行體驗。
深入了解一座城市,騎行是最好的方式之一。當低碳、環保、綠色的騎行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人們與城市交流也變多了。在佛山騎行了二十多年的莊健,深刻感受到城市的變化。「一河兩岸的高樓變多了,綠化、街道的衛生環境也變得更好了。」
(文中莊健和陳穎為化名)
【南方日報見習記者】白樺
【南方日報記者】劉明
【作者】 白樺;劉明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