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能做到什麼事情都不擔心(目標感不影響瀟灑)
2023-04-16 15:42:36 1
目標明確
活了一輩子,都不知道為什麼而活,這是一種悲哀,還是一種逍遙?
如果說,對於人生的意義這類問題,我們並不是很清楚;對於職業生涯之類的問題,我們也未必規劃明白。那麼好,我們總可以做好一年的準備,制定一個年終的目標吧。
等你有了目標,才知道「持志如心痛」,你得有目標感,然後考慮做什麼,怎麼做,而且為了目標,最好能放下臉面,放下尊嚴。
只是,我們不要忘了取悅自己,陪伴家人,也不要在鬆懈的時候,讓盲目性主導我們的生活和學習。
一、目標感
所謂目標感,其實是行為和目標的一致性,你做什麼事情都圍繞目標來進行,這就是目標感。目標感要求,在職場中,你得想著你的目標,並將目標分解為今天這個場合中的動機,然後看看今天做的這些事,見的這些人,是不是都能實現自己的動機,進而對自己的目標有幫助。
二、怎麼做
目標感決定了你應該做什麼事,但怎麼去做是傷腦筋的事。人生就像演戲,但你必須知道自己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同樣,每做一件事情,我們都要進行角色定位。選定自己的角色,照著劇本去做事,錯不了。
《世界盡頭的咖啡館》一書作者約翰說,想要做成一件事,重要的不是思考「怎樣去做」,而是思考「像誰那樣去做」。當你思考「怎樣去做」的時候,你的頭腦很快就會被各種待辦事項和技術性的問題佔據;而當你思考「像誰那樣去做」的時候,你就是在給自己打造一個角色。角色感是我們為自己打造的一套行為方式的標準,也可以是一個具體的榜樣。
我們以前說過一個模型:行為=動機 角色 媒介 幹擾,看看我們所處的場景,確定別人在沒有盯著你看(免得你出醜)的情況下,排除那些幹擾項(臉面,情緒),你就可以表演了。
三、避免盲目性與五分鐘定律
跟隨別人未必好,特別是,當你周圍的人都是普通人,在見識上還不如你的時候,你就要想想自己該做什麼。別人都在做的事,別人希望你做的事,並不一定是你想做的事
我們有時候會體現盲目性。當你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對和目標相關的事暫時沒有興趣的時候,你可能會刷短視頻,或者打會遊戲。本來你是盲目的,刷到什麼內容就看什麼內容,但在不知不覺中,時間很快就過去,這時候,你開始後悔起來,感覺特別地空虛。
為了克服盲目性,我們可以使用「五分鐘定律」
雖然目標感很強烈,但有時候,和目標有關的事並不是很願意做。比如讀書或創作,在某個時刻,你真不想做。這時候,你不如稍微自律一下,逼自己先做五分鐘 。
你拿出一本書,開始像模像樣地讀起來,只要你認真讀了五分鐘,就會進入狀態,然後讀得有興致,甚至進入心流狀態。這時候,再讓你放下書去幹別的事,你就不願意了。
那些該做的事,也許一開始不情願,但越做越有勁。等過了一點時間之後,自己就會有種滿足感,這種感覺遠比刷短視頻帶來的無聊體驗要強得多。
看看風景
四、取悅自己與無目的陪伴家人
這世界,對你最好的人,一是你自己,二是你的家人。所以,你要取悅自己,也要關心家人。
取悅自己:不是說每天都要緊繃那根弦,每天都被進取心和野心驅使。適當給自己放個假,適當取悅一下自己,讓自己放空大腦,對目標的貢獻更大。
喜歡追劇,可以追一下。工作之時,你的專注點在工作上,有些問題解決不了,但等你放下工作,進入娛樂狀態時,可能會在腦子中冒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可以說是靈感,也可以說是換一種場合或思路想問題。
無目的陪伴:你一生的目標中,應該有家人幸福,家庭和諧。所以陪伴家人應該是你喜歡做的事。
陪伴家人,就要做到無目的陪伴。所謂無目的,就是不要見著孩子就想教育一下,見著愛人就討論帳務狀況。沒有任何目的,就是和孩子玩,和家人一起做點什麼。
《家庭教育指南》一書中,李希貴校長提出一個原則:陪伴在先,教育在後。
這種陪伴是無目的的陪伴。無目的的陪伴中,孩子才能產生歸屬感、安全感,坦露真實的自己。這時候,教育不僅會自然發生,而且效果極其明顯。
比如說,你可以每天和孩子共進早餐、晚餐,或者在睡前進行15分鐘的親子共讀。你可以和孩子下棋、打牌,玩一些家庭遊戲。如果平時實在沒有時間,你也可以定期在周末和孩子一起爬山、逛公園、參觀博物館。
是愛把父母和孩子聯繫在一起的,陪伴本身就能為彼此帶來深刻的滿足感。親子之間信任關係的建立,要比所有科學的教養方法更重要。
五、為了目標,不要臉,不著急,不做絕
目標感不僅包括選擇做什麼樣的事,還要排除影響目標的各種幹擾,比如你的面子,情緒,還有一時的置氣。
死記三八原則:不要臉,不著急,不做絕。
1.不要臉
不管別人的評論,不看別人的臉色,更不要在意別人的冷嘲熱諷。比如,你在領導門口等著,想著找領導幫個忙,那就不要看路過的人怎麼看你,你找領導辦事,又不是找他們。見著領導,你也不要想你的臉面,人家是領導,給臉你就接著,不給臉你就出來,你有什麼可丟人的?你求人家,你就不要想人家會不會拒絕,一句話,不要讓小臉擋了你的雄心
2.不著急
不著急,包括不要著急說,不要著急做,不要因為著急而生氣
不著急說,就是先傾聽對方的想法(傾聽),努力尋求共同點(共情)。當想要說服對方時,很多人都會直接亮出自己的觀點,結果讓對方產生防禦和牴觸情緒。比如,你看別人做得不對,馬上就去制止,然後噼裡啪啦地說了你的理由,。你覺得有理有據,但是對方可不一定認同你,他會覺得,你懂什麼啊,你都不知道我是為了什麼。所以,想要讓對方重新思考,我們自己也必須重新思考。說白了,就是要學會主動傾聽和共情,這不意味著你認同了對方的觀點,而是說你有在嘗試理解對方的感受和想法。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把雙方拉到同一水平面進行交流。
不著急做,就是沒想清楚就別去幹。愛因斯坦說過:「如果我用一小時來解決一個問題,我會花55分鐘思考問題本身,然後花5分鐘給出解決方案。」有時候擔心時間不夠,有時被急紅了眼,於是什麼也不考慮,莽撞行事,反而把事情搞壞。
不生氣,因為是人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有的人一著急就生氣,一生氣就沒有判斷能力,反而把事情給耽誤了。你生氣,憤怒了,別人可不管你。在工作場合,一個人的情緒化,只能是給自己製造麻煩。
3.不做絕
不做絕,就是留餘地。一個人的愚蠢表現在,對於他辦不成的事,直接把路堵死,不僅自己沒有再試一試的機會,連上級領導都沒法出面。,
所以,即使事情沒辦成,也不能失了態,而是給自己留有餘地,給事情留下挽回的機會。你一下把話說絕,事情一點餘地也沒有了,更何況,這次沒辦成,還有下次辦事的機會或合作的可能。
如果事情確定失敗了,你也不要怨氣衝天。本來別人覺得虧欠你點啥,你這一抱怨,他把歉意轉為憤怒,以後大家就是仇人,這就是兩敗俱傷。
總結一下,我們要有目標,要做到行為和目標一致,要拋棄自己的小心小臉,同時,我們也應該保持生活的鬆弛和溫馨,那樣才能活得不累,活得有意義,不後悔。
目標感不影響瀟灑,對酒當歌也是人生。
成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