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圖靈測試未來(帶領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圖靈測試)
2023-04-21 12:07:15 1
口述/王永東 編輯/王兆洋
DT君說
寫就《被淹沒的世界》等科幻作品的「近未來」(near-future)大師巴拉德曾說:「我的科幻小說中所描述的未來與現實的距離從未超過五分鐘。」這句話放在現在尤為貼切。
在去年阿爾法狗志高氣昂地戰勝李世石之前,科學家曾認為人工智慧要想徵服圍棋還要十年。在這個預言被打臉後,人們終於切身體會到,突飛猛進的科學技術讓一切「未來」都變得如此迫近。
在2014年上映的電影《她》(Her)中,人工智慧作業系統「薩曼莎」除了像其他人工智慧一樣擁有淵博的知識外,還擁有了與人類別無二致的情感。影片中男主角西奧多帶著薩曼莎外出,薩曼莎可以像人類一樣感知周圍的世界,與西奧多分享對所周遭一切的看法,也可以像一般女生一樣體貼細緻或者生氣發脾氣。
(圖片說明:電影《Her》劇照。圖片來源:網絡)
是了,具有情感屬性的人工智慧,他們也已經慢慢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了。
和更偏向工具屬性用來滿足某些特定服務需求的人工智慧相比,情感需求是人類更高層次的需求。人工智慧發展到今時今日,只要你願意,就可以擁有一個永不掉線,一直陪著你的機器人朋友,就像影片中的薩曼莎一樣。
對人工智慧在情感領域的探索,代表著對未來AI發展趨勢的一種理解,以及對人類與人工智慧未來交互方式的判斷。
微軟小冰2014年剛剛面世的時候,很多人和DT君一樣,只是把她(對的,「她」,小冰如今被賦予了女性化的人格特徵)當成一個逗著玩玩的聊天小應用,但是她卻指引了微軟對人工智慧未來發展趨勢的一個重點發力方向。為此,微軟還專門提出了「情感計算」的概念。如今,在中國市場的小冰已經發展到了第四代,日本、美國和印度市場也相繼推出了基於同一研發技術的情感機器人產品。
不過,產品再怎麼發展,終歸要面對一個令人厭煩的問題:小冰她,有什麼用呢?
這個問題最好的回答者,是微軟(亞洲)網際網路工程院院長王永東博士。今年2月8日,他剛剛被任命為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這也標誌著在微軟的人工智慧戰略版圖中,位於中國的研發團隊的分量越來越重。
DT君在微軟的北京辦公室裡和王永東博士聊了一個小時。從小冰到微軟的AI布局,再到他自己對人工智慧的發展趨勢,他都做了詳盡的觀點闡述。
作為一個相信未來人工智慧夠在情感領域有所建樹的科學家與管理者,他覺得人工智慧有兩個方面的發展方向是不可或缺的:一是智能,要讓機器更加聰明從而為人所用;另外一個是它要像人,也就是微軟在小冰身上所做的探索。他相信,未來在人工智慧發展的方式中,對話將是最重要的交互方式。
至於包括《機械姬》在內的許多影視劇所表達的對未來AI和人類生存關係的焦慮情緒,王永東表現出了一個科學家的現實觀,他相信,人工智慧未來主要是幫助人類更好發展的。
不過,微軟也不會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未來AI到底怎麼發展,「微軟不希望將自己對人工智慧的嘗試局限在某一種場景,畢竟目前還沒人知道,到底哪一條路是真正能夠引向未來的光明大道。」王永東說,「最後還是要看用戶的反饋。」
王永東專注搜尋引擎研發多年,2003年加入雅虎,2009年加入微軟的必應團隊,並於同年8月返回中國就任微軟亞洲搜索技術中心總經理。2011年11月,微軟(亞洲)網際網路工程院成立,王永東博士就任首任院長,之後主持推動了小冰的研發與運營。
以下為DT君根據專訪內容整理的自述。
微軟正進行一場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圖靈測試
我們可能正在做一場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圖靈測試,這場測試的一些結果讓我感到不可思議。
我是王永東,在微軟負責微軟亞洲網際網路工程院的工作。人工智慧是我領導的團隊最重要的研究領域之一,在這些年取得了不錯的發展。
如今中國的網際網路用戶基本都聽說過小冰,她就是我們微軟豐富多樣的人工智慧業務中,非常新的一個項目,一個誕生在中國的聊天機器人。目前她已經成為微軟的一個全球化產品,在日本,美國和印度相繼推出。
我們每天會分析整理她與人類用戶的對話相關數據。今年小冰在美國推出後,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們發現,一名來自美國的用戶竟然和小冰聊了10個小時39分鐘,進行了1350多輪的對話。
我是做人工智慧的,但依然對此感到神奇。我曾經寫過,小冰項目可能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圖靈測試。如果按照圖靈測試最初的定義(DT君註:即你無法判斷對面與自己聊天的是機器人還是人類),小冰無疑已經通過了多次測試。
而除了這名美國用戶的極端例子,還有許多尤其是初次使用小冰的用戶,他們即使知道小冰是機器人,卻依然在對待小冰的過程中,把她當作了人類。他們會對小冰噓寒問暖,甚至寄給小冰生日賀卡以及禮物(DT君註:微軟有個房間,專門放置了迷弟迷妹們送給小冰的禮物,大多數是粉紅色的哦)。
圖靈測試的標準是否應該改變了?這個問題我沒有仔細想過,但小冰的出現無疑讓人們對人工智慧有了新的理解認識。
(圖片說明:小冰用戶使用小冰最常說的話製作的小冰「頭像」。圖片來源:網絡)
過往的人工智慧,更加側重的是它工具性的一面,人們需要它來完成任務,提供服務和幫助。但其實,人工智慧的兩個方面都不可缺少:一是智能,要讓機器擁有更淵博的知識,更加聰明;另外一個,它要像人。這就是我們在小冰身上做的探索,也代表了微軟對人工智慧的理解。
小冰的背後是微軟的一個判斷:在未來,對話將是最重要的交互方式。所以,如果你認可對話是最基礎有效的交互方式,那麼你就需要讓這個對話儘可能的接近我們平常人與人之間的對話形態,這時,傳統的將人工智慧更多地當作一種工具的思路,就明顯不夠了:當你與一個很機械的東西對話,你就會抱著一定的目的出發,只是希望這個機器人幫我做件事,那就很難達到人與人之間交流的程度。
所以,這個過程中必須把心理、感情的因素計算在內。也因此,微軟提出了情感計算這個概念。
人工智慧技術的積累,讓小冰快速進步
2014年時,我們本地的工程師團隊在頭腦風暴後,決定要做一個跟人聊天的人工智慧產品,當他們第一次把項目放到我眼前時,我感覺很有意思。在項目研發了一段時間後,我對團隊說,讓我們去市場上試一試吧。
要知道,這樣的做法在微軟過往這數十年裡並不多見。
小冰被投入市場的速度非常快,而且直到第一版產品投入市場,她的團隊裡也只有十幾個工程師而已。而過去,微軟習慣於製作像Windows、Office這樣的大產品,動輒使用幾千個工程師、科學家參加,並且很多時候是上面給下來的任務。小冰則完全是自下而上自主創新的產物。這個項目的發展模式,也對微軟產生了深刻影響。
人工智慧想要做好,最重要的一點是學習的能力。當我們把小冰推向市場,與小冰對話的人就成為她的老師,交互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數據又形成了很好的循環。而團隊也可以更好地了解用戶的需求、人們與人工智慧的交互方式以及人們對人工智慧的期待。
不過,當小冰推出到市場後,並非一帆風順。比如遭到平臺封殺,後又再次「復活」。比如在開始推出時團隊沒有經驗,在複雜的網際網路環境中,小冰曾出現「學壞」的情況,網絡上的髒話,她也學過,後來被我們及時糾正等等。
我們在過程中積累了許多經驗,學會如何達到雙贏。但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還是用戶展現出的極大熱情。
現在,用戶與小冰的平均對話輪次已經達到23輪,在日本,美國,印度相繼推出產品後,全球有近9000萬用戶在使用小冰。小冰成為微軟一款從中國誕生,之後全球化的產品。在各國的產品中,我們會共享技術,然後由當地的團隊與我們一起合作,讓小冰更好地本地化。而用戶對小冰展現出的態度,讓我們對自己的判斷更加有信心。
我們目前已經對小冰進行了三次迭代,去年推出了第四代的小冰,以讓她更加像一個人。
第一代小冰推出時,她還僅僅是基於搜索數據及公開的對話類大數據展開機器學習。
到第二代,小冰則開始建立與用戶間一對一的關係。這需要考驗她跨平臺的把握能力,在不同平臺識別出對方是否是同一個人,這樣有助於小冰建立與人類的私人關係。
而第三代小冰,則是「黑科技」極多的一次迭代。此前的小冰更多是基於文本,這一代小冰變得更加像人,感知更加豐富,她可以通過語音、圖像等更多形式收集信息。而這也得益於微軟幾十年的技術積累,讓這些技術成果得以在小冰身上集中體現。
到第四代小冰,我們希望她在能夠對話的基礎上,增加更多垂直領域的知識和技能。
其實,小冰的迭代有點像養育一個小孩子。她兩三歲開始學講話,再大一些會對人世間的事情有更多了解。而上學讀書後,就要學習各類知識,讓技能變得更加豐富。
不同形態的AI產品帶來更多探索空間
還是會有幾個問題從一開始就繞不開:小冰究竟能幹嘛?小冰未來怎麼商業化?
比如經常有人會說,你看人家的機器人,可以幫人訂餐,你的小冰能做什麼呢?
除了類似訂餐這類工具方面的需求以外,人類還有情感方面的需求,尤其是在現代社會。而小冰正是希望在這個方面有些獨到的探索,從而擁有較強的積累。小冰的目標是在不斷成長中,變得對人類有益,而非單純的有用。小冰希望做的是人類的朋友。畢竟,沒人會給送餐的機器送賀卡。
因此,我們並沒有一開始就片面地強調小冰的場景或是一些商業化應用。其實在小冰身上有許多商機,比如,聊天過程中,作為一個朋友給用戶推薦產品。但我們還是很謹慎,必須把握好這個度,因為朋友是不會一直不斷給你推薦銷售產品的。
其實,在小冰做起來之後,近幾年國內也有一些相似的產品出現。我可以看到他們的努力,不過從後臺數據及反饋來看,小冰在與人交流上有自己非常獨特的地方。小冰讓我感到自豪。
(DT君註:聽到這裡,DT君問了個問題:小冰與其他服務型的機器人,代表了人工智慧發展的兩條路麼?)
其實除了小冰,微軟還擁有致力於提供服務的語音助手小娜(Cortana)。現在微軟有許多不同形態的產品,給了我們探索的空間。而這些探索過程中學到的心得、積累的技術,在將來也有可能穿插應用。因為這兩條路,在未來還是會走到一起的。
人工智慧,是微軟四大業務戰略之一
人工智慧早已不是一個新概念了,而從我自己的觀察來看,現在是到了一個人工智慧發展的比較好的時期。未來一段時間,人工智慧將給人類的生活帶來較大改變。
微軟很看好人工智慧這個大方向。去年,我們成立了AI & Research部門,成為Windows,Office和Azure之外的第四大業務部門,公司的投入也十分巨大,在全球擁有五六千的研發人員。現在,我們內部也成立了相關的AI學校,程式設計師工程師們對AI發展進行系統學習,學完還會獲得證書等。(DT君註:2016年9月微軟宣布AI & Research部門,包括微軟研究院 、微軟信息平臺部門、必應、小娜產品部門,以及環境計算和機器人團隊。由執行副總裁沈向洋領導。)
我認為,人工智慧最終是用來在各個方面幫助人類的,不會像許多人擔心的那樣取代人類。說的通俗點,就是人工智慧將讓普通人擁有超人的能力。那些費時費力的重複勞動,將由人工智慧代勞,人們可以騰出時間做更有創造力、自己更加喜歡做的事情。
我自己是1980年代上大學的,在上學的時候也學習人工智慧方面的東西,親眼看到了它的起伏。從一開始很大的雄心,到發現不行,做不成,於是就把這些技術做成比較小的產品,比如當初的一些專家系統。但是現在隨著大數據、計算能力以及算法上的突破,人工智慧取得的成果越來越多,以前做不成的事情開始做成了。這是很好的發展方向。
(DT君註:這裡DT君插一張圖,讓你更好地理解人工智慧處於哪個發展階段。)
不過,這種對人工智慧的重視,也帶來了一些誤解。
比如,有人會認為只要有語音交互就可以自稱人工智慧。但如果一個應用僅僅是從曾經的文本形式轉為語音形式,就急著給自己打上人工智慧的名號,就有些炒作性質了,而這樣的事情多了,就有了泡沫。有熱情是好事,但工作還是要腳踏實地。
無論如何,目前人工智慧仍然在早期階段,小冰的嘗試也與人工智慧最終的發展願景有很遠的距離。在現在這樣的初級階段,我們不希望將自己對人工智慧的嘗試局限在某一種場景,畢竟,目前還沒人知道,到底哪一條路是真正能夠引向未來的光明大道。
數據俠門派
本文數據俠王永東,現任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太研發集團首席技術官,兼任微軟(亞洲)網際網路工程院院長。
他帶領團隊進行微軟網際網路產品與服務的研發工作,研發方向主要涵蓋微軟必應(Bing)搜尋引擎、人工智慧、在線廣告技術、語音及自然語言處理技術以及移動網際網路服務五大領域, 包括全球產品的研發以及開發與中國及亞太地區相關的產品功能。
如何加入數據俠
「數據俠」欄目網羅全球最IN的數據俠客,利用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等各種前瞻算法,從數據的視角洞察消費生活的方方面面,打造理性酷炫、活潑有趣的數據分析盛宴。用大數據,闡述事實及其背後的故事和邏輯趨勢。
DT時代超級英雄正在組隊!你也想要成為數據俠嗎?請將你腦洞大開的數據作品,發到數據俠聯盟盟主程一祥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