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西雙版納大象(大象回家了)
2023-04-21 04:29:09 1
日前
14頭北移亞洲象
從元江北岸返回南岸
象群快到家了
生活在雲南的其它野生動物
雖然,一直呆在家裡
但也沒有閒著
黑熊出沒、野牛溜娃
犀鳥進城、群鳥嬉戲
……
它們忙著在家裡撒歡
好不熱鬧!
保山:高黎貢山熊出沒
近5年拍到影像2萬餘份
亞洲黑熊一家三口
「我們的紅外相機記錄到黑熊一家三口,黑熊媽媽領著兩隻黑熊寶寶出現在畫面前,媽媽在誘餌陷阱附近尋找食物,黑熊寶寶在一旁玩耍,整個畫面非常有趣。」回憶起收集整理紅外相機資料時看到的這一幕,護林員餘躍江非常激動。
亞洲黑熊胸前有一個白色V字形
耳大眼小,頭圓毛厚,四肢粗健,立起身後胸前一個碩大的白色V字形在通體黝黑的皮毛中十分醒目——這就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個體龐大的亞洲黑熊的顯著標誌。
亞洲黑熊 雲報資料圖
亞洲黑熊共有7個亞種,據世界動物保護協會數據顯示,過去一百年間,由於人類對森林的破壞和持續的捕獵,亞洲黑熊數量在急劇下降。亞洲黑熊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2012年亞洲黑熊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易危」一類,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Ⅰ級保護動物。
亞洲黑熊 雲報資料圖
2016年以來,中國林科院聯合高黎貢山保山管護局隆陽分局,利用設置在野外的紅外線相機對生存在高黎貢山隆陽段的亞洲黑熊開展項目調查,經過5年的項目監測調查工作,12個站點分別拍攝到了亞洲黑熊在轄區內生存活動,包含照片和視頻在內的2萬餘份影像資料,不僅掌握了亞洲黑熊詳實的研究數據,同時也為人熊衝突研究和黑熊保護提供了有效的科學依據和措施思路。
亞洲黑熊 雲報資料圖
高黎貢山是亞洲黑熊的主要棲息地之一。壩灣管護站護林員餘躍江告訴記者:「我們採用紅外相機和誘餌方式來拍攝野生黑熊,從中發現黑熊種群數量不斷增加,這說明它們野外繁殖狀況良好,黑熊生活狀態壓力在減小,它們的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數在提高。」
普洱:印度野牛林間遛娃
首次拍攝到印度野牛幼崽
在位於雲南省普洱市的雲南糯扎渡省級自然保護區,紅外相機近日首次拍攝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印度野牛幼崽活動的珍貴畫面。
全身黃色的小牛幼崽緊跟在母牛身後
畫面顯示,一頭體型壯碩的成年印度野牛正穿過一片林子,其後緊跟著一頭毛髮呈黃色的幼崽。該保護區管護局資源保護科科長錢壽文介紹,紅外相機畫面顯示,7月20日該頭母牛臀部有血跡,且警覺性較高,次日發現了這頭小牛,由此推斷幼崽出生日期在7月20日左右。
「我們將對這頭幼崽開展長期跟蹤監測,掌握它的成長規律,為科學有效保護印度野牛提供資料。」錢壽文說。
印度野牛
據悉,印度野牛棲息於熱帶、亞熱帶原始闊葉林中,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雲南糯扎渡省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境內印度野牛的主要棲息地之一,2018年的調查數據顯示,該區域約有27頭印度野牛活動。
雲南糯扎渡省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局長盧文介紹,目前保護區已為印度野牛建設了1000餘畝食物源基地,主要種植棕葉蘆、玉米等,並在保護區內修建人工硝塘,滿足其對棲息地的要求。
德宏:冠斑犀鳥進城遛彎
多次在人口密集的城區出現
冠斑犀鳥丁如松 攝
7月31日,芒市市民丁如松在德宏州委黨校拍到一隻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冠斑犀鳥,距離拍攝者只有10米左右的距離。「它在我家三樓窗邊的樹枝上跳來跳去,好像在和我們打招呼一樣。」丁如松說。
冠斑犀鳥 雲報資料圖
丁如松介紹,今年3月的一個清晨,也有一隻冠斑犀鳥來過,停在黨校一戶人家的窗外,還用大嘴敲擊窗戶。可能是同一隻鳥,又來老地方遛彎覓食了。
冠斑犀鳥
自2018年開始,冠斑犀鳥多次在德宏州人口密集的城區出現,目前已有8次目擊記錄或影像記錄。著名觀鳥人曾祥樂分析:「犀鳥喜歡以榕樹果子為食,芒市城區有大量小葉榕,另外隨著近年的保護、宣傳,犀鳥對人的警惕性也有所下降,可能這是在城區見到犀鳥的原因。」
紅河:天藍水秀 群鳥嬉戲
不遠萬裡而來,蹁躚纏綿於此
黑翅長腳鷸李颺 攝
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建設持續推進,紅河州開遠市鳳凰生態公園、南洞河溼地公園、三角海等地水環境日益優化,天藍水秀吸引了鉗嘴鸛、白琵鷺、灰鶴等多種鳥類到此棲息定居。
蒼鷺 奎自華 攝
鉗嘴鸛 奎自華 攝
鳥兒不遠萬裡而來,蹁躚纏綿於綠水青山之間或嬉戲打鬧在樹梢,或盤旋掠過水麵,或成群結隊翱翔於晨曦之中,或自由展翅於夕陽之下,為開遠增添了一道靚麗而生動的風景線。
紅梅花雀雄鳥 李颺 攝
牛背鷺 奎自華 攝
目前,開遠記錄的鳥類約有280種,包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二級保護動物白琵鷺、慄喉蜂虎、灰鶴、水雉、領角鴞等。
純色山鷦鶯 奎自華 攝
小白鷺 奎自華 攝
野獸自在的吼叫震撼山林
奏響自然和諧的樂章
鳥兒的啼鳴聲 喚醒大地生機
野生動物詩意地棲息於此
盡顯生物多樣性之美
在雲南,自己的家裡
它們盡情地撒歡!
雲報客戶端整合自:新華社微博、春城晚報、微美芒市等
雲報客戶端記者:李樹芬 通訊員:李藝
來源: 雲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