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如何理解老子無為的處世方法(始於34)

2023-04-21 16:03:25 2

作者:大黎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這是《老子》通行本第三章,全文六十餘字,感覺比《論語》中一般的章節長得多,所以,為了搞懂他,我是頗費功夫。

這一章可以這樣理解:由"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達到"使民無知無欲"的目的,從而"無為"而"無不治"。

其實,這一章主要未然"使民無知無欲"而展開論述。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老子提出了方法論。而這些對這些方法論的理解直接影響我們對老子思想的解讀。

01不尚賢,使民不爭

這段話首句為:"不尚賢,使民不爭"。

在通行本的註解中,"尚"通"上",意為:崇尚、推崇;"賢"的意思是:品德高尚而且有才華的人。因此"尚賢"意為:推崇品德高尚、有才有德的人。

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不推崇品德高尚的人才,才能使民不去爭名奪利。

細心的人可能會發現,這句話或者缺少了主語,就是說,是誰"不尚賢"而"使民不爭"呢?

從下文中可以看到"是以聖人之治……",所以,如果這裡的主語為 "聖人"是可以說得通的,而且從另一個方面理解,聖人不推崇品德高尚有才德的人,是因為聖人早已超越這個境界,也是可以說通的。

而在這句話中,"賢"的意思爭議很大。

根據河上公的註解:"賢謂世俗之賢,辯口明文,離道行權,去質為文也。"

就是說,河上公理解的此文中的"賢"指的是那能言善辯、背離大道濫行權勢、拋去質樸好為文飾的世俗之賢。

所以,河上公對老子口中的"賢"的理解帶有貶義。

而在蘇轍的註解中稱:"尚賢,則民恥於不若而至於爭。"

就是說,"尚賢"會讓民眾產生自己不如別人的想法,從而去爭奪。

而這種不平等的思想是老子不贊同的。所以,老子才會提出"不尚賢,使民不爭"。

而這句話中另外一個容易引起爭議的點是,"爭"的是什麼?

在通行本中的註解是:爭名奪利。意思是民眾"爭"的是名和利。

據河上公註:不爭功名,反自然也。

河上公認為民眾"爭"的是功名。

而詹石窗在《老子道德經通解》中認為,民眾"爭"的是"虛名和祿位"。

其實,我們從中可以窺見的是,不管各家對"爭"的理解為何,其"爭"的東西都是不能延續傳承的外在之物。所以,雖然每個人有不同的見解,但都是基於老子的中心思想而衍生。

由此,筆者還可以給出自己的理解,即:如果"尚賢",民眾就會跟風,會更在乎自己的聲名威望。就是說民眾也想像德高望重的人一樣被看重、被重視、被世人認識接納。

其實這也是一種外在的"爭",因為"爭"的不是內在的品德、修養,而是世俗的眼光,外在的面子。

所以,老子的意思不是打壓品德高尚有才能的人,而是消滅攀比的作風和言行。

前文已經提到過,設定這一章的主語為"聖人",那麼,為何聖人不尚賢,民眾就不爭呢?

這就是老子的一種"榜樣思想"。他認為,聖人如果做到了這一點,那民眾也會效仿,等於說將聖人立為民眾的學習的榜樣。

那麼,結合時代背景,這裡的主語"聖人"也可以替換為"君主"或"統治者"。為君者"不尚賢",為民者便會效仿,也就不會去爭奪什麼了,那麼世道就太平了。

而這與中心思想:"使民無知無欲"掛上了勾。"無知"即淡化思維,"無欲"即淡化欲望。沒有攀比的想法和欲望,民眾就不會去爭奪。

02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在通行本中,"貴"作動詞用,是視其珍貴,重視的意思。

整句話的意思是:不要把稀有的珍寶看得異常珍貴,這樣才能使民眾不因為想要佔有而淪為賊盜。

很明顯,這句的主語仍然是"統治者"或"聖人"。

即統治者不看重奇珍異寶,民眾自然也不看重。

河上公對此句的註解為:"言人君不御好珍寶,黃金棄於山,珍珠捐於淵也"。

為君者不喜好珍寶,黃金珍珠都能隨意拋棄於荒野。

為君者如此不在意這些身外之物,民眾自然效仿。反之,民眾如果為盜,則與統治者"貴難得之貨"有關。

而民眾為盜是因為對這些珍寶產生貪慾,從而想佔為己有,所以,這句話又與"使民無欲"有關。

03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不見可欲,使不亂"。這句話是通行本的原文。對於它的解釋是:不要將能夠誘發貪慾的事物展示出來給民眾看,這樣民眾的心思就不會被擾亂。

其中, "見"同"現",意為炫耀、展露。

這句話在帛書乙本中為:"不見可欲,使不亂"。與前兩句的"使民不爭"、"使民不為盜"形成並列的關係。

有人認為,帛書乙本較通行本更接近《老子》原文。不過這不影響我們理解老子的意思。

既然是並列關係,那麼它們的主語都是聖人或統治者、君主。

即:統治者不展露出自己的欲望,民眾也不會為欲望所惑。

到這裡讀者可以發現,老子是在以同樣的標準要求自己的情況下,再要求別人。即統治者、君主、聖人先達到了這些標準,才有要求別人的資格。

在前文已經提到,前兩句都與其中心思想"使民無欲"有關,那麼這句話呢?

我想,河上公關於此句的註解可以給你答案。

即:上化清淨,下無貪人。放鄭聲,遠逆人。不淫邪,不惑亂也。

"無貪人"、"遠逆人"而"不惑亂"。

沒有了貪慾重的人,遠離逆人,民眾就不會惑亂。

很明顯,這句話也是在論證如何"使民無欲"。

04第一段小結

所以,聖人"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都與"使民無欲有關",而"無欲"又與"無知"相關聯。老子談"無知無欲",將"無知"放在前面,是因為欲望是在思想形成的基礎上產生的。現有了念頭,才會滋生貪嗔痴恨。

所以,"無知"和"無欲"不能獨立而論,它們是相互相成的,我們理解的時候,也要關聯理解。

因此不管是"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還是"不見可欲"都在論證"使民無知無欲"。

05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此為通行本原文,意思是:由此可見,聖人治理國家的最佳原則為:使民眾心靈純潔,幫助民眾填飽肚子,弱化民眾的不良欲望,強健民眾的筋骨。

其中,"虛其心"的意思是:使其心靈空明通透,沒有為非作歹的念頭,"虛"是"虛無"的意思,引申為心靈和精神上的潔淨;"弱"作動詞,為"削弱"的意思。

關於這句話有一個引發爭議的點是,在"是以聖人之治"中,"治"到底是指的什麼?

從上文的翻譯中可見,"治"為"治理國家"。

而在河上公的註解中有所不同:"說聖人治國與治身也"。

河上公認為,"治"的對象是"國家"和"自身"。即治理國家的同時治理自身,那麼我們也可以理解為治理國家的同時治理自身,從而讓民眾也能效仿自治。

如果人民都能自我管理,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言行和思想,不為非作歹,就能實現海晏河清、國泰明安的清平世界,也就遵循了老子的"無為"原則,達到了"無不治"的境界。

而"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是聖人之治的具體方式。

河上公對"虛其心,實其腹"的註解為:"除嗜欲,去煩亂。懷道抱一,守五神也。"

由此可見,此處河上公強調的是"除欲"。

對"弱其志,強其骨"的註解為:"和柔謙讓,不處權也。愛精重施,髓滿骨堅"。

在此處,河上公將"精"、"髓"、"骨"聯繫在一起。

而把這句話結合在一起理解:先除欲,才能使精、髓、骨堅。

就是說,這句話還是在論證"使民無欲"。

下面我們來理一理這句話的邏輯關係。

將"虛其心"和"弱其志"放在一起理解,"實其腹"與"強其骨"放在一起理解。

首先,"虛其心"和"弱其志":先使其心靈潔淨,再削弱不良欲望,就可以達到理想境界。

看似是"虛其心"在前,"弱其志"在後,但是筆者認為,他們調換位置也說得通。也就是說他們可以互為因果。

而"實其腹"與"強其骨",使民眾腹中有貨,才能強其筋骨。同樣的道理,它們之間也有緊密的聯繫。即民眾填飽了肚子,才能筋骨強健,所以"實其腹"是"強其骨"的前提;反過來也能說得通:民眾有了強健的身體,才有資本去勞作,去創造收益,才能吃得飽,所以"強其骨"是"實其腹"的保證。

而結合前後文理解,聖人自身要先"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民眾才能效仿,若能讓民眾也能自覺做到,才能實現老子的"無為之治"。

所以,老子自始至終追求的是民眾整體素質的提升,以達到自我管理的目的,從而使社會井然有序,而不是需要統治者來實行強制性管理甚至刑罰而逼迫民眾遵紀守法。

其實想來,這不也是我們現在社會還在追求理想境界嗎?

06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老子提出"聖人之治"使民"無知無欲"。

很多人對"無知無欲"的理解有偏差,它不是代表貶義。

《列子·仲尼》中提到:"無樂無知,是真樂真知;故無所不樂,無所不知,無所不憂,無所不為"。

老子追求的"無知"其實是一種不知自知的境界,也就是說,老子其實對統治者和其治下百姓要求甚高,想要統治者達到真知的境界,而百姓效仿之。

而"無欲",就很好理解了,指的是:人民沒有攀比欲、好勝欲等不良欲望,回歸質樸,擁有平常的心境。

下一句"使夫智者不敢為也":讓有才智的人不敢隨便製造事端擾亂社會秩序。

根據筆者對這句話的理解,老子口中的"智者"指的是那些有才識而濫用才識的人,就是說那些不把聰明才智用在正道上的社會垃圾。

不管古代還是現代,真正能讓社會秩序紊亂的人,不正是那些能夠站在社會金字塔頂端卻利用自己的職務和影響力行惡事的人嗎?

而這些人往往是某個領域的統治者,統治者如此作為,那麼上行下效,穩定的社會秩序就無法成行。

如果能做到"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能實現了。

試想,這是如何一種理想社會?想要擁有這樣的社會環境又有多難?而這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努力。

接下來,"為無為,則無不治"句中,"無為"不是大眾所理解的不作為,其實聯繫上下文理解,這反而是一種積極的"有為"。而"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都是"無為"即"有為"的體現。

而"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則表明"無為"與"無知無欲"有關。

試想,民眾都獲得真知,淡化欲望,世間便不會有人行惡事,這樣就達到了"無為而治"的境界,這樣的社會怎麼會治理不好?

所以,"無為而治"是老子所推崇的治世之道,是一種積極的治世方法。

07結語

總的來說,老子以治己以達到治人的目的,在要求民眾之前,自己必須先做到這是毋庸置疑的,這也是老子心中理想社會秩序能夠實現的前提。

在這一章中需要強調的是,聖人或統治者的言行會對人民產生影響,而想要治理好國家,就要先治理好自己。

而"聖人之治"與"無知無欲"有關;而實現"使民無知無欲"才能實現"無為之治";而實現"無為之治",需做到"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而使民眾做到這些的前提是聖人身體力行為標杆。

所以,其實整個第三章前後文環環相扣,邏輯緊密,翻譯成白話文就是一篇能自圓其說的精彩辯論文,因此,想要理解其真意,需要前後文結合才行。

寫到這裡,不得不佩服老子的智慧,而我們作為後人,能夠獲得聖人智慧的結晶,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以上。

參考:

《從「不尚賢」到「無不治」》——老子第三章新解,林榕傑

《道德經》

作者:大黎,一個有態度的寫字人。堅持寫優質的文章,不說無聊的廢話,歡迎關注我的帳號:大黎說成長,一起成長,一起探索,一起發現。

,
同类文章
葬禮的夢想

葬禮的夢想

夢見葬禮,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個要素的五個要素,水火只好,主要名字在外面,職業生涯良好,一切都應該對待他人治療誠意,由於小,吉利的冬天夢想,秋天的夢是不吉利的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五次選舉的五個要素是兩名士兵的跡象。與他溝通很好。這是非常財富,它擅長運作,職業是仙人的標誌。單身男人有這個夢想,主要生活可以有人幫忙
我不怎麼想?

我不怎麼想?

我做了什麼意味著看到米飯烹飪?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線的主要土壤,但是Tu Ke水是錢的跡象,職業生涯更加真誠。他真誠地誠實。這是豐富的,這是夏瑞的巨星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你是什​​麼意思夢想的夢想?夢想,主要木材的五個要素,水的跡象,主營業務,主營業務,案子應該抓住魅力,不能疏忽,春天夢想的吉利夢想夏天的夢想不幸。詢問學者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什麼意思?你夢想著拯救人嗎?拯救人們的夢想有一個現實,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宮官方網站拯救人民夢想的詳細解釋。夢想著敵人被拯救出來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救生員]有人說,在出生88天之前,胎兒已經知道哪天的出生,如何有優質的個性,將走在什麼樣的愛情之旅,將與生活生活有什么生活。今天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什麼意思?你夢想切你的手是好的嗎?夢想切割手工切割手有一個真正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官方網站夢想的細節,以削減手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什麼意思?你夢想夢想你的親人死嗎?夢想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夢想世界夢想死亡的親屬的詳細解釋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什麼意思?你夢想搶劫嗎?夢想著搶劫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恭吉夢官方網站的詳細解釋。夢想搶劫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什麼意思?你夢想缺乏異常藥物嗎?夢想缺乏現實世界的影響和現實,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請看官方網站的夢想組織缺乏異常藥物。我覺得有些東西缺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