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模仿劉德華最像的(山寨劉德華的走紅之路)
2023-04-21 15:14:58
文 | 娛析
編輯 | 娛析
●○ 前言 ○●
「山寨版」劉德華靠模仿走紅後,不僅拿了高昂的出場費、登上過央視的舞臺,甚至其派頭一度高過了本尊!
之後,他又是出歌又是演電影,一時間風頭無兩,但其實他「名利雙收」的背後,損害的卻是劉德華本人的名譽……
那麼,這個「模仿者」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這個地步的?
①
●○轉折○●
曾幾何時,沒有學歷、沒有背景的教海譁,靠著開計程車維持生計,每天都疲於奔命,也吃過不少苦頭。
再加上那段時間他的父母生了病,眼瞅著急用錢他卻束手無策,尚且年輕的他內心無比的煎熬,陷入了極度的迷茫。
少小離家的他不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那種孤獨和無助的感覺,再一次將他包圍。
直到有一天,教海譁遇到了一位劉德華的粉絲。
教海譁自己也是劉德華的粉絲,所以他車上播放都是劉德華的歌曲,在這氛圍裡,他和那位乘客之間的話匣子輕而易舉的就被打開了。
可聊著聊著,位於副駕駛位的乘客開始不斷地扭頭看教海譁,弄得他怪不好意思的,就問道:
「怎麼了?您怎麼一直看我?」
「沒什麼,就是覺得你長得挺像華仔?」
聽到這裡,教海譁會心一笑,顯然他自己知道這個情況。
那天教海譁和那名乘客聊的很開心,氣氛高漲之時他還應對方的請求,唱了一首華仔的歌。
臨別之際,這名乘客竟對他產生了幾分依依不捨的感覺,還感嘆道:
「你的長相、聲音、感覺都挺像華仔的,開計程車真的有些屈才了!」
之後,兩個人就此別過,但是他的這句話卻在教海譁的心中紮下了根。
其實在此之前,教海譁本來就有在模仿劉德華,只不過那時更多的是出於興趣,打發時間。
但是現在看來,自己的這種模仿是有效果的,起碼能讓同為粉絲的其他人認可,這種「認同感」還是讓人很充實的。
所以教海譁就開始更加刻意的模仿劉德華,從穿著打扮,再到吐字發音,他費了很大的心血,也有越來越多的乘客「承認」他長的像劉德華。
再後來,教海譁抓住機會參加「全國青年歌手大賽」,並獲得黑龍江賽區「最佳形象」和演藝獎。
演繹不演繹的不好說,畢竟他沒接受過什麼專業的培訓,但是形象這一塊,他確實拿捏的死死的,靠的就是這張酷似劉德華的臉。
不過不管怎麼說,教海譁靠著此次經歷算是成功出道了。
之後他春風得意,把握住了多個演出機會,不斷提升自己的舞臺能力,又登上了好幾個電視臺的節目,一時間名聲大噪。
這時,已經有經紀公司主動找他籤約了。
而隨著商演的開始,教海譁的知名度和身價都在不斷上漲。從這個時候開始,他的人生劇本就已經完全改寫了。
②
●○巔峰○●
籤約後,教海譁參加了不少小型的演唱會,經紀公司打著劉德華的名義,讓他去和粉絲互動、合照、寫籤名等,正式成為了一名歌手。
教海譁自然知道劉德華到底有多火,為了更好的參加各種商演,他還在成名的時候微調了自己的眼睛,只為更像劉德華。
不知不覺間,教海譁的心就變了,吃到了「模仿紅利」得到他,完全拋棄了自己的個人特色,一廂情願的成為了劉德華的平替版。
此後,教海譁便開始各種蹭劉德華的熱度。
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說他是收益頗豐的,不少網友都贊其是大陸的劉德華,還有不少人成了他的獨家粉絲。
爆火時期的教海譁曾接受了不少的邀約,可以說和大牌明星沒什麼兩樣。
每次商演完後的教海譁有很多記者採訪,不少記者讓他在鏡頭面前模仿劉德華的神態動作,還讓他唱劉德華的成名作品,教海譁欣然接受。
到了2007年的時候,教海譁已經成功登陸央視,參加了一檔模仿類節目,依然是靠著劉德華這個IP,連續兩年獲得冠軍。
有了央視光環的加持,教海譁的商演資源就更好了,且單次出場費就已經長到了5位數。
不過,這還不算完。
在媒體的報導、粉絲的追捧下,人氣持續高漲的教海譁再次與央視合作,還參加了的《星光大道》和《開門大吉》等多黨膾炙人口節目。
這個時候的他,已經有機會接觸到當年那些主流明星了,而且在待遇上也不遑多讓,甚至大有一種後來居上的感覺,派頭直接蓋過了本尊。
值得一提的是,靠模仿劉德華出道的教海譁,很快就成了廣告圈的新寵。
保守估計,教海譁那幾年大約接了16個廣告代言,橫跨各個行業,年收入已經輕鬆過百萬。
這個時候的已經不再是當年的那個窮小子了,而是一個讓人望其項背的「成功者」,出門要帶十幾個保鏢!
2009年,教海譁在電影《追影》中真正扮演了一個「劉德華」角色。
沒錯,這裡的「劉德華」是一個電影角色,而非天王本人。
而這部劇上映前沒有明確地說明教海譁的身份,其中的打鬥、奔跑鏡頭,讓大家誤以為是劉德華本色出演,所以期待值也就拉的很高,《追影》前期票房大賣。
直到大家花了錢,買了票,看了電影才發現,這裡邊根本就沒有劉德華的事兒,所以難免也就有了一種上當受騙的感覺。
而這股怒火,自然也就全都宣洩在了教海譁的頭上。
③
●○沒落○●
不過,這個樣的一個小風波對於風頭正盛的教海譁來說,其實也沒造成太大的影響,畢竟電影造勢也不是他一手操持的。
參演完《追影》後,教海譁受到了劉德華的關注,他受邀與劉德華在浙江橫店影視城見面。
兩個人「一見如故」,連劉德華本人都說這是他失散多年的親兄弟。
劉德華看中了教海譁的演技,他邀請教海譁擔任自己的替身,在不少電視劇裡都有教海譁的打鬥身影出現。
一直到2009年5月,教海譁再一次的被「華誼兄弟」公司選中,在劉德華的介紹下,他和劉德華一起拍攝了由徐克導演的服裝電影《狄仁傑》。
再後來,他還出演了《富春山居圖》。
再後來,他就成了劉德華的專用替身。
某種程度上來說,教海譁這也算是的獲得了「官方」的認可和授權。
但是平心而論,教海譁攀上高峰的「成本」確實挺低的,以至於當他獲得的巨大的名聲和財富後,開始有點找不著北。
有一次教海譁參加完四川的「天下校友會」節目,有位粉絲詢問他的最佳情況,還表示了自己對其的喜愛之情。
但是教海譁卻只是揮揮手,叫劇組人員趕走粉絲,他對粉絲的熱情不屑一顧。
這一舉動引起了很多網友的反問:
「你只不過是一個模仿劉德華的人,為什麼能這麼高傲呢?」
不過教海譁也不是特別在意這些,因為在他的的認知當中,自己靠著模仿劉德華站在了聚光燈下,那就繼續模仿下去就好了。
所以有教海譁連續發布了幾首歌:《新忘情水》、《致敬劉德華》等,這些歌看起來是教海譁自己的創新作品,但詞曲還是處處都有劉德華的身影。
教海譁在《致敬劉德華》中寫道:
「我永遠把你崇拜,致敬劉德華,永遠是我的最愛。」
諷刺的是,教海譁卻做出許多雷人的故事,這與劉德華相比差得遠了。
圈錢圈的差不多了,名氣也蹭的不少了,教海譁便露出了自己的真面目。他告訴自己的經紀人,他出差必須住五星級酒店,每天早上必須有人送早餐。
不僅如此,他參加每場活動身邊總會帶著一群穿黑西裝、帶著領帶的保鏢,登臺表演也必須有伴舞團一同參與。
教海譁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自認為自己是個大明星,所以需要被「特殊關照」。
教海譁的離譜操作引得不少人對劉德華的印象變差,不少粉絲在看清楚教海譁的真面目之後,紛紛指責他,對他嗤之以鼻。
再加上隨著內娛的崛起,越來越多的新興事物分走了流量,教海譁的市場越來越小,直到最後,幾乎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④
●○破滅○●
教海譁如今的生活是不被關注的。
在那個主流媒體還是電視臺的時代裡,這種現象並不罕見。但隨著網絡的不斷發展,尤其是手機、短視頻的普及,人們和偶像的距離也越來越近。
但是當「追星成本」降低了之後,人們再去看模仿者時,態度就發生了180°大轉彎,甚至還有很多不好的話語。
教海譁委屈嗎?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他只是發揮了自己的特長而已,為了賺錢這算不寒顫。
但你要說教海譁虧嗎?我認為不虧,因為這些不好的評價,其實就是他自己「作」出來的。
甚至前段時間教海譁還在吃老本,繼續在抖音上模仿劉德華,大有一種不把「劉德華」這個IP薅禿不罷休的架勢。
只是這一次,觀眾不再買帳了。
因為,劉德華本尊也在抖音直播唱歌,而且還直接關閉了送禮物的功能……
同樣都是在抖音直播,這邊的劉德華本尊收視幾億,而教海譁的直播間卻早已無人問津……如此看來,教海譁依舊沒有意識到創新的重要性。
其實這就是他最大的敗筆。
他明明可以在最紅的時候選擇做回自己,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但他始終沒有這樣做,這是他走向失敗的原因之一。
還有一點那就是,可能在某種程度上來講,教海譁所擁有的一切,不在自己的德行範圍之內。
1985年,教海譁出生於黑龍江省雞西市的一個普通小農村家庭。
出身卑微的他,年幼時期就需要幹各種各樣的農活,甚至在放學後還要上山放牛。
與此同時,劉德華已經成為了「四大天王」之一,正值大火。
那時的農村還沒完全通電,也沒什麼娛樂活動,教海譁便總是去村大隊看放映機,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他成了劉德華的一名粉絲。
他把劉德華歌詞記下來,每次放牛的時候,總會在山頂上吼幾嗓子。
小小年紀的教海譁,便有著渾厚有力的嗓音,劉德華大部分的歌曲他都會演唱。
東北人的天性也就喜歡熱鬧,教海譁每次唱歌的時候,總能博得一片喝彩,大家也都說他學的有模有樣,像是這塊料子。
你看,其實從這個時候開始,教海譁就已經在享受著「模仿」帶給他的快感了。
13歲那年,教海譁家裡沒有賣出去糧食,家裡的東西都積壓賣不出去,鄉村道路閉塞,父母年齡也大了,教海譁只能早早輟學去打工賺錢,補貼家用。
但屋漏偏逢連夜雨 ,船遲又遇打頭風,教海譁剛剛步入社會就被騙了,落得個身無分文的地步。
為了生活,他只能先做著臨時工學徒,再輾轉於各大酒吧當服務員,再後來就去開了計程車
對於教海譁來說,他的成長之路確實挺辛苦的,不過說實在的,他攀上高峰所花得到「成本」其實並不高。
所以後來他才會出現報復性的消費,或者是一些「德不配位」的舉動吧。
總之,這樣的結局說可惜也確實可惜,但其實也是必然。
●○ 結語○●
對於我們大部分人來說,教海譁這樣的人生經歷,其實就已經很夢幻了,起碼他曾站在過星光璀璨的地方,看到過光芒萬丈。
但其實我覺得這些並沒有什麼可值得羨慕的,因為對於他來說,逐漸歸於平凡的的這個過程,肯定也是特別難熬的。
所以從這件事情上,對我們還是應該有所啟迪的。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德不配位,必有災殃」,這裡不是說教海譁沒有資格站在那個舞臺上,我一直相信「存在即合理」,他能做到就代表他有過人之處。
但是,他在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之後,沒有繼續補強,而是原地踏步吃老本。
拋開他是靠模仿這一點出名的不講,在發展如此迅速的當下社會來說,就算是一些當紅明星停滯不前,也隨時有被時代拋棄的可能性。
而對沒有「核心競爭力」的教海譁來說,這種情況就更是會被無限的放大。所以他失敗了,也是「存在即合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