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海德格爾和你的負面情緒見一面(打工新鮮事海德格爾不會拒絕一個農民工來思考他)

2023-04-21 15:00:52 1

近日,一篇關於農民工在艱苦工作之餘研究和翻譯西方哲學的報導,讓化名為「陳直」的農民工迅速獲得大量關注。事實上,流水線與哲學、工地與詩歌、菜場與美術,這些乍看上去有些違和的搭配,早已碰撞出無數奇妙的火花。對知識的學習和自我教育並無階層之分,海德格爾也不會拒絕一個農民工來思考他。

一個農民工思考海德格爾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31歲的陳直是一個農民工,今年8月,他完成了人生中的一個Ambition,那就是翻譯了理察·波爾特的《海德格爾導論》。這件事情本身的成就沒有什麼值得一說,在大多數時代,哲學都被認為是無用之物,這本書沒有出版,就連水花也不可能有。至於翻譯者是一個工人,無非是增加了這個故事的一些傳奇而已。

但在陳直身上,有一些真正耐人尋味的東西。他在龐大的工廠裡,佔有一席之地,經常從早上八點半乾到晚上八點半,不停地幹著。每個月賺四五千元,勉強夠吃飯。有一段時間,他在一家攝像頭工廠裡負責維修機器,在崗上穿著藍色的無塵服,整個人就露出兩隻眼睛。沒有凳子,一站就是一整天。也沒有窗戶,時間只在電腦上顯示。玩手機是不可能的,沒有什麼可以帶進去,只有人可以進去。如果說這種生活有什麼特點,那就是重複和空洞。

車間裡的生活嚴格、精確、一絲不苟,機器從不休息,人也無法休息。儘管這佔據了他人生中的大部分時間,但對他來說卻只是一些插曲,因為「時間的長度不等於意義的長度」。

列印的《海德格爾指南》

2011年,他在北京打工,住在通州租的六七平米的地下室裡。那裡沒有窗戶,很潮溼,也很昏暗,他一個人住,全部家當就是一張床和一張桌。看書的時候,他拿床當椅子。屋裡沒廁所,他得去外頭上公廁。環境太差了,但也沒什麼辦法。他買了個液晶屏的平板,在地下室裡讀電子書,就是在那期間,他配合英譯本,讀了一次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

這些年,他一共去過五個地方打工,廣東、福建、浙江、江蘇還有北京,每去一個城市,就會去當地的圖書館看書。他常說,哲學是他的「激情」與「使命」。他去北京打工,因為國家圖書館是中國最大的圖書館。他去深圳富士康打工,下了班之後,要去富士康旁邊的街道圖書館看書。

他顯得與自己的社會身份格格不入,家裡人覺得他不老實打工,妄想看什麼哲學書。他開始變得焦慮,但是毫無辦法,最後乾脆就放任自流。朋友這個詞,他不敢輕易使用。因為以前在村裡,他是最會讀書的人,現在卻成為最落魄的人。他把自己評價為一個「無用場的人」。

他從未忘記自己還是一個農民工。他經常會因為身份受到歧視。早年去店裡買衣服,店員不招待他,甚至去理髮,店員也不會搭理他。

哲學能提供給他很多詞彙來描述自己的人生,海德格爾對技術的批判,他在打工剛開始的時候會想這些。但現在不太想了,因為都習慣了。他讀叔本華的書,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但他不覺得無聊,相反,人生充滿著需要去理解的深刻的意義。(文中「陳直」為化名)

(來源:穀雨實驗室-騰訊新聞)

農民工作家用創作為群體代言

父親在時/沒有父親節/有了父親節/卻沒有了父親……這是農民工作家何真宗創作的詩《父親節》。他曾是億萬農民工的一員,創作文學作品500多萬字,出版自傳體長篇小說9部,先後獲首屆全國鯤鵬文學獎詩歌一等獎等多項獎項。

這些年,一路漂泊一路歌,何真宗從鄉村走進城市,經歷了很多痛苦和磨難:無助時曾睡過荒山;落難時因囊中羞澀,有家不能回的痛苦;可他都以一種樂觀的心態,堅強度過了逆境。最近,正在創作的長篇詩歌《打工往事》《工廠往事》,也已在媒體上陸續發表。

上世紀90年代初,19歲的重慶萬州區武陵鎮朝陽村青年何真宗因為父親重病需要錢醫治,高中畢業便到沿海地區闖蕩。「很想上大學,成績不錯,尤其愛好文學,一心做著當作家的夢。」何真宗對《工人日報》記者說。

在深圳街頭徘徊兩個多月後,找不到工作的何真宗又回到老家。但面對重病又缺錢醫治的父親,他再一次南下東莞,三個月後終於進入一個塑料工廠工作。

廠區封閉偏遠,生活枯燥,工作辛苦,何真宗感到「我想要寫點什麼,我要把自己和身邊的人記錄下來」。他開始伏在鐵架床上創作詩歌,最早一篇發表在廣東《外來工》上,成為當時的熱門詩歌,他也變成當地農民工群體中的「明星」。此後,何真宗對文學創作越發熱愛,他的詩歌也陸續發表。

何真宗說他最欣慰的是自己2005年創作的詩歌《紀念碑》不僅獲得共青團中央「鯤鵬」文學獎詩歌類一等獎,而且在2016年1月廣東東莞兩會上,由市人大常委湯瑞剛含淚朗誦,並以此為由,提交了10份關於保護外來務工人員權益的提案。「我為農民工做了一點實事,這是我最高興的。」何真宗說。

他創作的《城市,也是我們的——一個農民工在廣東18年的奮鬥史》被稱為中國首部農民工自傳體小說, 濃縮了中國三億農民工的生存狀況,描寫了他們的精神狀態。這部26萬字的長篇小說被十幾所大學圖書館收藏,在廣東一些地方賣斷了貨。何真宗以自己的經歷和對農民工群體的特殊感情,在書中既描述了苦難,也展示了希望。

「我的經歷和感受是農民工的一個縮影,我有想要說出來的衝動,是非表達不可的、底層的真實聲音。」何真宗說。

近年來,何真宗回到重慶老家,做單位內部刊物的編輯,但卻始終關注農民工題材。「人人都有夢想,農民工也一樣,雖然在大城市裡的生活很艱難,但是有夢想就有希望。」何真宗如是說。

(來源:工人日報記者李國 實習生劉學藝)

礦工詩人:

爆破之後,與年輕人在詩歌之下相認

從事爆破16年,礦工詩人陳年喜在地下寫出《炸裂志》,讓讀者仿佛聽到從地底深處發出的吶喊。這本書賣得很火,出版社四次加印依然脫銷,全國各地的網友都在排隊等著加印。

在地下深處寫詩,有人認為「浪漫」和「沉重」,陳年喜不認同,「我的詩歌是大風大浪之後的平靜。」在礦下見到太多人生百態後,他後來去各地演講,遊玩,內心都毫無波瀾,「就像看到山裡的某棵樹一樣平常。」

16年的礦工生涯,在無數個孤獨枯燥的日子裡,陳年喜選擇用寫詩填滿時間和心靈。「人哪怕看清了未來的路,也有苦中作樂的權利,就像其他的礦工閒暇時間會抽菸、打牌,我就寫詩,都是情感的釋放。」那段鑽進地下的日子,讓陳年喜的文字根植於土地。

時間回到2000年,當時已在各大詩歌雜誌上發表過作品的陳年喜,選擇去當一名礦山爆破工。究其原因,是他認為那時詩人所得酬勞並不能支撐生活開銷。

礦下生活,帶給他一枚「硬幣」。

硬幣的一面是「禮讚」。2014年,陳年喜的詩被詩人秦曉宇發現,邀請他作為紀錄片《我的詩篇》主角之一,隨組第一次去到北美演講。2016年,他獲得年度「中國工人桂冠詩人獎」。

硬幣的另一面是「病痛」。耳聾、胃病、頸椎錯位,2015年,陳年喜接受頸柱手術,從此不能再從事爆破工作。2020年3月,他又拿到新的檢查報告,塵肺病。

沒了工作,好在陳年喜會寫詩,也有了名氣,他的詩歌在北京拿了獎,又參加了四川衛視的節目錄製。陳年喜深知,打工,掙錢,遠在寫詩之前。

2019年1月,《炸裂志》出版,記錄了2013-2017年陳年喜在全國各地礦下所寫的詩歌,「礦工詩人」的頭銜以及礦下的生活讓很多人好奇,帶有「爆破力量」的文字讓詩集賣脫銷。

陳年喜有5個微信粉絲群,裡面以90後、00後的年輕人居多,包括國內著名高校的學生。雖然自己只是一名高中畢業生, 陳年喜卻對這樣的現象有著自己的理解,「無論物質、階層的差異,每個人內心的憂愁、複雜都是一樣的。」

微信群內很活躍,已到知天命年紀的陳年喜與年輕人交流順暢。文學愛好者將自己的文字發給他,請他幫忙看看,陳年喜也大方回應,幫其找到寫作的突破方向。他對文字寫作更看中的是「接地氣」,陳年喜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寫作要源於生活,觸及時代,不然就是『空中樓閣』。」

不過,陳年喜更喜歡如今的寫作環境,自由,還能有一些經濟回報。陳年喜用「大風大浪之後的平靜」來形容如今的心態,他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在大千世界洪流中,所有的痛苦、死亡、不公平都是平常,不必大驚小怪。我雖然才50歲,但內心仿佛500歲。」

(來源:紅星新聞)

騎行詩人:有夢想誰都了不起

面對媒體來訪,52歲的外賣騎手王計兵顯得很淡定。被網友們稱為「騎行詩人」的他,在文學創作上已小有成就,但依然靠著江蘇崑山那個小超市,維繫著一家五口的生計,同時利用半天時間兼職送外賣補貼家用,日子過得波瀾不驚。

電話中,他的聲音清晰而沉穩:「我覺得生活就像地裡的豆角、黃瓜,需要竹竿助其枝蔓攀爬。文學就是我的那根竹竿。」王計兵說,文學創作不是解決生計的工具,而是一個夢想,一種精神支撐,「這樣的生活對我來說才是有滋味的。」

王計兵坦承,自己開始寫詩的水平並不高,到現在,也沒寫得多厲害。

「可能就是大家認為我一個外賣騎手還一直寫詩,不容易,是大家讓我火了。我進步的空間還很大。」王計兵頓了頓說,「但有一點,我寫的東西都是基於我本人生活的真實感悟。」

王計兵每天下午在餓了麼平臺上送外賣,上午守著超市,一有了感覺,就在手機上創作。

和一些拼命搶單的外賣騎手不一樣,王計兵顯得相對「佛系」。王計兵說話一直慢條斯理,富有邏輯。他一直是筆耕不輟,工作再累也會寫上一點,目前基本保持著每兩三天一首詩的創作頻率。

「從空氣裡趕出風/從風裡趕出刀子/從骨頭裡趕出火/從火裡趕出水/趕時間的人沒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他創作的這首《趕時間的人》,寫的就是他兼職外賣騎手,奔波送餐的心情。

在他眼裡,送外賣也有浪漫的一面。「這是一個比較自由的工作,我有時想走遠點,接過距離達到20多公裡的單,出去轉一轉就像是自駕遊。」在送貨路上,王計兵的思緒飄逸,路邊的景象是他的靈感來源。「比如看到水鳥在水面起飛帶出一條波紋,就可以激發起很多聯想。」

對王計兵來說,寫詩已是生活的一部分,「出不出名我也會一直寫下去。」他說。

(來源:工人日報記者 車輝)

工地詩人:一邊捧磚一邊朗讀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手捧兩塊紅磚當成書,身旁是繁忙而略顯雜亂的建築工地,聲音充滿磁性而略帶沙啞……他一開口,網友震驚!連中央電視臺主持人海霞都表示要和他交流交流、切磋切磋朗誦心得。

10月4日,國慶假期,記者驅車前往神木市欄杆堡鎮,實地探訪這位火遍全網的農民工李小剛背後的生活和走紅之路。

見到李小剛時,他正開著挖掘機在工地上穿梭著。看外形,很難將他和詩歌朗誦聯繫在一起。

「我小時候就特別喜歡文學,各科成績只有語文比較好。」李小剛回憶說,上小學時,語文老師常常對他表揚鼓勵,自己從心底感激當時老師的教導與幫助。

「當時,語文老師不僅經常讓我在課堂上為同學們朗讀自己的作文,還讓我在學校播音室裡播音朗誦。」李小剛回憶道,也正因如此,朗誦和寫作在他心裡深深地紮下了根。

18歲,初三沒畢業的李小剛因種種原因告別了校園,進城務工。保安員、傳菜生、寬帶接線員、司機、電工……走出校園之後,李小剛從事過多種工作。2016年李小剛用打工積蓄買了一臺二手裝載機,穿梭在神木城區及周邊的各個工地,為生活奔波忙碌著。然而一路走來,不變的還是他的「文學夢想」。

2003年至今,李小剛一直堅持朗誦,下載手機軟體自學播音。《行路難》《將進酒》《再別康橋》等各種類型的詩歌朗誦作品陸陸續續在李小剛的「快手」等短視頻帳號裡出現。他還自創《「磚」為你讀詩》工地朗誦,用工地上的磚頭、PVC管、塑料瓶、編織袋等各類材料設計、製作朗誦造型。

「最近自己工地朗誦的視頻在網上熱傳,讓我感覺特別不真實,做夢也想不到自己的朗誦會引來這麼多人關注。」李小剛激動地說,能給網友帶來快樂,自己也很開心。作為神木人,他特別愛神木,網名之所以取名為「神木愛木」,是想讓更多的人不僅愛上自己,也愛上神木。

他表示,今後在努力工作的同時,還會拍更多體現正能量的視頻,也會拍更多關於神木石峁遺址、高家堡的文化視頻,讓更多的人了解美麗的神木。同時也希望能有更多專業的主播老師指導,讓自己的詩歌朗誦水平更上一層樓。

(來源:陝西日報)

左手賣菜右手繪畫:

56歲賣菜大姐辦了個人畫展

11月18日上午,揚州市中心網紅打卡地仁豐裡歷史街區公共文化空間,「畫與煙火·人間值得」——「菜場畫家」趙衛紅女士個人廉潔畫展熱鬧開幕。「這麼漂亮的畫,竟然是在菜場賣菜的大姐畫的呀」……這個由廣陵區紀委監委主辦、汶河街道承辦的高規格畫展,吸引了眾多市民和遊客好奇的目光。畫展的主角、56歲的賣菜大姐趙衛紅,也迎來人生高光時刻。

記者採訪了解到,趙衛紅在市中心石塔農貿市場賣菜已經7年,此前她最大的夢想,就是能夠舉辦一場個人畫展。一個大冰櫃,將她和菜場的過道分隔開,三面都有攤位圍住,形成一個狹小空間,趙衛紅用紙箱和一張窄桌搭起畫臺,成為她的創作空間。生意不太忙時,趙衛紅便開始「創作」。專心致志間,不時被買菜的顧客打斷。趙衛紅麻利地起身、擦手、拿菜,常有買菜路過的人在她的攤位駐足,看她畫畫。而大姐身邊的商戶,早已習以為常。

「我就是喜歡。」趙衛紅告訴記者,直到37歲,因為兒子學習畫畫,自己才有機會在陪學陪畫的過程中拿起畫筆,「說起來好笑,當時是送孩子去學畫畫的,我竟然比孩子還入迷。滿腦子想的都是畫畫。」就這樣學習了七八年,趙衛紅的繪畫水平進步很大。

造化弄人,2014年,趙衛紅家中突遭變故,她必須扛起生活的重擔。畫畫成了遙不可及的夢。為了養家,趙衛紅守攤賣菜。去年新冠疫情暴發後,菜場人流量驟減,生活逐漸安定的趙衛紅置辦了簡單的繪畫工具,重新拿起畫筆。那時,她55歲。她畫工筆畫、國畫、油畫,樂在其中。收攤到家後,她還會繼續畫,這也是她最投入的時候,因為,沒有人會向她買菜了。

石塔農貿市場的商戶告訴記者,趙大姐畫畫得好,人更好,有人喜歡她的畫,她慷慨相送;有人想跟她學畫,她分文不收。為了讓更多孩子學畫,汶河街道石塔社區牽頭在市場內舉辦了「菜場繪畫班」,由趙衛紅定期為農貿市場的流動兒童義務教學。「在我低谷的時候,很多人幫助我走出困境,我現在也特別想幫幫別人。」

(來源:揚子晚報)

95後工地小夥以箏圓夢

98年出生的農民工陳江山憑藉一則身穿工裝彈奏古箏的視頻迅速躥紅網絡,後來登上央視、山東衛視的多檔節目,成為古箏大師的入室弟子。他沒想到自己打工之餘的愛好竟能助力圓夢。他說:「人不能選擇自己的出身,卻可以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象牙塔裡的夢是夢,工地上的夢也是夢,無論身處何地,都有追求夢想的權利。」

出生在貴州普安縣的陳江山18歲那年,跟隨表哥來到了山東打工。隻身在外打工的日子,也沒有讓陳江山放棄對音樂的熱愛,看到表哥利用業餘時間學習古箏,他羨慕極了。可每天上工佔據了大量精力,學費又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陳江山只有把這份熱愛深埋心底。

這一切,表哥盡收眼底。徵得老師的同意後,只要陳江山工閒,表哥便帶著他一起學習古箏。

因為工作流動性較大,陳江山無法系統固定地學習古箏,他從網上下載了古箏名家的演奏視頻和課程講解。深夜,當工友們追劇、玩遊戲或者進入夢鄉時,陳江山獨自躲在被窩裡,戴著耳機悉心研究視頻中老師們的彈奏指法和節奏。

連續三年的堅持不懈,終得回報。陳江山參加山東省古箏四級考試,意外地以一曲《漁舟唱晚》得到評委們的全「優」通過。

去年3月,工友將陳江山在宿舍彈奏古箏的視頻推送網上,短短幾小時,瀏覽量30多萬,留言2000多條。而他出身平凡勇於追夢的故事感動了網友。中央電視臺一頻道《新聞30分》近7分鐘講述他自學古箏的故事,央視三頻道《黃金100秒》、央視七頻道農業春晚、山東電視臺《主播請就位》等欄目紛紛拋出橄欖枝,邀請他錄製節目。

去年11月,陳江山與中國當代傑出古箏演奏家、中央音樂學院教授袁莎結識,令他受益匪淺,如今已正式師從我國古箏獨奏藝術家常靜。

在陳江山並不寬敞的工地宿舍裡,有個半米多高的「書架」,上面擺放著政治、歷史、口才、古箏等各類書籍,他說:「人不能選擇自己的出身,卻可以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象牙塔裡的夢是夢,工地上的夢也是夢,無論身處何地,都有追求夢想的權利。」

(來源:工人日報記者張嬙 楊明清)

外來工逆襲成為全國勞模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我深深體會到知識改變命運,這是一個充滿機遇的好時代,只要有夢想,只要夠努力,每個人都能成為更好的自己。」近日,全國勞模尹利平被廣東省東莞市總工會聘為「職工書屋公益代言人」,她在活動現場的精彩發言讓人們對這位外來工的成長故事有了更多好奇。

1977年10月,尹利平出生在湖南攸縣的一個小山村,1996年中專畢業後來到東莞打工。她利用業餘時間克服重重困難堅持學習,以優異成績拿到了大專、本科文憑,還取得了中山大學與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合辦的EMBA碩士學位。

2012年起,她先後擔任東莞市政協委員和廣東省政協委員,提交了30多份有關民生的提案。

尹利平告訴記者,她的首部作品《我的能量從何而來——從打工妹到全國勞動模範》將在7月底或8月中旬前出版發行,她的「逆襲」密碼都可以在這本書裡找到答案。

記者看到,書稿分為憶年少、遊學海、念親深、職場記、勵志引等篇章,講述了尹利平從小到大的成長經歷,記錄了她一路走來的辛酸與喜悅。

尹利平說,自己把人生中的每次經歷都當作一份禮物和財富,「每個人在不同階段都會經受一些風雨和挫折,需要藉助一些方法應對壓力、調適心態,趟出一條路來」。

她坦陳,自己第一次寫書,內心難免有些忐忑。她起初給自己訂的目標是在3個半月內完成書稿寫作,每天最少完成2000字。後來,她最多的時候一天寫了8000多字,不到兩個月,就完成了近17萬字的初稿。

尹利平說,她想以真誠的態度、樸實的語言和真摯的情感來分享自己的成長經歷、職場經驗和個人感悟。希望讀者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從中獲得力量:即使一個人的起點再低,只要擁有成長型的心態和積極向上的進取心,就有很多機會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

(來源:工人日報記者 葉小鍾)

打工詩歌,3億打工人的時代印記

改革開放40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城鄉關係的轉變,大量內地務工人員湧入南方沿海城市,形成了城市化進程中一道別致的風景:「打工潮」。一代鄉村青年放棄世代相襲的謀生方式,走進城市,不可避免地遭遇到生存的艱辛、苦難,心理上的落寞,與外界的隔閡……一批文學愛好者由此提筆書寫打工生活的真實訴求,「打工文學」初露端倪。

上世紀80至90年代,第一批「打工文學」作者的優秀作品經過《佛山文藝》等期刊推出,引起打工群體的廣泛關注,影響了一代打工人,但這些直面現實的優秀文本及寫作者未能進入主流的視野。隨著時間的沉澱,一些打工寫作者堅守在詩歌的陣地,並逐漸創作了大量反映打工生活的精品佳作。

本世紀初,在廣東惠州的西湖,承載千百萬打工者心靈訴求的《打工詩人》報應運而生,一大批頗具實力的打工寫作者在此匯聚,通過《打工詩人》這個平臺,作品開始在全國各大媒體亮相——《人民日報》、《工人日報》、《中國青年》以及《詩刊》等主流媒體或專業詩刊,相繼介紹和推出「打工詩歌」。

40年來,打工詩歌由最初的默默無聞到逐漸被主流詩歌創作群體所接納。著名詩人、星星詩刊原主編楊牧這樣評價:「打工詩歌擁有詩歌最重要的元素——真,他們的詩歌來自平民、來自底層、來自生活,他們不是坐在屋子裡面寫生活,而是本身就泡在生活裡。打工詩歌是純天然的文學形態,沒有任何添加劑。」

工廠流水線日復一日的輪轉、城市裡的漂泊、對家鄉親人的思念……每一根跳動的心弦都可以變成詩歌的音符。許強、柳冬嫵、李明亮、唐以洪、張守剛等,作為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走出的第一代打工詩人,他們是這一切的承受者、目擊者和見證者。他們的詩歌在親歷疼痛、喚起千萬打工者的共鳴之後,繼而找到了自己的生存方向。詩歌,於他們,是自身打工歲月的情感寄託,是思索,甚而成為他們人生的目標和方向。

打工者們早已把城市當成第二故鄉。當有人還在為他們衣衫不整、歪頭沉睡的形象所不屑的時候,卻不曾想在工地上汗流浹背的他們,早已是城市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在中國上億的打工者群體中,寫詩的人不過寥寥數人。然而,社會需要讀到這樣的詩歌,因為透過這些詩歌,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龐大的社會群體——「新市民」。或許,打工詩歌,作為一種情感的交流方式,會讓新市民與老市民的心貼得更近,讓生活更融洽,讓社會更和諧。

(來源:工人日報記者 周倩)

一線分揀女工現場為你讀詩

7月23日晚,《先鋒:百年工人詩歌》朗讀分享會在北京舉行。商震、霍俊明、谷禾、東籬、李壯、王二冬、張高峰等詩人做客雍和書庭,與大家分享那些在時間的流水線裡歷久彌新的工人詩歌。現場讀詩環節,來自生產一線的分揀女工聲情並茂地朗誦詩歌《分揀女工》,掀起全場熱潮。

記者了解到,新書《先鋒:百年工人詩歌》由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此書既是迄今為止第一部百年視野下的工人詩歌選本,也是一部百年工人詩歌的編年史。書中收錄了一百年來包括郭沫若、馮至、何其芳、郭小川、邵燕祥、昌耀、舒婷、顧城、梁小斌、西川、于堅、歐陽江河、雷平陽、陳先發、張執浩、鄭小瓊、許立志、張二棍、王單單等一百多位詩人的代表性作品,也包括一些流傳廣泛、影響巨大的工人歌謠歌曲。

熱愛詩歌、曾經做過礦工,現在一家舊車廠做保安的磙子從大興來到現場,朗誦了老井的《礦脈》、陳年喜的《炸裂志》兩首詩。現場還播放了第三屆詩詞大會冠軍雷海為朗誦的許立志作品《車間,我的青春在此擱淺》。

詩人、詩歌評論家商震認為,工人階級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這本《先鋒:百年工人詩歌》對詩歌的選擇具有時代氣息,是真正反映時代的一本詩集,這樣題材的選本出現,提醒了我們還有許多可做的工作。

活動最後,來自北京市郵政公司郵區中心局生產一線的分揀女工朗誦王二冬的詩歌《分揀女工》,她們真情的朗誦掀起全場熱潮。

詩人王二冬來自快遞行業,聽完以後他表示,「是這些女工的朗誦,給了這首詩新的生命。她們的認真感動了我,我要寫出更多紮根行業、反映時代、深入人心的好作品!」

(來源:北京青年報北青網)

本期編輯:劉小燕 程莉莉

,
同类文章
葬禮的夢想

葬禮的夢想

夢見葬禮,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個要素的五個要素,水火只好,主要名字在外面,職業生涯良好,一切都應該對待他人治療誠意,由於小,吉利的冬天夢想,秋天的夢是不吉利的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五次選舉的五個要素是兩名士兵的跡象。與他溝通很好。這是非常財富,它擅長運作,職業是仙人的標誌。單身男人有這個夢想,主要生活可以有人幫忙
我不怎麼想?

我不怎麼想?

我做了什麼意味著看到米飯烹飪?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線的主要土壤,但是Tu Ke水是錢的跡象,職業生涯更加真誠。他真誠地誠實。這是豐富的,這是夏瑞的巨星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你是什​​麼意思夢想的夢想?夢想,主要木材的五個要素,水的跡象,主營業務,主營業務,案子應該抓住魅力,不能疏忽,春天夢想的吉利夢想夏天的夢想不幸。詢問學者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什麼意思?你夢想著拯救人嗎?拯救人們的夢想有一個現實,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宮官方網站拯救人民夢想的詳細解釋。夢想著敵人被拯救出來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救生員]有人說,在出生88天之前,胎兒已經知道哪天的出生,如何有優質的個性,將走在什麼樣的愛情之旅,將與生活生活有什么生活。今天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什麼意思?你夢想切你的手是好的嗎?夢想切割手工切割手有一個真正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官方網站夢想的細節,以削減手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什麼意思?你夢想夢想你的親人死嗎?夢想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夢想世界夢想死亡的親屬的詳細解釋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什麼意思?你夢想搶劫嗎?夢想著搶劫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恭吉夢官方網站的詳細解釋。夢想搶劫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什麼意思?你夢想缺乏異常藥物嗎?夢想缺乏現實世界的影響和現實,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請看官方網站的夢想組織缺乏異常藥物。我覺得有些東西缺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