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傳統服飾的藝術性還原(漢服之隱諱的褻衣)
2023-04-20 21:18:05 2
都是前輩們的經驗,僅供參考
中華服飾中的內衣在古代通稱為「近身衣」,也稱之為「褻衣」,《釋名•釋衣服》曰「中衣,言在小衣之外,大衣之中也。」中衣,古代也寫作衷衣,衷,指內裡,貼身之意。《說文•衣部》解:「衷,裡褻衣」唐人註:「褻衣,親身之衣也」。由此可見,褻衣是指貼身穿著的內衣,而穿在內衣之外和大衣之間的,叫做中衣。褻衣另外也有穿過的髒衣和家居便服的意思,本文單表兜類貼身衣。
「褻」意為「輕浮、不莊重」,可見古人對內衣的心態是迴避和隱諱的。在傳統禮教和封閉人體的著裝觀念制約下,我們只能窺其一角。
下兜「芾」——太古蔽膝
古人將皮毛先遮於前體,再遮後體,後來用骨針將蔽前與蔽後的兩片連綴縫臺起來,形成了最早的「裳」。而最早只遮於前的「蔽膝」又稱為「芾」,後演變為皇帝冕服的附件之一。「芾,太古蔽膝之象,冕服謂之芾」(《詩經》鄭箋)。
赤芾與皇帝冕服蔽膝
先知蔽前,後知蔽後,後五易之以布帛,而猶存其蔽前者,重古道不忘本也……以人情而論,在前為形體之褻,宜所先蔽,故先知蔽前後知蔽後,且報芾於前,是重其先蔽而存之也。(《詩•小雅•採菽》孔穎達疏)
這種先圍體前的方式,表明原始人類為了保護生殖系統和腹部免受傷害,從而保證人類後代繁衍的一種方式。強調了衣服最貼體最具防護性的功能。芾的產生,為後來衣裳形制的完備和內衣的完善奠定了基礎。
1、內衣之初——夏商周時期的內衣
「膺」:
也稱作為「膺心衣」,出自《詩經 楚辭•九章•悲迴風》:「糾思心以為攘兮,編愁苦以為膺」。
「衵衣」:
也稱「衵服」,東周時期的一種近身衣。《說文解字•表部》日:「衵,日日所常衣」、「衵,近身衣也」。從「衵」的造字結構上分析,「衣」和「日」組合,也能反應出「日日所常在」的意思。
「澤」:
商周時期,有一種名叫「澤」的內衣,《詩經全注•秦風•無衣》:「豈日無衣,與子同澤,」據漢代鄭玄解釋,因為這種褻衣緊貼身體,可以吸收體內排出的汗澤,故以「澤」字命名。漢代乾脆將它稱之為「汗衣」,也有稱「汗衫」。
以上是我國較早關於內在的一些文字記錄,然而,對於較早時期內在的形制與形態,我們已經無從考究。
2、形制初定——秦漢時期的內衣
「汗衣」,「鄙袒」、「羞袒」:
「汗衣」其實是「鄙袒」或「羞袒」的另外一種稱呼,也是前朝「膺心衣」的承襲和演變。相傳漢高祖劉邦是「汗衫」一詞的發明者:楚漢變戰時,劉邦從戰場上回到營帳,一看自己的內衣,已全部被汗水浸溼,於是戲稱其為「汗衫」。由此流傳開來,汗衫就成了內衣的別稱。直到今天,人們仍然經常如此稱呼。
「抱腹』、「帕腹」、「心衣」:
東漢劉熙在《欽定四庫全書薈要•爾雅註疏•釋名•釋衣服》中稱:「帕腹,橫帕其腹也。抱腹,上下有帶,包裹其腹上,無上襠者也。心衣抱腹而施鉤肩,鉤肩之間施一檔以奄心也。」這裡的「奄」同「掩」,就是遮掩之意,從制式的描述上來看,都是單片形式,以系帶來連結穿著。「抱腹」,是在帕腹上綴以帶子,用時緊抱其腹,繫於後背;「心衣」更複雜一些,抱腹上端不用細帶,心衣是在抱腹上加以「鉤肩」及「襠」,則成了「心衣」,可見心衣為上掩於胸,下達於腹,兩端綴有鉤肩,鉤肩之間施一橫襠,穿時雙臂貫入鉤肩。
「抱腹」、「心衣」猜想圖
從以上對「抱腹」、」帕腹".「心衣」的描述可以看出,三者均以功能和身體的部位來命名,正是後來中華典型內衣形態——「肚兜」的前身。
3、自由隨意——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內衣
「裲襠」:
裲襠,俗稱「兩當」。漢劉熙《釋名•釋衣服》曰:「其一當胸,其一當背,謂之裲襠。」又《駢雅•釋服食》:「裲襠,胸背衣也。」說明裲襠的形制簡單概括為有前後兩片衣襟,一片當胸,一片當背。腋下與肩上以襻扣之,男女均可穿著,既可穿著在衣服內部,也可著於外,且有繡、有棉、有夾,也有軍事用的裲襠鎧。
宋人嬰戲圖中著紅紗裲襠的孩童,裲襠內是肚兜哦
「抱腰」:
抱腰也稱圍腰,是南北朝時期內衣的一種。抱腰上下有帶,抱裹其腹上,圍之於腰腹之間。由此可見,抱腰與裲襠相似,同屬內外皆可穿的服飾形制。
《北齊校書圖卷》中的人物:胸背有二帶相連措於肩上,類古之心衣,夏日穿著以掩胸腹
裲襠和抱腰的出現豐富了古代內衣的形態,特別是裲襠「內衣外穿」的方式,可謂是開創了內衣外穿的先河。雖然古代內衣在結構、款式上並不十分吻合人體,更沒有現代內衣的矯形功能,但在其穿著意識上、個性表現上與現代內衣有共通之處。
「纏弦」:
南北朝時期的婦女以布帛為材料,做成一種叫做「纏弦」的內衣,在其四角綴上帶子,穿時兩帶繫於頸部,兩帶纏弦於腰。庾信有《夢入堂內詩》中有句曰:「小衫裁裹臂,纏弦搯抱腰」
4、開放颯爽——隋唐五代十國時期的內衣
「訶子」:
「訶子」是「抹胸」的一種,」是一種無肩帶、側開合、上可覆乳、下可遮肚腹的內衣,故以此而名之。訶子穿著在裙子裡面,無帶,胸際為「一字形」的包纏式。訶子常用"織成"(一種名貴織物)為面料,挺括而略有彈性,穿時在胸下扎束兩根帶子即可。
5、簡潔樸素——宋代內衣
受理學的影響與制約,宋代人們的美學觀點相應也發生變化,整個社會的輿論主張服飾不應過分奢華,而應該崇尚簡樸。此時的內衣趨於短而窄。
「抹胸」、「裹肚」、「腹圍」:
「抹胸」穿著後「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個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稱「抹肚」。用紐扣或帶子繫結。平常人家多用棉製品,俗稱土布,貴族人家用絲質品並在其上繡以花卉。單的夾的,形式不一。清末徐坷所作《清稗類鈔•十三冊•服飾類》曰:「抹胸,胸間小衣也。一名襪腹,又名襪肚。以方尺之布為之,緊束前胸以防風之內侵者,俗謂之兜肚,男女緣有之。」
「裹肚」是在宋時的另外一種貼身內衣,與抹胸形制是極其一致,因其不覆蓋後背,僅僅覆於胸腹部而得名。
「腹圍」是一種圍胸、圍腹的帛巾,時稱「腰上黃」。 宋 嶽珂 《桯史·宣和服妖》:「 宣和之季,京師士庶競以鵝黃為腹圍,謂之腰上黃。」
6、個性、奔放一遼元時期的內衣
這一時期的內在比較富有異域情調,在名稱與形制上除了沿襲前代的「抹胸」以外,還出現了富有特色的「汗塌」、「合歡襟」。
「抹胸」崇尚簡潔。遼代的女性「抹胸」非常簡潔,僅用一橫幅布帛,裹於胸部;契丹女子大膽得將「抹胸」作為「女颭」(女子相撲運動員之稱)的比賽服裝。
「汗塌」、「汗替」:
「汗塌」也稱「汗替」,是元代很多地方男女老少都穿用的內衣,其實就是汗衫,顧名思義,其功能就是用來吸汗。「汗塌」、「汗替」的稱謂在暗示功能的同時也隱喻著元代的遊牧民族勇猛強悍的個性特徵。
「合歡襟」:
「合歡襟」由後向前系束是其主要特點。穿時由後及前,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繩帶等系束。合歡襟的面料用織錦的居多,圖案為四方連續。
7、多元發展——明代內衣
「主腰」:
主腰是明代對束身內衣的一種稱呼。主腰的繁簡程度和形制不一,稱之為「主腰」的貼身內衣,外形與背心相似:開襟,兩襟各級有三條襟帶,肩部有檔,襠上有帶,腰側還各有系帶,將所有襟帶繫緊後形成明顯的收腰。可見明代女子已深諳凸現身材之道。
明代五彩繡盤龍紋套頭式紅綢緞主腰,僅以一根簡約的繩帶在頸部套戴,形制非常大膽。
8、成熟發展——清代內衣
「肚兜」:
中國最傳統的女性內衣「肚兜」在清代基本定型,清代把「抹胸」改稱為「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帶,穿時套在頸間,腰部另有兩條帶子束在背後,下面呈倒三角形,遮過肚臍,達到小腹。形制更加多樣,色彩、圖形又溶入了滿清的元素。至清末,人們漸漸從封建等級觀念的束縛中解脫出來,「肚兜」得到了更加全面的發展,具體表現在:尺寸大小隨意自由;紋飾的內容更加廣闊;功能性與裝飾性同行井進;技藝更加繁複精美等,使「肚兜」更具魅力和文化價值。
中國古代女子內衣在造型理念上,強調在內衣的方寸之間通過巧妙分割來塑形修身。在款式結構的經營中注重平面形態的不同分割與布局,在奇巧的方寸分割中體現獨到的創意理念,達到平中出奇、平中出神、平中生韻。中國古代女子內衣的制式既具有合乎人體裝束的自然屬性又與習俗禮儀的社會屬性相對應。它所包含的「因人定製」、「因題定性」、「因俗定款」等一系列制式特徵,充分體現著中國古代女子內衣文化的深邃廣奧。
9、塑身外穿——民國胸衣
「小馬甲」:
到了中國近代,即民國初年,女性開始注重身體曲線的變化,這時對胸部的約束力就來自內衣了,於是便產生了形制較窄的「小馬甲」。面料以棉、絲為主,形制窄小,通常用對襟,襟上施數粒紐扣,穿時將胸腰裹緊。
小馬甲」通常情況下以對襟上的扣子開合,它進一步吸收了西方內衣的收腰束胸的特點。中國傳統的胸衣習俗,彼時在激進的文化健將的攻擊下,在西方風氣的影響下,在風起雲湧的革命浪潮帶動下,已漸漸被徹底顛覆。
隨著社會的變革和政治表情的變化,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後期,肚兜被列為掃蕩和批判之類,由於受到查禁妓院、改造妓女、改造資本家闊姨太、打擊社會舊勢力及社會動蕩所引起的戰事等因素影響,肚兜逐步由外顯走向內斂,由興盛轉向隱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