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梅州的變化與進步(見證者說憶70載崢嶸歲月)

2023-04-21 02:37:46 4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風雨兼程,70年歲月如歌。70年來,梅州人拼搏實幹、接力奮進,書寫了一部改天換地波瀾壯闊的奮鬥史。企業家、城市建設者、農民……他們都是梅州經濟社會發展的親歷者與見證者。憶往昔、看變化,守初心、再出發。站在新的起點,我們一起聽他們講述70載波瀾壯闊,共同奮進新時代。

梅州客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寧遠喜:

砥礪奮進70載 追夢正當時 共創新未來

2017年6月28日,梅州客商銀行正式開業,這是首家總部設立在原中央蘇區的民營銀行。作為梅州客商銀行的董事長,寧遠喜是客商銀行成立的主要推動人之一,更是梅州金融發展的親歷者、見證者。「客商銀行的成立,正是得益於黨中央、國務院深化金融業改革的春風,梅州這片紅色土地上終於開出了屬於自己的銀行。」寧遠喜說。

寧遠喜表示,世界客都梅州自古以來人才輩出,文化底蘊深厚。但因地處山區,經濟發展較為緩慢。改革開放以來,梅州充分發揮僑鄉資源、生態資源、文化資源、能源資源、紅色蘇區資源等優勢,漸漸成為發展熱土。

「近年來,梅州舉辦了世界客商大會、中國農民豐收節全國分會場、國際馬拉松賽、國際自行車邀請賽等大型活動,更是進一步釋放了開放、發展的魅力。」寧遠喜說,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梅州將開通首條高鐵——梅汕高鐵,這意味著梅州將加快融入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步伐,迎來新的歷史機遇。

「在實現中國夢的路上,梅州一次次跑出了傲人佳績。」寧遠喜說,作為全國唯一總部設在原中央蘇區的民營銀行,以及廣東保監局轄內第一家民營銀行,梅州客商銀行開業後,立足梅州,為梅州的振興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寧遠喜表示,定位於「服務三農兩小」的客商銀行,客商銀行開業以來,積極踐行普惠金融,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梅州企業融資、服務實體經濟創造了有利環境。近期,客商銀行自主研發「嫘祖」智能風控引擎,開創物聯網普惠金融業務,為生豬養殖戶實現了「30分鐘授信、1分鐘放款、10秒鐘到帳、隨借隨還」的業務模式,區別於傳統銀行純線下和網際網路銀行純線上的模式,實現了「第三路徑」的突破探索。

「立足世界客都,以『客商』這一民系命名,寓意著客商銀行將為凝聚客商能量,開發客商資源,支撐海外客商資金引進來,支持國內客商走出去貢獻金融新力量。」寧遠喜說,當時代的號角再一次吹響,面對更多的機遇與挑戰,梅州準備好了!未來,客商銀行將傳承敢為人先的客家優良傳統,在已經取得的成績面前戒驕戒躁,重整行裝再啟航,為美麗中國夢傳播梅州好聲音,貢獻客家新力量,推動蘇區振興發展!

南方日報記者 唐林珍

梅州市城市規劃設計院院長張曉:

時間改變了城市 城市改變了生活

「綠茵環繞,山水相映,處處呈現出錯落有致的美妙景觀,讓人覺得舒適宜居。」這是外地遊客對梅州景觀的直觀印象。

「總是在不經意間就會發現馬路寬了、環境美了,基礎設施更完善了,每天都在發生新變化。」這是市民對梅州變化的共同感受。

在梅州土生土長的張曉,從1995年大學畢業後就在梅州市城市規劃設計院上班。在他的記憶中,24年前的梅州城區並不大,建成區面積還不到30平方公裡。如今高樓林立的江南當時以農田居多,梅縣新城、江南新城也還是荒涼一片。

建設未動,規劃先行。早在1993年,梅縣新城就開始規劃建設,總體規劃面積25平方公裡。隨後,梅州開始對一江兩岸進行整治,規劃按「百年一遇」的洪水高標準規劃建設堤岸。凌空而架的梅江橋、嘉應大橋、東山大橋、梅州大橋、劍英紀念大橋、秀蘭大橋等6座大橋連同程江在梅江入口處的德龍大橋,像一道道彩虹與碧波蕩漾的梅江水交相輝映,構成一幅「綠中城、城中水」的碧水連天、環境優美的飄逸畫卷。

城市建設沒有休止符。2013年11月,梅州嘉應新區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江南新城的規劃建設也開始如火如荼地開展。2015年,梅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江南新城建設要「一年打基礎、三年定雛形、五年成規模、十年基本建成」。5年時間過去,江南新城從無到有、由小到大,成為梅州擴展城市版圖的一幅剪影。

過去的20年,是梅州不斷加大城市建設力度、城市面貌日新月異的20年。到2018年,市區建成區面積達到63.5平方公裡,人口100多萬。20年的蛻蛹化蝶,城市發展中每一個節點的細微變化,無不印記著全市人民逐夢前行的鏗鏘足音。

過去的20年,張曉也曾因出差去過很多城市,但令他感到最舒適的地方還是梅州,「在梅州,依然能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讓人感到分外愜意。」在2019年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中,梅州位居第19位。

「目前,梅州即將邁入『高鐵時代』,更要以發展的戰略眼光來定位城市建設,增強規劃的科學性、長遠性,從更高層面科學謀劃城市未來,不斷提高城市宜居水平。」張曉說。

南方日報記者 黃思華 見習記者 梁時禹

從事教育工作30年的老教師林銘緒:

教師不再一言堂 是師者也是學生

今年是林銘緒從教的第30個年頭,前不久的教師節,他對自己的教學生涯進行了簡短的回顧。「30年,轉瞬即逝,和梅州教育一同成長。」

1989年,林銘緒從華南師範大學生物系畢業直接分配到家鄉的東山中學教書。「當時,我們本科畢業的工資是178元,專科生畢業每月工資是154元。」教師是個體面、收入也不低的職業。

而今30年過去了,隨著社會發展和物價上漲,林銘緒的工資已經翻了50倍。職位也從最初的普通教師到如今的東山中學副校長,從初出茅廬的一級教師到如今的高級教師。

除了自身成長,林銘緒也見證了東中的發展。「剛來時,學校只有103畝地,初高中加起來30個教學班,近1800個學生。如今東中的面積已達到500畝,有109個教學班,共5400多個學生。」林銘緒說,以微知著,梅州各校的面積和招生人數都在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人能接受教育,享受優質教育,同時也從側面反映了梅州的城市化進程。」

如今的智慧化教學是林銘緒從前想像不到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教師們只需「兩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書」就可以上課了,而如今有了一體化設備,教師們隨時聯網為學生講授課程,方便了老師備課也讓學生們可接受更廣闊的知識。學生宿舍、實驗室等環境、設施越來越好,第二課堂、社會活動、實踐活動等豐富了學生課餘生活。

即使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林銘緒仍覺得面臨著諸多挑戰。「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時代,知識更新快。以前教師是『一桶水教給學生一碗水』,如今教師是要『一江水』,才能滿足學生對知識的需求。」林銘緒說,資訊時代迫使老師們跟著學習、終身學習,不斷提升。

林銘緒認為,教師要把工作當事業而不是職業,才能保持熱情和不斷學習的勁頭。「當今時代的教師思想要變,是師者也是學生。要善於交流和總結,在學習中成長。」

南方日報記者 張柳青

梅州海關關員黎建明:

30年見證梅州對外開放發展

從資源匱乏的山區城市到「融灣」發展的世界客都,從交通閉塞到國內外航線、高鐵、高速公路全面開花……近30年來,梅州海關關員黎建明見證了梅州對外開放翻天覆地的變遷。

「30年前,現在的海關大樓仍是一片荒涼的『處女地』。」黎建明說,「當時梅州的進出口貨場就設在現在的市中心,可見這裡的確是『窮鄉僻壤』。」

1989年,梅縣至香港航班正式開通,班班爆滿,一票難求。為了滿足梅州機場劇增的旅檢需求,梅州海關籌備處隨之成立。20歲的黎建明便是籌備處的其中一員,在機場口岸擔任旅檢工作人員一職。

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拂遍南粵大地,梅州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需要海關監管的業務越來越多。1991年,海關辦公大樓平地而起,梅州海關正式建關,負有進出境監管、徵稅、緝私等職能。建關後,由於職能增加,人手不足,黎建明和同事們開始機場、貨場兩頭跑。

那時,梅州還處於「人人過篩」,貨物「細查細驗」的階段。「有一次,一家興寧的企業有一批貨物急著出口,預約凌晨四五時進行查驗,我們就要提前到貨場等著。」在黎建明的記憶中,起早摸黑到貨場查驗貨物的經歷並不少。「對企業來說,就算是一小時也非常關鍵,耽誤不得。」

直到2017年實現全國通關一體化後,企業可先行在網上報關,然後直接將貨物運到口岸,簡化了通關環節,效率大大提高。

口岸營商環境改善,企業投資信心更足。從梅州近年來不斷好轉的招商引資情況來看,外企在這片土地上實實在在提升了獲得感。不斷加速的對外開放步伐,均可窺見梅州長足的發展戰略和堅定的發展決心。

四年前,黎建明從奮鬥了二十多年的業務一線轉到了辦公室,但他每天依然十分忙碌。「梅州發展的腳步越來越快,『關檢融合』後,海關的監管鏈條越來越長,涉及領域越來越廣,事事都得學,樣樣都要考,很多都是從零開始。」但對於這份挑戰,他認為海關人「使命在肩」。作為內陸地區,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梅州的對外開放水平,持續改善口岸環境迫在眉睫。

眼下,梅州舉全市之力融入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翻湧的時代浪潮前,下一秒的梅州或許又將產生巨變,黎建明以及所有像他一樣的海關人有幸見證著,參與著。

南方日報記者 何苑妮

歸僑吳鳳珠:

回到祖國懷抱真好 祖國日益強大令人自豪

1960年3月,15歲的吳鳳珠跟隨家人從印尼坐船回國。「我記得當時中國派了5艘船來接我們,一艘船上載幾千人,我們就是其中之一。」吳鳳珠回憶,他們一家四口人匆匆帶上一些衣物就踏上了回家之路,回來之後被分到了梅州市蕉華管理區,就這樣定居了下來。

原本是汕頭人的吳鳳珠從小生活在印尼,回國後被安排在了梅州,精通多種語言的她不論在哪裡生活都勤勤懇懇、樂觀向上。回看這過去的60多年,她不禁感慨,「回到祖國的懷抱真好,看到祖國一天天強大感覺很自豪,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了!」

吳鳳珠記得剛回來的時候,梅州還沒有普及用電,晚上照明用的是洋油燈,出行的路是用沙子鋪成的,還沒有房子的他們暫時寄住在本地人家中,「說實話,多少都是不習慣的,但大家的生活都是這樣」。為了生活,吳鳳珠和所有歸僑一樣積極參加農場勞動,種過各種農作物,例如水稻、蔬菜、甘蔗,用一雙勤勞的雙手開闢出屬於自己的家園。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吳鳳珠的生活越過越好,住進了自家蓋的獨棟房,出門有免費公交,還有退休金作為生活保障,兩個兒子也已長大成人,在深圳有了穩定的工作,她和丈夫則在蕉華管理區安享晚年,種種花,養養雞,有時還會約其他歸僑一起到家裡來唱歌跳舞,生活快樂且充實。

吳鳳珠跟其他蕉華區的老人一樣,享受著各種政府提供的服務。「現在出門很方便了,3年前我們就辦理了老年卡,乘坐公交車免費,我會搭車去蕉城購買一些日用品。看病也非常便利,蕉嶺縣人民醫院蕉華分院離我們很近,而且每年都會給我們送來免費體檢,聽說最近蕉嶺縣、蕉華區要融合發展了,我們都非常期待!」吳鳳珠興奮地說。

據了解,目前蕉嶺縣和蕉華區正全力推動區域空間、資源、產業、功能融合,推動縣區緊湊型發展。對於像吳鳳珠這樣的歸僑而言,能夠享受到與其他縣(市、區)群眾一樣的福利待遇,就是他們最大的幸福。

南方日報記者 陳萍 通訊員 鄭瓊華

五華縣安流鎮福龍村黨支部書記李翠霞:

山水更清了 農民生活越來越好

「親人相隔千裡也可以視頻通話。日行千裡也不是神話。足不出戶也可以在家享受高級餐廳的餐點。要出門的話,手機預約就有專車司機在門口等待。」五華縣安流鎮福龍村支書李翠霞談起70年來的變化,感觸頗深。

「70年來,開放中國迸發出神奇力量,讓神州大地風雲激蕩,變化滄海桑田。」李翠霞表示,如今只需通過手機點一點,就可以輕鬆實現以前只有君王才能擁有的「一騎紅塵妃子笑」。

當了18年的村幹部,6年的村支書,李翠霞常說:「當幹部就要帶頭幹事、帶頭吃虧、帶頭吃苦。」李翠霞以她的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個共產黨人的誓言。

「給錢給物,不如建個好支部」,群眾盼望好幹部、好班子。

李翠霞表示,農村黨支部書記是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路人、村級班子的帶頭人。村黨支部書記作用發揮如何,直接關係到農業發展、農村穩定、農民富裕,關係到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關係到黨在農村的執政根基,關係到鄉村振興的實現。

「現在的農村變化翻天覆地,農民也有了老有所養的養老金,村容村貌變了,變亮了,變綠了,變美了,村民都說不忘黨恩,有國才有家。」李翠霞說,不講什麼大道理大理論,眼見為實,現在農村越來越美麗,山更青了,水更清了,農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農民能吃飽穿好住好,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學有所教,住有所居,心情愉快,身康體健,幸福感每日俱增。

作為一名普通的中國共產黨黨員,李翠霞表示,她會努力將自己為祖國的這份自豪感化為奉獻的動力添加劑,時刻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放在心上,在自己平凡的崗上努力奮鬥,心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大業努力添上一片渺小的磚瓦,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全力奉獻自己一份小小的力量。

「最後,我想說,中國,我愛您!中國共產黨,我永遠擁護您!」李翠霞望著田野,鏗鏘有力地說道。

南方日報記者 汪思婷 通訊員 張炳鋒

茶農何火球:

靠茶致富 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

在梅州市慶祝2019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上,一名普通的茶農跟觀眾分享了豐收的喜悅和講述了他與茶的故事,他就是何火球,豐順縣馬圖村的茶農代表。

何火球的父輩都是種茶的,但他最開始並沒打算靠種茶為生,便外出賣木炭。每次回老家馬圖都會幫朋友代購馬圖村的茶葉。次數多了,他就萌發了種茶賣茶的想法。

做一件事就要堅持做,才會做得好,做茶也是,要用心堅持,這是他堅信的理念。

從1978年起,改革開放的春風慢慢惠及到農村。1980年,何火球就開始和妻子開荒種茶。那時候並沒有什麼機器輔助,都是用鋤頭鋤出來的。無論是開茶山,還是買茶苗,何火球都親力親為。靠著自己的堅持,茶山面積隨著時間不斷擴大,從海拔低的山地轉移到高山地區,這樣一來茶葉的品質更佳了。

變則興,不變則衰。何火球的制茶工藝都是父輩傳授的,基本都是老一套,並沒有創新。為了解決茶葉苦澀的問題,他開始鑽研起制茶工藝,不斷嘗試不斷改良。買不起摩託車的他租了一輛,用於茶葉的運輸,經常往返豐順縣城和梅州城區,一趟下來也沒有賺幾個錢,不過讓他覺得開心的是他的茶葉慢慢得到顧客的肯定。

多年堅持品質如一,為他攢下了不少老顧客。每年春茶還沒有採摘,訂單就一大堆。2001年,何火球瞄準品牌建設,成功註冊「馬圖茶」商標,先後榮獲廣東省第六屆、七屆、八屆名優茶質量競賽銀獎、金獎。

2004年,國家開始實行「村村通」工程。同年3月,梅州市、梅縣、豐順縣老區建設促進會向梅州市委提交了《梅豐邊老區調查報告》。很快,馬圖村通往鎮上的42公裡沙土路修成3.5米寬的水泥路,通車後,開車到鎮上只需一個半小時。

何火球說,他是靠著茶葉致富了,但他也沒有忘記老家的鄉親,採用「基地 農戶」的模式帶動200多戶村民進行茶葉種植,現在的馬圖茶葉產業已經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他表示,接下來會繼續堅持走好生態發展之路,做好茶,更好推廣包括豐順高山茶在內的梅州嘉應茶走向世界。

南方日報記者 黃培強 通訊員 胡金輝 張佳勝

大埔縣柚農鄭彩霞:

農村政策利好 「三農」迎來新活力

「我是一個農民,種柚子十多年了。」大埔縣柚農鄭彩霞說。

走進鄭彩霞的柚子倉庫,一陣柚香撲鼻而來,沁人心脾。鄭彩霞順手拿起了柚子,只見她小刀一划,雙手一掰,大大的柚子就被分開兩瓣,看得記者一愣一愣的。

「我們農村人,老大粗,多的是蠻勁。」鄭彩霞笑著說,在此之前,她只是一個種柚子的「門外漢」,一次偶然的機會與柚子結緣。這還得從15年前的一通電話說起。

「當時我在深圳工作,接了父母的電話,說現在農村政策越來越好,叫我回來。我心想,我從農村出生、長大,應該回去村裡發展,為鄉村振興出力。」談起回村的心路歷程,鄭彩霞歷歷在目。

起初回到大埔,鄭彩霞先是在三河鎮的中山紀念堂當一名講解員。兩年後,偶然一次晚飯後散步,她看到堤壩下有大片的土地荒廢著,覺得很可惜。

「然後我就開始當農民!」鄭彩霞說,她決定開荒種地,每天下班後就到田裡忙活,除草、翻土、挖坑,周末就跑到福建去買柚苗、瓜苗。經過十幾年的拼搏,果園從一片開發到七片總共300多畝,8000多棵的柚子樹在鄭彩霞的管理下,品質也越來越有保證。鄭彩霞坦言,步入農途是心血來潮,她堅信「幸福是奮鬥出來的」。

談及農村70年來的滄桑巨變,鄭彩霞說了一句「國家好,黨的政策好,我們農民就越來越好。」她說,如今農村有政策利好,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回來農村發展,有補貼、有優惠政策,為農民謀得了許多福利。

農業技術發達、電商發展迅速、網際網路線上銷售……鄭彩霞列舉了農村幾十年來的變化,頻頻點頭表示:「農村也能和城市一樣,農產品走出大山,銷往全國。」

「雖然我只是個柚農,生活在農村,但我仍感到幸福滿滿!因為我出生在一個和平的國家,有那麼好的黨和政府在引領,相信我們的農村發展會越來越好,農民日子越來越有奔頭。」鄭彩霞說。

南方日報記者 汪思婷

【作者】 唐林珍;黃思華;張柳青;何苑妮;陳萍;汪思婷;黃培強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客戶端

,
同类文章
葬禮的夢想

葬禮的夢想

夢見葬禮,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個要素的五個要素,水火只好,主要名字在外面,職業生涯良好,一切都應該對待他人治療誠意,由於小,吉利的冬天夢想,秋天的夢是不吉利的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五次選舉的五個要素是兩名士兵的跡象。與他溝通很好。這是非常財富,它擅長運作,職業是仙人的標誌。單身男人有這個夢想,主要生活可以有人幫忙
我不怎麼想?

我不怎麼想?

我做了什麼意味著看到米飯烹飪?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線的主要土壤,但是Tu Ke水是錢的跡象,職業生涯更加真誠。他真誠地誠實。這是豐富的,這是夏瑞的巨星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你是什​​麼意思夢想的夢想?夢想,主要木材的五個要素,水的跡象,主營業務,主營業務,案子應該抓住魅力,不能疏忽,春天夢想的吉利夢想夏天的夢想不幸。詢問學者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什麼意思?你夢想著拯救人嗎?拯救人們的夢想有一個現實,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宮官方網站拯救人民夢想的詳細解釋。夢想著敵人被拯救出來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救生員]有人說,在出生88天之前,胎兒已經知道哪天的出生,如何有優質的個性,將走在什麼樣的愛情之旅,將與生活生活有什么生活。今天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什麼意思?你夢想切你的手是好的嗎?夢想切割手工切割手有一個真正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官方網站夢想的細節,以削減手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什麼意思?你夢想夢想你的親人死嗎?夢想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夢想世界夢想死亡的親屬的詳細解釋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什麼意思?你夢想搶劫嗎?夢想著搶劫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恭吉夢官方網站的詳細解釋。夢想搶劫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什麼意思?你夢想缺乏異常藥物嗎?夢想缺乏現實世界的影響和現實,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請看官方網站的夢想組織缺乏異常藥物。我覺得有些東西缺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