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道德經十二章去奢取淡(道德經第二章物極知返)

2023-04-21 04:02:35

道化生天地,化育萬物,均各具性狀,在兩極值之間變化,至極則返。有道德的聖人,知道盛極而衰,物極必反,故而含蓄內斂,不欲盛滿。他們不造作事端,不成己私,不恃己能,不居事功,不爭而天下莫能與之爭。入世,可內聖外王,澤被蒼生;出世,可長生久視,與自然合一。

靈山秀水,神仙洞府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①;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②。

有無相生③,難易相成④,長短相形⑤,高下相盈⑥,音聲相和⑦,前後相隨⑧。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⑨。萬物作而不為始⑩,生而不有(11),為而不恃(12),功成而弗居(13)。夫唯弗居,是以不去(14)。

【注釋】

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美好到了極致,以致天下皆知時,必然不能久居,就已經在向醜惡轉化了。換句話說,醜惡的因素就已經孕育其中,潛滋暗長了。這句話是說物極必反,物盛則衰的道理。第一個「美」,是名詞,指美好的事物,側重於外在形象;第二個「美」,是形容詞,「美好的」,與「惡」相對。斯,指示代詞,指」天下皆知」時的「美」(美好的事物);惡,形容詞,與「美」相對,醜惡的;已,表(始於)過去的完成(進行),已經。有人認為「已」通「矣」,筆者認為牽強不妥;有人把本句解釋為「天下都知道美是美的,就變成醜的了」,更是有悖邏輯。

理解這句話的關鍵,是分清句式,找準句子的中心詞和修飾成分。這句話的中心詞是第一個「美」,指「外在形象美好的事物」,「天下皆知」是其修飾成分,指「美」的情勢和狀態,即「美到極致,以致天下皆知」之時。這個時候,物盛則衰,必然不可久居,醜惡的因素已經在潛滋暗長,事物開始向醜惡的方向轉化了。因此全句等價於「美極以致天下皆知時,已漸次變惡矣」。這裡的美,主要指事物外在形象的美,如自然界植物的花朵美到極致,必然開始凋謝;樹木枝葉最為茂盛之時,也就是開始枯萎之時。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仁善到了極致,以致天下皆知時,必然不可久居,偽善的因素就孕育其中了。此時,必然會開始向偽善轉化。這句話句式與上一句相同,側重於人的內在美。第一個「善」,是名詞,指「仁善(的人)」;第二個「善」,是形容詞,指「仁善的」;不善,與「善」相對,偽善。

這句話承接上一句,省略了「天下」,句式與上一句相同,等同於「仁善至極,以致天下皆知時,已漸次變得偽善了」。例如,一個人如果仁善到了極致,必然不能保持,如果保持了很長時間,那麼一定是偽善,例如篡漢的王莽。

③ 有無相生:有和無可以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這裡的有和無,類同於「顯」和「隱」,在客觀上都是有實體存在的,即「客觀有」,只不過其外在形象發生了變化,有的形象可以為人類所感知,成為「感知有」,而有的卻無法為人類所感知,成為「感知無」。換句話說,這裡的「有」,是「顯」的,是「『客觀有』且『感知有』」;這的「無」,是「隱」,是「『客觀有』但『感知無』」。絕對意義上的「有無相生」是不存在的,因為道體是絕對守恆的。

例如,所謂「上善若水」,是因為水分子(道體的一種常見組合體)與道體一樣,彌散在天地之間,在天地之間的範圍內,其大無外;在比水分子大的空間內,其小無內。因此,水之德,與道之德,較為接近,故「幾於道」。水之變化,猶如道之變化,可「顯」可「隱」,取決於溫度高低(本質是所含藏能量的多少)。溫度提高,水體會從固體、液體向氣體轉化,便是從「顯」向「隱」,從「有」向「無」;溫度降低,水體會從氣體向液體、固體轉化,便是從「隱」向「顯」,從「無」到「有」。客觀上,水分子都是實在的;形象上,氣體「隱」了,無法感知;液體、固體「顯」了,可以感知。

再如,愛因斯坦相對論指出,質量和能量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這一點從道的角度很容易理解,因為能量和質量都是道體的組合和存在形式,而質量不過是能量的一種更加緻密的結合和存在形式。在原子能技術中,原子核發生聚變時,質量增加了,而能量減少了;發生裂變時,質量減少了,但能量增加了。這裡的質量,可以認為是「顯」,是「有」;這裡的能量,可以認為是「隱」,是「無」。

再比如:中華古典哲學中講究含蓄內斂,深藏不露,便是把「顯」而張揚的「有」,轉化為「隱」而沉靜的「無」以免鋒芒太過,至剛易折。

④ 難易相成:難和易在一定條件下相互化成。難和易,是矛盾解決難易程度的大小。矛盾解決難度大,就是「難」;矛盾解決難度小,就是「易」。不同矛盾解決難度相對比,一個比較難,另一個則比較易。矛盾解決難以程度的背後,是矛盾因子累積程度的高低。通常,矛盾因子的累積,有一個無到有,從少到多的過程,因此矛盾的解決,難度也不同。當矛盾尚未成形的時期,最容易解決,但發現矛盾的苗頭需要人具有較高的警惕性和判斷力,因而說「明者見危於無形,智者見禍於未萌」,這是很好的境界;在矛盾顯露初期,矛盾因子的積累還不嚴重,「天下難事,必作於易」,這是解決起來難度還不大,「圖難於其易,事半而功倍」;當矛盾因子累積到一定程度,以至於積重難返、根深蒂固之時,解決起來就很困難了,此時事倍功半,動輒得咎,甚至根本無法挽回。因此,有道德的聖人,首先重視提前預防,「使民不爭」,「使民不為盜」,「使民不亂」;其次重視及時化解,「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問題。

⑤ 長短相形:長和短在外形上相互呈現。長和短,是在一維維度上長度的大小,是個相對的概念。長度的基礎,是長度方向上基本單元數量的多少,數量越多,長度越大;數量越少,長度越少。當長度方向上基本單元增加或減少了,長度就隨著增加或減少。不同物體之間,基本長度單元多的,便相對較長;基本長度單元少的,便相對較短。

長和短都是相對的。以竹子和韭菜為例。一株竹子,前四年的時間,可能只長出地面3-5釐米,但第五年卻可以以每天30釐米的速度瘋狂生長,在短短6周內,長到15米。其原因,是深根固本,蓄積生長的勢,因為竹子會在剛種下去的四年間,把根延伸到土壤裡數百平方米的範圍,為未來的生長奠定了營養基礎和抗倒伏能力。與此相比,韭菜第一年可收割好幾茬,以後每年都可收割好幾茬,但最高的也不過離地二十幾個釐米。

⑥ 高下相盈:高和低相互盈縮變化。高和低,與長和短類似,都是一維維度上尺度的大小,背後都是一維維度上基本組成單元數量的多少,二者的不同,在於高和下一般是指與地面垂直的方向,事物從低下到高大,必須對抗地心引力。盈,盈縮,轉換。《正韻》:「盈縮,過曰盈,不及曰縮。」

自然界和社會中的高下比比皆是,但高以下為基,二者並無優劣之分。在自然界中,地殼運動和自然風化的共同作用,造就了地表的滄海桑田,原本的高山陸地可能沉入海底,原本的海底礦藏可能升至高山。大漠狂沙,時如江海時如山;江海波浪,風來滔滔靜如鏡。在任意時刻,卻又是高原盆地,山川河流,海陸交替。在人類社會中,歷史的洪流如大海中的波濤,個人在其中沉沉浮浮,帝王將相如舟,百姓萬民如水,載舟覆舟,此起彼伏,一如自然。

⑦ 音聲相和:音和聲相互應和。在現代漢語中,音和聲沒有區別,可以通用,都是指聲音。但從漢字本原(如金文和小篆)來看,音是「言」中加一「橫」,是從口中發出的聲波,最初指人或動物本身發聲器官振動所發出的聲波,如人說的話、鳥兒的鳴叫、野獸的咆哮。《說文》中說:「音,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尚書•舜典》說「八音克諧」,《禮記•樂記》中說「變成方,謂之音」,相當於歌曲。聲,即「聲」,是用「殳」擊打「懸虡」上的鐘磬之類的樂器而發出,進而為人耳所聽到聲波,泛指物體撞擊所產生並在空氣中傳播的聲波。到了漢朝以後,聲和音逐步通用,如《說文》中便用「聲」和「音」互相解釋,「聲,音也」,「音,聲也」。

聲和音,都是由物體振動而引發,並在空氣中給傳播的聲波,都是以波長、幅值等屬性為特徵,因而可以相互結合,相互疊加,也就是相互應和,即「音聲相和」。如果一種聲音幅值特別大,能量特別飽滿,就會和其他聲音不相和諧,以致「曲高和寡」。

⑧ 前後相隨:前和後接續相隨。隨,相隨,接續。前和後,是指在時空維度上,有所先後,也是相對而言。將一組物體簡化為其質心所在的點,並向一個約定了方向的線段(設定一端為前,則另一端為後)進行投影,則根據物體質心投影的位置,靠近前端的則為「前」,靠近後端的則為「後」。而如果線段的方向定義反過來,則物體之間的前後關係也就隨著反了過來。

例如,人站在地球上,自南極向北極走,則北極在前,南極在後;而越過北極繼續前行,則南極在前,北極在後。一支艦隊由南向北行駛,則最北的在前,最南的在後;如果掉頭行駛,後艦就變成了前艦,前艦也就變成了後艦。因此,前後都是相對的。太極圖中的兩儀,形若遊魚,稱為陰陽魚,一前一後,卻難分前後,而是前後相隨,互相轉化的。

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因此,聖人治國,均順任自然,而不輕易作為。無為,是不輕易作為,不亂作為,絕不是不作為。換句話說,非到確屬必要時,方才有所作為。因此聖人說,「行於大道,唯施是畏」,且言「治身事天,莫若嗇」,若強作妄為,治身則傷神,治國則擾民。是以,即「以是」,因此。「處無為之事」,即「處事以無為」;「行不言之教」,即「行教以無言」。無為,不輕易作為,不亂作為,而不是不作為。聖人參透自然,參透道德,熟知自然和民心的規律,循道而行,非屬確實必要,不會輕易推行政令。聖人施政,清淨而為天下正,無為而無不為,潤物細無聲。

聖人,在春秋戰國各個流派學說中,側重點都有所不同。道家的聖人,參透自然,參透道德,順任自然,造福蒼生,側重於悟道;儒家的聖人,心懷仁愛,遵從禮法,德才全盡,內聖外王,側重於守禮;佛家的聖人,參透因果,超越輪迴,無上正覺,普度眾生,側重於正覺;兵家的聖人,愛兵如子,軍紀嚴明,用兵如神,不戰而勝,側重於制暴。各個流派的聖人,隨有所側重,都合乎大道,本是眾教合一,因此流行「佛心道骨儒為表」,是說佛教在修心方面道法精神,道教在風骨方面超凡脫俗,儒家在立身行事方面為人師表,都是指道的不同側面,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而《道德經》,卻是修心、修道、行事理念的鼻祖。道家的聖人,參透自然,參透道德,由體道、悟道、行道,而期於社會和諧、天下大同,與自然界中的天地人和萬事萬物融為一體,達到人與自然合一的至高境界。

⑩ 萬物作而不為始:天地間萬物自由興作,聖人隨其自然,不造作事端。作,即興作,生長繁榮。不為始,不橫加幹涉,不造作事端。

(11) 生而不有:萬物生成而不據為己有。生,指自然界萬物生長繁育,以至於成。有,指據為己有,供自己享用,成一己之私。意思是說,聖人看到自然界萬物生生不息,碩果纍纍,卻不產生據為己有的欲望,不強取財物供自己享用。

(12) 為而不恃:即便有所作為,也不是源於自恃己能。為,有所作為,這裡指在確屬必要時方才有所作為。恃,依靠,這裡指自恃己能,強作妄為。聖人是參透大道,循道而行,「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對於發號施令是極為謹慎的,非到必要時,聖人不會有所作為。即便聖人有所作為,也絕不會是因為自恃己能。聖人認為「治人事國莫若嗇」,主張「為無為,事無事」、「清淨而天下正」,希望「其政悶悶,其民淳淳」,以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至高境界,因此不會自恃己能而亂作為。

(13) 功成而弗居:功業成就,天下大治,聖人卻不會居功自傲。聖人循道而行,順任自然,從不造作事端,只有在確屬必要時方才有所作為,因此民眾「安其居,樂其俗」,天下大治,成就了功業,而此時聖人卻恬淡自適,並無爭心,不認為是自己的功勞,認為「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功業成就了,民眾卻不知道聖人曾經有所作為,甚至不知道聖人的存在,「太上,不知有之」,這便是聖人治世的極高境界了。

(14)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正是因為聖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績不會泯滅。夫,發語詞。唯,助詞,因為。

【譯文】

(外在)美好到了極致,以致天下皆知時,必然不可久居,已然在朝著醜惡的方向轉化了;(內在)仁善到了極致,以致天下皆知時,必然不可久居,已然在朝著偽善的方向轉化了。

有和無相互轉化,難和易相互化成,長和短相互呈現,高和下相互盈縮,音和聲相互應和,前和後相互接續。

因此聖人治國施政不會輕易有所作為,推行教化不會輕易發布政令,萬物興作而不造作事端,生養萬物而不據為私有,有所作為而不自恃己能,功業成就而不自居其功。正因為不自居其功,所以功績不會被埋沒。

【評述】

道是自然界的本原,是客觀實在的,永恆的。道化育出天地,化育出自然界的萬事萬物,而萬事萬物各自具有不同的性狀特徵,因而需要創造出各種概念(即「名」)予以描述和界定,「名以命物」。名必須正確反映事物性狀的根本特徵(「名以正形」而又名符其實或名副其實),而事物的性狀特徵必須與事物的名相符合(「形以應名」)。

自然界事物千奇百態,每一事物的性狀特徵也是多種多樣,而每一個事物的性狀特徵,都處於兩個極端之間。對於同一事物,其性狀特徵在兩個極端之間發生變化;對於兩個具有同一性狀特徵的事物,其性狀特徵具有相對性。從數學上極易理解:設有兩個數值點(0維)A和B,位於線段L:[-1, 1]上,並在線段上移動。對於點A(或B),當數值增加時,則該點將向正極1移動;當數值減小時,該點將向負極-1移動。對於點A和點B,其數值可以比較,或相等,或較大,或較小,都是相對而言的。與陰陽學說相對應,位於負半軸的為陰性,位於正半軸的為陽性,等於-1時至陰,等於0時陰陽平衡,等於1時至陽。陰盛而陽衰,則顯陽性;陽盛而陰衰,則顯隱性;陰陽平衡,則顯中性。

美和善,分別指事物的外在美和內在美,前者指美好,後者指仁善。物盛則衰,自然之道,因而凡是做到極致的,必然不是持久之道。因此,當一個事物美好到了極致,以致舉世皆知之時,必然不可持久,必然會向著醜惡的方向轉化;當一個人仁善到了極致,以致舉世皆知之時,必然不能持久,必然會向著不善的方向轉化。自然界中,曇花美豔絕倫,卻只能「一現」。人類社會中,王莽恭謹勤勞,不知疲倦,可謂仁德無雙,做到極致,卻以「篡漢」而告終。

為了區別事物不同側面的性狀特徵,為物體起了不同的名字,稱為「屬性」。在可見性方面,有「有」和「無」;在矛盾性方面,有「難」和「易」;在一維橫向尺度方面,有「長」有「短」;在一維縱向尺度方面,有「高」有「低」;在振動波方面,有「聲」和「音」;在時空位置方面,有「前」和「後」。

老子所說的聖人,都是參透自然、參透道德的得道之人,融會貫通了自然界乃至人類社會背後的大道,因此看待自然界和世俗社會中的事物的角度便與常人不同。聖人處事以無為,而不會亂作為,除非確屬必要,否則「莫若嗇」、「唯施是畏」,即便是有為,也不會大張旗鼓,因此看似「無為」,該推行的政務其實已經悄悄做得妥妥噹噹的了,因此看似「無為」卻可以「無不為」;行教以無言,而不會亂發政令,除非卻有必要,否則「唯施是畏」,即便是有政令,也不會大張旗鼓,因此看似「無言」,該發布的政令都已經悄悄做好了,因此「無言而無不言」。

對於自然和社會的一切,聖人都認為應該順應自然,順應民意。自然界萬事萬物興作之時,聖人不會造作事端,以便沽名釣譽;生養了萬物,不據為己有,不是為了一己之私;確有必要,方才作為,不是因為自恃己能;有了功績,不引為己功,居功自傲。

聖人參透自然,參透天地,參透民心,因此循道而行,天下大治。一方面,聖人無私,沒有爭心,順應民意而不擾民,因此人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天下大治。另一方面,聖人大公,勤政愛民,為天下萬民屏蔽了風風雨雨,承受和化解了眾多的恥辱和災難,天下萬民方可賴以安居樂業。因此,大公無私的聖人,其功績絕不會被埋沒,「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到了最後,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受國之垢,是為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參考文獻】

1. 老子今注今譯. 陳鼓應註譯. 修訂本.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6(2018.03重印)

2. 老子道德經注校釋. (魏)王弼注. 樓宇烈校釋. 北京:中華書局. 2008.12(2016.6重印)

3. 康熙字典(最新整理本). (清)陳廷敬,張玉書等. 北京:中國書店. 2010年6月第1版.

4. 說文解字注. (清)段玉裁. 清代陳昌治刻本.

雲鶴 於天心閣

戊戌年乙丑月丙寅日

,
同类文章
葬禮的夢想

葬禮的夢想

夢見葬禮,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個要素的五個要素,水火只好,主要名字在外面,職業生涯良好,一切都應該對待他人治療誠意,由於小,吉利的冬天夢想,秋天的夢是不吉利的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五次選舉的五個要素是兩名士兵的跡象。與他溝通很好。這是非常財富,它擅長運作,職業是仙人的標誌。單身男人有這個夢想,主要生活可以有人幫忙
我不怎麼想?

我不怎麼想?

我做了什麼意味著看到米飯烹飪?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線的主要土壤,但是Tu Ke水是錢的跡象,職業生涯更加真誠。他真誠地誠實。這是豐富的,這是夏瑞的巨星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你是什​​麼意思夢想的夢想?夢想,主要木材的五個要素,水的跡象,主營業務,主營業務,案子應該抓住魅力,不能疏忽,春天夢想的吉利夢想夏天的夢想不幸。詢問學者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什麼意思?你夢想著拯救人嗎?拯救人們的夢想有一個現實,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宮官方網站拯救人民夢想的詳細解釋。夢想著敵人被拯救出來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救生員]有人說,在出生88天之前,胎兒已經知道哪天的出生,如何有優質的個性,將走在什麼樣的愛情之旅,將與生活生活有什么生活。今天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什麼意思?你夢想切你的手是好的嗎?夢想切割手工切割手有一個真正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官方網站夢想的細節,以削減手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什麼意思?你夢想夢想你的親人死嗎?夢想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夢想世界夢想死亡的親屬的詳細解釋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什麼意思?你夢想搶劫嗎?夢想著搶劫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恭吉夢官方網站的詳細解釋。夢想搶劫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什麼意思?你夢想缺乏異常藥物嗎?夢想缺乏現實世界的影響和現實,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請看官方網站的夢想組織缺乏異常藥物。我覺得有些東西缺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