哆啦a夢最騷的操作(哆啦A夢還是機器貓)
2023-05-21 19:35:14 3
圖/小羅
今天小羅的圖……哦,是這樣,他想劇透《憤怒的小鳥》大電影的劇情,但是我沒同意,所以……他就畫了這麼一幅漫畫。大家絕對不要想歪了,絕對沒有任何其他的意思。
5月10日,任天堂(香港)有限公司為了配合《精靈寶可夢 太陽/月亮》的中文版本的推出,特意將部分寶可夢(Pokémon)的中文名稱重新命名並且把1996年發售的第一世代的151隻寶可夢(讀著真有點彆扭)的正式譯名列出來了。
儘管大家都看過了,我還是貼一下
所謂「書同文」,畢竟是正式打開華語市場,統一一下名字是有必要的,否則兩岸三地都是各自的譯名,對推廣產品品牌也不利——就好比說你叫「可口可樂」,我叫「口渴口樂」,也是個麻煩。
不過這次官方推出統一名稱,在香港的忠實玩家中遇到了一點麻煩——根據我們的統計,這次的151隻寶可夢的官譯名中,有97個舊有的港版譯名都改了——超過60%的名字都變了,這讓香港玩家有點難以接受,畢竟過去的譯名有些是更符合香港當地語言的讀法的——比如「比卡超」之於「皮卡丘」。
精靈寶可夢(再次覺得彆扭)不是一般的遊戲,它是一個粉絲向較強,並且寄託著很多人童年回憶的作品,突然改名確實難以接受——我覺得這些都很正常,並且隨著時間的流逝,一切曾經要被抱怨和要被吐槽的事,最後都不是事了。
媒體一時的興風作浪,都不必太在意,之前和港版不同的譯名,也是臺灣譯名
反過來,我倒是想起我小時接觸的大量海外電影,都是通過「錄像廳」這種介於灰色的場所來看到的(沒有引進和授權,大都是港版或臺版的錄像帶的翻錄)。當時的很多電影都有很有趣的名字。
比如當時州長的動作大片《Commando》臺版譯為《魔鬼司令》、港譯《獨闖龍潭》,大陸後來出的正版DVD繼承了港譯的說法。《The Running Man》港譯《威龍猛將》,大陸正式引進該片後被稱為《過關斬將》。根據史蒂芬·金科幻小說改編的《Total Recall》臺譯為《魔鬼總動員》,其實就是《全面回憶》,前兩年也翻拍過。
說實在的,當時能記住一部電影的名字,也就不容易了,大家對西方電影的記憶都是模模糊糊的錄像——而且往往是因為各種原因沒有看全的,記憶裡都是支離破碎的片段。但是想想電影能好歹有個名字,也就不計較那麼多了。所謂名字就是個代號,回想起來也是一種甜蜜。
當時的港臺片源,現在在我看來,最嚴重的問題還並非是影片名字的翻譯,而是電影中的對話也都是簡約的譯法,丟失了不少對人物性格細節的刻畫。
「霍氏公司,震驚全球,包羅萬有,驚險奇趣,娛樂片王!」——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想到了手遊市場部的朋友們
至於後來獲取國外影片的渠道多了後,大家對臺譯和港譯的名字也就不那麼寬容了,《暴雨驕陽》之於《死亡詩社》,《月黑風高》之於《肖申克的救贖》,《雷霆救兵》之於《拯救大兵瑞恩》,這些譯名也就往往成了人們討論的焦點。
其實這在我看來,具體的一部影片,譯法可能確實有高下之分,但是整體而言,都是根據一個地方的語言和環境習慣使然。我能想到的例子就是香港電影在20世紀70年代之前,所用的影片名字在我們這些講普通話的人看來都還順眼,恐怕是因為當時香港電影裡也是講「國語」的原因。大導演張徹的電影名字《阿里山風雲》《獨臂刀》《朋友》《洪拳與詠春》這些都是普通話讀起來順口。當然,我這麼說也是以偏概全,但我覺得總還是有一點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