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代糖飲料不好喝(0糖飲料裡的貓膩)
2023-05-21 16:47:42 3
文 | AI財經社 邵藍潔 馬微冰 周享玥
編輯 | 張碩
4月10日,估值60億美元的元氣森林道歉了。因為招牌產品乳茶含有糖,卻在宣傳上稱為0糖,為此,元氣森林還給每位消費者賠償20元,大概可以買兩瓶乳茶。
元氣森林在道歉信最後強調:「再提醒一下,乳茶有奶,所以是有糖的。」避而不提的是,其乳茶中還添加有甜菊糖苷和赤蘚糖醇。
這也是所有做0糖企業的想法,代糖不是糖,只要不用蔗糖和白砂糖就可以稱為「0糖」。90後和00後,心裡說著要健康,嘴上卻很誠實,想要甜,想要好喝,卻拒絕糖,拒絕熱量。所以市場上出現了無數宣傳0糖的產品,0糖和無添加成了一個筐,什麼都能往裡面裝。
但是從科學健康角度來看,不參與代謝的代糖並非是完美無瑕的物質,是否可以長期飲用,需要因人而異。
0糖是怎麼火起來的在快消飲料領域,從來沒有一款產品,變動得如此頻繁。
去年10月,有消費者留意到元氣森林乳茶的標籤更換了,瓶身後面大字標明,乳茶裡面的甜味來自乳糖、結晶果糖和代糖。今年3月,乳茶瓶身的標籤再次發生變化,結晶果糖不見了,「0蔗糖 低脂肪」的宣傳語也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低糖 低脂肪」。
儘管今年1月,元氣森林在官微發過「提醒」:乳茶的糖和熱量都很低,但乳茶是零蔗糖,不是無糖。顯然,這個提醒並沒有解決元氣森林的0糖信用危機。4月10日,元氣森林發布「一個遲來的升級」公告,第一句話就是,「對不起」。
這可能是國人在喝飲料四十年來,第一次收到企業的道歉和賠償,因為飲料再也不是從前的「小甜水兒」了。
可以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對於當時大多數普通老百姓來說,「飲料」就是小賣部的汽水 ,而這個時期的消費者對於飲料,也只有好喝、便宜等要求,對於飲料的健康營養等功能性卻並無要求。
一直到2000年以前,以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北京北冰洋、上海正廣和、青島嶗山等為代表的碳酸類飲料都佔據著中國飲料市場的主導地位。不過,2000年以後,隨著消費者消費觀念的逐漸升級以及健康意識的覺醒,蛋白質飲料、茶飲料、功能飲料、果汁等開始崛起。
2003年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更是讓達能的「脈動」、娃哈哈的「激活」、農夫山泉的「尖叫」等功能性飲料迅速爆火,而在同年,「怕上火喝王老吉」的廣告語也橫空出世,成了後來人們印象中最為耳熟能詳的廣告語之一。
從0糖「發家致富」的元氣森林並不是0糖飲料的首創者。早在2005年,可口可樂就上市了無糖無熱量的零度可樂。2011年,農夫山泉也曾推出無糖茶——東方樹葉,主打0糖、0卡路裡,當時並未在市場上激起太大水花,一度被網友評為「全球十大最難喝的飲料」。但沒過幾年,畫風一轉,0糖反而成了最受追捧的飲料,並被視為飲料界的明日之星。
圖/視覺中國
國內的0糖飲料在2019年徹底引爆,一年新增幾十個品牌。2019年5月,統一旗下「茶裡王」,在闊別大陸市場8年後,以全新形象回歸大陸市場,推出日式綠茶、臺式烏龍茶兩種口味的無糖茶飲新品;不久後,伊利的伊然乳礦氣泡水、統一茶霸、銀鷺山雲茶畫無糖茶、健力寶微泡水、康師傅冷泡綠茶等多個無糖飲料也相繼在2020年上市。0糖的風有多大呢?連賣酒的瀘州老窖集團也推出了全新的酸角氣泡飲品,同樣主打0糖0脂。
但標註0糖的食品,真的等於沒有絲毫糖分存在嗎?根據國標標準,如果某食品標籤上聲稱「無糖」,則每100克或100毫升糖含量不能超過0.5克,並非大眾心裡理解的完全沒有糖分。
儘管如此,無糖飲料還是贏得了不少消費者的青睞。元氣森林內部刊物《元氣捷報》顯示,2018年元氣森林銷售額不足2.6億元,但是增長迅猛,2020年1-5月,元氣森林的業績分別為7400萬元、3900萬元、1.2億元、1.7億元、2.6億元,總計前五月賣出6.6億元,日均銷售440萬元。
其他品牌的無糖飲料也銷量大增。主打無糖零卡零脂加纖維的喜茶喜小瓶氣泡水,2020年在天貓旗艦店共賣出140萬瓶,京東自營旗艦店自去年10月將它上架以來,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售出50萬瓶。
可口可樂全球CEO詹鯤傑(James Quincey)年初在接受採訪時說:「實際上,2021年乃至未來幾年,可口可樂最好的增長動力可能就是零度可樂。」
總有一款產品收割你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範志紅一針見血地說,「何必非要喝那些0糖之類的飲料?你為什麼不喝0糖的茶呢?為什麼不喝0糖的菊花茶?為什麼不喝0糖的的白開水呢?還不是你想喝甜味嗎?還不是你嚮往那些香精嗎?其實歸根到底說白了,你還是不想喝白水,你還是嫌棄菊花茶大麥茶那種天然的口感,你就要點什麼人工的東西,你就要花點錢,就要點香精的味兒。」
事實上,消費者的上述心理正中快消企業下懷。新一代快消企業是典型的用戶思維,太了解這群消費者的本性了,尤其是做遊戲出身的快消企業。概念先行,0成為他們最愛用的數字,凡是聽起來不怎麼健康的概念,脂肪、熱量、添加劑、糖分,一切都可歸零,讓消費者喝起來沒有負罪感。最好顏值再高一點,方便發朋友圈曬圖,自帶一波社交流量。
至於是否真正達到了健康的目的,似乎沒有太多消費者會較真研究。
截至目前,0添加或者無添加還只是一種營銷說法,在法律或者各個行業內並沒有明確的界定。但只要不使用白砂糖或者蔗糖,快消企業就自動將自己的產品升級為0糖了。
喜小茶推出的海鹽柚子/葡萄口味汽水,也標榜自己0糖0脂0卡,不過在詳情介紹頁面上,卻以小字標註,「不添加蔗糖」。根據介紹,喜小茶的甜味兒主要來自赤蘚糖醇,這種物質的能量係數為0kj/g,不參與代謝。
圖/視覺中國(喜茶出品的喜小瓶,無糖汽水)
奈雪的茶出品的蘇打氣泡水也採用了同樣的邏輯,因為代糖「赤蘚糖醇」不升高血壓、不參與代謝,不引起齲齒,也宣稱自己是「0糖」。
更令人好笑的是,這些產品還在不遺餘力地宣傳「0脂」。要知道,氣泡水裡本身就不含有脂肪,用力介紹一個你本身就沒有的東西,大概是太低估這屆消費者的智商了。
「一個氣泡水裡宣稱0脂是很扯的,雖然完全是事實,就像宣稱大豆油裡不含膽固醇一樣。」科普作家、食品工程博士、食品行業資深研發人員雲無心向AI財經社解釋,「可樂、果茶、涼茶、水之類都沒有脂肪,奶茶、三合一咖啡、乳飲料、乳酸飲料,就都含有脂肪。」
在添加劑上,很多消費者存在刻板印象,認為凡是添加劑,都要一棒子打死。但實際上,現在國內有2400多種添加劑,是經過安全評估、合法批准使用的,只要在安全標準範圍內使用,會在食物的風味、口感上發揮作用。
在線上渠道,越來越多的酸奶為自己增加「無添加」標籤,但是具體到無添加或者0添加的含義,則是各說其詞。君樂寶純享酸奶宣稱「採用天然食材、無添加配方」,從配料表上看,這款酸奶中含有生牛乳、白砂糖、乳清蛋白粉、乳酸菌、菊粉。君樂寶方面曾對外解釋,此處的「無添加」指的是無添加增稠劑和人工香精等。
不過在光明研簡無添加酸奶看來,無添加指的是沒有蔗糖、色素和香精。為了強化這個概念,這款研簡升級了包裝,將大大的0印製在外包裝上,配料表顯示含有生牛乳、結晶果糖、澱粉、蛋黃粉、乳清蛋白粉、保加利亞乳桿菌、嗜熱鏈球菌。從成分上看,在生牛乳和有益菌種之外,其添加的成分也不少。
卡士的0添加概念,又是另外一回事兒,「只有生牛乳、乳酸菌、糖,其他0添加」。
簡愛酸奶對於添加物的描述,更討巧一些,「其他都沒了」,這句話頻繁出現在簡愛的各款酸奶描述中,甚至被註冊為商標。但其實,這句話並沒有具體指出沒有什麼添加,而且在不同的產品中,還有不同的解讀。
同樣宣傳無添加,除了基礎的生牛乳和乳酸菌外,從「簡愛原味高蛋白酸奶」配料表中可以看到,添加了糖和牛奶蛋白,而在「父愛配方」產品中,添加了乳清蛋白粉,果蔬醬。椰子酸奶配方則添加了椰漿。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對AI財經社表示,預計今年10月左右,對於所謂的「零添加」「0糖」「0卡」「0脂」會有一個非常明確細化的規定,整個行業的亂象也會有所改變。
儘管尚無定論,但顯然消費者很吃這一套。據凱度消費者指數顯示,69%的中國受訪消費者聲稱正在嘗試減糖產品,無糖、低糖飲料在2019年的銷量增長了13%,高於飲料總體0.6%的增長率。
智商稅是怎麼產生的「因為熱量與減肥有關,所以0卡特別具有吸引力。」雲無心認為,選擇食物沒有必要過於糾結熱量值本身,而應該關注熱量來自於什麼食物成分。如果熱量中來自於糖和脂肪的部分很多,那麼就是「劣質熱量」;而如果來自於蛋白質和膳食纖維的部分多,那就沒關係。
「食品最重要的意義就是提供人需要的營養成分,如果提供不了,不管什麼0糖、0熱量、0脂肪,過濾了多少層,都是沒意義的。」範志紅也對AI財經社表達了同樣的觀點。
儘管飲料可以提供一些維生素、營養素,範志紅教授解釋道,但飲料對人體最大的意義還是提供水分。「飲料無非就是把喝水這件極其簡單、極其便宜的事情,把它做得五花八門,增加一些概念,讓它看起來好像很時尚,接受度更高。水中原本就沒有糖、沒有脂肪、更不會有卡路裡,所以非要說什麼健康,很大程度上就是個偽概念。」
一邊熬夜脫髮,一邊養生保健,朋克養生是年輕人的真實寫照。既然粗暴的生活習慣無法改掉,被宣揚的外物成為他們新的精神寄託,0糖飲料、脫脂牛奶、低卡零食,這些已經成為產品標配,滿足了部分消費者既要求口感又追求健康的心願。
一名飲料研發人員告訴AI財經社,自己曾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5%比例製作低糖飲料,但是消費者並不買帳,認為口感不好,還是喜歡有甜味的飲品。
範志紅教授以0糖產品居多的奶製品為例解釋道,凡是哺乳動物的奶裡都有乳糖,並且乳糖含量高低不同,有的4%左右,有的6%左右。但往往廠家並不會將此計算在內,嚴格意義上這些無糖產品並不能達到0糖的標準。
隨著用戶意識提升,商家也逐漸將宣傳標語更替為0添加蔗糖。不過,也有些商家宣稱不添加蔗糖,但是可能會添加蜂蜜、葡萄糖、果糖、麥芽糖等有甜味的成分,消費者飲用的口感還是甜的。
圖/視覺中國
在各種代糖滿天飛的時代,糖尿病患者也仿佛打開新世界大門,但一位糖尿病患者對AI財經社說道,有的醫生表示可以吃一些,自己的醫生卻表示他絕不能喝所謂的0糖飲料。
除了無糖飲料,市面上還出現了形形色色的號稱無糖、低脂的代餐食品,如代餐奶昔、代餐棒,不少消費者希望以此來「吃瘦」。事實上,什麼都選無糖的就一定會減肥變瘦,並沒有科學依據。
儘管代糖是不影響胰島素上升,但是它會跟一些甜味受體結合,長期而言的話,會降低胰島素的敏感性。當真正吃糖或者吃澱粉類食物的時候,胰島素敏感性會低了,是更容易肥胖或者得糖尿病的。對於近期風靡的代餐奶昔,範志紅教授也表示,代餐奶昔不可能喝一輩子的,也無法充當三餐,偶爾代一餐可以,長期食用腸道、消化系統都會出現問題。
「沒有一種欲望是不需要付出代價的,如果天天喝,大量地喝,是會存在代謝紊亂的風險。」範志紅教授講道。
本文由《財經天下》周刊旗下帳號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